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去世,他一生中对物理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做出过哪些卓越贡献?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chen-xi-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年闵老师去世,今天又得知冯老师去世,南大物院接连损失大师,后辈学子科研前行的路上也少了楷模!作为无名小卒来到南大物院之后,因为冯先生年事已高,没见过冯先生本人。这里斗胆简要介绍下冯先生的杰出贡献:

冯端院士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此后留校担任助教,在中央大学物理系(后南京大学物理系)教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培养了大量人才,许多老师现已经成为南大物理学院的骨干。

科研上:

60年代,在金属物理教研组和合作者闵乃本、李齐等,设计国内第一台电子轰击仪,进行了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位错的研究,采用浮区区熔法制备了钼、钨、铌、钽等单晶体,创造性提出光学浸蚀法揭示其位错类型及组态,填补国内空白。

“文革”后,原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并分划为三个小组: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和晶体的物理性质。主要研究对象由金属转为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如铌酸锂、钽酸锂等

与闵乃本等合作在实验室中制备出微米量级周期畴结构的铌酸锂单晶,满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Bloembergen在1962年提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条件,实现光倍频的增强效应[1],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续闵老师团队发展出的介电体超晶格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


80年代中期以后,冯老师带领的各个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闵乃本院士,祝世宁院士等进行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微结构化的工作

蒋树声校长所领导的利用X射线形貌术和同步形貌术对畴界与畴结构的研究

胡梅生、陈峻、潘晓晴、严勇、陶冶等老师对畴结构的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电镜的研究

胡安老师等准周期金属超晶格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王广厚院士等对团簇的研究

王牧,彭茹雯等老师的介电多层膜透射与局域化,光子晶体等的研究

顾民等老师对富勒体的研究


90年代年代及以后:

陈坤基等老师从非晶硅超晶格中制备纳米硅及其发光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鲍希茂、吴兴龙等老师的纳米硅与纳米碳化硅的发光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都有为院士等锰氧化物磁致冷材料与磁电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学上

60年代主持撰写了《金属物理》上、下册,成为该领域国内第一部专著。

80年代主持改写了《金属物理》,将固体物理与材料科学有机结合了起来。

90年代率先南大物理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凝聚态物理学导论》,后来由金国钧老师,彭茹雯老师等承担教学任务。

在多年讲稿整理的基础上,与金国钧教授合著出版了《凝聚态物理学》上下两大卷共170 万字,系统地讲述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是一部物理的百科全书。



之前其实国外有一些列著作:

F. Seitz, The modern theory of solids, 1940.

N. N. Mott, H. Jones, The theory of the properties of metals and alloys, 1958.

L. Brillouin, Wave propagation in periodic structures: electric filters and crystal lattices, 1953.

C. Kittel,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1976.

N. W. Ashcroft, N. D. Mermin, Solid State Physics, 1976.

P. W. Anderson, Basic notion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1983.

其中F. Seitz的The modern theory of solids和N. W. Ashcroft, N. D. Mermin的Solid State Physics算是经典的固体物理教科书,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大学物理系本科参考教材。

而后来从固体物理的单电子发展到多体理论,比如BCS超导理论,以及从规则有序扩展到复杂无序,这里边最经典的书就是P. W. Anderson的Basic notion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自动1980年以来,以量子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发现为标志,有一系列新物理的出现:巨磁阻,石墨烯,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强关联系统等等…

这些领域内容繁杂,体系庞大。虽然具体研究可以查看RMP的综述,但是对于本科或者研究生入门来说,RMP的文章有点太难,而且比较专一,很难建立起一个对凝聚态物理的系统框架和印象。

《凝聚态物理学》可以说算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生教材,作为本科物理教育和具体领域科研的衔接,相信南大物理学院的同学基本人人都上过。

在这之后,冯老师与冯步云老师合作两本科普著作:《漫谈凝聚态物质》(《晶态面面观》与《放眼晶态之外》)

2005年与冯少彤老师合作将1994年出版的科普著作《熵》修订增补成为《熵的世界》。

冯老师由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获得了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即使最疲惫的河流,蜿蜒曲折,终能安然入海。冯先生一生教学科研,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是南大物院后辈学子的楷模,冯先生千古!


参考文献:

[1]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7(7): 607-609(1980).

[2] S Zhu, Y Zhu, N Ming, Science278 (5339), 843-846(1997).

[3] 执教六十年的回顾,冯端,物理(2006).

[4] 有大境界,才有大进取-记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得者冯端院士, 科协论坛, 16(9): 35-36(2001).

[5] 一位物理学家的足迹-记冯端教授, 现代物理知识, 4(1): 3-4(1992).




  

相关话题

  第一性原理和从头计算是同一个概念吗?如果不是,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近一个世纪以来基础物理是否没有进步?半导体工业是否会因此陷入停滞? 
  金属反光和其他平面的反光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偏振镜不能消除金属表面的反光? 
  巨型的轮船建造的时候是由很多大型模块拼接起来的吗?如何保证接缝处的密闭性能? 
  目前有没有可能减速光的材料? 
  溶液为什么一定是电中性的? 
  什么金属材料和人的密度一样? 
  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写的怎么样?是否值得一看? 
  对物理学研究而言,发一篇 Science 或 Nature 是什么水平? 
  现代科学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以人为本体现在哪里? 

前一个讨论
照你来看,你觉得社区团购还有前途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各地普遍用地瓜/红薯(sweet potato)形容人愚笨?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