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孩子问「过年为什么要拿浆糊贴对联?」,浆糊为什么能粘东西呢?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shu-36-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朋友,我小时候也是妈妈熬糨糊,用糨糊贴春联的。

后来我长大了,动手能力太差了不会熬糨糊,所以,我家的对联,是用透明胶带贴的。

用透明胶带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家大门和隔壁大门挨得很近,都贴在墙上的话,贴不下。

所以大家默契地都把对联贴在铁门上。

我选择了透明胶带。这种贴法,和用糨糊贴有什么区别呢?请你想一想。

用透明胶带贴,春联并没有直接被“粘”在墙上,而是胶带一部分粘住了春联,一部分粘住了墙,从而将春联固定在墙上。

用透明胶带贴春联,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呢?请你想一想。

例如,方便,不用熬糨糊。根据胶带的质量,有时贴久了会掉。根据胶带的材料属性,虽然是透明的,但是反光时也能看到胶带,不太好看。

我的邻居也贴在铁门上,但是我并看不到上面有透明胶带。他用了什么,你猜猜?

糨糊?双面胶……都有可能哦。

春联是不会直接自己就能和大门粘在一起的。无论邻居用了什么,都是用这种东西放在纸和墙之间。

就好像三个手拉手的小朋友,其实是中间的小朋友紧紧拉住了左右两边的两个人。

无论是春节用糨糊贴对联,还是幼儿园用胶棒做手工,妈妈用强力胶修断掉的东西,工厂用专用胶给家具贴皮……

都是用有黏性的材料,把两个本不能连在一起的东西,粘在一起。

而这种“有黏性的材料”,可不是地里直接长出来现成的,是要创造发明的。

为了达到“粘起来”的效果,人类可是不断探索,各出奇招。

你敢想象吗,在猛犸象还存在的时代,二十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就已经开始用胶水制造、维修捕猎工具了。

研究者推断,他们可能是用桦木等树皮锻炼出焦油块,然后用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把石片黏在一起组成工具,或者在工具坏了来不及重新做时,先用“胶水”修补。

图宾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复制了下这种“胶水”的制作和使用效果[1]:在石头边焚烧新鲜桦树皮,刮下石头上出现的黑色黏黏物质,然后就可以用于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

用这种“胶水”把碎石固定在木制工具顶端,做成的“钻头”,经过了机器反复“刮动”测试,粘性丝毫没有减弱。在实战中,研究人员还用它成功刮下一头小牛大腿骨上坚硬的外膜。

Photo Credit: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Matthias Blessing

新华字典对于“胶”的解释是:“粘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角熬制成,也有用植物或人工合成。”

除了植物,人们发现,从动物身上也能制造出黏黏的东西。

古埃及人用动物内脏和鱼鳔制造胶水,在《家具史话》中,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制作“贴皮家具”了——给普通木质家具,用胶水贴一层贵重木材的木片做贴皮,就可以增值啦。

即使是不在一个时代,或者同一时代没有交流的国家,因为大家生活生产中的类似经验,加上相差无几的智慧,再加上一点点偶然和运气,都会早晚发现“胶”的的秘密。

在我国,鱼鳔胶同样应用广泛。书于公元500年的《考工记》中,记载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其中的“鱼胶”就是指鱼鳔胶。

如果你经常做手工,或者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虽然都是粘在一起,粘的效果,可还是千差万别呢。

这和胶有关,要粘的材料特点有关(例如,如果用透明胶,在粗糙墙上年,春联出不了十五可能就掉了),也和环境有关。

比如,宋代船体的防水和渗漏主要利用的就是鱼胶,明朝时候的造船厂和远洋船队里更少不了鱼胶的粘合修补。

因为需要耐水,耐低温,这时就不是随便什么胶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身处沙漠地带,那再聪明,能发明出“鱼胶”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为啥呢?我觉得你肯定知道答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熟石灰、火山灰和沙子的混合物是古希腊和罗马人的灰浆粘合剂。

中国古代建筑的胶里,石灰有,但只“石灰加糯米”“石灰加桐油”“石灰加白芨”等,加火山灰就有点儿困难。

回到“糨糊”这件事儿,作为日常、高频、一般性粘合使用,用啥呢?

你说,会不会,作为世界第一会吃的中国人,和面时面加水,粘得一手。后来可能在琢磨各种吃食时,熬了一锅面糊没吃完,后来发现,嗨,这玩意儿可以粘东西呀!

用点儿面啊,淀粉啊熬糨糊,是不是比熬动物胶,相对来得容易多了,还相对便宜。于是,浆糊,成了咱们日常使用,最优选的"胶水"啦~贴春联,日常装裱,糊窗户……

不光日常使用,爱钻研爱动手的人们,还发现,热腾腾,黏糊糊的糯米,在干了后也会变得硬邦邦。于是,就发明了另一种“超级糨糊”——“糯米糨糊”,作为建筑黏合剂。

现在小朋友的建筑玩具中,就有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水泥",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古人的智慧。(实在是太好玩了!)

当然,用糯米作为材料来进行粘合,玩玩这种小房子还可以 ,建造大房子来说,那可是得成袋成袋地用,满仓满仓地用,也是很金贵的。

加上中国普通建筑以木制为主,所以这种“大型建筑版糨糊”,一般用于城墙、陵墓、宫墙等。

北京故宫、明长城、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钱塘江海塘等明清工程,建造中都使用了糯米汁液与三合土调拌而成的灰浆,来像糨糊一样,盖房子。

现代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总是舔一舔,尝出来的吧?

2021年初,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了“南京明城墙粘合剂成分检测”项目[2]。研究人员在南京城墙沿线选取了较为原始的段落,共采集了16个样品,用仪器进行了分析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清凉门拱券西、石城门瓮城南墙、龙脖子段、前湖段豁口砖上、半山园水闸底部所取5份样品中检测出了淀粉类物质。

对西安城墙的采样也显示,建筑时用到的“糨糊”,主要是碳酸钙和没有降解的糯米成分[3]。加入糯米淀粉,不光能让“糨糊”更粘,强度更大,韧性更好,还能防渗呢。

虽然这种“超级糯米糨糊”和咱们贴春联的“糨糊”,在制作方法上,不完全一样。但其实,也有相似之处。

你找到相似之处了吗?

为什么都需要加热呢?因为,无论粘春联,还是粘砖头,面和糯米中的淀粉,都需要加热到某种程度,产生一些变化,才能产生粘性。

当然了,再深入点儿的为什么,需要长大一点,学更多知识后才能从更微观的角度理解。

不过,关于淀粉,有个家中顺手就能做的小实验,还是可以试试的——淀粉显形术。

  • 材料:碘酒,各种你想测试的食品。
  • 方法:把碘酒滴加到食品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在富含淀粉的食物上,例如下图的面包,很快变成了很深的蓝色(有人说是蓝紫,有人说是蓝黑)。

当然了,关于糨糊的使用,还有很多值得讨论和探索的。在 @UU妈妈绘本玩读 的超赞回答中,就有很多丰富的场景、以及人们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中,选择糨糊的原因,还有对童年深厚的记忆与感情。

这个问题,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一个孩子,看到了妈妈传承了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和传统,熬糨糊,贴春联。

这个孩子,不仅善于观察,还联想了自己平时粘东西的经验——用胶水,用胶带,就是没有用过糨糊。于是,这个孩子有了问题,并渴望答案。

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踏上一段有趣的旅程。也许无法到达终点,但对孩子来说,学会向着答案行走,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如果你也愿意陪孩子走一走,不妨来看看更多孩子的问题吧。关于【年】,有没有自己小时候的“未解之谜”,也偷偷做些准备。万一,好奇的孩子,过两天过年时,就要问出口了呢!

@知乎亲子

参考

  1. ^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8/13/1911137116
  2. ^ https://www.sohu.com/a/441844732_162758
  3.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04527402-200809-2008-5-105-114-a



  

相关话题

  怎样看待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 
  世上的一切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吗? 
  如何看待最近旅行者二号发回的数据显示人类有可能飞不出太阳系? 
  对空开枪庆祝的士兵,不担心子弹掉下来打中人么? 
  方形还是圆形?这个视觉错觉是什么原理 
  如果有机会亲自向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提问,你最想问什么? 
  什么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经典含义? 
  嫂子给俩孩子每人200压岁钱,宝妈回400红包惹人怒,得罪了全家人。你觉得过年给多少红包合适? 
  你会带孩子怎么过春节,有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安排? 
  搞量子就必须学物理吗? 

前一个讨论
贞德临死前有没有对查理七世感到怨恨或者后悔为法王战斗?
下一个讨论
三国正史上黄巾军有战斗力强的武将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