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原子弹原理早已公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家造不出原子弹? 第2页

        

user avatar   tang-jue-4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恶,居然不能匿名回答。本来想把这个回答写在诸如“f="https://zhihu.com/question/3572">当年我国制造原子弹到底有多难”,“挑现在几个物理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放过去五六十年代可以搞出原子弹吗”,“一万个本科理工科毕业生,可以研发出原子弹吗”等此类问题里,但考虑这个命题回答的人挺多的,所以决定还是写在这里。

各位答主已经从核燃料获取、工程制造、实验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我要从真正的理论设计的学术层面,并且结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研制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单纯从纯文字的方面来讲这个问题,根本不会让这些人体会到造核武器多难,只有满篇都是他们看不懂得东西,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究竟有多难,难的让他们来一场精神洗礼。

因此以下的回答,我都是采用网上已经公开的学术资料,因为过于难理解,所以我在理论计算的内容里面加上了部分说明,有干货,各位看官要仔细看,认真分析。

1.大家知道,在核武器研制中,理论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环,比分离铀235都还重要,每个国家的核武器理论研究,都是本国物理学界的扛把子主持。比如美国曼哈顿计划理论设计就是由汉斯贝特主持,苏联由库尔恰托夫主持,英国由查德威克主持。在电影《横空出世》中,物理大家们大致有这么一番讨论:“要搞内爆式,就看能否拿出高浓铀来”,李幼斌主演的陆光达博士说“理论设计不突破,有高浓铀也没用”。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程中,理论部也称为“龙头三次方”,可见其理论设计的重要性。

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是邓稼先,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确定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中子物理这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选从中子物理的理论研究来深入一些谈。中子物理,涉及的方面又很多,比如中子发生器的原理和设计;中子产生与初级爆轰在空间、时间上的关系;中子要实现超临界爆轰,在密度、速度上有什么要求;中子如何实现有效输送,需要什么条件;如何防止过早爆轰造成的哑弹等等。可以说,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接下来,我们又选取一个分支中子运输来说。

大家知道,原子弹真正的秘密在于使一个次临界状态的核装置瞬时变成一个高超临界状态,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非定态中子输运方程的计算方法,这是涉及最高军事科学的机密。美国人只发表过定态的次临界状态的计算方法,没有涉及运动状态的高超临界的计算。由于速度突然变化太大,计算方法很难保证,一是中子数守恒,二是叠代求解的收敛性,常常造成计算机在计算过程中溢出死机,被迫停下来人工调整参数和修改,非常麻烦,不知何时就进行不下去了,非常头疼。在突破原子弹的关键阶段,中国科学家以独特的科学领悟力,发明了可用于解偏微分积分方程计算的“人为次临界法”。

这是1961年提出的,考虑一维球对称情形下,在Euler坐标系中的非定态的单群中子输运方程为(因为公式太多,只能引用编辑的截图了,非常抱歉):

这种方案真是一箭双雕,这样既可以保证迭代过程的收敛性,又可以保证计算中中子数守恒性,进而完成核材料被压缩到超高临界后能量释放过程的总体计算,故此方法命名为“人为次临界法”,与美国的冯诺依曼在参加曼哈顿工程提出的“人为粘性法”形成一个参照,这是在原子弹计算中的一个基本方法。此足见我国科学家在学术上之精深,创造性之新颖。

PS:在美国进行内爆原子弹设计时,即便拥有费米、汉斯贝特、劳伦斯、班布里奇这样的巨星,也找不到内爆法解决方案。因为在初级爆轰的高温高压过程中,核材料展现的流体特性,要让它们有方向性的聚集,即便当时最有才华的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实现。就好比你打开了一个水龙头,要用手将流水捏为一团,还没有泄露,这在当时,即便最有想象力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也束手无策。内爆法需要新颖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实现。奥本海默不愧是伯乐,慧眼识英才,将冯诺依曼调入了曼哈顿工程,冯诺依曼也不负众望,用新颖的数学方法与计算,挽救了内爆方案。

所以,你看,造原子弹难不难?真的难,即便现在学术资料已经漫天飞,但真正涉及核心领域的时候,必选要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有技术带头能力的领导者,才能攻坚克险,实现突破。

2.下面,将从数值模拟与计算来说明研制核武器的困难点,这里有一些超纲,是关于氢弹的研制的一些内容,但各位可以看到核武器研制的困难性,我国又是如何突破氢弹理论设计的。

1966年是氢弹原理试验年。为了确保1967年使氢弹能赶在法国人之前炸响,为稳妥起见,在1966年初九院的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年内临时增加一次氢弹原理试验。为了抢时间,决定以当时现有的备用型号产品A2923与596L中间加管子连接起来,作为新的试验产品。这种球柱球结构产品行不行?仍需要通过计算机上的数值计算来验证,来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的数据,就需要有二维流体力学计算程序来计算。

二维流体力学计算:简单来说原子弹是一个流体力学过程,氢弹又是一个流体力学过程,中间就要有一个管子将他们连接起来,这个管子,就是时间。所以称为二维流体力学。

但是当时理论部的实际情况是尚没有一个能用于计算的二维计算程序可用,正在编制的二维程序有十一室的“椭球”程序、十二室的“三角网格”程序和十三室的“锥流管”程序;更何况当时交付可使用的最快的计算机有北京的119机和上海的J-501机,每秒五万次运算速度。计算机的内存和运算速度都限制上不了真正的二维程序。中国科学家在总结前阶段二维方法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地创新,提出“天然差分”的崭新思想。写出完整的很有前瞻性、非常有新意的《天然差分系统》的计算方法。

传统的做法是由物理过程建立微分方程组(或再加微分积分方程及代数方程等),然后对这些方程进行差分,如下图:

但仔细考察一下微分方程组的建立,则原来是先写成差分形式,再取极限,如下模式:

这样,我们看到整个过程中“差分”出现了两次,当然“人为差分”可以经过人的加工考虑多种性质。但是我们可以将微分方程组及人为差分组两个步骤抛弃,直接由原始差分后上机计算就有许多有利之处,这里的模式:

在这种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差分我们称之为“天然差分”。天然差分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第一项均有物理意义,可以更直接的理解物理过程的量变和质变,一旦计算出错,可以更容易的找出错误来源。

但这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急紧关头是蒙特卡罗方法组的同志用半年时间编制出可适用的“切片程序”,用于氢弹原理试验模型和氢弹试验模型的计算,提供了二维效应的数据,解了“燃眉”之急。

“切片程序” 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二维程序,至多算是一维半程序,甚至是1.25维程序。因为开始仅在引光菅和引光层中计算轴向、切向维,其它壳层皆不算,而且分点分得很粗。其原因是节约内存和“计时”。在求解二维方程时也采用双向一维交替隐式格式:即在算径向时,把轴切向的量认为巳知;而算轴切间时,把刚算出的径向量和原先量取平均作为巳知,这样交替算一遍后的结果就作为二维计算的结果。故“切片法”又称“双向一维法”。不要小看这维数上只比一维增加“一点点”,可在氢弹理论设计过程中起到别的程序无法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像“嗽叭口”,“戴帽子”,“削屁股”,“偏心”等二维效应只能靠“切片程序”来计算。试验成功后于敏对这个程序给出高度的评价:“使我尤其高兴的是当时我们使用的计算方法精度不高,但是在几个关键物理量上,试验结果却与设计值十分符合。”

天然差分法用于数值求解多维(二维或三维)可压缩流体的方程组,按传统的流体力学计算方法,可分为欧拉坐标法和拉格朗日坐标法。前者只对于相同的介质或者有明显分界线的不同介质有效,对混合介质无效;后者可对不同的介质进行研究,但不同介质之间的分界线(二维)或分界面(三维)无法决定,因此压强等量无法计算。美国当时发表的“质点网格法”(PIC)就是想在两种坐标之间找出一条出路,然而对分界线(二维)或分界面(三维)仍不能解决。中国科学家提出一种“质点带壳”或“有心带壳”的模式,即“质团”的概念。意思是每个质点可以单独行动,解决了混合介质问题;每个质点又带着一个“壳”运动,这样体积也明确了,压强也可以计算了,分解线或分界面也明确了,特别是在当时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量都很小的条件下,勉强可以对二维或者三维问题做一些计算,这种思想对以后的二维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对天然差分做以下说明:公式太多,又只能贴图了,抱歉:

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计算的周期,归纳为粗框图为:

这种有心带区域的运动一方面照顾了不同物质的运动,另一方面也区分了它们的边界,有利于计算压力等。

此方法实现的关键是邻域的选取问题,即由心求边界问题。问题可归结为:巳给一批离散质Pi(i=1,2…N),求每个质点所控制的区域,这些区域必须布满整个求解空间,并且不同的点的区域不能有公共内点。

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做法是:规定空间中任何一点Q,Q离Pi(i=1,2…N)中最近的一点为Pi0,则Q属于Pi0的控制区Vi0,如果Q离Pi0,Pi1两点同样近,则Q属于Pi0及Pi1的控制区的交界面上,这样确定的Vi有下述性质:

(1) Pi在Vi中;

(2) Vi是凸体;

(3) Vi的边界为若干张平面(三维)或直线(二维);

(4)交界处是相邻两点的垂直平分面(三维)或垂直平分线(二维);

(5) Vi是惟一确定的。

首先应肯定中国科学家在当时提出其方法的思想是很新颖,前瞻的,对以后的二维流体力学计算方法的发展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其次,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发展水平所限,1967年可使用的北京109丙计算机,速度是每秒10万次;上海655机速度是每秒50万次。尽管单位领导很重视,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后,立即举办“天然差分”学习班,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研制程序,但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困难是很大的,难以想象的。故暂且不论当时未能赶上后续的氢弹研制过程中发挥作用,以至于后来有以雷昌镇为代表的人,投下毕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做工作,坚持近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出成果,才研制成功可以用于国家型号任务计算的实用程序,使这一原始思想得以实现。可见,研制出一个可真正实用的二维流体力学程序是多么地不容易!

所以你看,造核武器难不难?真的难。我们国家在差不多九十年代才有了真正实用的二维流体力学程序。核武器的研制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能源、工业实力都是个大型挑战,并且尤其需要其他高精尖技术的支持。

3.威力计算。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关键一环,无疑要回答这枚设计出的核武器威力有多大。原子弹的设计是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设计出的物理参数组是有一定误差的,也有一定的误差容许限度,可以用一种相当粗糙的估计,根据一些关键量的差别来控制性质的变化。这就是彭桓武先生提出的“3=∞”,意思是有两个量相比较,如果其中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大三倍时,则在它们相加或相减关系时,可以在初步估算时忽略其中较小的量,例如:

这样便得到简单有效的粗估公式,而且能对原子弹的威力计算误差做出整体估计。同样,继原子弹之后,还能给出加强型装置粗估公式,乃至对氢弹的威力计算误差做出整体估计等等。

为什么核武器的威力计算如此重要?相信大家可能知道,美国当年在“常春藤行动”中的“喝彩城堡”氢弹实验中,因为威力计算出现错误,致使原本理论设计700万吨的氢弹爆炸当量达到了1500万吨,使得附近的日本渔船和海岛居民受到辐射,引发了美国国内和世界性的反核试活动。还好美国财大气粗,如果是刚刚开始进行试验的国家,极有可能迫于国际压力,暂停甚至放弃核计划。

所以你看造原子弹难不难?真的难。兼顾国际安全很重要。当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室,周总理就对下风方向国家的放射剂量尤为关注。早期进行核试验时,理论部必须要有科学家代表在核试验前的核武器威力理论计算报告书上签字,这对当时进行理论设计的科学家是一种无形压力。

4.简单说一说最后一点。无论现在学术资料如何容易获得,数据如何容易获取,但真正涉及技术核心领域的资料数据,都无法保证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没有那个国家会把涉及国家安全的武器核心机密放在市面上供大家参考。这一点尤其也在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上体现的明显,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九次运算”,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的一个错误数据,邓稼先他们整整算了一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仅举几例示意:

1).1962年中国的原子弹进入攻坚阶段。3月任务进展到“瓦片”的研究阶段,要实现“内爆”方案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会聚的同步波形。起爆元件(俗称“瓦片”)的设计极为重要,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块瓦片才能拼成一个球形结构。按照“美国原子间谍罗森堡夫妇案件”中透露,原子弹的球形结构是36块拼凑起来的多边形。但中国科学家们在研究时,却发现36块根本合不成那种特定的球形体。理论部科学家用拓扑方法去论证,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36块而应该是32块。

2).氢弹研制过程中著名的案例,于敏在轻核反应分支比上的物理粗估案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科研经费,可以参考科技袁人的视频讲解。

所以你看造核武器难不难?真的难。人才储备很重要,没有一大批BUG级别的科学家,去发现学术资料、新闻材料中的错误信息,就很有可能在工程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资金与千万人努力后却功亏一篑。

至于你要说,连朝鲜都能造出原子弹来,有什么难?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朝鲜背后的努力。朝鲜和中国一样,50年代就与苏联签订了原子能合作技术协定;苏联解体时,朝鲜还挖了很多苏联核科学家到朝鲜工作;朝鲜每年外派多如牛毛的留学生到先进国家学习物理、数学,甚至天体物理来为本国的氢弹研发做技术储备,投入可见一斑。

至于你要说,美国的新闻不是说几个大学生就设计出原子弹了么?那我就更笑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核武器背后的政治意义。不搞这样的新闻,怎么说明核扩散的严峻性?怎么推动核裁军、核不扩散与禁核试?怎么实现国家核战略?况且美国的新闻从来就没有正面说过那些大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成功的,都是含糊带过。

现在,你还会说原子弹的原理早已公开么?没有,从没公开过,你所知的原理,也就“裂变”两个字,我上面写的公式你可能根本就看不懂。

现在,你还会说大学生、初中生造出原子弹这样的话么?谁说谁是傻子。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的学习考试资料都给你,再给你名师指点,你能考上清华吗。

制作原子弹,一要有原料,二要有设备,三要有人才,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实力。当年中国造原子弹,顶着国内外多大的压力,如果是其他小国,恐怕在筹备阶段就被人给弄趴下了。


user avatar   zhang-xiao-b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道理和你打算造枪是一样的。原理你都明白,也有这个需求或冲动,但是:

1、你搞不到原材料和加工机械;

无缝钢管和拉膛线的机床都是管控物资,你要想买就会暴露,然后派出所民警就上门了。

(等人的时候用手机打字,用词不够严谨有歧义,结果评论里还吵起来了……就是个比方,我自己不是搞金属加工的也不知道专业说法是什么但意思你们都明白就好……非要严谨一点说,就是现在所有涉核原材料都有严密监控只要你动了五常一定有办法知道剩下的就是等死吧)

2、配套的子弹你弄不到或者搞不好;

有枪没弹那就是烧火棍。核武器同理,你没载具或发射装置也没用。

3、你打算干啥?

你肯定打算搞个大的啊……但是值得吗?或者说收益抵得过风险吗?

4、用了之后呢?

在我国动枪犯案妥妥地公安部挂牌督查。核武器一个道理,你就等着联合国安理会弄你吧……


结论:技术扩散无法制止,但国际社会有一百种办法制止你胡思乱想。除非你有大哥罩着,或者是不铤而走险就活不下去。


user avatar   lu-yong-han-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tu-16rpu-li-ye-fu-d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用一下德国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合理。

我记得一个德国UP主关于纳粹暴行的言论,让我觉得德国部分民众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

1.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应当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罪责,因为他们不支持纳粹。如果将来纳粹复辟,他们也拒绝成为纳粹的帮凶,他们出生在战后也没有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那么谁来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的罪责呢?新纳粹应该承受,那些叫嚣这纳粹无罪的人应该承受,那些试图将法西斯在德国复辟的人应该承受,他们是纳粹的后继者。

二战的德国民众有罪责么,有的,他们有的真心诚意帮助纳粹,有的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2.德国人民即使不支持纳粹,也应当承担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

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会去给也不需要给奥斯维辛,屠杀等行径洗地或者否认,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罪人,但是他们理应告诉后代,在1939-1945年发生了什么,德国做了什么,万恶的法西斯分子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人才有如此资格挺起腰来对历史的受害者正视,我不支持纳粹,我也没支持过纳粹,纳粹干的坏事赖不到我头上,但是我仍然告诉你们当年纳粹丧尽天良的事。

正视历史,反思历史,肩负历史,这是德国人的优良品质。


回到日本法西斯这边。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小约翰可汗最新一期的日本变态“鸟”,其实这就是日本战后的写照。

战犯一个劲地说不是我,我没有,文化差异,试图逃避自己的罪行,似乎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还在满脸狰狞的虐待战俘营里的战俘。

民众们有的不能接受自杀殉道,有的遮遮掩掩地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与我无关。

是的,这群人要么畏畏缩缩地求原谅,要么装的楚楚可怜,要么假惺惺的说自己是被上级逼迫的。

施加暴行的时候笑得比谁的猖狂,接受惩罚的时候哭的比谁都可怜。

在19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似乎那个战败国日本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让军国主义和右翼抬头,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自己有权说不。

那些躲起来的军国主义者们又威风地穿着军服走上了街头,带着军刀的老不死们走过街头,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忘了十几年前自己如何装成一个可怜的良民丑态。

他们堂而皇之的把战犯放在神社里面供奉。他们小人得志地嘲笑那些被侵略的国家。

他们求饶只是因为弱小。

他们凌虐只是因为强大。

他们支持右翼,却说自己并无罪责。

他们声称自己并无罪责,却不敢承认犯下的战争暴行。

相比之下我甚至还觉得德国的新纳粹也算好东西,至少他们从不遮掩,他们极端排外,他们也不洗地,直接说杀的好。

坏,坏到了极致也至少敢作敢当。

而某些民族,明明是自己犯下了战争暴行,明明是自己侵略其他国家,却支支吾吾不敢承认,却明里暗里洗地,却一个劲的支持右翼,还对中国的dislike率直飙90%以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被中国侵略了。

也不是说这是劣根性,人民从来没有什么劣根性支撑,只是麦跑跑当初的清算似乎并不彻底,让大正时期的龌龊国风传递到了现在还能生根发芽。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怎么感觉教主是在暗度陈仓,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

未来华为做智能汽车的软硬件,长城做整车?然后扩大到其他车企?


user avatar   ma-yu-84-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需要擦屁股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是穿裤子(内裤)的!人类不擦屁股就得洗裤子!动物不需要擦屁股的最根本原因是动物不穿裤子!谁不相信这个道理可以亲自实践一下!要么不擦屁股,要么穿开裆裤!


user avatar   limingyang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user avatar   hu-tao-jia-zi-82-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摆烂大队,之前库里受伤一年没打,已经告诉你答案了。所谓赢球文化管理层的水平,其实都是自吹自擂,我看了30年球,我没觉得他们管理特别厉害,昏招挺多。而赢球文化,当你天天输球的文化当然就没了。而传切的本质就是靠库里拉开空间,其他人自由发挥,如果没有库里,这就是NBA最烂的一套体系。当库里不上场的时候,勇士的进攻是全NBA最烂,历来如此。勇士队是伪团队进攻,当没有库里可以拉开空间的时候,这个进攻只能在三分线外传来传去,光有传没有切,而且都是些无用传球。


user avatar   li-mu-ge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

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




        

相关话题

  网上能搜索到完整的原子弹和氢弹制造技术是真的吗? 
  如果发生原子弹危机(不考虑发生的可能性,假设不可避免一定发生),中国哪里最安全? 
  如何看待在某段原子弹炸毁广岛的视频下,评论区里全是大声叫好的人的现象? 
  原子弹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在地下车库躲过了原子弹的爆炸,食物够维持三天,如何活着逃出去? 
  核武器如果掉在地上却没有爆炸,会引发什么后果? 
  美国和联合国对于伊朗、朝鲜的制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伊朗放弃了核计划,朝鲜反而成功了? 
  公海潜射核武器,要是判断不出谁发射的,怎么还击? 
  如何看待网传小米官方在日本用胖男孩「核爆」宣传手机? 
  美俄不核裁军,而让中印核裁军的可能性大吗? 

前一个讨论
中国人必须学会使用筷子吗?
下一个讨论
刘慈欣《圆》中的人力计算阵能在现实中实现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