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整理了一份“2020年度回顾”,全文2万字。筛选了今年最值得关注的55份心理学文献,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边看这一年的心理学研究,边来回顾这一年吧!
抑郁症最新研究进展
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报告,在一项初步研究中,13名患有抑郁症和孤独症的成年人参与了TMS治疗。
*TMS是一种使用无衰减磁脉冲信号刺激大脑神经的方法,2008年被美国FDA批准治疗难治性抑郁。
治疗后,70%的受试者抑郁症状减轻,40%出现缓解。患者虽然报告孤独症症状没有变化,但照料者发现他们的重复行为、多动症和易怒性有所下降。
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8年发表声明,建议医生对产后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的母亲进行产后抑郁症筛查。
但最新研究发现,六个月的筛查远远不够,因为产后抑郁在分娩后的三年内都有可能出现!
最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对5000名女性(主要是纽约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进行调查,统计到非常让人吃惊的数字:
该结果发表于《Pediatrics》杂志。NICHD流行病学分支的主要作者Diane Putnick博士指出:
“我们的研究表明,六个月的时间可能不足以衡量抑郁症状。”从结果来看,对产后抑郁症状筛查需要至少再多延后两年。
根据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一项大型观察研究,在儿童期和青少年经历抑郁症,与晚年承受更高的疾病和早逝风险有关。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JAMA Psychiatry》杂志,研究人员追踪了近150万曾在青少年期诊断为抑郁症的瑞典人,发现了66种疾病风险升高,包括睡眠障碍、II型糖尿病、病毒性肝炎以及肾脏和肝脏疾病等。
此外,与没有抑郁症的人相比,他们的早逝风险要高将近六倍;受伤风险显著增高,特别是由于自残而造成的伤害。
图/TIOUVI
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性别差异。例如,患有早期抑郁症的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以及泌尿、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而男性更容易出现肥胖、甲状腺疾病、腹腔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和湿疹。
巴斯大学近日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孤独感与9年后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其中,与抑郁症的关联性最强。
这篇论文发表于《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期刊。它回顾了63个有关4-21岁年轻人在社交隔离期间孤独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实验,涉及51576名参与者。研究者发现:
孤独的年轻人将来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可能高出3倍,孤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至少持续9年。此外,与高抑郁风险更相关的,不是孤独的强度,而是孤独的持续时间。
这意味着,如何控制、应对孤独感是更关键的技能。
孕吐是怀孕时的高发症状,懂的都懂。但你了解妊娠剧吐(HG)吗?
约有1%-2%的英国孕妇都会受HG的影响。这比正常的孕吐严重得多,你可能需要连续卧床数周,脱水、掉体重,无法工作或照顾家庭,这也是孕妇住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HG的另一重要关联因素:抑郁症。
他们最近发表于《BMJ》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近一半HG患者有产前抑郁症,近30%患产后抑郁症。而在没有明显孕吐的人群中,则只有6%的人经历了产前抑郁症,7%的人患有产后抑郁症。
“我们的研究显示,HG女性患产前抑郁症的几率是8倍左右,产后抑郁症的几率是4倍,一些HG女性甚至会有自残的想法”。
在美国,儿童自杀死亡人数达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学龄前儿童自杀意念和行为,2月7日发表于《JAMA Netw Open》的一项报告中,华盛顿大学的Deanna Barch博士和同事们进行了一项针对11814名9岁、10岁青少年的纵向研究,他们发现:
令人心碎的是,对于那些自我报告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孩子,高达75%的看护者对此全然不知。在调整了性别、家族史和其他变量后,研究人员发现,“家庭冲突”是自杀想法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预测因子。
Barch说,从历史上看,人们一直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什么自杀念头?“但我们的数据表明,这绝对不是真的。父母、护理人员和幼教工作者应该意识到,9岁的孩子可能已经在考虑自杀。这些数字的意义并不平凡。”
心理学恋爱小贴士
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赖斯说:“如果你看上去特别难追,可能会显出你很有市场,我们称之为拥有更高的伴侣价值”。
最近,赖斯发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一个难追的对象,会增加异性追求者的渴望。
研究者让115名单身大学生看一系列异性的介绍,并告诉他们,一部分比较容易得手,而另一部分难以追到。然后允许他们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对吸引力打分。
结果发现,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那些“假装难追”的异性,确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赖斯同时也承认,这一策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他说:“如果假装难追会让你显得自私或傲慢,那将适得其反”。
如果一个人无法开口表白,大概率是因为“害怕被拒绝”。
最近罗切斯特大学和以色列跨学科中心(IDC)的心理学家发现,只要拥有一种“sexy mindset(性感心态)”,你可能就没这么怕了,甚至还会高估自己成功恋爱的几率——而这种“性感心态”,可被短暂的性暗示所操纵。
在一系列实验中,Ries和Birnbaum的团队研究了“如果一个人的性系统被激活后,会发生什么”。
他们招募了112名单身的异性恋者,让他们暴露在短暂的性暗示下,并随机与一名素不相识的异性配对、交谈。
互动编码中记录的非语言表达(如近距离接触、频繁的眼神交流、微笑等)显示:
研究人员还发现,性系统的激活会让人们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潜在伴侣身上。当一个人的性系统被激活,会导致人们披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并接近潜在伴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回应和帮助(Birnbaum等,2019)。
“‘性感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激发对伴侣的浪漫兴趣,鼓励他们在追求中更乐观”,Ries说,“性感心态可通过各种方式被唤起,比如一种外力,而并非一定来自潜在伴侣”。
你有没有偷偷跟人说过自己的“理想型”伴侣?
“有意思、勤奋踏实、聪明体贴”……当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要求700名参与者列举自己的“理想型”时,大部分人都能脱口而出两三种特质。
这些特质大部分是根据经验得出的(比如小张对某个相亲对象小李有好感,ta很干练,于是你就列举了“干练”)。
但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ta们列举出的并非真的“理想型”,而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模糊的积极品质。最终,这些品质对于ta选择的伴侣也没什么特别的预测力。
比较决定性的“转折”实验:当研究者随机要求一个同组陌生志愿者罗列小李的优点(比如她写了“积极、阳光、聪明”),小张同样会对有这三种特质的人产生浪漫感觉。
结论是,我们认为一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很有吸引力,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积极地寻找具备这些特质的人。
作者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教授Paul Eastwick认为,通过浏览个人资料来匹配自己“理想型”的举动根本就是徒劳。“还不如让朋友来帮你挑约会对象”。
当以陌生人视角看待自己的身材时,人们会如何对吸引力进行打分?
3月18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的一项研究中,巴塞罗那大学EVENT实验室招募了18-38岁的11名男性和12名女性来回答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收集了他们的理想身体数据,通过VR的方式呈现他们的理想身体(Ideal Body),实际身体(Real Body)和自我刻画的身体(Body Image)。
一周后,这群参与者在不知道呈现身体身份的情况下,将以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去评估身材的吸引力。结果发现:
“从第三视角去重新看待自己,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偏见”,研究人员说。
相信自己,你远比自己所设想的更好。
选择题:看看下面哪个女孩最像“在调情”?
答案是:4个都在。
——但针对异性恋男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图1和图2的“挑逗”是识别度最高的,分别被77%和71%的男性评定为调情。相对来说,他们get不到3和4的挑逗,认为图3“过于高兴”,而图4“太含糊”。
图上的几名女性,都是堪萨斯大学(KU)一项有关挑逗表情研究的志愿者/女演员。她们被要求自发或是接受指导地做出“现实中常用的挑逗表情”,用以研究男性对哪些表情线索敏感。
不过,有没有一种通用的挑逗表情呢?
根据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Sex Research》的研究,一些非语言类的挑逗信号的确能够准确预测一个女孩对你的好感。比如持续的眼神交流(sustained eye contact)、腼腆的注视着你(coy gazing)、自我触摸(self-touching)、微笑(smiling)。
但总体而言,“与快乐或中性的表情相比,轻浮的面部表情能让男性更快地识别挑逗”。
在六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基于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编码了23种不同的面部动作,并发现了一组可被高度识别的挑逗性面部表情:头转向一侧并略微向下倾斜,微微一笑向前看(朝向隐含目标)。
这里有四处重点:头部倾斜、下巴向下、眼睛抬起、微笑。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类是“双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类似《致命女人》中曾经向我们展现的开放关系,在恋爱双方知情的情况下,允许和别的人发生感情和身体连接。
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对双方的生活满意度和关系质量有积极影响。
约克大学和犹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招募了233名参与者——他们对非一夫一妻制有兴趣,但都还没有跨出那一步。研究者在2个月内测量了他们的人格、性、关系健康。
“在开放关系前后,他们的关系质量和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心理学教授Samantha Joel 说。
“但他们在性满足方面经历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解决了关系中的性不相容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发表于《Springer Link's Current Psychology》上的一篇研究提供了新的恋爱思路,浪漫的关系可以促进个人创造力并使个人更好的适应生活。
研究者在实验中将参与者分为随机组和恋人组,并要求他们完成协作性创意任务,在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一种被称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的超扫描技术来记录他们大脑皮层的活动,并计算成对参与者之间大脑信号的相关性(IBS)。
早期研究已经发现:
实验结果表明,恋人组成员间的IBS高于随机组,且两人大脑额叶和右颞顶区域交界处更加活跃,这表明与随机配对相比,恋人在协作性创意任务中有更好的合作,也往往表现的更好。
“夫妻脸”的说法,最初来自于1987年发表的一项心理学研究。
当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调取了12对夫妇照片,发现在同居25年后,他们的外貌相似性都有所增加,这种“外表趋同”还与婚姻幸福感有关。
他们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情绪效应的血管理论(vascular theory of emotional efference)”。即: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产生反复的移情模仿,并习惯性地使用相同的面部肌肉组织,导致长得越来越像。
抖音上就有一对夫妻发起过“最像夫妻脸挑战”。因为实在太像,被网友调侃为“失散多年的兄妹”……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重做了1987年的实验。
他们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报告指出:人们本来就倾向于寻找与自己长得像的配偶。但是,夫妻俩的脸,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像。:
他们使用了更大样本(517对已婚夫妇的照片)、更新的技术(面部识别算法VGGFace2),并遗憾地表明:没有证据支持“夫妻脸会越来越像”的说法。
他们雇佣的人类评委甚至发现,夫妻脸会变得不太相似(尽管观察到的差异非常小)。但人们“本来就喜欢跟自己长得像的人”这一点倒是真的。
这一年,心理学家尤其关注睡眠问题。
2月3日,复旦等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11067名9-11岁的青少年的数据,首次对儿童的睡眠时间与包括抑郁在内的精神问题、认知和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规模分析。研究显示: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充足睡眠对儿童认知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华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冯建峰教授说。
“建议6至12岁儿童睡眠时间为9至12小时。然而,睡眠障碍在世界各地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见,因为他们的课业负担重,屏幕使用时间,以及体育和社会活动时间都越来越长”。
一项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关注了另一种形式的睡眠问题:
倒班、值班、睡眠中断(比如许多医务工作者、士兵只能睡前半夜/后半夜)。
研究发现,长期中断睡眠,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学习与恐惧有关的记忆,患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更高。
这项睡眠研究由匹兹堡大学的Anne Germain博士和哈佛医学院的Edward Pace-Schott博士领导,受试者为150名健康成年人。他们让三分之一的受试者正常睡眠,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中断睡眠(仅在前半夜睡觉),而三分之一的人睡眠不足(无睡眠)。然后到了早晨,所有受试者都进行了恐惧调节测试。
在三种恐惧模型中,他们为受试者显示三种颜色,其中两种颜色与轻度电击配对,一种颜色安全。研究测试的是受试者对这三种颜色的反应能力,看他们的大脑对“威胁”的学习程度。
结果显示:
Pace-Schott博士认为,这可能说明,经常在半夜被惊醒可能比没有睡眠更糟。
是的,“重力毯”的字面意思,就是有点重量的毯子。类似这样的(大盖被):
一项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对于因精神疾病而失眠的人群来说,重力毯是治疗失眠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来自卡罗林斯卡学院的Bodil Ekholm团队招募了120位平均年龄为40岁的、确诊精神疾病(重度抑郁症、躁郁症等)的成年人。
他们被随机分配使用重力毯(大约8公斤重)/普通毯(大约1.5公斤)睡四个星期——但后来8公斤组的十名参与者觉得太重了,于是换成了6公斤的。
四星期后,近60%的重力毯使用者报告失眠严重程度降低,睡眠质量提高,并且在白天也不那么嗜睡了,自我报告抑郁/焦虑症状降低。
研究结束之后,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选择使用重力毯进行12个月的随访。研究人员说,78%的使用者在12个月后缓解了他们的失眠症状。
瑞典罗林斯卡研究所的Mats Alder认为这一结果让人感到惊讶。他解释说,“重力毯施加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压力会刺激触觉、肌肉和关节——类似于穴位按摩,可以带来镇静作用,它不仅仅是安慰剂”。
a. 失眠可能是一种“思想家的病症”
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一篇新论文证实了失眠症患者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
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特莎·布兰肯和她的团队研究了2224名在2010年至2016年间被诊断为可能患有失眠的研究参与者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历史,发现失眠者往往拥有以下5种性格类型:
如果你也是“高反应型”并对工作中的事非常上心,那就非常有可能失眠。佩拉约博士认为,“失眠可能是一种思想家的病症,完美主义者或有强迫症的人容易失眠,因为他们试图解决问题,而只有保持清醒才能做到这一点。”
b. 有钱,真的可以“买到”睡眠
美国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项睡眠研究发现:有钱人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比穷人长。
在参与调查的14万人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接近贫困线的人,只有55%的人能在夜里有完整的睡眠。然而那些收入超过贫困线400%的人,有66.6%的人报告有完整的睡眠。
对于贫困线的划分标准为:单身,年收入为11,670美元,或者四口之家年收入为23,850美元。
研究者认为,主要的可能原因是:高收入者在教育子女、家务、交通等方面可能有其他帮助或便利,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睡眠环境也更好。
c. 有睡前阅读习惯的人,睡得好、赚得多、吃得更健康
最近,睡眠产品评论网站Sleep Junkie发表了一项有关睡眠习惯和就寝时间的调查。他们访谈了2300多个人,询问他们的睡眠习惯与睡前阅读习惯。
只有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阅读次数超过5次(晚);11%的人每周阅读一到两晚,还有12%的人说他们每周会阅读3-4晚。
另外,睡前不读书的人只有64%的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满意,而睡前阅读的人有76%的人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满意。睡前阅读的人比不阅读的人,每周多睡1小时37分钟。
这么做,真的可以更幸福。
幸福的关键因素是“朋友”还是“家人”?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最近南卫理公会大学(SMU)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实际上,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你可能会更快乐。
主要作者、心理学教授Nathan Hudson说,这项研究着眼于你与他们待在一起时所进行的“活动事件”。
在实验中,400多名参与者被要求回想与朋友或家人共度的活动事件,并评估这些经历是否让他们感受到各种情绪,比如快乐、满足感和意义感。每种情绪的评分从0(几乎从不)到6(几乎总是)。
Hudson认为,这是一个教训,因为“体验幸福感”和“整体幸福感”通常是可分离的结构。在家庭关系中,你如果除了家务和养育孩子之外什么都不做,可能就不会给家庭带来多少幸福。
“我们需要创造机会,与恋人/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体验,同时在精神上真正地享受它”。
你和朋友之间的嫉妒,并不一定是坏事。
8月11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嫉妒的感觉是维持友谊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因为嫉妒与友谊的价值有关,也与促进人际关系的动机行为有关。
通常来说,一段友谊结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干涉”——你的朋友会交到新朋友,或者谈了恋爱,ta跟你的关系就随之变淡了。你产生了所谓的“嫉妒的感觉”。
但嫉妒的强度,取决于你所感知到的威胁程度。心理学教授Douglas Kenrick发现,来自“新朋友”的威胁强度,往往比一个“恋人”更大。这意味着,我们最嫉妒的是我们可能会被取代。
这种嫉妒,可能会引发一些“守卫朋友(friend guarding)”行为。
比如你会更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价值(提供更多支持性关系),跟朋友约定打卡好多地方(试图垄断ta的时间)——从结果来看,“嫉妒”让你努力成为了一个更好的朋友。
马丁·路德大学和班贝克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个简单的“权力”姿势(power posing),可以帮助孩子在学校感觉更自信。
"当一个人坐着,双臂交叉放在头后,并把脚随意放在桌子上,他可能会感觉自信。反之,双臂交叉在身体前面,然后弯腰,通常表示缺乏信心”,MLU心理研究所的Robert Körner说,“肢体语言不仅仅表达情感,它还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感受”。
研究人员对108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学生分别摆出上述两种姿势后,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摆出“权力大佬”姿势的孩子,会比另一组表现出更好的情绪和更高的自尊感。
张雨绮在准备公演期间曾说,学习“金莎牌微笑”的方法是嘴里咬个叉子,训练肌肉记忆。
这个动作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最近发表在《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它能诱使你的大脑变得更积极。
在这项实验中,南澳大学的研究者们让志愿者用牙齿夹着笔,强迫面部肌肉模仿微笑的动作,然后评估里“假笑动作”对面部表情和身体情绪感知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我们情绪化地处理刺激时,知觉和运动系统是相互交织的——志愿者的表情和动作都显得更快乐了。
“我们发现,当你强迫性地练习微笑时,它会刺激杏仁核(大脑的情绪中枢),释放神经递质来鼓励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能诱使大脑将刺激感知为‘快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机制来促进心理健康”,首席研究员、人类和认知博士Marmolejo Ramos说。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改变生活的艰难决定,然后犹豫不知道改选A还是选B。芝加哥大学新研究发现,这个时候,你如果选择完全放弃做决定,而是抛抛硬币的话,6个月后的幸福感反而更高。
在这项实验中,志愿者们回答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我应该辞职吗/搬家吗/求婚吗等等,也会自己创建问题并掷硬币作出决定,并在3个月、6个月后接受跟踪调查。
结果,那些通过抛硬币做决定的人报告说,他们实际上更快乐,如果再选择一次,他们更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与传统决策理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社会告诉我们:放弃不会赢,赢家不会放弃。但实验数据表明,如果我们学会放弃,可能会过得更好”,研究人员说。
如何缓解负面情绪?讲道理不如给数据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不是很饿,但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却容易吃更多东西。
一项麻省理工的最新研究指出:人们在孤立状态下对联系的渴望,和对食物的渴求有着共同的神经基础。也就是说,你可能不是饿了,而是觉得孤独。
在这项实验中,认知神经科学家 Livia Tomova 和同事招募了40名健康的志愿者,在经过10小时的隔离或禁食后,让他们观察食物图像、人与人互动的图像以及鲜花等中性图像,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检测神经反应。
结果发现,隔离后看到社交线索导致的“孤独感”,和禁食后看到食物线索导致的“饥饿感”,在大脑活动上的表现相似——大脑中同一个名叫“黑质(substantia nigra)”的部位被点亮了。
Tomova说,“孤独感和饥饿感一样,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在大脑的激励中心里,饥饿感和孤独感看起来非常相似,这表明与他人联系可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有钱很重要,有钱能解决生活很多烦恼。但一个人过于在意钱,并把自尊建立在经济成就上,并不是一件好事。
3月19日,一项发表在<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上的大样本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五个不同地方、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的共包含2685位个体的群体取样,对心理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金钱成就导向、社会连接等)进行测查比较,并对其中246位参与者采取日记调查的方式,分析ta们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研究者发现:
金钱成就导向的人面临着更大的孤独风险。那些将自尊建立在经济成就上的人,会花费更少的精力打造自身的社交网络,这让ta们更有可能陷入孤独之中。
有些时候,别人会出提过分的要求。但“好好先生”们无法说出拒绝。换句话说,“宜人性很高”。
不过,最近发表在《Neurobiology of Aging》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好好先生”们的大脑,竟然老得更快,还有更高的阿兹海默风险。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们找到了65位参与者,用大五人格量表测量他们的人格特质,然后在他们65岁后MRI扫描他们的大脑(分别间隔18个月、54个月)。
结果发现,不管是大脑正常老化的人,还是阿尔兹海默症人群,大脑都受到了人格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你是否为了迎合他人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创伤”如何改变一个人?
“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这句十分著名的鸡汤,最近被布朗大学证伪了。
他们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承受过的压力,并不能让你对未来的创伤产生“心理复原力”。相反,它们还会让人对未来的创伤事件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布朗研究者的目的是确定:过去的创伤事件是否能给人形成一种保护,让人们在未来后免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重度抑郁症MMD的困扰(前提是在这之前没有PTSD或MMD的病史)。
答案是——不能。
研究选取了1160名志愿者,让他们完成了一系列压力生活事件的调查,然后让他们进入“创伤经历阶段”。后期再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重度抑郁(MMD)的测量。
结果发现:
在对灾前压力源进行分类时,有4个或4个以上压力源(与没有压力源相比)的个体,患灾后PTSD的几率更高。
哥本哈根和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儿童期的逆境会增加成年时期的早死风险。
这项研究调查了100万丹麦儿童经历的逆境,然后研究了其16至34岁之间的死亡率。逆境主要包括3种情况:贫困和物质剥夺;家庭成员去世或可能去世的威胁;是否与家人分离(比如留守儿童)。
结果发现:
此外,数据显示,这些较高的死亡率主要发生于自杀事件、交通事故以及癌症。
#trigger warning(创伤触发警报)意为:该内容可能包含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内容,引发幸存者创伤,所以事先给个提醒。
出发点是好的。但刊登于《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电影或书籍的开头,这些看似贴心的“创伤警报”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副作用,甚至可能阻碍幸存者处理自己的情感、克服创伤的能力。
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Payton Jones和同事们招募了600名遭受过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的创伤事件的人,让他们阅读包含痛苦经历的文学作品,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创伤触发警报,另一组没有。
结果发现:
Jones表示,触发警报似乎增加了人们将创伤视为“身份认同”、“生活中心”的程度。从长远来看,可能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研究表明,童年时的创伤经历甚至会在几代人中存在影响(Bohacek等,2015年),我们受过的苦会影响我们的孩子。
这种遗传形式很特殊。研究人员想知道,由创伤事件触发的信号如何嵌入生殖细胞中的?
苏黎世大学大脑研究所教授Isabelle Mansuy和同事们使用了创伤小鼠模型,“我们的假设是,血液中的循环因子在起作用。”
他们发现:
更为惊人的是,当将创伤男性的血清长期注入未受创伤的男性中时,他们的后代也出现了创伤的代谢症状。这提供了循环因子与生殖细胞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证实了血液将应激信号传递给生殖器官的假说。
Mansuy说,这是首个表征早期创伤与后代代谢紊乱关联的研究。
一些有关性别的研究
6月22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表于《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头胎出生前,与准爸爸玩5分钟的“角色扮演游戏”,就能预测9个月之后他对孩子的养育质量。
这个游戏很简单:由研究人员假扮护士,把一个玩具人偶(跟真婴儿差不多重量和大小)递给志愿者,录下他们与娃娃的互动并打分。
实验主要观察的,是这些男性的“直觉育儿(intuitive parenting)”能力。心理学家认为,父亲们天然具备一些育儿本能,这是一种刻在他们基因里的、成为一个爸爸的能力。
“比如,他们是否正确地抱着它,对它微笑、爱抚(比如轻轻地捏婴儿的脚)或者其他一些本能地对婴儿做的积极行为”,论文合著者Schoppe Sullivan说。
实验发现:
“毕竟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所以他们已经在考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研究人员说。
最近,中国西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声音特征”在男性出轨行为中的独特关联。
他们发表在《人格与个体差异》上的研究表明,说话声音深沉的男人更容易欺骗伴侣,出现不忠的行为。
他们找到了250多名男性和女性志愿者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发现:
作者指出,这一结果可能说明“性感低沉的声音”和“不忠行为的发展”有着相同的生物学基础,即睾丸激素水平较高。
“睾丸激素水平较高(因此声音较低)的男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不忠行为,同时对伴侣的出轨行为也更宽容”, 西南大学的研究人员说。
“性感低沉也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因为这使他们对女性更具吸引力,这增加了他们获得更多伴侣的机会”。
提到家暴,我们常常觉得女性更处在弱势。但最近发表在《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同等概率地遭受了家庭暴力。
昆士兰大学的一支研究小组分析了婚姻研究所登记过的1529位研究(891名女性,638名男性 )对象的数据,结果发现:
亲密关系暴力包括身体虐待(推搡/殴打)和情感虐待(贬低/持续的、令人痛苦的唠叨)。
科学家们发现,许多21岁时的家暴受害者,会在30岁时出现精神疾病迹象。女性易患抑郁症,男性则易患焦虑症。
过去,一些学者认为“低成本的性满足”或“廉价的性爱”(包括性行为、使用色情产品、自慰等)可能会降低婚姻对男性的吸引力,但近期发布在《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项研究认为:不,并没有。
研究使用了两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全国性调查的数据,包括:对婚姻的渴望、观看色情产品的频率、性行为频率以及自慰行为的相关数据。
结果发现:自慰和性行为都与未婚男性的结婚信念无关,但使用色情产品(小黄片、图文和音频等)会让他们更希望结婚。
在调整了性满足感、关系状况、对婚姻的信念及其他潜在因素后,研究人员的结论是:“低成本性行为”不仅不会降低男性的结婚信念,反而可能增强他们的结婚信念。
敌对性别歧视(Hostile sexism),指的是贬低女性的能力,认为她们会滥用男性的关系依赖(比如情感和性操纵)。比如:“她工作能力一般,但很会利用男老板上位”。
3月10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简报》的一项研究指出,男性的“敌对性别歧视”的可能来源。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Matthew D. Hammond及其同事在6个月的时间里,测试了100对异性恋夫妇“对伴侣行为的偏见”。结果发现:
这项实验说明,在亲密关系中,男性对女性伴侣的负面偏见与敌意性别歧视,可能源于他们“依赖对方”时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出于对女性权力竞争的担忧。
2月12日,纽约福特汉姆大学研究者发表于《JAMA Psychiatry》的一项研究,在1995年-2014年间跟踪了20700名美国青少年后发现:
研究人员指出,面对困难(比如失去健康/工作),传统观念中的“硬汉”通常会有一种“僵化的应对方式”。这种方式常常是不健康的——比如独自消化,而不是想要跟谁求助或倾诉。
研究人员认为,“对男性范式”的信仰,可能是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这些观点的纠正,需要被纳入有关自杀的预防网络之中。
不要做 tough guy 啦。累了的话,哭一哭真的没什么。
你可能已经知道,月经周期影响着女性的情绪和幸福感,大多数人都对忽然或暴躁或低落的情绪习以为常了。
但是,对于3%至5%的妇女来说,月经周期中的荷尔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种被称作“经前焦虑症(PMDD)”的精神疾病(PMDD已经被列入2013年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析手册(第五版》)。
PMDD会引起极端的情绪变化(如悲伤/绝望、焦虑/紧张、极度喜怒无常、明显的易怒或愤怒),影响人际关系。
图/BeeQueenieBee
不过,还好有手段能够进行干预。在一项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试验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使用孕酮受体调节剂,能够有效治疗PMDD。
孕酮受体调节剂能够通过结合并抑制大脑中的孕激素受体来减轻PMDD带来的精神症状,例如烦躁和抑郁。
研究数据表明,接受孕酮受体调节剂治疗的女性中有一半(50%)完全好转,而接受安慰剂的女性比例仅为21%。
主研究者之一、乌普萨拉大学教授IngerSundström-Poromaa教授指出,孕酮受体调节剂的副作用非常轻微,目前耐受性良好的版本正在开发中,有望成为PMDD患者的治疗选择。
目前,PMDD的一线治疗药物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虽然它也是有效的,但并非适合所有女性。
3月27日,在瑞典林克平大学发表于《欧洲避孕与生殖健康杂志》的一项研究中,24位女性(27、30或33岁)报告,使用激素避孕药后,自己的性欲降低、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妇科医生Agota Malmborg基于访谈发现:
最近一项发表在《Maturitas》杂志上的研究指出,更年期的性功能障碍(阴道干燥/性欲低下),可能是潜在抑郁症状的征兆。
在这项研究中,医学博士E. Sherwood Brown和同事分析了来自DHS(The Dallas Heart Study dataset)的384名(37岁-73岁)自称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数据。她们报告了自己的更年期症状(比如常见的潮热、盗汗、睡眠障碍等),并完成了抑郁症状自评量表(QIDS-SR)。
研究人员发现:性症状与QIDS-SR评分较高呈正相关,即使排除服用抗抑郁药的妇女,这种关联仍然存在。
此外,心理社会症状(比如情绪障碍、夫妻关系差、对更年期的消极认知等)与QIDS-SR评分之间也存在关联,但血管舒缩或生理症状没有发现明显关联。
“以貌取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认知维度。在亲密关系发展前期,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判断ta是否是“海王长相”。
西澳大利亚大学发现,这种“看长相判别出轨”的能力,竟然也具备性别差异。
研究人员收集了101名白人男性和88名白人女性的照片,并让了1500名异性恋白人成年人对照片中人的“出轨可能性”打分。结果发现,男性对同性面孔的不忠判断准确率高于女性。与此相反,女性的异性面孔的准确率高于男性。
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都更擅于发现一张“男性出轨脸”,但都无法可靠地评估“女性出轨脸”。
心理学中有一个“性别转换假说”。该假说预测,性少数人群(LGB)会表现出更典型的其他性别特征,比如,男同性恋表现出更多的女性特征,女同性恋表现出更多的男性特征。
6月8日,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涉及37.5万名男女的meta分析,目的是验证这个“性别转换假说”是不是真的。
研究者Allen和Robson使用“大五人格”(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责任心)理论分析这些特质是否和性取向有关。
他们发现,确实是有的!“性别转换假说”在此基本得到了验证:
然而,这些关联仅限于年轻时候。研究还发现,到了中年,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就很小了。
11月4日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医学期刊《Neur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无偿工作的女性,记忆力衰退也会更快。
UCLA的医学博士Elizabeth Rose Mayeda等人对美国各地的6189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2年追踪,发现:
“我们的研究显示,当涉及到可能由于认知刺激、社会参与或经济安全而导致的记忆力丧失时,从事带薪工作可能会提供一些保护”,Mayeda说。
“带薪工作,可能是防止妇女记忆力下降的有效战略。”
几招科学养娃的建议
特温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感恩”,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弹性。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那些幸福感不足,且拥有轻微心理问题的成年人。领导这项工作的积极心理学教授Ernst Bohlmeijer和同事们筛选了217名志愿者,然后随机分为三组。
结果显示,6周后,近三分之一的“感恩训练者”都体验到了更高的幸福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第2组为19.2%,第3组为13.6%)。
总的来说,接受感恩教育的人过得更开心了。研究小组之后又随访了一次,发现竟然三个月后仍然有效,说明感恩是一种长久的心理资源。
感恩被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接受他人利益的感觉(McCullough等人,2002年)以及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比如欣赏生活中普通事物的能力、丰富性和经验以及对他人表达感激的能力(Watkins等人,2002年)。
很遗憾,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过)的,被逼着给家长洗脚,在宣讲会上下跪、嚎啕大哭说着“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的小学生,接受的并非感恩教育,更像是在对他们集体进行的“愧疚感操纵”。
“一哭二跪三洗脚”式感恩,不哭不合群。@野比大熊
Bohlmeijer教授解释说:“培养感恩并不是一个速成的快乐诀窍。”实验中进行的6周感恩训练,主要是每天花15分钟进行书写练习和心理教育。比如:
……
“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不能选择对消极经验视而不见。我们承认困难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也可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Bohlmeijer教授说,“事实上,这就是心理弹性的本质”。
真正的感恩不是“情感绑架”,而是一个教你发现支持性资源的过程。
所谓的“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是指:家长像直升机一样,永远盘旋在孩子身上、过分介入并干预孩子的生活。
Segrin等人最近发表于《Research and Practice》的一项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可能是导致直升机父母的一种驱动力。
完美主义的父母,会希望获得成功、获得积极正面的赞扬,并且会把孩子的成功视为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他们会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
然而,这种过度养育并不会带来直升机父母们想要的完美结果。相反,它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自恋、酗酒、适应能力差等等。
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过度操控的孩子,成年后不仅不容易谈恋爱,即便有了对象,也容易处于一段“支持度低”的浪漫关系。
研究者对184名美国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结果发现:孩子13岁时被专横父母过度控制,与他们32岁时的社会关系差、教育程度低有关。
具体来说:他们自卑、成绩差;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成熟度低,不太受同龄人欢迎;32岁时恋爱的可能性低,27岁时容易处于一段“非支持性”的浪漫关系。
研究小组还发现,父母控制孩子的最关键年龄期,是15到16岁之间。
为人父母是一项艰巨的责任,所有的“过度操控”都是有代价的。即使是本意没错的“为你好”,也可能有它黑暗的一面。
科学家们很早就观察到,如果母亲出现抑郁症状,有部分孩子会将其“内化”——也就是说,觉得妈妈伤心是自己的错。
最近,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将母亲的悲伤归咎于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和焦虑症。
研究的主要作者、心理学教授Chrystyna Kouros和同事们招募了129对母子,他们发现:孩子们的“自责倾向”是一个关键的中间变量;自责倾向越高,儿童更容易像母亲一样患病。
“我们了解到,压力源(尤其是那些无法控制的压力源)会造成抑郁和焦虑”,Kouros说,“如果孩子们觉得母亲的症状,自己有责任,他们可能会努力试图‘使其好转’,但结果却并没有什么用”。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父母试图隐瞒焦虑时,孩子更能准确感知到焦虑情绪,并增加孩子的心理负荷。
研究调查了107组家庭,通过临时演讲激发父母的焦虑情绪,让父母处于焦虑的状态下和孩子对话交谈。实验组要求父母隐藏焦虑情绪,对照组则不做要求,整个过程用生理指标衡量家长和孩子的情绪状态。
结果发现,孩子受到了“压抑父母”焦虑情绪的传染。他们与这些父母的对话中,隐藏着更多的矛盾冲突苗头。
“孩子对于父母情绪其实非常的敏感。”研究人员说,“父母应该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展露情绪。瞒着他们,本质也可能是一种伤害和不信任。”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应该立即干预吗?
3月10日,一项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的研究中,沃里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对178名婴儿及其母亲进行了18个月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
依恋理论认为,当孩子哭喊时,父母应该赶紧去哄,让婴儿平静下来。因为让婴儿哭泣可能会破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提高婴儿的压力水平。
但这项研究提出了另一个视角的证据。
“我们并不是说,父母应该对一个哭泣的婴儿视而不见。尤其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哭是他们唯一的沟通方式,比如喂养、安全或有其他事情”,论文合著者Dieter Wolke表示。
“孩子哭的时候先等一段时间再干预,让宝宝有机会学会自我调节”。
好好生活指南
1月8日,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团队在《神经病学》发表了一项文章,研究发现当年轻健康的男性仅被剥夺了一晚的睡眠时,他们血液中的tau蛋白(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生物标志物)水平就大大增加。
实验招募了15名健康、体重正常、平均年龄22岁的男性。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当参与者坐在床上玩游戏、看电影或聊天时,灯光会一直亮着。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男性在一晚后,血液中tau蛋白水平平均上升17%,而在睡眠充足的一晚后,血液中tau蛋白水平平均上升2%。
6月18日,德克萨斯大学癌症中心在《JAMA Oncology》上发表了一则研究,分析了久坐不动与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招募了30,000多名美国45岁以上的成年人,并对他们进行长期随访,记录久坐时间、低强度体力活动(LI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
为了测量久坐行为,研究者挑选了其中8002名未被诊断出癌症的参与者,并在他们臀部安装了加速度计(连续7天测量他们的久坐行为),然后在接下来五年里进行随访。
研究小组发现:
12月14日,《Nature》杂志评选了“2020年度十大发现”,其中最受欢迎的突破性发现是哈佛大学今年1月份发表的论文:压力如何让头发变白。
图/weheartit
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发现,急性应激(压力)会导致黑素细胞干细胞的快速消耗,进而导致头发变白。应激诱导的黑素细胞干细胞丢失,是由支配黑素细胞干细胞生态位的交感神经的激活引起的。
在压力条件下,交感神经的激活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的突然释放,进而导致静止的黑素细胞干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迁移和永久枯竭(所以“一夜白头”是不可逆的)!
这告诉我们,防止压力诱导白发的方式,是暂时抑制黑素细胞干细胞的增殖。
——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别因为压力上头(抱紧自己,头发为重)。
萨塞克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饱食线索的处理依赖于注意力的可用性——也就是说:边吃东西边做别的事,会导致你不容易发现自己饱了。
这是因为,一边进食一边完成需要付出注意力的任务时,本该有的饱腹感也会减少,就不太可能调整自己的进食量。
在这项实验中,Martin Yeomans教授选取120名参与者,为他们提供了低热量(75大卡)和高热量(272大卡)的饮料,并要求在喝饮料的同时分别进行两种类型的任务(一种需要付出较多的注意力,另一种需要付出的注意力较少),然后再对他们进行零食(薯片)测试。
结果发现:
当然还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电视再更难看一点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它指在面临某些压力事件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考试前的焦虑、表白前的焦虑;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个人稳定的特征。不管是重大生活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容易表现出焦虑,比如一想到自己会变老就焦虑。
区分特质焦虑症和状态焦虑症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特伦托大学刚刚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就利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42名被试者中,区分了这两种焦虑症下大脑结构和神经活动的不同。
这种“不同”,具体来说是:
研究者说,“有状态焦虑症的个体,应该及时去治,这样他们就不会发展成一种慢性的特质焦虑症”。可以参考的方法包括正念训练、体育活动、心理咨询等等。
而高特质焦虑个体的调节,可以通过药物/神经刺激方法(如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直流电刺激)来实现。
男女之间确实是存在纯友谊关系的。至少你在人类的灵长类表亲——狒狒中,可以观察到它们互相顺毛、却并不恋爱的现象(更直观的,被顺毛的可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雌狒狒)。
自1971年来,杜克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Susan Alberts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追踪肯尼亚安博塞利的540多只狒狒,观察它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对象。
Credit: Susan Alberts, Duke University
研究人员曾经认为,雄性对雌性表示友好,更多是出于生殖方面的考虑,比如增加交配机会。但数据显示,拥有异性朋友还有另一个好处:让自己更加长寿。
在狒狒中,与社会孤立的男性相比,保持女性友谊的男性活到下一年的概率要高出28%。
这是首个在人类以外的生物中发现了雄性自然寿命与其社会联系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研究。
炸鸡、炸串、奶茶……你爱吃这类高饱和热量食物吗?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会使我们在需要注意力的任务中表现下降——令人吃惊的是只需一顿,只需一顿!
这项研究比较了51名女性在吃了“高饱和脂肪餐/高不饱和脂肪餐”后,在注意力测试中的成绩。
两种餐的热量一样,都是930卡路里——旨在模拟各种快餐食品的含量,如汉堡王奶酪双份汉堡,或者麦当劳巨无霸和中炸薯条(都是不健康脂肪)。
结果发现,那些吃高饱和热量食物的参与者成绩,明显低于吃健康食物者。
而且,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引起全身的炎症,还可能会引起大脑的炎症。脂肪酸也能穿过血脑屏障影响认知。
一顿饭造成的成绩差异
嘤,老话说得没错。“当你吃垃圾食品时,垃圾食品也在吃你的脑子”。
今年的年终总结就到这里。能看到这行字的,绝对是真爱了!
我们明年再见 ❤️
另外,简单心理最新研发的测评,价值「499元」免费送给你~
成为咨询师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希望我们可以帮助到你。
测试题目:53道题(13个维度)
成长报告:20页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10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6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wuli11」
讲三个研究吧:
1。Ding & Savani (2020) From variability to vulnerability: people exposed to greater variability judge wrongdoers more harshly. JPSP
2。Tybur et al., (2020) Preregistered Direct Replication of “Sick Body, Vigilant Mind: The Biological Immune System Activates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PS
3. Qiu et al., (submitted) Disasters Are Not Cute: Cute Expressions Increase Dehumanisation
一、先说第一个,这也看到问题我马上想到的是这篇研究:
Ding & Savani (2020) From variablity to vulnerability: people exposed to greater variability judge wrongdoers more harshly. JPSP
气候变化,股市震荡,世界格局的改变,消费习惯的更迭以及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冲击……
总之,“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项研究就是在揭示我们如何看待变化的,变化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的。
一句话总结:变化会让人们更加敏感,进而人们会以更严厉的标准去看待那些作恶之人。
研究的思路并不复杂,以实验1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研究者以气温变化为背景,给被试者呈现了不同的条件。一组是激烈变化组——
如图所示,美国的平均气温波动幅度很大
另一组是平缓变化组——美国平均气温波动幅度较小
然后,给被试者呈现了一段文字材料,其大致内容是说: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水供应紧张的岛上,政府为了缓解供水压力采取了限制措施,比如不能洗车,不能浇灌自家庭院等等。你严格地遵守着这一措施,然而有一天你发现你的邻居并没有这样做,他用水洗车、浇花,还灌满了家中的泳池——而这些都是政府禁止的行为。
你会如何看待邻居的这些做法呢?会认为他的行为非常恶劣并且报告给警察吗?
研究结果发现:气温大幅震荡组的被试者更倾向于认为邻居的做法更恶劣,更想报告给警察,并且认为邻居更应该受到严惩。
(下图是数据结果部分)
后面的一些研究是对这个主要研究的补充和拓展。
研究者解释了这种“感知变化——严苛判断”现象的心理机制即身处变化,我们会变得更加脆弱;这让我们对违法行为更加厌恶。
这项研究令我印象深刻可能有两个原因:
1。 尽管这个研究没有特别指明某种社会情境(比如COVID-19),但分明可以感受到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具备的特点。
变化,强幅的变化,震荡——已经这些带来的不安感,在这一年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时代的巨轮里,个体又是那么的渺小与脆弱。
过去不敏感的,今天变得易感。
以往可以宽容的,今天不再宽容。
2。细化一点,从研究主题本身来讲我是非常欣赏的。过去的心理学研究大多关注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而这项研究则从方差的角度入手,着实亮点。
二、这是一个注册重复研究。
提到2020,新冠疫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有关疫情的心理学理论中,BIS(行为免疫系统理论)非常有名。这个发表在PS上的重复研究就是关于BIS的。
原研究 (Miller & Maner, 2011) 讲的是,当人们身患疾病的时候,会对外界那些包含疾病线索的信息更加敏感,比如对看起来像患病的脸庞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个研究打通了行为免疫系统和生理免疫系统,也就是说,当人们生理免疫系统受到威胁的时候,行为免疫系统也会跟着运作起来。
然而,这个听上去非常有道理的效应却未能重复出来。
研究者用了4倍数量的被试者进行重复研究,却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自从社会心理学爆出可重复性危机之后,许多经典效应都未能逃脱重复失败的命运。比如“自我损耗”效应,“老年启动”效应等等。
如今,这个名单上又多出了一个“行为免疫系统”效应。
究竟什么是可信的?
实难回答。
三、这是一个我们自己的研究
这个研究是以今年疫情为背景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疫情爆发初期,一些自媒体博主使用非常戏谑的表达来形容病毒。六月份南方洪水泛滥,官媒还写过一篇文章,也采用了非常“萌”的语调,读起来倒不像是描述灾难,而有点像讲童话故事一般。
(具体大家可以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025157)
当时就有一些人士撰文批评这种“萌”化灾难的文风。
我们就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做了一组研究,发现被试者在阅读“萌”化灾难的语言的时候会产生厌恶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人们对原作者有非常强烈的排斥体验,认为原作者“不是人”(去人性化)。甚至,被试者阅读之后都想攻击原作者。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一般情况下,萌化的事物往往会更加吸引大众,但是也要关注“萌”的本体是什么。“萌”化的灾难不仅不会讨喜,反而会给作者带来“灾难”。
1、面对现实。
如果去问广大年轻人,你们对市场经济和私人财产持什么态度?得到的最广大多数回答是:
“为何我们需要对市场经济和私人财产报以尊重?
我凭什么尊重这种狗屁规则?凭什么比我毕业早五年的同事明明没有我优秀,却买到了一座我现在需要三倍价格才能买得起的房子?凭什么那些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深圳农民什么都不做,一天收的房租比我这个勤劳好学的优秀工程师几个月还要多?凭什么那些房东打打麻将,一年房价上涨的好处比我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还要多?我现在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没有时间,很快连青春和希望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让尊重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凭什么?QNMD,该死的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都去死! ”
一部分年轻人称自由主义为:“自由的压迫员工,自由的炒作房价”
生活看不到真正改变的希望,而且又体会过类似于蛋壳公寓事件的悲哀,当资本套利而走、房东呼喝上前,又有谁还会继续保持对所谓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的尊重呢?
经济地位决定意识形态的方向。自由主义思想对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的坚持,使得自由派不可能获得大多数新生代年轻人的认可。
新一代的大多数将自由主义思想视为给资本、买办张目的洗脑,对其极力声讨,乃是新生代经济利益决定的,而非一种单纯被迷惑。
——大华人必须面对现实,不能逃避现实!其实因为房产金融化,中国已经走到了革命的边缘。
2、观察细节。
我们观察年轻人的呼声,真的是反企业家吗?可以肯定,并不是。
中国年轻人反的,不是实体制造业的华为、大疆、老干妈……
反的是房产金融的吸血得利者,反的p2p之类虚拟金融的金融诈骗,反的教育资本化……
直接说年轻人反自由市场和企业家,实际是扩大矛盾,这种扩大矛盾正好会被海外反华的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利用。
记住:年轻人反的是:房产金融化的“新城市地主阶级”,虚拟金融的金融诈骗犯,教育资本化的教育资本家,医疗资本化的医疗资本家,娱乐至死的娱乐业过多榨取了社会财富再分配。其中,这些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房产金融化的“新城市地主阶级”
有人说,中国房价和国际犹太金融财阀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关系大了。
这里必须谈一下中国房价高启不降的根本原因,在1997年以前,中国的房子不是这样的。后来的房价虚高,是房产金融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什么力量,里应外合搞起来的?
1997年后,中国的房产是输入性被香港模式感染,国际犹太金融财阀的马仔李嘉诚作为先锋官,来中国内地传授经验,连公摊面积这种绝户把戏也是李嘉诚带进来的。
关于香港的房产金融化,是导致今天香港被美国严重渗透并整个社会青年废青化的主要物质原因。具体展开请看:
美国犹太金融财阀用房产金融化,成功渗透侵蚀了香港,并把整个香港青年人变成了房产金融财阀的丧尸大军。——美国犹太金融财阀用房产金融化,在中国全面的铺开,也是要全面把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变成房产金融化的债务丧尸,使中华民族被彻底绑架在房产债务的火堆上炙烤,使中华民族彻底丧失活力;同时利用房产金融化进行种族绝育,达成让中华民族亡族灭种的目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国际犹太金融财阀构建了反中国中央的三角联盟。包括:某些地方政府,银行,地产商。这个三角联盟靠国际犹资的注入作为催化剂。
国际犹资,通过利益诱导和间接投资,把地方政府,银行,地产商,捏合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房产金融化问题,是拉高房价最初的本质原因,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国际犹资就可以躺着赚钱,同时挑拨离间中国地方与中央关系,甚至架空中央。
这个利益共同体,对下可以抬高房价吸血中产工薪,对上可以通过高房价把中央政府的税节流在地方。高房价换一个角度说,是地方政府、银行和地产商在国际犹资的催化下,再跟中央抢税,架空中央的过程。
国际犹太金融财阀的以上行为在把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银行及其地产商,构建成在自己领导下的买办。同时对于因地产金融化产生的个别地方干部、银行干部及地产商,国际犹太金融财阀负责把把他们的黑钱洗到海外银行或者离岸基金中。而这些银行和离岸基金都有犹太金融财阀把持,既可以赚取“洗钱”的手续费,又可以彻底控制买办地方干部、买办银行人员及买办地产商的所有金钱,把这三类买办彻底变成自己的马仔和在中国的代理人,甚至成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的反华马仔。——这就是卑鄙的外邦魔鬼,用金钱利诱,把人变成吸血吃肉中华民族恶鬼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房产金融化是第一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功亏一篑,将成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及其买办马仔的彻底奴隶!
《21世纪“新城市地主阶级”》:
3、细化资产阶级,找到主要矛盾。
(1)区分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前者要支持,比如华为、老干妈、大疆这种。
反对应该是买办资本。
买办资本,就是外国人投资,在中国作为外国资本白手套的资本。尤其是那些国际犹太金融财阀投资而在中国割韭菜的企业,他们是买办资本。比如某些电商企业,打着电商的名义,搞网络放印子钱,搞高利贷,这就是典型犹太财阀代理人的行为;他们甚至要染指中国政府的发钞权;他们垄断本应属于公权力控制的大数据;他们基于互联网搞产业生态链垄断妄图形成李嘉诚一个人统治一个香港的模式。他们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在中国搞人种替换服务,通过广告和影视投资,在中国媒体娱乐广告业推广华女配白男,华女配黑男的逆华人主义;他们推广反华女权;他们推广华人自恨,贬低污蔑华人男人;他们用媒体制造中国的媚外气氛……
凡是有以上行为的企业,基本可以肯定,这家企业具有买办性。
(2)区分实体产业资本和金融虚拟资本。制造实体商品且能大量解决就业的企业就是实体产业资本,这个不应该反。要反金融虚拟资本,比如p2p,炒房、炒币、炒鞋之类。
之所以产业资本996,并非是因为产业资本本身,根本原因是金融资本赚取了更多的利润并压缩产业资本的生存空间,造成产业资本不得不通过压榨工时求生存。
中国人如果反金融资本,彻底限制金融资本的寄生饕餮,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加大,反而工人会提高工资,996现象会减轻。
(3)解决房产金融化、教育资本化和医疗资本化,这三大资本大山。
4、谁是大boss?
打游戏我们都知道,在一关,如果我们不能把该关的大boss打死,非但过不了关,而且小怪是无限刷的。
谁是资本世界的大boss?
人类最大的资本boss是一小撮国际犹太金融财阀,他们制定了全球的资本规则,是造成我们被房产金融化绑架,高房价买不起房的源头。因为房产金融化的规则是他们制定的。也是他们造成教育资本化让我们孩子得不到廉价基本教育的源头。也是他们把中国劳动人民定义成“打工人”奴隶,996给美国制造实体商品,而换取他们发行的绿纸(美元)的。
《“打工人”与美国民主党的野望》:
5、防止被国际犹太金融财阀趁虚而入。
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很清楚中国的形势,因为大部分形势就是他们造成的。了解中国的房产金融化造成阶级矛盾,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就可以打“马恩牌”,利用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出钱支持在中国搞国际犹太金融财阀领导的“托派”反政府势力,利用自己当初造成的中国阶级矛盾,推翻中国现政府。推翻了政府,犹太财阀趁机低价收购中国的资产,赚的盆满钵满,同时借机扶植听命于犹太财阀的“托派华奸政府”,彻底奴役中国,亡中国。
犹太财阀还可以出钱在中国培植法西斯势力,用这个势力绑架政府,在国际上与其他不必要的国家进行战争互斗,让中国与犹太财阀事先设计好的假敌人同归于尽,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坐收渔利。
中国如果解决不了自己房产金融化、教育资本化、医疗资本化、虚拟金融吸血及人口绝户问题,几乎必定被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多管齐下,下套整死。在中国扶植左人“托派”推翻政府:内斗;同时扶植法西斯与某几个外国:互斗;最终让中国亡国灭种。
国际犹太金融财阀投资扶植非犹太国家左翼革命和非犹太国家法西斯互斗的具体方法:
(1)对冲政治投资法。
(2)政治哲学做经法。
(3)政治横切术与政治纵切术法。
6、内部问题,中国解决不了房产金融化问题,政府必将失去民心,中美博弈中国会落败,中华民族将沦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的奴隶,华男沦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及其买办代理人的“打工人”奴隶,华女将沦为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及其买办代理人的性奴工具。
解决房产金融化的方法:
按照我的继续者人文理论,双职工的中级职称以上劳动力家庭,必须有一套可供生育的房子,用以中华民族的优质人口繁衍。
按照《继续者法则》,民生领域走社会主义,消费领域走资本规则,必须分开。
除商业地产及极个别豪宅外的房产必须纯社会主义道路,政府应该甚至强制赎买“新城市地主阶级”手里的存量房子,分给双职工劳动力阶层家庭,否则,中华民族人口问题无法解决;而且必然被国际犹太金融财阀在中国扶植革命的势力。
《继续者法则》:劳者育者,有其屋。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输了,亡族灭种,永世为奴!
所以必须看到问题的最高层,最深层,大华人本体性智慧回归,必须赢!
深度了解继续者人文理论与继续者体能理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eacherzhang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