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各国海军战列舰主炮水平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但是话题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如何说起都不知道。

30年代末仍然有重炮生产能力的国家也就是UK,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苏联。奥匈已经不复存在,而荷兰没有独立主炮生产能力。

RN进入战争时的主力火炮是15in mk1,也就是所谓的祖传15寸。之所以叫祖传是因为入役早。潜力最大,纯身管性能最佳的15in炮可能是意制14in m1934。考虑到散布,身管寿命和弹药质量,综合性能最好最稳定的应该是法制15in m1935;这两款新式15寸入役时15in mk1已经服役20年左右了,比知乎不少用户年轻不了多少。

15in mk1本身是13.5in mk5的放大版,抢时间先于德制设计服役,wire-wound,BL设计,即便是以大战标准可能也不算是破天荒的技术突破。mk1胜在产量大(189)。39年时超过100门直接处于各型号现役舰艇上,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

mk1的全面现代化叫15in mk2,full steel,随着KGV选中14in不了了之。其他升级包括炮塔结构(抬升角度),新穿甲弹(6crh)和强装药(490lb sc300),不同舰改造到了不同的程度。

15in mk1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早期缺乏染色药包。这意味着多艘舰艇发射时如果协调不畅,会出现识别问题。而···RN确实有很多15in炮舰(12艘)。这一点上法军表现更加优异。地中海舰队注意到法军的无光弹药和火炮协调极佳。

16in mk1是纳尔逊的主炮,也就是所谓的奶油炮,这里主要指的是所谓的“轻弹高速(light-shell and high-velocity)”设计。在这种设计下,弹药往往短而轻,装药大,发射速度高。在1920年,DNO认为减轻弹重造成的落点动能减少并不明显,或者说存速能力并不太差,而更短更轻的弹药以更大的速度发射时在特定环境下(小射角,近距离等等)效果更佳。事实上这种考虑被证明是不全面的。而高发射速度意味着身管寿命更短,存速更低也意味着远距离穿甲效果不佳。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同期美制16in mk1拉胯程度更甚,但是16in mk1的表现以及足以被视为一款不太成功的武器了。

好的一面是16in mk1仍然有较大的投射量,让9炮16寸的纳尔逊级有极佳的齐射质量。另一点是16in mk1大概拯救了战后UK的重型舰炮生产工业。25年开始16in mk1投入生产,产量28(29),埃尔斯维克拿到了10门的订单,维克斯8门,比尔迪莫5门,RGF生产了6门。这里面除了RGF是斯图尔特朝开始皇家军火库的官窑外,其他全部为19世纪末开始占据市场主流的私营公司。27年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和维克斯合并成立了所谓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今天是BAE的一部分。

16in的三炮炮塔被传闻机械性能上不可靠,很大程度上因为1927年演习中糟糕的表现。到29年许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在俾斯麦的最后一战中,罗德尼达成了理论输出的百分之七十七,在最初30分钟内达成了百分之九十,这是非常理想的结果。

14in mk7是第一款UK自用的14寸炮。一如既往地并不是技术奇迹,性能非常四平八稳。当然14in mk7并没有重复16in mk1的错误,其毁伤威力在14寸炮中属于上乘。就火炮而言穿深和毁伤威力的重要性大致相仿。但是如果非要比较,毁伤威力的重要性可能还要略大。因为虽然穿深决定了那些在关键位置上的命中是否可以击穿防御。而毁伤威力则直接决定了对对方舰艇造成的破坏程度,这既包括在核心舱室内的破坏力也包括其他所有命中的结果。于是德制11in SK C/34成功被挤上了战争中最糟糕主炮的宝座——虽然两者都更多的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非设计和工业水平的问题。

14in mk7的另一个值得赞赏的地方是产量大。39年战争爆发时UK重炮工业虽然缩水严重,但是其最重要生产商仍然有生产能力。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拿到了40门的订单,完成38,RGF生产了23门和2门维克斯的火炮,比尔迪莫生产了15门。其中50门直接用于5艘KGV,2门为试验用,其余用于替换储备。这意味着UK的6(4)个主要重炮生产商仍然有极强的生产能力。

反之,14in mk7的炮塔设计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考虑到观瞄设备的升级,交火时间在战争中得到了较大的延长。这意味着如果某些火炮因为机械问题被迫退出交火,重新加入设计后整个齐射的散布问题都会加剧。注意威尔士在丹麦海峡到俾斯麦覆灭之间的炮塔效率并不低(一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炮塔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在此时具体案例来说并不明显。这种说法本质是在为里奇老爷的撤退开脱——撤退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多一点歪理讲道理总归是好的。

16in mk2-4是嘴炮狮的难产主炮。技术上是14in的放大产品,但是就生产时间上并没有明显延续顺序。新式16in火炮(mk2-mk4)生产了约6门(4+1+1),考虑同期的14寸生产,单纯从速度上来说并不慢,问题更多的是随着战争进展设计不断变化,后续14in生产持续的影响,以及44年开始日渐严重的反战情绪(罢工)。用Johnstan的话说,“为了庆祝不列颠人成功地保卫了罢工的自由,公会决定罢工。”战争结束后,主力舰需求不再,卒。

RN战争中最大的炮术问题可能并不是火炮本身,而是协调问题。这一点在丹麦海峡战役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胡德和POW之间用6分钟才分配好射击方案,而1CS从头到尾都没有加入进攻。在俾斯麦的最后一战中,14in和16in的落点也不总是可以被轻易分辨出来,这是缺乏染料的结果。AFCT和HACS对于变相目标处理能力的有限也是战争早期的重要问题,虽然这不是仅仅困扰RN的技术难点。战争后期RN会引入一套专门的辅助雷达系统,在测距之外负责射击观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RN的另一个炮术问题是有时候过度准备带来的弊端。比如RN可能是三个主要舰队中雷达干扰设备运用最熟练的,对雷达信号的拦截和干扰非常在意——实际上德意日舰队都缺乏有效拦截分析其信号的能力。最后需要注意的是RN炮控系统使用DC而不是德舰使用的AC,这一点在战后才会解决。

和后备部队为主的护航力量/岸防部队不同,在主力舰上服役的UK和帝国水手被认为训练有素,这一点KM在挪威战役期间就注意到了,沙恩级的战后分析尤其赞扬了声望炮手的熟练操作。这一点在小型舰艇上表现的也非常明显。Santoni在Rivista Storica Italiana上统计过39次地中海小型交火。其中RN摧毁了包括2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艇,而意大利海军仅仅击沉了2艘MTB。考虑到意大利舰队的火控设备至少与地中海舰队齐平(如果不是更好),这里决定性的因素是炮术军官的介入——或者纳尔逊式的奇迹,如果有人相信天命这种鬼话。

而RN最值得称道的炮术表现大概是夜战能力。在北角海战中沙恩霍斯特持续性地无法有效定位英舰。在英舰用无光弹药有效遮蔽本舰位置,克制使用多套雷达设备负责不同测定,用巡洋舰掩护避免信号被拦截,同时积极干扰敌舰雷达的环境下;沙恩霍斯特本身射击的火光则把舰艇位置暴露无遗,交火双方根本不在同一个技术平面上。俾斯麦搜索时,1CS在追击过程中标注了许多德舰可以开火的机会,但是德舰的雷达系统与炮控系统连接,并未进行积极搜索,最终战斗中炮术表现初期地糟糕。

额,大致就这些吧。RN战争中主炮输出的特点很明显:UK仍然有能力生产大量主炮,但是在10-20年代中失去了技术优势从来就没有被夺回。RN和帝国水手仍然是优秀/自信过度的炮手,其炮术本身在战争中获得了极大地进步,尤其是全天候射击的能力。但是火炮本身并没有明显性能优势。

这和USN的战争发展显然是有所区别的。在1920年前后,USN已经获取了炮控系统和火控系统上一定程度的优势,但是一定程度上缺乏重炮本身的技术经验。美制16in mk1和14in/45mk8-10以及后续的14in/50 mk7同样不是闪亮的技术新星。20年代后,14in的性能在后期获得了相当的提升。这是穿甲弹要的升级也是火炮本身零敲碎打的进步。由此,US火炮技术进步会在铸炮和火炮射击本身进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弹药和装药带来的改变。美制16in mk6和mk7可能是整个战争中综合性能最好的火炮,仅有日制九四式18in可以在部分性能上更胜一筹(尤其是毁伤威力),代价是更大的炮重和更复杂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很多人认为九四式的性能优势是得不偿失的——虽然我···持保守意见。九四式最大的问题是弹药问题。

如果有空随便写点USN和IJN的了,虽然···额,我也不知道,问题太大,无从下手。什么都没说感觉已经很多了。UK,美国和日本的重炮生产商大概就可以挤半本书了,设计师还可以再来一本···除了在各国国家档案馆里交申请外,如果想要看secondary sources,推荐3个盛名在外的内容吧:

1,William H. Garzke参与编辑的那一套战列舰主题的合集: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Battleships: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22等等——

2,Friedman的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s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ought Era。这是Friedman的炮术书。他还有一些火炮本身的技术书,比如Naval Weapons系列。

3,Campbell的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很多对舰炮的批判其实看完之后会有改观。比如九四式18in的重量问题实际上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大和巨大的体量;而重炮的选择是舰队数量劣势环境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无需再提。意制15in的身管寿命在地中海也不是重大缺陷,考虑到其靠近基地的活动环境,在地中海较好能见度的远距离交火中火炮的损耗并不致命。15in的弹药强度问题可能影响更大。

40年代的主炮提升空间显然变小了。考虑到今天远程重型鱼雷和反舰导弹取得技术进步,重炮作为一种武器出现革命性进步的空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火炮作为一种发射方式最大的优势是持续性提供相对高效的轰击,这一点虽然仍然极其重要,但是最重型的火炮被证明与未来海战的模式契合的不好。47年后前卫移除药包好提供足够的减重来支持王家休闲设施大概算是最好的结语了,虽然merica的绅士们直到80年代还没有放手最后的16in,但那就很难说是最经济的选择了。




  

相关话题

  假如37年攻南京日军穿越45年攻打柏林战役德国守军会赢吗? 
  中国能造出两百年前英法的风帆战列舰么? 
  纳粹德国陆军第352步兵师战斗力到底如何? 
  为什么俄国水兵起义多? 
  二战中国的将军(包括国共)的军事能力与隆美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这些名将相比,孰强孰弱? 
  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就会被骂成“精日恨国”,而喜欢二战德军却没人说是“法西斯”? 
  辽宁舰的战斗力超越库兹涅佐夫了吗? 
  是中国战场地位高还是太平洋战场地位高? 
  德军的高射炮兵军有多大? 
  如何评价图哈切夫斯基?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剧《权力的游戏》灯光和服饰特别暗,完全凸显不了原著的华丽?
下一个讨论
意大利为什么没有继承罗马的尚武精神,战斗力 让凯撒看了都会哭泣?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