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我国实现 28nm 芯片全产业链国产化,能够满足国内多少比例的芯片供应?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shu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全球晶圆代工Fab的营收数据来看,除去TSMC引领的先进工艺的高毛利,其他晶圆厂营收都主要来自于稳定成熟的工艺,这些Fab中,台联电、GlobalFoundry、SMIC等,在28nm(以及相关衍生工艺)上都有稳定性能提升以及各种新产品的导入来满足客户不同场景。

谈谈国产化产线的几点问题:

1:关于12吋晶圆外延片的国产化供应问题

晶圆尺寸与工艺制程是并行发展的【晶圆尺寸增大→每片晶圆产出芯片数量更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当下国内非美产线仅能凑出8吋晶圆的供应,规格与经济极限就是90nm,90nm以下都需要12吋,14nm自然是12吋(5nm-0.13μm都用12吋,不过28nm区分了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原因是28nm以后引入FinFET等新设计和新工艺,晶圆制造难度就提高了)。如今,国内12吋的硅料拉锭+切割的良率还不够的,谈其它的就尚早了;国内缺少合格的12吋外延片,而此前上海硅产据传是拿芬兰子公司的产品充数,而其它几家刚到能拉出个锭,切割良率还是未知,意味着12吋wafer也需要整体外购;当然诸如上海新昇和西安奕斯伟这样的12吋后起之秀值得关注,包括国内很多家也宣称12吋量产,包括沪硅产业的300mm硅片已经量产300万片(据说都是临港的新晟生产);但还没有听说一线厂家给prime订单…倘若仅test/dummy级的产品做几十万也没意义。就现状来看,完全的<去美产线>,上海可以做到90nm,再以下就不能了;更微缩的制程比如45nm-->5nm的话,中微的国产蚀刻设备发文宣称可以支持(稍后再讲),但其余的光刻和后道环节都需要进口。以非美化28nm为例,但在短期3年内点亮12吋45nm就已然是壮举了。而当下12吋线全部不能排除美国设备。

2:关于有评论称可以借用日韩二手装备和盗版系统加快“去美产线”建设的问题:

当下流行一种<售后去美化>,就是引进非美的二手机台(日韩台的装备),加以翻新和维修调试,普遍认为可以达到130nm-90nm;但操作系统可能面临盗版或许可争议,要知道这些精密工业软件不是数据库管理那么简单,都是内嵌材料物理算法的设计。这也是国产化的主要掣肘,技术上可以实现对应的机台制造,但是短期没有必要,而且工艺调通以及形成不同工艺搭配也需要更长时间,且良率也无法保证。类似的项目比如张汝京先生的青岛芯恩28nm非美产线,即使凑出了一套装备也不能短期点亮和投产,不跑个2-3年,整条线的光学畸变不稳定,后端的IP就不能固化,每张订单从tape-in开始调试3个月设备,就还是科研课题的结果了,这也是即使90nm光刻及所有机台装备实现国产也很难被Foundry上线实用的原因。BTW:SMIC也找不出很多件28nm以上制程的设备,即使有,也不是国产的;何谈14nm国产呢。

3:关于28nm和14nm的产能掣肘问题,以及竞争环境:

前面讲过,12吋线全部不能排除美国设备。同时14nm工艺又主要是美国IP,但10nm-7nm-5nm没有这个问题,使用台韩的装备都能解决。TSMC 7nm制程,源美IP占比<10%,所以其7nm芯片直到Y20年一直可以向HW供货,但当前使用最广泛的14nm节点,TSMC供货则会受到限制,因而HW海思才会加速导入7nm/5nm制程中去。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14nm产品,HW也许有意将其分散到SMIC,而后者的掣肘是扩充14nm月产能,这是截至Y20年的办法。这两年,国内公司积极的扩大分散芯片制造来源,不断增加对SMIC的14nm和N+1制程技术的New Tape-out数量,包含国产某手机芯片也是首度在SMIC进行NTO,而随着Joe Biden的新政更为苛刻,即使确保该制程的美国技术IP占比<10,也是不能规避制裁。

当前的数据:TSMC南京厂在28nm以下的供应是以12nm和16nm为主;去年我在南京调研期间,知道TSMC已在把支持上述两个节点的后端老兵都调来南京,这些老兵已专注在这两个节点练了8-12年...;成熟的12nm和16nm工艺高低搭配,针对SMIC 14nm是竞争力有余的。今年初,TSMC南京厂官宣28nm扩产,原来月产能2万片,新扩产计划应该是4万片(全部是28nm High-K产线),虽然不算大的,但却是针对SMIC是4倍产能优势,当下SMIC 28nm勉强1万片月产能,甚至不足以满足HW的需求,并且工艺平台也不丰富,IP库也不全;相比之下,TSMC在28nm这代节点上的全球市场占比是超过50%的,有多个面向不同产品不同需求的工艺平台,无论是产能或制造成本,TSMC的优势毋庸置疑。曾经一度碾压UMC的28仅有3%市占率。不过SMIC亦庄在建的北方厂设计产能有30万/月,未来的产能弱项会得到弥补。

那么,SMIC的竞争对手只有TSMC南京厂么?当然不是,来看一组数据对比,三星西安厂未来设计产能是40万/月,海力士是17万/月,其余加上长三角一地碎片。其中以三星西安厂为例,这些产能并非都是Flash/Mem,而是包含大量的Logic产线,并且西安厂二期是含代工业务的。那么且不说国内谁会去找三星代工(下游产品竞争),假设西安厂二期的代工业务规模起量,那么前门有TSMC南京,后门有三星西安,SMIC在28nm及以下制程的生意就不好做了。SMIC在Y20年的14nm月产能仅2000-3000片,直到Y25年计划是,全部14nm(16nm)节点及以下产能可以占到9%,而台湾的14nm产能我记得Y20年是63%,那么,9%产能将会是由多少台机组贡献的?此外,FinFET制程的产能也极昂贵,业内的投产核算模型是,平均每扩充1000片需要投资1.5亿至2.5亿美元。(转朱局评论:TSMC在南京的水电气和土地的优惠补贴继续享受,新8号文也不会落下,且我国继续鼓励台商投资……如此多利好,意味着TSMC就跟国内Fabless关系更加紧密了,价格更好谈了;相比之下,SMIC本来就价不如人,服务不如人,IP库不如人,28nm机会又被TSMC扼杀;)

BTW:最后,我们知道SMIC正在积极追求更微缩制程的开发,原因是旨在规避14nm美方IP限制;比如SMIC N+1就是等效浸没式7nm,且这个7nm还用不到EUV;但它相比TSMC的密度规格和微电性能几个方面都有不小差别,那么Foundry的经典经济模型在短期就不容易成立;如今SMIC代工芯动科技的流片项目,良率指引还未公布;以及,由于产品家族高低搭配的种类不旺盛使其下线的部分瑕疵die也难留作它用(想想INTC Core i那几款搭配)。目前的规格比较是,N+1工艺对比SMIC 14nm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小了63%、SoC面积减少55%。仅评价晶体管密度的话自然大于TSMC N'10节点,否则啼笑皆非咯。

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很长、资产很重、投入极大、回报极慢;产业迭代纯粹依靠自研、自供应是有风险的,并行周期下,竞争对手也在迭代。应努力做到部分核心装备的自研自产,数年内做到工艺匹敌TSMC 12nm和16nm,并加速扩充12吋线的产能和工艺平台,形成一个可观的半导体制造产业集群,开放市场,进而再继续引进消化外厂的诸如EDA和ARM等最佳实践,巩固我们在国际分工模式中的主动地位。


user avatar   quan-qiu-ban-dao-ti-guan-c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3月17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关于自愿披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宣布将在深圳扩充12英寸晶圆产能,项目的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3亿元)


△ Source:中芯国际公告截图


公告显示,公司于本公告日期签订由深圳政府于2021年3月12日同意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公司和深圳政府(透过深圳重投集团)(其中包括)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经由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深圳”)进行项目发展和营运。


依照计划,中芯深圳将开展项目的发展和营运,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40000片12吋晶圆的产能,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待最终协议签订后,项目的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各方的实际出资额将根据第三方专业公司对中芯深圳所作评估而定。预期于建议出资完成后,中芯深圳将由中芯国际和深圳重投集团分别拥有约55%和不超过23%的权益


官网介绍,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有一座12英寸晶圆厂和一座8英寸晶圆厂,以及一座控股的12英寸先进制程合资晶圆厂;在北京建有一座12英寸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12英寸合资晶圆厂;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8英寸晶圆厂;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12英寸合资凸块加工厂。


如今,中芯国际再次“牵手”深圳,也意味着深圳正式迎来第一座12英寸晶圆代工厂。


中芯国际表示,通过把握深圳政府发展集成电路行业的机遇,该项目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和客户需求,推动公司的发展。董事会认为建议于中芯深圳出资将促使公司扩展生产规模和提升纳米技术服务,从而获得更高回报。


半年内两投28纳米


在中芯国际此轮投资中,工艺技术瞄准28纳米工艺,而这也是中芯国际近半年来第二次宣布投资28纳米工艺。


2020年12月4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订立合资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公告显示,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为76亿美元,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


12月17日,该合资公司中芯京城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京城”)正式成立,业务范围包括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及集成电路封装系列;技术测试;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设计服务;销售自产产品等。


根据最初的公告,中芯京城也将从事发展及运营聚焦于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首期计划最终达成每月约100000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二期项目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


2020年2月初,中芯京城项目正式签约北京,落地建设。据北京亦庄此前的消息,目前,中芯京城一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完工。


众所周知,近期,中芯国际可谓好消息频出。首先,有消息传出美系主要半导体设备WFE在中芯国际14nm及以上制程的客服、备品与机台等相关出口申请有望获许可;随后,中芯国际宣布了与阿斯麦已经签订12亿美元的设备采购协议,涉及DUV(深紫外)光刻技术。


如今,中芯国际又宣布建设12英寸晶圆厂,这一连串的利好消息不仅对中芯国际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疑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8nm还得看产率/良率/面积。一部手机除了soc之外应该没有必须要28以下节点的,nand/dram因为工艺不一样所以暂不讨论。

基本上日常用到的除了手机soc,电脑cpu/gpu,别的芯片都可以用28nm。智能电视的话推进到14nm节点可以更好,不过28nm应该也够用。

但问题来了,像gtx980这种28nm的显卡,芯片面积都要600-800mm2,这难度比100mm2的手机芯片还是高一些。


user avatar   yishui-zhe-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问题是,你都不需要满足28nm的纯国产化,就能掌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芯片的产能。

当然,如果能满足28nm的纯国产化,那是真的可喜可贺。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除了光刻机,其他的设备基本上都可以在28nm做到国产化。

但是,这些设备也用了很多美国零件,这是一些问题,但我觉得问题不大。

光刻机目前正在验证中,估计差不多了,71献礼肯定能见到。

年底搞个两台应该问题大,明年再搞个几台问题也不大。

说回到28nm芯片的问题。

全球缺芯的背景下,中国芯的机遇其实就在两点

1、新能源车爆发

2、产能爆发

新能源车是个比较神奇的东西,纯电车的半导体器件非常多。传统燃油车可能需要70-100个半导体器件,电动车可能需要300-500个。再往后发展甚至可能破千,甚至上万。

车规级芯片几乎不需要先进制程,用成熟制程来做能更好的确保稳定性,毕竟车规级比工业级要求还高,就比军用级差点。

按照新能源车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车新车销量要达到500万每年。我们每辆车保守估计使用500个半导体器件,一年就需要至少25亿个半导体器件。

这个量,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需要足够的产能来支持。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机会点,产能爆发。

只能说不好意思,论爆产能,全世界只有中国能玩得起。这是体制带来的好处,也是工程师红利带来的好处,更是国家不惜代价砸钱带来的好处。

看看中芯国际的动作吧,成立中芯京城,成立中芯深圳,全部是瞄着成熟制程在搞。

这就是有远见的战略与超强的战术执行。

技术不够,产能来凑。

吃下全部28nm成熟制程,在突破先进制程。中芯国际就是未来的大王了。


user avatar   Wing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包括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在建的也算。


  

相关话题

  英特尔挖走苹果 M1 首席芯片设计师,这将对苹果 M1 芯片设计工作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日本ARM超算取得今年6月TOP500、HPCG、HPL-AI和Graph500排名第一? 
  台积电 2019 年耗电 143.3 亿度,芯片制造为何如此费电?能否科普一下? 
  若美国对华芯片禁售,举全国之力五年内能开发出 8 代 i5 性能的 CPU 和中端 GPU 芯片吗? 
  如何看待国产显卡景嘉微JM7201? 
  为了必要时不得不打,包括芯片集成电路在内的哪些电子产品或技术,是需要应对形势大力发展的? 
  中科科仪投用的真空镀膜设备能够(膜厚精度0.1纳米)生产多少纳米的芯片? 
  如何评价工信部发文称将筹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有什么意义? 
  有哪些芯片流片失败的故事? 
  华为回应美国封杀升级「破坏全球芯片产业合作,伤害美国自己利益」,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BBC 声称海外视频博主收钱为中国宣传?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四川大学21年军训互相举报?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