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天才,在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由于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苏轼由此名声大噪。正当苏轼想要大展拳脚时,戏剧的一幕发生了。苏轼母亲去世,于是便回家守孝去了。三年后苏轼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这次他通过了非常难考的制科考试,成功授官,开始了他别样的官宦生涯。
苏轼职业生涯的转折起点,大概就是从上书弹劾王安石变法开始的。
北宋从仁宗朝开始就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庆历新政并未解决任何问题。王安石上台后开始实行变法。新政出发是好的,但当下面执行起来就变了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庆历新政中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了新法的反对者,其中就有欧阳修等。当时的苏轼,刚经历了父亲去世,回到朝廷。见到恩师故友,因反对变法被驱逐,心态已然不同,上书弹劾新政弊端,不为结党,只为正义,这个从以后的行为可以看出 。他的做法惹恼了王安石,于是派人弹劾苏轼,陈述苏轼过失。苏轼自此开始了一生颠沛流离。
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大概是苏轼一生的最大打击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给宋神宗上了封谢表《湖州谢上表》。因其文章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掀起了一场牢狱风波,险些要了苏轼的命。当时的王安石,已经罢相,新法的实际领导人为宋神宗。谁反对变法,就是在反对皇上。七月监察御史何正臣等接连上奏弹劾苏轼,讽刺朝政,妄议新法,惹恼了神宗,派人强制捉拿苏轼。苏轼入狱一百多天,险些死去。这场官司中,新党真正的目的在于打击旧党,由此牵连人数达数十人。也正是这场官司,苏轼的行文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后甚少再提和政治相关的内容了。
得罪两党导致苏轼彻底断绝政治生涯
元丰八年,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等一批旧党,恢复旧法。司马光上台后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废除新法,王安石一年后在抑郁中病逝。苏轼作为旧党眼里的自己人,一路被火速提拔。当他看到旧党大肆打击异己,各种弊病出现时,认为和以前的新党没什么区别。又开始弹劾旧党,抨击时弊了。这次的他得罪是提拔他的“自己人”。此时的朝堂再也没他的容身之处了,再次自求外调。等到了宋哲宗亲政掌权。新党再次掌权,不断的贬谪,最远一次是在六十二岁时被贬到海南岛儋州,相当于流放了
苏轼全面的文才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堪称是北宋文学的一代宗师,可是他一生的仕途却经历坎坷,始终处于激烈的变法争论中。论才华和远见,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风流人物,但其传统的儒家思想,遵循内心正义这点,虽然后世来看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从职场角度看,把能得罪的都得罪,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妄图一人之力扭转朝政。
用一句话形容,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
不过官场失意,他毫不在意,毕竟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那个人,叫做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