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姜昆的相声水平怎么样?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34-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德艺双馨啦

德艺双馨老艺术家 https://www.zhihu.com/video/1417232444902387712

user avatar   yan-guo-wu-sheng-20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侯耀文是侯宝林的第三个儿子,郭德纲是侯耀文的弟子,

但是相声大师侯宝林一脉的传承是姜昆,不是郭德纲。

如果侯宝林大师泉下有知后世的相声要由郭德纲之流来代表,肯定会气得棺材板都盖不住。

就正如卓别林演的是喜剧,周星驰演的也是喜剧,但这两者能是一码事吗?不能因为今天喜欢周星驰的人多,就把卓别林给踩下去,说周星驰的那些烂玩意才叫喜剧。

质疑姜昆水平的,除了年少不了解历史之外,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我悲哀很多人到今天,都不知道新中国的“新”字是什么意思,比如台湾人就不理解中国大陆为什么有“新中国”这个提法,在他们的宣传中,他们始终认为49年叫建政,不叫建国。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49年也有大批大陆精英迁台,为什么出不了《二泉映月》、《梁祝》、《嗄达梅林》、《赛马》、《骏马奔腾》…………哪怕是传统戏曲比如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附马》这些传统文化精品也只出在中国大陆。

新中国的新是全方位的“新”,不仅政权是“新”的,文化也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于市井之中,除了包含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之外,不可避免的也沾惹上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积垢,所以在新中国以后,传统戏曲进行了一场重大的改革。

侯宝林大师半辈子在49年以前度过,对旧中国戏曲的优点弊端非常的清楚,所以一直从事相声事业的改造…………(以下省略若干敏感字)。姜昆的老师是马季,马季的老师是侯宝林,实际上仔细看,在今天没落的不是姜昆一人,而是他们这一脉的人,刘伟他们混到几乎都消声匿迹。如果有人说他们相声的笑点低,请看一下,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其它人的就不说了,就单说姜昆,比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楼道曲》…………

回到话题,题主问,姜昆会多少传统段子,可以这么说,从侯宝林大师这一脉的传承来看,这些所谓的传统段子恰巧是他们改造的对象,在平日的练习过程中可能用上一二加强基本功,但是这些绝不会成为他们的主要表演作品,否则侯老他们辛苦几代人图啥?马季传下来的那么多段子,其中有传统段子吗?避开若干的敏感字,可以这么简单的说,时代造就了侯宝林大师,也造成了姜昆们的没落

===========================

这个话题能引起如此众多的争论,我非常的意外,我写了很多贴子,删的和没删的,都没有这么火过,感谢诸位的捧场。

谈到相声,就离不开侯宝林大师这座大山,因为今天相声各派和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谈到侯老,又离不开他的新相声,因为这才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但是说到侯老的新相声流派的“新”又和一个人离不开关系。这就涉及到了若干敏感词,这就是我这个贴子没法展开的原因。

这人是谁呢?教员,新相声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其实教员的这讲话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方针,当然新相声流派同样的也是如此。

教员倡导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服务于群众,用群众的言语体现于群众的思想,

由此可以想像,何占豪们如果像今天的键盘侠一样只会座在电脑旁,能创作出《梁祝》这种传世经典?辛沪光如果不是大学一毕业打着背包到内蒙古,能创作出《嘎达梅林》?马季先生晚年通过媒体不止一次的大骂弟子们,要深入社会,贴近群众…………

在这里给那些总是吹捧“传统”的人士提一个问: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中国迎来璀璨的盛世,而不是所谓的更加传统的台湾地区(大陆所有的传统文艺,几乎台湾都有)。

我的回答是:他们有大量甘于扎根于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吗?

比如,马季先生在谈创作过程中,总是反复的说,当了多久的农民,做了多长的工人…………

相声创作大师梁左功成名就以后,宁住四合院老房,不愿住高楼大厦,用他的话来说,在四合院里能听到普通百姓的声音…………

这叫什么?当年有一词叫:体验生活

用教员的话语这叫:深入群众

诸如以上种种原因,正如台湾地区不可能重振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传统文艺在今天注定的要没落

和台湾的原因一样:文化精英贵族化

事实上,没落的何止新相声,越剧、黄梅戏、京剧…………难道还有当年的盛况?

不要告诉我什么文化多样性,年轻人不喜欢的原因,因为在今天《梁祝》、《刘三姐》、《二泉映月》、《战马奔腾》、《天仙配》…………还在广为流传,深受各年龄阶层的喜爱。

所以传统文艺的没落的原因应该是:何占豪年轻时写出了《梁祝》,后来当上院长,就再也写不出啥好的作品,陈耀星当兵的时候写出《战马奔腾》,当上少将以后剩下的就只有表演,王洛宾从青海的草原回来以后,西部歌王的名号也永久的留在那里,《黄河》成名之后,殷承宗干脆跑到美国,《黄河》自然也成了他的绝响,至于姜昆,人家当年是工人,现在是曲协一把手,所以…………

“传统文化”精英一旦贵族化就远离了普罗大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创作的土壤。

失去了创作的源泉,传统文化要想生存就只有媚俗一途,像相声也就剩下“逗”这个诀窍,相声在郭德纲之流带领下走向(确切的说是回归)地滩文化也成了必然,哪天越剧、京剧、评剧成为黄色小调的传唱手段,我一点也不惊奇。(不要以为以前没有,以前真的有的)

为了避开敏感词,我也只能写到这里了,敬请见谅!

==================================

感谢大家的棒场,在这里我集中的作一次回复:

只要有过文艺创作经验的人,回过头来看教员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你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一个丰碑之作,就算你不同意他的某些提法,但是深入生活这点你不得不同意。

文艺工作者脱离社会贵族化,是文艺工作者最要命的地方。

不要说那些经典的传世名作《梁祝》、《二泉映月》、《战马奔腾》、《刘三姐》…………就是90后大肆吹捧的周星驰的电影,后期也远远不如中前期水平,什么《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星粉们出来说叨、说叨,拍的这些叫啥玩意啊?

导演还是原来的导演,演员还是原来的演员,但生活变了,人变了,作品自然也变了。


user avatar   ji-li-gu-lu-hua-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套家具带沙发,

二老负责看娃娃,

三转一按加彩电,

四季服装毛涤卡,

五双皮鞋有人擦,

六亲不认只顾家,


晚风吹拂澎湖湾,海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有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留着脚印两对半。

假如你的肚子饿了就吃上一碗炸酱面,

炸酱不要放得多,不然就特别的咸,

你吃上那一口黄瓜你再吃上那一口面。。

果真,曲协倡议书又给这个问题带来了一波流量,于是增加一些内容

之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网络上的舆论与我曾经的记忆和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关于姜昆的谣言铺天盖地,不断强奸我的记忆和认知,这是最让我反感的地方。我一直认为拿虚假的的东西来评价人和事无意义。更讨厌炒作和资本引导舆论,发明历史,篡改真相愚弄大家。忍不住写了本回答。

对姜昆的评价关键在于这几点:

一 真相

二 客观

三 如何评价新中国对相声的发展与改造

一 真相:

很多钢丝评价姜昆的时候不提姜昆李文华合作时期。甚至还是因为李文华是孙越的外公才知道他,他们怎么可能对姜昆有真正的认识?评价姜昆又怎能客观公正?

李文华的捧哏绝对是大师级别的,李文华是那种蔫坏的风格。和于谦一样,李文华先生也可以捧一切的。

对于李文华,人们这样评价:“李文华一九五八年以前在工厂工作,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业余相声演员。一九五八年到中央广播说唱团专业演出。他为人朴实、憨厚,又富于幽默感,在表演上以捧哏见长,无论同谁合作,表演什么节目,也不论在表演当中遇到什么意外的情况,他总是捧得那么严实、稳当、贴切和自然,总是那么善于把作品中的人物和个人的特点结合在一起,”

个人觉得,姜昆李文华的组合是最适合姜昆的。李文华能把姜昆的轻佻稳住。因此姜昆失去李文华后很多人评价姜昆更油腔滑调了,甚至有姜昆带歪了相声界的看法。

姜昆李文华合作时期是姜昆相声生涯的黄金时期。不知道李文华就去谈姜昆有什么意义?

我是听着收音机相声长大的一代,整个80年代是一个中国相声的黄金时期。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一大批优秀演员。十大相声组合个顶个到现在都是大师级别的。

更重要的是每个组合都有他们鲜明的特点。各有擅长。

当时是一个相声创作活跃,百花齐放的时期,姜昆和李文华的组合创作了非常多的经典相声,很多人只知道有个<如此照相>,不知道其他作品就吐槽姜昆,这是不客观的。如今很多人对姜昆的认识停留在春晚相声上这是非常不全面的。

姜昆的相声很多,他贡献在于对相声进行了很多创新。比如相声和流行歌曲。相声和爱情。

姜昆的水平,在80代相声演员评选排名已经体现出来了。当时的名气,不算马三立,侯宝林,郭启儒这些大师。马季,赵炎组合是第一的话,姜昆,李文华组合第二是没争议的。其余,笑林,李国胜,刘伟,冯巩,候跃文,石富宽等,第几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师胜杰,刘流是第十吧?

关于姜昆的虚假信息很多

姜昆主要说的是歌颂相声吗?

姜昆的作品摆在那里,只要不是故意,是不可能得出歌颂相声的结论的。

《如此照相》

这个属于政治讽刺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姜昆喷的是谁,姜昆这个相声这个很多地方是讽刺梁效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两校的谐音,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了)

<特大新闻>

特大新闻这个今天根本不可能让播,作大死的作品。

《如此要求》

这个讽刺要彩礼的,女主叫-【漂亮姐儿】

本文开头的: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负责看娃娃,三转一按加彩电,,,,就出自这个相声,还有“五员要求”。要求长得像演员,身材像运动员,回到家里像保育员,买东西像采购员,政治面貌像党员。

《迎春花开》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篇作品,把一对新人又要献身社会主义、又要找对象的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采用唱山歌的形式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打破了“四人帮"不准写爱情的禁区,在相声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诗歌与爱情》

有些漫谈类作品的味道,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时而高歌,时而吟诵。通过吟诵诗词、学唱歌曲,既歌颂了高尚、纯洁的爱情,也批判了错误的恋爱观。

《想入非非》

吐槽当时电影一窝蜂,看个电影主角都混了,三个右派爸爸,四个日本妈就来自这里

至于以后的,

<虎口遐想>

属于自嘲逗笑类的相声

<电梯奇遇>

<楼道曲>

一个讽刺官僚主义,一个讽刺自私自利,哪个是歌颂相声?

姜昆的好作品都是梁左写的?

这又是一个精心带节奏的谣言,且不说在虎口遐想之前姜昆早就成名,创作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十大相声组合排名第二。就说梁左自己的文章看看人家怎么说的。

我在北京语言学院滥竽充数,教外国人学中国话,算是讲师,业余时间也弄弄小说什么的,写了几年,不遇知音,后来偶然遇到姜昆,他说我的小说挺幽默,可以改成相声。于是我们开始合作,我把我刚写完的一篇小说给了他,他真的改成了相声,这就是《虎口遐想》。经过一年的检验,我觉得我们这篇尝试性的作品算是基本站住了。现在《曲艺》杂志嘱我们谈谈创作经过,姜昆一再让我写,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虎口遐想》由小说改编为相声,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相声的确是一门语言艺术。有的话在小说中看着挺幽默,放在相声中就是不"响",姜昆是下苦功夫的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扣,最后非把所有的包袱都捅响不可。二、相声必须做到雅俗共赏。小说中那段关于宗教的联想,我自己很得意,姜昆也说是"神来之笔",可是放到相声中无论如何也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一般观众对这些东西是比较陌生的,最后只好忍痛割爱了。三、相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演员的表演。这一点上姜昆算是做到家了,人物吃得透,性格把握得准,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在语言、语调、语言节奏上也都下了功夫,唐杰忠老师配合的也很好。

创作《虎口遐想》以后,我和姜昆又合作了《电梯奇遇》、《自我选择》等段子,大部分还是我写小说,他改相声;不过我感到自己正在渐渐入门,有时竟也能直接写相声了。但是姜昆说我直接写的相声还不如由小说改编的好,因为我对相声毕竟不熟悉,所以,我也不打算完全"下海",这样会丧失我的优势,达不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在虎口遐想之前姜昆早就成名,创作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我家有本姜昆李文华相声选。这里边的作品都是他俩创作的。创作的主力就是姜昆。

1981年出版的《姜昆李文华相声选》序言中这样评价:

他们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创作的近四十篇作品,大都和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战斗风格;



一个相声演员的水平,除了说学逗唱这些基本功,最重要的还得是创作能力。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姜昆的能力是一流的。

同样的段子,不同人表演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小品《火炬手》。如果不是赵本山,宋丹丹,并且使出吃奶的气力,换做别人,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应景的歌颂类作品。以至于赵本山下来都哭了。

关于这梁左这样说:

相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演员的表演。这一点上姜昆算是做到家了,人物吃得透,性格把握得准,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在语言、语调、语言节奏上也都下了功夫,唐杰忠老师配合的也很好。

至于表演水平,舞台上姜昆的场面控制能力,表现力是很强的,这点优势在大场面时尤其突出。至于风格么,我倒是觉得姜昆塑造的毛毛躁躁的活泼青年形象和小岳岳的小青年有些相似的地方。

二 客观

很多朋友在评价姜昆作品的时候,以自身的喜好和阅历来评价,忘记考虑时代变化。忘记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句话。

比如,很多钢丝吐槽姜昆不会传统曲目,贯口不行,京剧不好等。却忘记了时代因素。郭德纲表演的一些传统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没见过,觉得新鲜,惊为天人,迷上了很正常。但是在姜昆的时代,这样的传统表演遍地都是,很多名家,大家,大师还活跃在舞台上。

有线广播(9点半,曲艺相声专场,12点半 评书联播),收音机(当时传媒的主体,工人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听)电视,电影,传统曲艺占相当大的部分。

评书自不必说,岳飞传等火的一塌糊涂,京剧,戏曲?《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铁弓缘》《花为媒》《女驸马》《徐九经升官记》这些是啥?花钱买票才能看的电影!!京剧电影,越剧电影,评剧电影!今天还有人买票看电影京剧了么?

在一个县城都可能存在京剧二团的时代,我花钱听相声,是来听你一个非专业演员唱京戏?

贯口?定场诗?那年头戏匣子里面天天播评书,那段评书没贯口?甚至每一集开场都要定场诗和贯口开场的!听贯口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的不香吗?那年头,连快板都有长篇的,打着快板能把一部武松传说下来。相声只是曲艺的一部分。

来段1988年春晚,1988年央视春晚 刘兰芳评书《评书贯口》听听

在快板,大鼓,评书,等曲艺表演都广受欢迎的时代,曲艺团出去表演,不是只有相声一种。前一个山东快书艺术家表演30多分钟的快板武松打虎,你说相声的上来开口就:竹板一打呱哒呱哒呱,听众爱听么?

大鼓,快板,太平歌词,当时的听众观众见的多了,相声演员上台,表演这些手艺是吸引不了人的。就说太平歌词,这些原本是相声基本功的东西,就像是输入法的 “ 王旁青头兼五一”一样,本来是字根,你拿出来当诗词?

于是侯宝林,马季,姜昆讽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质量问题,讨论爱情,吐槽要彩礼,改流行歌曲,这才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欢迎,追捧。

你不能因为你个人没共鸣,就说他们的作品不好。你不能因为这些人不说贯口,就得出人家相声不好的结论,因为你不是80年代90年的的听众。更关键的是,你评价一个人,一个作品,不能只以自己的个人感受,好恶,只从自己的见识和喜好来决定。评价相声等文艺作品,还得从,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可笑性,影响力等维度评判。毕竟个人的喜欢,共鸣是偏颇狭隘的,也是随时间变化的。

今天的人听郭德纲说--“压脉带“会心一笑,当年的人,听“向前走,你看多蓝的天呀”也会会心一笑,甚至哄堂大笑。

你理解不了昨天的梗,将来的人也可能会理解不了郭德纲的梗!可笑性不能全寄托在梗上。

真正的幽默,应该是跨时代,跨地域的,比如侯宝林先生的醉鬼让人爬手电光柱,另一个醉鬼说,“你一关电门,我就掉下来了”放到什么时代,甚至到外国,大家都觉得可乐。

全靠梗的相声是不行的!仅仅因为你听了没共鸣,没理解他的梗,就否定低评一个曾经火爆异常的作品是不客观的。

你不能因为您自己没见过,觉得新鲜,就认定贯口,唱戏这些是相声的核心生命。这些几样都是别的曲艺品种的东西,相声的核心生命力还得是----语言!

实际上人们喜欢郭德纲,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说相声,他是把传统曲艺,唱戏,评书等综合在一起,一个人等于一个曲艺团。说郭德纲振兴了曲艺更客观一些。很多人是因为郭德纲喜欢上京剧的。

三 如何评价新中国对相声的发展与改造

其实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很多人口中,德云社和郭德纲是和前40年对立的。

郭被竖立起来一个反歌颂相声,反听相声也要被教育的人设。

至于新中国的相声,则巧妙地借用反向生成法,被扣上一个歌颂式相声,时刻想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给人洗脑的人设。

进而又将旧中国的相声拔高弄出个传统相声的概念,把新中国对相声的发展和提升打上破坏传统的帽子。

可以说,黑姜昆不是目的,贬低新中国相声的成就,否定其发展方向,才是某些人的目的。

到现在,连侯宝林都开始被黑了。说什么侯宝林这一派,迎合政治,搞糟传统相声,说什么相声被侯派传人控制。

对此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新中国相声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相声达到的境界是过去完全无法企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

是解放后侯宝林等艺术家,把相声提高到了新的境界!让相声走上大雅之堂,成为艺术!

某些人一提到旧的,就觉得好。一提起民国,就感到亲切,就觉得大师遍地。整天吐槽解放后对相声的改造,说啥把相声的好传统,精华抛弃了。。。果真如此?

相声过去啥样我不清楚,拷贝一下别人那里看到的解放前京剧的乱(作者:人不三俗枉少年)

1950年,中央政府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确定戏曲节目的审定标准,其中“应加以修改,其少数最严重者得予以停演”的情形,就包括“宣扬淫毒奸杀者”,这类戏,俗称“粉戏”。

这类戏的女主角多由花旦、武旦应工。既为“淫妇”,总要有点婀娜多姿,故这类旦角大多“踩跷”装扮三寸金莲;被杀之前,还得有几番挣扎,大多要走 “屁股座子”、“乌龙绞柱”等 跟斗,像《画春园》《虹霓关》更要开打、对枪。所以,这些戏的旦角跷功以外,还得有点武功。在花旦中形成了一个分支叫“泼辣旦”或“刺杀旦”。

据记载,清末沪上天仙茶园赵小廉、赵君玉等反串《割发代首》(又名《战宛城》)。海派老生赵如泉反串邹氏。赵无跷工,文场还能应付,至“刺婶”时实在对付不了,竟当场脱下木跷,赤脚走“乌龙绞柱”,台下哄堂大笑。赵置若罔闻,一本正经照演不误。同台演员李春利等实在抑制不住,纷纷笑场。此后均称赵为“赤脚大仙”。

粉戏关目曾有人云:“新旧各种淫戏虽层出不穷,而其关目亦不过数事。淫戏关目,奈何生旦狎抱也,袒裼露体也,帐中淫声也,花旦独自思淫作诸丑态也。”

确实,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往往会有相近的套路。《杀子报》一剧,和尚阿云借领经钱来到徐氏家中,与徐氏勾搭成奸,双双“入帐”,即是“帐中淫声”关目。这是诸多粉戏所谓“露骨描写性生活”的一种程式,《双钉记》《战宛城》,甚至《卖胭脂》等戏都有,大同小异。具体也就是两人同入舞台上搭起的一座大帐,表示上床,旦角则把一只绑跷小脚故意露在帐外,引人注目,又在内剧烈摇动帐子,暗示性交动作。比较邪乎的表演, 最后会从帐中扔出一股鸡蛋清……以示高潮。

有人把过去相声,二人转的黄,说成是民间传统文化,说成是生存必然。我是不认同的。娱乐演出中的黄和低俗,与劳动人民的开放,歌曲的挑逗性质是不同的。我党对陕北民歌,拉手手,亲口口,毛眼眼望哥哥之类的容忍度极高。但为啥对戏曲曲艺反复强调要改造呢?

因为过去娱乐行业是被恶势力把持的,不是民。而是黑社会。过去很多戏曲女演员就是妓,巡演是陪睡的,这是客观存在,电视剧闯关东中鲜儿被强迫的遭遇是历史写实。

旧社会黑势力把持娱乐是普遍现象,娱乐和卖淫行业结合也是从开始就存在的。这种形式下产生的色与黄,你不能认为是正常的民间文化。

你不能因为过去歌姬唱:床儿侧,枕儿偏,轻轻举起小金莲,身子动,屁股颠,就觉得这是民歌!不然东莞表演生蛋都成民俗了。

东北过去大车店确实有二人转唱马寡妇开店。王二姐思夫,十八摸这种黄腔。但你不能就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很多大车店跟土匪柳子是关系不清的,这种黄腔是供谁娱乐的很清楚。才有所谓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的说法。你不能把这种生存状态下的文化和习俗说成民间文化。

我国对二人转的艺术升级一直在做,最后发展成龙江剧,拉场戏等这种形式,把那些黄的粗俗的拿掉,让它成为一种艺术,比如说著名的韩子平的回杯记,马前泼水。真的已经把它发展成一种艺术了。但是二人转在小剧场的发展,则是各种丑角,各种非常庸俗的耍狗驼子,作为东北人,我是非常反感的。

建国以后,强调相声的语言净化问题,认为

在旧社会,相声演员受人歧视,生活无保障,又限于文化水平低,为了逗笑谋生,往往无法注意语言净化问题。旧相声有许多“垫话”是粗俗低下的“诨口”活儿,表演也尽是些“噱头”,这与过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我认为这确实没错,今天的相声,打着继承的旗号,因袭旧相声的陈腐语言。这就是一种倒退。

侯宝林之所以当得起相声艺术家这几个字,不仅仅是因为它创造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作品,还在于他创作和演出,从来都是注重语言优美,既有优秀传统相声"文眼”的韵味,又有新生活的气息,言情并茂、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关于相声的发展方向

相声到底是什么?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个观点我认为到今天也是准确的。你不能把人逗笑就完。

马季,姜昆,李文华的很多相声是属于艺术作品的,姜昆和马季的很多做品是被日本,新加坡等地方脱口秀拿去借用的。那个时期的相声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着探索,十大笑星或者十大相声组合,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势,他们创作的每段相声都是一个有主题的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包袱,笑话,逗闷子的集合。

比如说马季讽刺臭美的那个装小嘴,比如姜昆的诗歌与爱情,几乎每个相声作品都尝试了不同的类型,至于德云社你只能说他把相声某些方面又带火了,但对相声的类型和形式,并没有什么发展。

姜昆的下滑,表面上是从李文华喉癌不能演出开始的。我老爸和很多人都说没了李文华。姜昆的相声开始歪了,变得嬉皮笑脸的,和唐杰忠在一起的时候还行,和戴志诚在一起的时候就更严重了。

但老实说,姜昆水平的下降,尤其是创作能力的下降,主要原因还在于演出舞台变小了,相声的红火是建立在全国各地演出不断,广播电视以相声为大头基础之上的。过去是全国各地争相请着演出,文工团尤其是曲艺团非常受欢迎。所以各种类型的作品就都可以有,不愁发布渠道和流量。

所以26岁的姜昆进入广播说唱团四年就创作了40多个作品。后来广播影响快速下降。广播说唱团的影响下降是必然。现在除了歌星演出,过去那种曲艺团的演出几乎看不到了,记忆中80年代的时候,这种演出是很多的,魔术,哑剧,滑稽,评书,相声,各地轮流演出,观众也非常多。

这种大的环境没了,变成了作品只能在电视露面,只能等春晚等节日露个脸,数量少了,创作的局限也大了。有人说相声的没落是不能讽刺,这是不正确的,想要讽刺,可讽刺的地方多了,比如师胜杰讽刺老丈人要彩礼,这个还能被全国老丈人协会制裁吗?问题在于,你要上春晚,有的讽刺,有的梗你就没法用,比如那个《想入非非》拿到春晚上就不合适,姜昆扮演的小青年写的剧本叫《寡妇》。年三十丧偶的观众那么多。你不是添堵呢吗?后来还有赵本山的吴老二脑血栓。不也被批评了吗?

很多人对姜昆的批评来自他作为领导,没能阻止相声的下滑。说实话,我觉得80—90年代相声影响力大,演员地位高,是由于时代变化形成的特殊现象。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新的文艺方式刚刚起步,就如同第一批主持人很多是电台播音员转岗,不像后来需要相当多的学识作为基础一样。当时相声演员,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万金油被广泛使用只是短期的,将来被专业的东西替代,也是不可避免的。相声红火,一方面刚刚从严肃松绑,大家需要娱乐,一方面从管制松绑,相声的批判讽刺被欢迎。结合着广播电视的迅速普及,形成了一个超出相声本来合理分量之外的影响力。之后相声的衰败,某种意义就像香港电影一样,他也只是回归一个它原始的状态。

因为能替代相声的其他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了。

相声现在来看是被多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和幽默方式所替代了。

这你不能都怪到姜昆身上。相声的没落只是整个曲艺没落的一部分。那些年火遍全国的评书,大鼓等曲艺表演,不都不红火了吗?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之后,还有哪位评书大家全国闻名吗? 打败长篇连播的,难道不是电视剧连播吗?

相声第一个替代者是小品。这个陈佩斯搞出来的玩意儿,可以说把相声从巅峰打了下来。

小品的表现元素更多,角色设置也更自由,还有女演员,也更容易发挥。他打败相声,就跟现在仙侠小说把武侠小说弄得惨不忍睹一样。是没办法的事情,也是观众口味变化的结果。现代快节奏。需要从声音到图像全方位的满足。慢悠悠的相声某些方面过时是必然。

相声和小品比,除了表现形式上先天不如人家丰富以外。某种方面也是败在了性价比方面了。

与小品比,相声演员局限性大,不像小品演员可以影视多栖,也不像小品容易方便带个新人露脸。也没女的。相声基本就是两个人,没办法加人的。并且相声演员与影视演员还是有一定的表演隔离的,大多情况下没办法影视多栖。小品演员红了,可以带动电影电视剧,比如陈佩斯喜剧电影,赵本山刘老根,宋丹丹男妇女主任。相声演员就不行。反过来说,小品演员可以是影视演员兼职演。相声演员却要专业的人,这就抬高了相声的成本。降低了相声的附加值。

我们看到今年的春晚就已经很暴露这种趋势了,小品越来越多的是影视明星来演。锦上添花的副业而已。相声呢你要一辈子吃这口饭。对于电视台来说,推一个小品的附加值要比一个相声高得多。

相声另一个重要的属性被替代是吐槽方面。

讽刺是相声的重要属性,一方面,巡回演出越来越少,广播的听众日益减少,相声露脸主要出现在节日晚会这种讽刺谁都不好的时间,这就局限了吐槽的范围。

另一方面 ,随着环境的变化,对现实和政治的吐槽相声演员不敢搞,又搞不了。搞不好就把自己搞社死了。

至于能吐的地方,比如姜昆《想入非非》里面“三个油拍爸爸”“”四个日本妈”那样的对影视的吐槽。随着网络的兴起,随着视频技术的进步,这种吐槽被其他很多新兴的形式占据了。相声吐槽什么需要说学唱模仿被吐槽的对象然后开嘲,但刘老师说电影,或者更高级点的第十放映室,这种可以用影音图像展示吐槽内容,更具展现力,更有吐槽能力的节目,一定程度上就压缩了相声在吐槽方面的生存空间。

比如当年大家一起吐槽新红楼梦,小菊花创作MV青楼买卖,战斗力杠杠的,换成相声演员俩人干说,效果就大打折扣。

比如吐槽电影无极,你把一个馒头酿成的血案改成相声吐槽力就差了很多。当然,这个创意如果作为相声也是非常好的题材。如今真就缺少这种创意。这也体现了专业的人吐槽专业的事儿容易把相声这种各方面都涉猎的给甩开的现实。

B站的各种阿婆主的吐槽视频,评论影视的,评论歌曲的,取代或者压缩相声两个人用嘴吐槽的空间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民间采风收集笑料,积累语言包袱,再创作作品的路子也给淘汰了。网络上各种梗快速的流传,使得现在的相声只能成为网络梗的二手传播者,而无法成为第一创造者了。要说包袱,过去的相声演员大概也不是第一创造者,毕竟群众的创造力才是无穷的,一个人闭门想梗还是很难的。

至于另一个竞争对手,脱口秀这样的节目就不谈了

为了相声发展,其实相声行业和姜昆是做了很多尝试的。比如冯巩的啊O系列相声剧。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啊欧主题歌吗?

阿O阿O不是阿Q,

哪根小辫我没有,

说短长来论风流。

比如姜昆的电视相声,李文华也演出了很多次的。还有后来姜昆也早早的触网,建立了鲲鹏网这样一个相声网站。

但老实说,这种努力很多在方向性上是错的。

在电视台上争夺相声阵地不能说错。这是没有办法的,毕竟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娘家中央广播电台的影响力日渐下降,曲艺团文工团全国巡演也越来越难。争夺主流渠道是不可避免的。曲苑杂坛还是很火爆的。洛桑,大山也火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相声毕竟有先天的劣势,相声在电视上立足,当时一个倾向是发展相声电视,发展相声剧。结果看明显是本末倒置的。其实从世界范围看。相声这种语言类的节目,电视上主流的还是吐槽和脱口秀。相声能不能发展成双人脱口秀呢?电视上成为一个固定的火爆栏目呢?不好说,毕竟暴走漫画,周立波都社会死亡了。

而且脱口秀能养几个相声演员啊?说而优则演也能养几个相声演员啊!而且过去中央说唱团的人才基础是地方团调入。现在也基本没了。没有社会基础,相声就红火不起来。

因此,相声,二人转,回归小剧场,回归这种生存方式,是大势所趋,没有办法的事情。

关于反三俗

至于说姜昆对郭德纲的批评,我觉得是正确的,也是当时他处的地位说必须说的。如果放任才是真正毁了小剧场的前途。 因为相声的发展方向,国家和党过去一直是那样的要求的,就是要摆脱庸俗成为一种艺术。

对于相声反低俗的声音一直存在。

别的不说,姜昆当年有个相声叫《别迷信》又名<红茶菌与打鸡血>,用了一些包袱,就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有不少相声却总是杂有一些不够干净的语言, “污染”了今天的语言。如相声《别迷信》中讲到鸡血治百病时,用了一句“从口疮到痣疮”的“包袱儿”,既不可笑又叫人恶心。”反映了一种庸俗低下的情趣。难怪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投书报刊,呼吁相声演员要注意社会效果、杜绝某些相声语言对青少年的精神“污染”。现在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号召要“语言美”,相声作者和演员应当首先响应。

姜昆当年的表现是,老老实实立正挨打。改正错误。德云社作品中类似这样的包袱还少了?难道到他就变成了打压?

市场化以后,剧场中很多作品,风气,实际上是对过去我们对艺术的净化和改造的一种反向操作。比如说二人转。二人转在小剧场的发展,则是各种丑角,各种非常庸俗的耍狗驼子,作为东北人,我是非常反感的。舆论上对此也是比较厌烦的。

当时是出现了几个事件的,比如说赵本山徒弟节目时脱衣服被德江制止,赵本山在外国的巡演被抗议。当时反对庸俗化是人们普遍的倾向。不能因为板子打到赵本山的几个徒弟上就叫好,打到郭德纲身上就叫屈。

老实说,现在的相声也就是想方设法逗一下乐子,还往往是用一些庸俗的下三路的关系,我曾经有意统计过,德云社的相声作品,几乎一大半的包袱都和性和下三路的关系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无论是职务,还是当时的舆论导向,或者对相声发展的理念,以及为了相声发展能持续。反三俗没有什么不对,某些人借着这个非要说成姜要求相声教育人,熏陶人,不过就是一个借力反向操作罢了。

最后说一句。相声是一个参加门槛比较低的艺术形式,他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民众基础,但相声复辟拜师这套玩意,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user avatar   hu-li-lao-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大家都在等,我拖更了,实在不好意思。

以下就是我对姜主席,或者说我接触过他和他所做的有些事结合的看法。

B站这个地方非常神奇,里面只要提到姜昆,多儒雅随和的人都会满嘴脏字,字里行间充斥着污言秽语,起因是大大小小的营销号发的姜昆贯口视频。(我曾经问过德云社的一位搞网络宣传的朋友,这些号是不是他们养的,发现真的不是,他们的号微博有几个,但是B站一个没有。是自发组织的,因为他们的文案也都是抄微博和贴吧还有知乎的。)

而姜昆老师的传统腿子活非常厉害,柳活儿用我师爷的话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比十大笑星),但是基本功比较薄弱,毕竟是半路出家,而他也是我们黑龙江一派的相声演员。

评论区有一位天津大哥,对传统艺术过于执拗,而姜昆老师代表了黑龙江相声的一个特点,学加逗,而说和唱那是师胜杰先生提出来的,师胜杰一直说的是津派相声,因为他是天津人,所以他认为说学逗唱唱是太平歌词,而姜昆老师和马季先生他们认为唱不光有太平歌词还要有地方戏曲。

所以后来哈尔滨的相声体系非常分裂,一派是我师爷(津派,我师爷大名王德乐,是白英杰白爷的好友)他们那种认为太平歌词就是唱,唯一的唱。我师父这种打小曲艺团出来的认为太平歌词只是唱的其中一部分。而姜昆老师和我师父是一派,都是京派。

分裂就是这样,师父和徒弟分歧都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姜昆老师水平比较高的原因就是创作和逗乐。

首先是创作,姜昆老师作为京派加东北铁路风格结合的演员,原来写本子那都是文工团用的大梁子,当然梁左老师也是功不可没,但是八十年代文工团时代的相声包袱和本子还有舞台剧和电影电视剧剧本都是姜昆老师创作的。

首先他做作的兵团系列相声有捧有讽,和李文华先生一起和说的相声也是捧逗俱佳,虽说后期确确实实西装相声不景气,但是十大笑星当年有几个不是西装派。但是后期也是吹捧相声流行,和主心骨的老艺人们脱不开关系,但是老郭总喜欢夸大其词,主流某戴某金斗,某逗某林这些人和他们的徒弟,真的和兵团文工团和铁路文工团没什么关系,我师父和师爷都是铁路文工团的,不是洗,冯巩和方清平都吃曲艺团的饭,人家也没说多高雅。

逗乐这一点从十大笑星能看出来,你说他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所有的产物也好还是大家笑点低也罢,他所认为的雅和当年东北相声演员的性质完完全全不一样,他的相声贴近生活,让你觉得他就是你身边一走一过的路人,活的真实,而当年东北相声演员和老郭是一路,我师爷外号红毛驴(营养不良头发发红),他的老搭档外号董俩屁(他的美人沟非常大),屎尿屁加二人转,真热闹,但是也给下乡的辟如姜昆和师胜杰等老前辈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他们都觉得应该整改。但是我认为不管是什么相声,确实应该雅俗共赏,但是也别什么不搞笑太搞笑,大家有喜欢文的有喜欢武的,少马爷当年就很文,小地犁儿老先生风格就非常火爆,所以都是口味定的。

而现在姜昆老师这几年提的相声理论我大部分赞成,但是为政治利益作的相声我真的不想听,甚至听个名字就知道是比郭德纲还助眠的相声,堪比老师讲课。而他说的相声下乡,普及相声基础,和培养传统曲艺和阻止相声遭到短视频文化入侵我还是很赞同的。但是也是别老完成政治任务了,姜昆老师是个勺子,底下的锅才气人呢。


今天困了,明天再说,但是单说一样,四大荃当年都不敢喊的唱是太平歌词,让某社培养的编外相声演员一顿宣传,我去天津遇到了某茶馆的老郭铁杆,他也是我很佩服的老前辈的唯一徒孙,但是说实在的,他不服师父不服师爷就服老郭,前一阵还去考龙字科让我刘姨拦住了。

我都疯了,罗荣寿老爷子说的话让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四门功课唱是柳活加戏曲开场小调和揽生意的太平歌词,而现在百度百科我发现是某社粉丝改的,因为和老郭说的一模一样,而且曹云金写的是曹金,后来我发现果然因为其他百科不能改和百度百科完完全全不一样。(曹云金自己叫曹金无所谓,别和我提摘字,他俩太乱了)

姜昆明天再说


user avatar   ru-shui-12-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了春晚,不提别的,老姜自己问自己,你写这段子,自己会乐嘛?固然网上键盘侠兴风作浪,但您自己砸自己饭碗,那谁也别怨别人。虽然我很理解姜昆身上的担子重,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真没必要那个岁数了还上去自己给自己丢人。


按某社标准说吧,至少是该社二代弟子中的佼佼者。

网络上传了好久的好几大谣言啊。最著名的就是姜昆不会说相声,于魁智不会唱戏,李双江不会唱歌,周杰不会演戏,雷军不懂电脑。

尽管以上几位各有各的毛病,但绝不是像某些营销团队说的那样不堪。业务能力说是高于平均水平完全没问题,甚至完全对的起自己的那个名头。

而大多数人攻击的姜昆人品,也净是空穴来风。

一,姜昆的被托孤,孙悦是李文华的妹妹的外孙,啥时候舅姥爷要托孤了?他要是真把孙悦安排进体制内,那叫以权谋私。

二,姜昆不会唱,找几个视频看看就知道了,年轻时候唱的不比张云雷差。天生一副好嗓子,算是老天爷赏饭吃。但就事论事,姜昆的京剧确实比不上侯家这几位。地方小调和流行歌曲,真心不错。

三,演员的创作能力不行,好段子都是梁左写的,那某社的段子还都是抄相声大全呢。说到电视相声,创作能力强的相声演员也就是方清平等寥寥几个了吧!李寅飞等人算半个能写的,但总感觉逃不出票友的范畴。其他的也就算写的能看,至于某社的相声,其实不比三四线城市文工团的高明多少。甚至都离煤炭,铁道等大文工团都有很大差距。这其实是整个行业的创作能力都堪忧。

四,搞相声大赛有黑幕,没错啊,就是有黑幕。第一年的冠军现在是和郭教主拉混一块儿的杨议,杨进明。第二年的冠军是郭的师兄陈寒柏。接下来马季的徒弟常佩业贾承博送红包那么老的段子都能拿第一,这都说明了黑幕大于能耐这个问题。

但姜昆还真没靠大赛捧过自己徒弟,即便现在是姜昆徒弟的周炜,那会儿也和姜昆没大关系。武斌作为捧人演员,在北京大赛的那场比赛得第一,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吧!那届电话咨询真的算是不错的相声了。

要是说黑幕的话,相声有新人直接叫相声有爸爸算了,孟鹤堂起码水平在线,谢金姬天语这样的水平能晋级,姬天语起码画了妆还挺好看,那看谢金什么?难道看他高嘛。没拿牌子的且不说了,拿了牌子的说的比他们好的,大有人在,可就偏偏被淘汰。

想淘汰的人就走观众投票,不想淘汰的人就导师留人。这本来没啥,毕竟节目是人家的,郭家花了钱嘛,但还要打着培养新人那就让人笑话了。明明是培养外围德家军嘛。

五,公式相声。相声大赛看公式相声哈哈大笑,天啊。到底看没看节目就说这话,那两口子上台时候,给点笑脸不应该吗?难道要哭吗?人家后面可是全程黑脸,连点评都让魏老爷子来。

其实那场最丢人的,其实是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很懂的某美女主持人吧。至于给公式相声做序,这个虽然没得洗,但姜昆,冯巩其实一直在推动相声的理论化和艺术化。至于公式相声,大家难道不应该查查他怎么混进上交的嘛,是不是和翟博士一样的手段。

六,师胜杰老师住院姜昆不去探望。人家和师胜杰老师的关系好的不得了,不用专门发微博来证明自己去了。

七,姜昆伙同苗阜打压某社。姜昆要是想打压早就下手了,何苦等到苗阜下场。苗阜和郭打嘴仗,还不就是因为郭把园子开到了西安,还不跟人家打招呼?

八,姜昆说的是歌颂相声。就特大新w这种相声,郭敢说嘛?歌颂相声怎么了,回眸望九这个作品就相当的好,难道含蓄文雅的把人逗乐了有错吗?

九,姜昆的相声不可乐。听过几段,就下结论。原来看周末喜相逢,有几位老相声演员一出来,我就想换台。比如贾伦老师的春播,这就是个诗朗诵,但他的送孩子上学开压道机进学校,这个活绝对经典。每段相声都可乐,你以为你是万能胶啊还是丁文元啊。

十,姜昆不会老段子。这很重要吗?不是说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嘛。不择手段,逗乐了人就行了吗?这是某社拥趸说的啊。再说了,何时的算老,何时算新?侯宝林老先生的赵子龙常卖年糕算老吗?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演出,和演员的评价吧!硬要这么说,我要开花.阿道夫.杨坏人还很少说老段子呢。

十一,搭档戴志诚的情感问题。大家都不是当事人,谁知道里面到底有啥事啊。当年凌潇肃不也被认为是大渣男嘛。最后还不是让吃瓜群体大跌眼镜。以此推断姜昆也人品不好的,这个不是太牵强了嘛。要这么说16年某社还闹出师徒三角这种绯闻的呢。

十二,姜昆不支持小剧场发展。2005年一月,中央三套专门做过一个节目,里面就有相关内容。讲的就是相声从剧场到广播,广播到电视,电视到网络,网络回到剧场。代表人物就是李金斗等所谓主流相声演员,其中姜昆也参加了节目。而且小剧场相声在天津等曲艺之乡一直发展的不错,在此感谢北方曲校,论发扬相声,培养人才,北方曲校可比德云社有功。

十三,郭xx拯救了相声。这话也就某社粉丝自己信。郭上电视最早就是05年左右,在此之前,电视相声虽然干不过小品,但绝对不式微。央视的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演绎竞技场等节目,都是当时相声演员大展身手的平台。像当年郭的师父,侯先生带领的铁道文工团,煤炭文工团等团体都有不错的相声演员,时至今日,他们依旧在各地演出,慰问基层。相声有新人里面那对儿在贵州表演相声的演员就属于这类。说实话,他们那天给牛找对象的包袱,真的不错

当年唐爱国,贾伦,高玉庆,刘杰都是不错的演员。只能说那几年相声确实干不过赵本山本人的小品。像什么赵伟洲的大哥卖牛奶水里兑奶,二哥卖羊肉卷把羊羔泡成大象。唐爱国做梦娶媳妇。贾伦儿子开压倒机去学校,马季贷款养甲鱼还有周末喜相逢非典专场里,赵伟洲阿富汗式囤物资。。。这些活放到今天都是一绝,只不过那会儿,手机没录像,网络又不发达,没人传的出去罢了。

说相声这门艺术完了,那是胡说八道,只不过那会儿体制内演员出去演出,叫走穴,要扣工资的。加上那几年大家手里都不宽裕,钱留着干点啥不好要去听相声。

十四,姜昆等人尸位素餐,这话就是虾仁猪心了。由于分工不同,姜等体制内相声演员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比如侯先生和石先生的铁道文工团就得去祖国大地各处的火车站下基层慰问演出。这些地方比不得大城市,有些就在深山里面,条件极差不说,就那个演出费,应该不会有商业团体愿意去的。当年文工团可是要去朝鲜演出的,常家门就牺牲过常宝堃,赵佩茹还因此受伤。任务不同罢了,就像郭老师说那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没必要捧一踩一。

十五,姜郭矛盾很深。这个我不信,姜要是真狠郭入骨,早就收拾他了。早期的郭,锋芒毕露,大有一片光脚不怕穿鞋的范儿。那时候要想彻底收拾他容易的多,但几次下来,郭的这些所谓的对立面,都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有些批评很正常,侯宝林老先生还批评过杨振华的吉他相声呢。两个人也许就是唱双簧,要不哪来那么多热搜?

最后说道姜昆,他如果要不是体制内的,没人骂他这么长时间。现在很多人就是不喜欢拿工资的。业务能力啥的无所谓只要是吃官饭的,人家就要骂。连从来不掺和饭圈的于魁智都被批不会唱戏。他要是不会唱,那就真的没几个人会唱了。

马志明之前还被某社粉丝认为不会说相声,去站了台之后,现在不就也成了泰斗了嘛。

现在给姜昆说话的圈里人不多,无非是很大一部分圈里人的儿女都不争气,现在指着某社赏饭吃。相声演员想说公道话,那得儿子有出息,但儿子有出息也没用,还得盼着孙子有出息,不用看人家脸色说话。要不然某人这个新时代的祖师爷,你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而且某社火了以后,看似好像把相声搞得红红火火。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某社为了强调其正统地位,把现在的相声框的太多了。好似百花齐放,但说实话这些花长得都差不多。完全没了当年各地相声开花的精髓,现在也就天津的小园子有一战之力了。但也影响有限。

最后,想请攻击体制内演员的各位多看看这些演员创作高峰期时候的作品,尤其是2004年以前的周末喜相逢。里面的经典段子真的是二十年了都感觉很可乐,比如03年的抗击非典专场。赵伟洲口罩带太厚被当成从阿富汗回来的。奇志去广州倒卖醋赚钱被隔离,赚的钱全让儿子给捐医院了等等。老实说,这些反映疫情的小品相声,吊打现在好多喜剧人的作品。至于06年复播的周末喜相逢,周涛主持时候,还是个有意思的节目。等到换了朱迅,就和她本人一样尬了。当然她本人的精神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如果有机会看完这些,相信我,没有伦理梗,不开捧人全家的玩笑,也不用扮做女装大佬,那也一样能笑的开心。

还要推荐大家看一部相声电视剧假行家,爱奇艺就能看,由马季老师的高徒刘伟老师主演,这部电视剧真的完爆xxx天宝传奇等剧。里面每一集都有一段单口说的是相当地道。


user avatar   ren-tian-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姜昆批三俗,是姜昆有那个资格批。

郭德纲的玩意儿里本来就多这些,无非是打着观众乐意听的旗帜讲出来而已。姜昆这么多相声里就从来没有这个。

姜昆批这个批错了?

三俗这些玩意儿,侯宝林在建国后也批,侯宝林反思的更深。

所以五十年来,到姜昆这些人为止,浑水摸鱼的当然有,但是这批人是以曲艺艺术家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姜昆对社会现实做过极为辛辣的讽刺,这个,郭德纲从来不敢,就这点而言,谁高呢?

当然,郭德纲不说这些并没有错,保身是个正常的选择。

马季虽然因为文革,这样那样,但是马季的相声,和侯宝林的相声一脉相传,是干净的,幽默的,讽刺的,姜昆的也是,这是新相声,说这样相声的人,不是下九流。

但你说郭德纲不这样有错吗?也没错,无非选择而已。

但你说基本功,马季眼光很差吗?教的很差吗?不练贯口不练太平歌词就是没有基本功吗?

大清亡了,傻二不练辫子改练手枪了有错吗?

当然了,大清又活了,玻璃花又乐了,这也没啥,只是可惜侯宝林以来新相声人的心血而已。

============================

在多说一句,相声圈里那种辈分话语权的事,当然马季姜昆的时代也有,但那就是糟粕,所以从来上不了台面。

一个说相声的圈子,弄的像黑社会,还像模像样拿出来说,我反正是觉得丢人恶心。


user avatar   tian-william-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姜昆的视频网上找不到了,还是人们遗忘的太快了?

一个从70年代末如此照相开始走红全国,巅峰期20年,活跃舞台几十年

有多个脍炙人口相声作品,经历了包括多届春节晚会在内的各种舞台检验

甚至主持过春晚,受到十几亿观众喜欢的,具有巨大知名度,

为相声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进行有益探索的相声演员

仅仅因为时代变化不红了,仅仅因为对相声发展的思路不一致,

仅仅因为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断攻击,就需要在今天被质疑其业务水平????

这是质疑姜昆本人的业务水平嘛?

这质疑的是十几亿人几十年间对相声艺术的审美,质疑是几代相声艺人对相声的理解

这是把相声这门艺术画地为牢,自圈起来。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喜欢什么都可以,一旦成了粉丝,就放弃了思考。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姜昆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相声艺术家,素有京城“小何云伟”之称。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了曲协主席还能讽刺谁?

日本的漫才,和我们相声形式基本一样,一个吐槽,一个装傻,我每年都看m1,好的作品是真的好笑啊,即使语言不通,靠着字幕和演员的表演还有肢体都笑的不可开交。


user avatar   boy-sleep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条件。

只要你限制:

不用下三路屎尿屁,不限制不能对社会乱象进行批评,不要求必须整体价值观最终是以称赞赞美为主。

那姜昆的相声水平就没几个能比的。

能创作内容完全新派,没有硬咯吱硬恶心人,有社会价值还能非常爆笑的相声的人里,姜昆是其中一个而且是水平算比较高的一个。当然同期,93以前能上春晚的基本上都是大师级了。但在这批人里,除了和他搭档的,水平能和他在同一档或者比他高的有几个?其实也没几个。

能逗乐人,是本事。

能逗乐人,说的内容还有价值有意义,是更厉害的本事。

能逗乐人,说的内容还有价值,还限制不能过用讽刺的手段,那本事厉害的紧。

现在的主流喜剧相声最大的问题是,

自以为本事厉害得紧,实际上连基本的逗乐人都做不好。变成不入流。

姜昆是属于能在逗乐人还能输出有价值内容的。但是一旦讽刺的手法运用受限了,就没有创作更自由的时候水平那么高了。

——————————————————————————————————————

说梁左的别出来秀了。

但凡嘴上说出没了梁左姜昆啥也不是。就说明你压根啥都不知道连查都没查过。别污染评论区了,烦。

姜昆第一届春晚,83年就上去表演了。然后你要知道,在春晚前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家有彩电了。以为春晚前没人认识姜昆?没有电视都有收音机。梁左和姜昆合作是86年开始的。

你们是觉得86以前是后来姜昆和梁左合作以后穿越回去的么?

所以提了梁左,只能说明你啥都不知道,人云亦云,所以哪就那么理直气壮的?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 2018 电影《祖宗十九代》? 
  如果相声演员说《报菜名》时刚说“我请您吃”,底下有观众说“不是你没钱就是他撑死了”,演员应该怎么办? 
  你怎么看这次关于郭德纲的绯闻? 
  为什么很多听相声的都喜欢听相声演员唱歌唱戏唱太平歌词? 
  喜剧小品一定要引人深思么? 
  郭德纲和金子有没有可能和解? 
  郭德纲和赵本山谁比较厉害,谁的资产多? 
  如何评价东方卫视的喜剧节目《相声有新人》? 
  为什么同是家长式组织,郭德纲的徒弟经常脱离德云社,但赵本山的徒弟很少脱离赵本山? 
  郭德纲的柳活见长,与侯宝林相比如何? 

前一个讨论
有其他语言能像汉语一样写出对联、回文诗等形式的作品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成了不喜欢的自己?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