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陈佩斯的大道喜剧为什么不如开心麻花火?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peng-zhang-da-b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个经营理念问题。大道到现在也还是个家族式企业,骨干都是裙带亲属,没什么商业运作。这主要在于陈老师作为创始人,大道1号人物,他是个艺术家,不是商人,没什么商业化追求,这一点跟麻花是完全不同的。

早年陈老师看麻花的戏,看完了表示“这不是话剧,但会是未来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什么意思呢:年轻人会喜欢这东西,但这不是我要做的。

早期麻花的那些玩意还真就算不上是话剧,相当于一帮专业一点的演员在演校园晚会的那种恶搞剧,好笑,没什么内涵,关键也不按照戏剧的路子来。观众是肯定不管它是话剧还是舞台剧,好笑就行,但陈老师肯定看不上那些东西,当然他也不反对,只是他自己不会去做。

但这其实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年头想红你得有步骤,你得先好笑,积累够人气,再做有内涵的东西,这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作品上体现,因为这是品牌运营,不是单个商品运营。比如麻花到现在二十九个戏,前期用纯恶搞来聚气,后来一步一步提升逼格,往戏剧的套路上走,于是渐渐名气大了,口碑也好,名利双收,票房吓人,2019年全国剧场票房排名,前十里头七个是麻花的喜剧,喜剧排名前十里头九个是麻花的,妥妥的话剧巨头。可其实麻花从中期开始,基本就没什么原创作品了,都是国外买的剧本,可是这对于观众和粉丝来说who cares,没少赚一分钱。你说麻花肤浅吗,人家二十多个戏,有肤浅的有不肤浅的,怎可一言以蔽之,但无论你怎么评价,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已是事实,拿着这个钱再投资之后的戏——钱怎么花的前提是先有钱。

而你看大道这二十年,一共就五个戏《戏台》《阳台》《托儿》《春宵保卫战》和《老宅》,都挺话剧范儿的,深刻,至少不浅薄。但就没啥延续性。

这里头《戏台》是五个戏里唯一赚钱的,可以说一个戏养活一个公司,刚才说喜剧排名里前十名九个是麻花的,剩下一个就是这个《戏台》;《阳台》不赔不赚——白玩,其他的戏赔钱;《托儿》挺有名的,但是这是二十年前的话题,像《阳台》农民工讨债的题材也不是这个时代大家关心的东西,当然这可能也不是重点,重点还是里面的梗太老了,棺材级别,《托儿》唯一好玩的桥段是最后二十分钟的互动,也不是啥特别有创意的东西,然并卵。所以之前内容上不太能符合现在人的口味,后来也没能做出一些符合市场的东西。

这也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不火,赚不着钱,所以就招不来特别多特别优秀的人才。而且陈老师自己清心寡欲,一心为喜剧,就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们也这样,但说实在的,由于国内喜剧圈和戏剧圈还处在一个界限很模糊的阶段,所以喜剧圈里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戏剧人的碰巧选择,或者被动选择,说白了就是混口饭吃,也不是非喜剧不可,包括咱斐姐都是,大抵都没啥喜剧追求。你说麻花商业,大道艺术,所以来大道学习的就是为了艺术——完全不是,大抵都是没进去麻花的人,才退而求其次来这镀金,能留下签约的演员其实不多,虽然有些还挺优秀的,但更多人选择去麻花当万年龙套。

因为这就是捧演员的问题了——品牌基本都是个别人火了带起来的,然后再带其他人火,赵本山带动辽艺,郭德纲带动德云社,贾玲带动大碗,麻花搞了十来年,最终妇孺皆知也是因为沈腾他们在春晚演小品。在麻花,虽然根本轮不到你,但是,他出过沈腾马丽常远王宁艾伦这帮人,队伍虽然无限长,但至少他是捧的,而大道就完全没这条路,从始至终,你除了知道陈老师,你谁也不知道,因为他不弄,然后他自己还不上,前几年才开始破天荒地推他儿子大愚,然后就又回到不擅长现代商业运营以及家族企业的那些东西了。

我原来在大碗呆过一段时间,有两个朋友是大道的演员,所以了解过一些他们的东西,包括陈老师的一些课程。说实话陈老师的理念真的很强,是真正的大师,但他好像始终都在讨论喜剧本身,不很在乎商业上是否成功。而对于教学,他虽有点石成金的神技,但在他那,即使留下的学员也只能演这五个戏里的其中个别,并且《戏台》也是够呛演得上,无名无利,所以几乎都呆不久就走了。

陈老师作为掌门人,有点太艺术家了,虽然他自己可能不那么觉得,毕竟他总是强调喜剧的目的首先是让人笑,与那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站在对立面,但感觉起来,那大抵是跟之前那些更较真的,搞严肃艺术的人来说的,因为好像后来陈老师自己就没做过什么纯喜剧哈哈一乐就过去的东西了,或许是他的段位已经不允许了吧?其实我也想知道。

你看沈腾是麻花的标志性人物,但他毕竟不是老板,公司的事情他是不管的,他只管技术上的事。而贾玲、李诞他们说是老板,其实也只是老板之一,公司都还有专门管运营的老板,而大道就不尽相同了吧。


user avatar   dong-fang-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大道文化的前员工,看了@暖气漏水 的清晰回答,想起来在陈佩斯身边工作的三年多,还是有一些观察想说一说。估计回答要跑题。

我印象里,陈老师在台前幕后里外人面前,都是以喜剧艺人自称,对于艺术家的评价,是从没接过这顶帽子的。每场演出前会在舞台仔细检查细节,双手合十虔诚拜台保佑演出顺利,老幼面前友善谦卑的老人,我猜大概是风浪见惯后,也不去争一时火不火,在唠叨自己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的阶段,只剩认真考虑「是否能创作出留得下来的作品」了。

大道文化是家族式企业本就不是鲜闻,骨干都是裙带关系好像言重了,人员稳定就职时间长,大家处的都像家人般亲近倒是真的。和其他家族式企业一样,模式有利有弊,诟病产生的管理、运营上的问题之外,利处也是有的。比如我在职时,大道是「陈佩斯专心艺术创作」+「陈老师的夫人管理公司」,业务划分明晰,虽不能完全让陈老师摆脱公司的事务,但是极大限度的保证了陈老师在创作的自由,不受外事的干扰。

不受外事干扰创作的另一个体现,在大道文化是完全独立、自给自足的公司,卖一张票吃一碗饭,公司没拿别人钱,就不用考虑为投资人创造经济,做不想做的内容。不过类似的事情我还是在吃饭时候和陈老师聊过,有钱能做大制作呀。

他说,做喜剧和农民种地一样,我在喜剧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好作品,收获多少吃多少,重点在,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所以深耕喜剧,才是陈老师关心的、在做的事情。满脑子想着喜剧,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在精进一点,追求一毫一厘的进步。大概是站在过巅峰,所以对名利能泰然,不卑不亢去做想做的事,这应该就是随心所欲。

我是没再见过这么纯粹的人了。

当然啊,后来「戏台」的巡演啊,包括「阳台」「托儿」「春宵保卫战」的演出,都有过演出季冠名,票面冠名之类的商业合作。妈的,做戏剧,纯靠票房,太难了。

被知友说陈老师身段高写繁体字还掉书袋的评价,多少有点难过。

时景记忆犹新,我问陈老师,知乎有人问「为什么陈佩斯的回答都用繁体字写?」,那时老爷子很高兴。和我讲了一通(就是那个回答的内容),那种分享自己经验时的兴奋与认真,是我理解的纯粹的人的样子。

世人少有。


user avatar   chang-feng-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陈佩斯要入雅室。

可喜剧雅了就成了轻喜剧。于是他就想从戏剧的路子走。但是一方面他并没有编剧的功底,这导致他的有些本子喜剧性上并不硬。另一方面他这些年着力培养接班人,自己总是当班主教练,对于角儿来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是更好的对观众和接班人的反馈。

再一个,观众的审美还是停留在看相声梗剧的层面,不要说比欧美观众,就是比起九十年代都有大幅度的倒退。大家进剧场就是为了不动脑筋的开心。

陈佩斯当下就夹在这样尴尬的层里,上不能比肩欧洲台湾的喜剧,结构延展到后面还是会流俗于演员闹剧,下不能取悦广大996的疲惫民众。

其实他最适合的还是春晚,春晚和他的分手就是彻底的双输。他是那个庄重年代的严肃的解构者,可当下他却成了大陆最严肃的那类从业者之一,这不能不说是生活的黑色喜剧。




  

相关话题

  陈佩斯在「金牌喜剧班」批评开心麻花小品一点过程都不给,郭德纲的很多相声不都是一点过程都不给吗? 
  如何评价《夏洛特烦恼》在豆瓣上舆论的反转? 
  历年春晚留下了哪些真正的经典作品? 
  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决赛开心麻花的小品《齐天大圣》是在影射节目组和郭德纲吗? 
  《西虹市首富》里面想花完钱却越花越多的情况,现实里面会发生吗? 
  电影《驴得水》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为什么马丽和沈腾现在合作少了许多?还有可能再合作主演电影和更多小品吗? 
  《地下交通站》有哪些经典的对白或台词? 
  如何评价尚敬导演? 
  如何评价 2020 年春晚中沈腾马丽表演的小品《走过场》? 

前一个讨论
国际上可以保值的名贵宝石通常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有什么冷门、小众的爱好?





© 2024-06-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