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本身不创造东西,而是反映某种广泛认同。
它鼓励人扔东西,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被物所包围,因为不节制消费而困扰,屡下决定又坚持不久,这才出现了对应的鸡汤大行其道。
所有的鸡汤归结起来,都这么回事。
其它像制造两性焦虑的,鼓吹民族自豪的,无不如此,甭看他杀气腾腾,一副要专政谁的样子,其实肚子里的账本比谁都清楚,哪天风向一转,他立马就能成为当初嘴上最恨的公知。很多人甚至压根就是之前转过来的,左转他支持,右转他拥护,圣人无常心,给他安什么心他就按那个心蹦跶。并且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庸俗辩证出来个好(坏)的一面。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为什么会常戚戚,就是因为心中没什么定见,时时都要思考怎么投机,怎么去迎合人性的鄙陋,盲目的自豪,无端由的兴奋,并把这些包装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帮助黑暗角落里不知所之的普通人找到憎恨的对象,倾注自己那些廉价的情绪。
其实又不是上政治课,哪那么多人民群众,一个个活人罢了,我自己呆着的时候俗人一个,几个俗人一扎堆就“对起来”啦?不光我们几个俗人对起来了,并且还要那些被打成异己(比如知识分子臭老九)向我们学习?有这种事儿吗。没理由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数学考5分,扎堆听老师讲卷子的时候就“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大家听到有人以夸人民群众的名义夸到自己的时候,最好意识到那些跟自己观点相悖的人,也是人民群众,这样能少受骗,不被别人骗,也不被自己骗。不至于在别人洽流量屁时,误以为自己幻听到真理。
所谓鸡汤,就是一种心灵马杀鸡。它没什么固定形态,也不求在任何领域有所突破。
它就是把大伙都知道的事情,愿意听的信息,搜集起来,重新整合一番,说给你听。
它可以伪装成成功学,也可以伪装成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或其他“让大家评评理”的事物。
你之所以读着顺畅,是因为你本来就知道,或者你就是想听到人那么说。
是因为它在迎合你,让你忘记求真理之路是艰难的,让你以为自己扎堆在人群里,就可以解决什么宏大问题。
让你因为只要自觉立场正确,就天然在大是大非上拿到了标准答案。
鸡汤能够大行其道,反映的是人民群众不求甚解的精神状态,跟我就是要速成的混乱追求之间的矛盾。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愿意正经解决问题的时候,鸡汤的市场就打开了。
鸡汤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我能”,“我做到了”,“原来都这么想所以我是对的”,“令我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的元凶找到了”,然后禁不住沾沾自喜起来。
等哪天我们自己,也被鸡汤手开除出人民群众的队伍,也就离“一日无君则惶惶然”不远了。
所以听到鸡汤的时候,不用特别追究鸡汤是不是说错了啥,鸡汤不追求对错,更不可能帮你断是非。
你应该学会信任自己的脑袋,独立解决问题。断舍离有错吗?没错,不断有错吗?也没错。它之所以没错,是因为压根就不是事关对错的问题。
有些人可以通过断舍离整饬内心,平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把精神头荒废在外部上。比如像弘一法师,或者一心追求真理的人,折腾那么多外物何所益于自己呢?那尽可以断舍离。再比如有人就是喜欢享受物的便利性,就是喜欢囤积东西,买很多鞋子、手办、箱包,买了也不为了用,看着就舒坦,谁要拿走这些东西他(她)心疼的很,那就肯定不扔了啊。
鸡汤对努力拼搏的年轻人,是有效果的。
断舍离面向的群体刚好也是生活中压力较大的人。
二者受众多少有点重合部分。
真正的断舍离从来不应该是鸡汤学。
因为只鼓吹扔,没有断掉源头上的购物欲,扔显然是一种浪费行为。
但是如果断掉了购物欲,那么发布一些内容的人也会失去推广商品的商机。
很多视频都喜欢对比断舍离前后的生活状态,有些内容会展示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收纳用品,又宽阔又透亮,确实很减压。
但是!
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就像卖减肥药的喜欢发减肥前后对比,美容院的喜欢发痘痘脸和滑嫩肌的对比一样,你没有被这两个机构收割,却难逃断舍离毒鸡汤的镰刀。
等到你真的相信了,看了很多网上的断舍离视频,扔扔扔真爽,新买的收纳盒真整齐。拍照真好看。
所以,如果你跳出了这个陷阱,你真的“断”了,真的有利于消费他们的商品吗?
因此很多内容中只能看到“舍”,不能看到“断”。
如果有人摆出一些极简风格的图片,觉得只有空无一物才是断舍离的标准,我认为这就是对断舍离的误解。那是贯彻极简到顶尖的部分人。就像这样:
很多人是做不到生活得比样板间还样板间的。
现在一些断舍离分享的视频和文章下很多评论都是“我觉得东西还不够少”,或者“摆放很乱啊,颜色也很乱”云云。
我认为这是对断舍离的一种误区。
不光是这样浏览量大的视频,有些仅仅偶尔分享日常的人也经常会被评论区的人评论类似的言论。怎么会连断舍离都攀比起来了呢?难道因为你拥有更少的物品,就会觉得自己比物品繁多的人更加有优越感吗?
那么最该被断舍离掉的,似乎应该是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吧。
难道仅仅因为颜色不搭配,就把原本功能完好的物品舍掉?然后再买入xx推荐的断舍离达人或日本主妇推荐款?
这岂不是陷入了另一个消费陷阱吗?这个消费陷阱的内容是不是和现在鼓吹的“扔扔扔”非常像?
断舍离的初衷是好的,把人从家务和繁多的物品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目的也是让人舒服地生活。
但是有一些变了味道的内容,会把人带入“只要扔掉不必要的东西,你就能xxxx”“做到断舍离,只保留xx件 物品,走上人生成功路。”这样的情境中。
断舍离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你带着不该有的期望去做这件事,那么期望越高,失望可能就越高。毕竟这些事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我个人谈起,从毕业到现在两年多,贯彻断舍离两年。
对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时长加班的社畜,有时候加完班回到家里,看着杂乱摆放的客厅,颜色各有风格的物品,堆满不同餐具的厨房,瓶瓶罐罐用不完摆满了洗手台的卫生间。真的会让人心情不愉快。加班疲惫的身体也没什么精力去做家务,叠衣服,原本顺手的事都变得不顺手了。
我很念旧,留下了过多的纪念品、相册、票根和书籍,每次搬家都痛苦不堪。相信每一个在城市里打拼的,住在出租屋里的人都深有感触。所以我断舍离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轻松一点。工作已经够累了,我希望回到家中,能有一个整洁的环境和温暖的灯光去治愈我。而不是面对着一屋子杂乱的东西发愁。
断舍离的一些鸡汤文也很容易将人带入精致收纳的误区,买了一堆收纳盒,结果东西并没有减少很多。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是收纳盒的销量确实比以前增加了很多。2010年之前似乎没有这样的现象。这也算是鸡汤文的成功吧。
主妇很难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但是家庭面积限制了主妇的购物欲望。
已经有一件白毛衣了,主妇再买一件得考虑自己有了。
用断舍离洗脑,让她以平时不穿为理由把白毛衣扔掉,下次她再买就理由充分了。
另外一种消费主义洗脑配套而已。
真正的极简不是乱扔,是不买。
这种东西最大的敌人应该是闲鱼吧。
我的确有些东西没有用了。但是可以出售啊。
断舍离本身的含义应该是扔掉垃圾,不是为了断舍离扔掉一切,好像只有家里干净的像个售楼处样板间才有生活的意义,其实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就是琐碎繁杂。有些东西那不是垃圾,有的时候就是需要用一下,或者里面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个人,一件事。而且中国人向来是勤俭节约的,家里东西多了,才不慌,才有家的味道。
与其鼓吹断舍离,不如在消费前思考几天,是否需要这个东西。我现在也如此,有时网上看到某样东西,马上想想,家里是不是真的需要,然后冷静几天再想一下,发现原来不需要,这才是正确方式。
第一反应:
52岁了还好意思叫姐姐,钞能力砸得小编七荤八素了吧?
第二反应:
不就是登个珠峰吗?
夏尔巴人向导都登了多少次了,里面又不缺50岁老人,不报道他们反而报导一花钱登山的凡尔赛素人游客。
吃饱了撑的吧。
第三反应:
又是辞职,
又是脱产锻炼,
又是登珠峰,
这阿姨钱很多啊?
我被工作压得,连想跟女朋友回趟娘家都不敢出来。房贷都要还不起了。
最后:
希望以后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报道。
什么翼装飞行啊,
什么甘肃探险啊,
什么珠峰登顶啊,
是吧。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