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愿意。
因为我听说外面还是生物的世纪。
看到评论几个朋友提到樊建川的,他是1993年辞去公职的,时任四川省宜宾市副市长,就是产五粮液那个宜宾,属于南巡讲话后的“92下海派”。
“92下海派”还包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河南建业董事长胡葆森等。
这一代人在体制外取得的成就可能远超过他们留在体制内能取得的成就。
但是,他们经历是没办法复制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2014-2018年,各大部委和省厅是又有一波辞职小高潮的,人数多到超过大部分的人想象。
因为辞职人数太多,影响了干部队伍稳定,18年开始,各个部委开始对每年辞职人数进行限制,超过上限不再审批。
在部委机关工作多年,这些年认识的部委、省厅领导同事离开机关的已经有大几十人了,分享一些不带情绪的干货。
先讲几个网上公开信息都可以查到离开体制的领导。
梅永红,前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正厅级)。2015年辞职加入华大基因。现任华大集团董事、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
安峰山,前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副厅级)。2019年9月,因家庭因素及个人生涯规划辞职,转任新希望集团首席品牌官兼集团党委副书记。
陈熙同,前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副厅级)。2014年5月辞职加入360集团,任副总裁。
王建新,前广州市萝岗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正处级)。2014年2月辞职加入某央企,任高管职位。
此外,我工作中接触过的部委、省厅的领导,离开机关的已经有大几十号人了,大多为年富力强的处级领导,也有不少司局级领导,有到央企、外企和互联网企业任高管职位的,有做律所合伙人的,也有自己创业的。
这些同志的共同特点,一是学历高专业好,基本都是985或清北的硕博,以经济、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为主。二是贴近行业和市场,大部分在自己分管业务领域工作多年,参与了行业有关标准政策的顶层设计。三是能折腾,在机关工作中就是能够创新思路开展工作的能人。
在其位谋其政,只要在机关里还待一天,当然要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人民的期待。
但都2021年了,也不必抱着进入机关就要干到60岁退休的死磕态度,如果体制外有更合适自己的发展机会,完全可以大胆的选择离开。
最近几年因为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加之去年遭到疫情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
国考、省考的内卷程度已经超乎想象,10年前国考部委机关进面分数线一般在125分左右,去年的分数线已经水涨船高到135-140分了。
广东、江浙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报考街道办的情况也成了常态。
进入体制内,追求相对更加稳定和有保障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状态,当然是很好的选择。
个人有两点建议:
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体制内工作的行为准则、评判标准和话语体系和体制外的工作有一定差异。
一方面是比较高效的工作理论和方法,如对工作程序的严格要求、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等。
但同时也存在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官僚主义的作风,比如“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传达文件”的形式主义作风,比如较为复杂的人情世故。
年轻人进入体制后,对于体制内的一些现象和规则,要有独立的思考并辩证的看待。既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要将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体制内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对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
如果忽略了专业领域的继续学习,很容易多年工作之后,变成“门门都会,样样不精”的机关“万金油”,这就会导致再进一步往上发展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工作,通过实践工作不断印证和修正专业理论的学习。
同时,与体制外相比,体制内对统筹协调、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在体制外,遇到傻X的领导和同志,大不了辞退跳槽,换个环境即可。但在体制内,即使是你最厌恶的人,却不得不在一起合作很多年。
因此,在体制内,如何适应不同领导的工作风格,如何处理好和不同性格脾气同事的合作关系,是一件值得终身学习进步的课程。
2015年,中办发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2018年,中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
2019年,中办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三份文件的都是一个改革方向,就是要打破大锅饭,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
相信未来不久,体制内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样晋升的现象会进一步继续被修正。
进入体制的年轻人应该有一些危机感了,未来体制内虽然不会像体制外竞争那样残酷,但是对于工作的考核标准会越来越细化,要求会越来越高。工资福利、职级晋升也会越来越明显的与工作业绩和成果关联起来。
前提是有编。不然男人没编就像没鞭。还不是 @不想上吊王承恩 那种ED了之后提拔更快的情况。
上次写的不合适,修改了一下。应该是4个档次而不是3个。
一般体制内有4个档次的活法。
第一档,有背景,有能力,想进步。于是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应酬不断,时间和胃都给了组织。和领导走的近,干活也多,在30岁岁之前就能在圈内起步,一般35还能继续进步的,大有前途;35之后进步乏力抵达上限的,也到了一个明显比普通人强的层次。
第2档:有背景,但不喜欢混官场,不想进步,于是通过领导关系调到闲职,就可以不用天天上班。业内把这个状态叫退休(不论年龄,二十几岁的都有),官方词叫吃空饷。这种人大部分家里都有或大或小的生意。这些人有事情了来一下单位,比如填一些个人信息表的时候,领劳保的时候,就来了。平时见不着。
我说怎么那年单位分房,排号那天突然冒出来大量我从来没见过的同事。。。后来也没有再见过。要不是那天排号必须亲自到场挑房子,我应该是一辈子不会见到他们了。
第3档:不想进步,但是没背景,得正常上班。工作也不被重视,领导一般不安排大活,就是打打杂,按时上下班,过954的生活(9点、3点上,11点、5点下,周五没事情可以不来)。法定节假日绝对不耽误。
第4档:工作认真,有责任心,没有背景,干一行爱一行,有或没有上进心,这种最后容易称为老黄牛。工作上经常被委以重任。于是,出力了,领导也看在眼里,但是大体上没 用。这种活法性价比低。
这三种都可以过一辈子。如果这三种,哦不,我们就说前两种你都接受不了的话,那你就去体制外大显身手。
反正我觉得我这个年龄(奔四)是不会随便去体制外了。体制内工资先领着,有机会了在外面小打小闹一下,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
总之我肯定不是第一档,没那个背景。那么我是哪一档,你自己悟呗。
再说一下。我知道的第二档的同事,生意做得真没几个差的。往小了说,即使只开个烟酒铺子,也能保证销量。那都是先有销路才开的店。
年轻人非常躁动,你让他进入体制内安稳下来,这可比切了他几儿还令他难受,这甚至都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年纪大了之后开始喜欢稳定,你让他抛弃稳定的体制内生活出去闯荡,比把甲鱼翻过来让他肚皮朝上还令他难过,这甚至都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体制内是一个单向进入通道。你可以选择年轻时不在体制内,年老时也不在体制内;或者年轻时在体制内,年老时也在体制内;或者年轻时在体制内,年老时不在体制内。但是唯独很难选择年轻时不在体制内,年老时在体制内。
这就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就是你无法选择最符合人本性的路径,必须舍弃一个,或者两个都舍弃。
下面就是我每天都爱强调的八个大字:
请不要逼逼赖赖,谢谢。
去年有个猎头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跳槽。
我说我是公务猿,不会跳槽的。
猎头说,就是针对政府单位的,我们能提供远高于你现在收入的工作。
我说,那也没兴趣,谢谢了。
我为啥没兴趣?
正厅级单位体面又稳定,工资虽然挺磕碜,但是我又没有房贷车贷压力……按部就班职务职级并行。
单位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上班有食堂,下班有健身房。
我只要老老实实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不怕失业,不害怕发不下来工资,也不怕单位倒闭。
大部分时间不用加班,下班了还能在知乎上跟大家唠嗑,多好!
再也不用每天早上起床,脸都没洗第1件事就想想今天的选题在哪里。
再也不用为了一个采访机会坐地铁俩小时从北京城东头跑到西头,然后被放鸽子。
再也不用大半夜里背着十几斤的摄影器材和电脑去跑突发。
我脑抽了么?我为什么要离开体制内?
这问题说的好像你离开体制能大富大贵一样。其实比较一下赚钱和考编制哪个更难,显然是赚钱,好多人是羡慕着体制的稳定却不满意其待遇,可是真的自己出去闯才发现,社会比体制残酷狡诈一百倍,一个坑套着一个坑。
掌控药企的大资本家,还有官。
其实大家都明白。
希望仇医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拿基层医生出气。看到卫计委的大官了吗?您敢动吗?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