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固体的导电性一般都用能带理论解释,所谓的“离域大π键”和导电性就没什么关系。
比如最简单的“有大π键的链状有机物”——聚乙炔。可能有人会想象这个分子中共轭的p轨道会形成下面这样的大π键,因而电子在其中可以传递。
但事实上顺式聚乙炔不导电;
反式聚乙炔因为布里渊区边界与费米波矢 重合,会表现出Peierls形变,导致形成绝缘体或半导体,所以反式聚乙炔不掺杂不导电。
总之,不导电。
Peierls形变简单说就是反式聚乙炔就是接近单双键交替的结构,而不是预想的有大π键而“键长平均化”的结构,电子(载流子)能在里面迁移是想多了。
导电的例子,比如掺杂了的聚乙炔,导电聚苯胺,
还有聚噻吩。
现在P3HT应该算用得很多,毕竟聚噻吩是上过Science 的高分子。
甚至有机物导电都不一定是链状的,比如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
真要解释这些有机物为什么导电,除了要讨论分子中的孤子、极化子……等和掺杂或电场诱导带来的变化,还要讨论载流子在分子间的转移,情况很多,要讨论的细节也很多。可以参考《有机固体物理》这种专业书籍,里面用好几章解释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知乎回答能说明白的了。
总而言之,有大π键的链状有机物一般不导电,能导电的是少数。
除了聚乙炔的情况,不导电的很多,比如前几年AIE流行之前,很多人做共轭高分子荧光成像,为了提高荧光量子产率和溶解度会做各种修饰,一般都不怎么导电。
“有大π键的链状有机物一定能导电”这类说法之前回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