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就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1)因为伪科不会自称伪科,而要自居民科。
2)教育让一些人尚能大致区分科学和伪科学。
于是民科这个词凉了。
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还是要鼓励业余科学爱好者有机会研究。只要大众科普科教蓬勃发展,伪科的生存空间自然越来越小。
耐人寻味的是,包括这个问题下面就有一些答案,有些人替民科抱不平,不去批判罪魁祸首伪科,却热衷于攻击科学家。
你要当科学家,不管是不是民间的,实事求是总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吧?我做科研发文章哪怕打磨几年的项目,reviewer看都不看明白就喷一通,我再不同意也得逐条摆事实讲道理。遇到角度刁钻的意见还要补实验证明自己,争取同行和编辑的认同。那些所谓民科有错不认,瞎编乱造,上来就搞阴谋论攻击同行,行为精神偏执,这种人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你看一个人是不是伪科,就看当其维护民科时是批评伪科还是攻击科学家或他们所谓的“官科”就行了。
P.S. 民科这个词本身就不是啥好词,一开始就是指偏执科盲,不是中性词。
某天,有位男性民科大佬给我发了他的革命性理论:产妇应该站着、跪着、蹲着、坐着靠活动来生孩子。有些无聊的我跟大师做了些许探讨
我:“大师,你怎么发这个革命性理论的”
民科大师:“我从小就充满好奇心、爱专研,喜欢看一些冷门的书籍,这个理论是我有一天顿悟而出的”
我:“大师,您平常都研究什么古籍能分享下吗”
民科大师:“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但我的研究是可实践的,一经推广那绝对是颠覆性的”
我:“大师,你是男的,你怎么会有关于生孩子的颠覆性理论”
民科大师:“妇产科就没有男医生吗?你这个人怎么还以貌取人”
我:“是我唐突了大师”
民科大师:“虽然我不是女的,也没见过女的生孩子,但小老弟你要知道万物都是相通的,只要顿悟了最基本的规则和道理,所有问题和困惑一下子明朗了,你就是把书读死了,开窍和顿悟是讲机缘的”
我:“大师就是大师,非我等凡人可比的”
本来我想问他是不是《知否》看多了入魔怔了,但又怕打击这位民科大师的进取心,我只好委婉的建议他如此颠覆性、革命性的理论找普通医生没用,得去找制定诊疗方案的人,比如说中华医学会。
如果我们的民科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对上诉这样的大佬除了666,怎么也得来个三连
对意图损害女性健康权的“民科大师”你让我怎么爱的起来啊
以上
图片侵删
作为接触民科现象近20年,“斩杀”民科无数、有一个被广大民科群体恨之入骨收藏夹的人,默默掏出了这篇十七年前北京科技报的文章:
这大概可以算了解“民科”现象的入门砖。
热爱科学,是普通人、科学家和民科的共同点。但让他们区分开的,是对科学问题的态度。
面对一个问题的正常思路,应该是这样:
熟悉吗?
中国每年有无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椒、研究员和大专家,都在重复这个过程。
一个大学生想要毕业,他一定要完整走完这个流程——可能本科阶段要求比较低,但也会将各个环节浅尝则之。对于硕士来说,必须走完;对于博士来说,不仅要走完,还要每一步走得很扎实。
而要做到这些,你需要:
这个流程,我们也管它叫做“学术范式”、“科学方法”。
但凡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荒诞不经,人们都会认真的去对待,将它视作“学术观点”的一部分,不会将提出结论者视作妄想狂、伪科学者和民科。
被民科们津津乐道的魏格纳,他那篇划时代的论文符合“学术范式”,有完整的现象描述、问题提出、通览文献、实地考察、分析结果,并且他为了在反对和嘲笑声大起的20世纪初的地学界捍卫自己的观点,在格陵兰考察途中遇难。
换句话说,如果民科们能在自己的论文后面附上200篇以上的较新的、专业对口的中英文文献,那么人们一定会认真对待你的东西。
还有作为专利审核员的爱因斯坦写的论文,可他们忽略了,爱因斯坦那是已经是正经的大学毕业生,接受过学术训练,知道如何用学术界接受的方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
换句话说,民科们拉上爱因斯坦给自己贴金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老爱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这一事实。
而我们的民科都在干什么呢?
一不学习,二不读文献,三不理论结合实际
你们爱的这是哪门子的科学?
你们爱的只是自以为能一巴掌拆掉一座科学大厦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