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2021 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 9200w」?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独居?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去年Pew有个报告,美帝52%的年轻人(19至29岁)与父母同住。

看来美帝的带孝子成分很高啊。

你的老家无法提供合适你专业发展的就业岗位;

大城市里你买不起房;

大城市里你也租不起大house,要么隔间要么小开间。

恭喜你,你主动选择了独居。

讲真,你说年轻人主动选择不结婚,这我是信的,毕竟工业化嘛;你说年轻人主动选择空巢,这我是不信的,你们的荷尔蒙都给了纸片人吗?

分明是年轻人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成本,不仅不敢结婚生育,甚至都在压缩两性交往的时间和预算。这是“被”空巢。

你去调查他们,他们总不能给自己心头再扎一刀吧?只能强调自己热爱自由享受隐私啦。

又不是在做特定人群分析,面对9200万这个规模,还这么努力地找修饰词。

还问“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独居呀”。

你说为什么,你到房产中介到医院到幼儿园转转就知道了,还问为什么。


user avatar   suan-wu-yi-ce-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开始“何不食肉糜”了

动不动就是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的锅。

生育率降低了

就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生育?不喜欢孩子吗?”

租房率上升了

就问:“为什么年轻人不买房?租房更自由吗?”

现在空巢率上升了

就问:“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独居?空巢舒适吗?”


(此处省略一句脏话)

城乡真的振兴了发展起来了?地方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发展,至于都跑到大城市?

教育成本和学区房价格下来了?要是生育和教育成本下来了或者社会保障更好了,你看生育率升不升?

房价和结婚成本下来了?找个伴侣不简单?太简单了,可是结婚不是那么简单哦。

面对不足的收入和各方面夸张的开支,除了自己一个人住降低各方面成本,你告诉我,还能怎么做?


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跑到大城市工作?不就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收入么?

为什么那么晚才结婚?不就是想自己赚钱买房不让父母操心嘛?

为什么一个人住?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和照顾别人啊!

就连孤独至极养猫养狗的时候,都要选择养猫,因为狗狗需要溜,996或者007的你有时间吗?

我记得有人调侃过:“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成了好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依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即使那些家在大城市的朋友,一样不得不租房,比如我,家在昌平,但是在海淀工作,通勤时间成本太高,只好租房,有人说:“你租房的钱买车上下班不香吗?”你还别说,还真不行,北京的交通。。。你懂的。

年轻人总想主动选择,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被动选择,然后旁边还会有人指指点点道:“他干嘛那么选择?”

我只想: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办法滴。

我一直说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北海道的今天就是东北的明天)

大城市病。

再加上欧美流传过来的追求个性、个人主义、以个体为中心、娱乐至死、消费主义、所谓壬拳意识,在大城市滋生与蔓延。

好歹我们现在还没有欧美日的那种福利政策。福利政策一开,更是窝死在屋里。一个个平成废宅,一台电脑一张床。

越不出门越不想出门。

根本原因还是:全社会的组织与动员能力迅速下降

在城市里,身边的都是陌生人,谁也不管谁,不过问谁。

共处一楼却形同陌路!

没有集体的行动或活动。

工作地点又建立不起情感纽带。

你要像以前那样,让居委会老太太戴着红袖章挨个上门,人家说你干涉隐私。

再说,老太太也没有义务干这个。有这时间还不如自己跳广场舞呢。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全民精致主义

所有人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的生活方式,最终整个社会走向没落。

欧美是引进外来移民饮鸩解渴,自寻死路。

东亚国家是“宅”。


地球早晚属于:中东、非洲、印度、东南亚。


user avatar   dian-fu-zhe-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两个问题,应该分别讨论。

1.为什么当代青年想远离父母及亲人居住?

生活习惯不同。从小跟父母一块儿生活,由于自己没有话语权,不得不顺应父母的生活节奏。但个性这种东西是改不掉的:

父母喜欢 6 点起床,你喜欢睡到 8 点醒,晚上熬夜到 2 点;

父母喜欢吃饭吃清淡的,你喜欢大鱼大肉,点外卖,父母做了你不爱吃的,还容易爆发争吵。

住在一起肯定会有摩擦,时间越久摩擦越多,分开的确是更好的选择。比如什么时间上厕所,如果你跟父母都是习惯饭后上厕所,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

本来想边蹲坑边玩半小时手机,但总有人在外面催催催,搞得很烦。

价值三观不同。很多年轻人之间聊天还聊不来,更别说跟有代沟的父母一辈。

首先,很多新鲜事物他们不了解,解释起来费劲,等解释明白了,你想交流的问题也忘了;

其次,在一些涉及三观的问题上,比如说催婚,有些父母不太会考虑子女的感受,无端增加矛盾;

最后,老一辈人大风大浪见得多了,许多事情上倾向于保守,这跟年轻人勇敢爱冒险的天性相悖,对同一件事,不容易协调。

2.为什么当代青年选择独居?

就昨天,我朋友圈一朋友吐槽:半夜 12 点,正当她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她的合租男室友喝完酒回来,引吭高歌,吵得她睡不着觉。

宿舍的集体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你没办法随意地表达自己。衣服乱放,胡言乱语,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这些都不大可能。

别人的眼光也是得考虑的,总而言之,很不自由。

如果是我,在财务允许的情况下,等到实习阶段,也更愿意自己一个人住,现在年轻人压力不小,还是得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尽情地挥洒个性。

反正,我愿意当「空巢青年」,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有能力了,我要选择我喜欢的生活,不再去考虑别人的情绪和眼光。


user avatar   xia-fu-b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阶级固化、贫富差距就会产生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调查以及结论

为什么你们选择单身,做空巢青年,你们是想要隐私吗?

这就是高高在上的老爷们想不通的事

为什么有人不想生孩子?生孩子多么快乐啊?难道是因为三胎没有开放?

我雕雷老谋啊,一胎都没力气去生了,你们已经考虑到三胎政策了?

一个996青年工作了一天,被老板劈头盖脸骂一顿,回到独居的出租房,连个倾述的人都没有,想哭又舍不得哭忍守住最后的坚强。更不用说什么彩礼、婚房、户口、育儿、教育资源,这些事晋惠帝会了解到困难吗?

不会的,他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事

所以他无比诧异,为什么有人不选择吃肉糜,我平时都是为了健康才选择吃沙拉的,这些难民有草吃还不满足吗?

这是为什么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一个资源跪着还有可能获得时,你会看到有人跪着

但是如果一个资源跪着、舔着你也得不到的时候,你就看不到有人跪着在舔了

这时候高高在上观察的哈哈一笑,你看,现在年轻人多洒脱,多注重个人隐私呀!

所以为什么你选择单身,你不怕寂寞吗?

为什么你不躲开子弹,你不怕死吗?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浪们霸占了优质资源和上升通道,还霸占了红利时期的大部分房产,就这,他们还不满意。

还要说后浪们主动选择了独居。

wtf


user avatar   gu-ming-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时候,有些东西也别尬悲情。

你年轻的时候,出了宿舍以后。你不独居,就只有跟家里人住。那你不原意和家里人住可不就独居嘛,在正常不过的选择,非得起个空巢的名字好像有多惨一样。

不原意空巢,你就回家咯。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透着一股邪乎味儿,怎么看怎么危险啊……

建议专业机构给予支援。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一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了? 
  当代年轻人的出路是什么? 
  数据显示,仅 13% 的年轻人没有负债,90 后占据消费贷「半壁江山」,年轻人的负债率为何如此之高? 
  我就问问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一点点敬业之心? 
  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 
  如何看待年轻人“躺平”的现象? 
  年轻人除了进厂,还能去学什么,去做什么? 
  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人口青黄不接,90后不想结婚,房产价格是否成为了年轻人婚姻的阻碍? 
  年轻人为什么要多出去看看?如果要出去,哪些钱能省哪些钱不能?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男人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这门课程?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