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内心都越来越悲观?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多年轻人想得美嘛。

这个问题下面有个回答 @执枪人 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是我想说的话:

不要忽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一定要考虑进来。
中国城镇化率目前是63%,增长速度是每年约1%。你什么都不做,中国城镇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什么样的增长能够跟得上这种速度?而且这才哪到哪?人家日本城市化率是九十往上。
日子越来越好过,日子越来越难过。两种完全相反的声音实际上在激烈碰撞。
肉眼可见的未来,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对于那些生来就在城市中,没有经历过农村到城市跨越的人来说,竞争的激烈一定会让他们感到越来越难。对于那些刚刚完成农村到城市跨越的人来说,他们无所谓,他们感到越来越好。

我的老家就在一个乡镇上,小时候上的是乡村小学。我小时候的同学和朋友里,有的仍然留在农村,有的去了镇上,有的到了县里和市里,有的则去了北上广。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朋友里,除去那些家境特别好的,去的城市越大,大家对未来也就越悲观。

这背后的原因出在哪里?留在村里和镇上的就不用说了,我们县里的房价好一些的楼盘也不过七八千,稍偏远一点(但因为县城不大,所谓的“偏远”也就是离县中心多了五分钟的车程)的四五千,但是教育、医疗资源比镇上好了太多。对不少家庭来说,凑个十几万的首付,每个月还个一两千的贷款,就可以是“城里人”了。

而市里教育、医疗资源好些,的房子价格再高些,大概1万左右。对我们当地人来说,略有些高,不过能买得起的也不少。像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在村里的某个亲戚,就说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准备在市里买房子,准备首付大概50~60万。他们怎么有这么多钱呢?就是打工挣的。他们俩结婚大概有10年了(20出头就结婚了),结婚后就去了河北、江苏等地方的工厂里打工,夫妻两个每月会强制给家里打五六千的工资让爸妈给存着。大概七八年的存款加上利息,五六十万并不算多。而我家的另一个亲戚的孩子,有点电工手艺,在广州打工,每月收入过万,工地还管吃管住,人家也是几年前就全款在家乡的地级市全款买了房子。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跟爸妈回乡下走亲戚,跟亲戚家里的孩子都聊了一下。大概情况是,在三四线城市打工四五年以上的,都已经有买房子的准备或者是计划了,比如有个亲戚的孩子是在山东威海打工,几年下来攒了20万左右,家里再支持十几万,就完全能在当地买个房子了(威海的房价也就比我们县城再高一点)。但在一二线城市打工的,就基本是有一天混一天了,比如有个人是在南京打工,人家就根本不想买房子的事了。

我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亲戚的孩子,全部都是农村出身,并且读完了初中或者高中就出去打工的,没有一个上过大学或者高职。但是,人家对未来可真不悲观。他们自小就是在农村生活,又没有什么学历,本来差不多就要一辈子在农村的,如今能去了县里、市里生活,让自己和父母、孩子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日子还是很有奔头的。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人来说,维系这种生活的难度并不算高,人家也丝毫不担心“阶级下滑”——本身就已经在最下面了,还有个屁好担心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是应该的,考上了就是赚的。

所以,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很多三四线城市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人口流入与流出同时进行。比如鲁西某三线城市,过去20年全市户籍人口减少50多万人,但与此同时市区的户籍人口增长了20多万人,各县主城区的户籍人口增长了有50多万人。你看不上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不知道有多少人正想办法进去呢。

但这种话放在知乎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因为很多知乎er最担心的是“阶级下滑”,最关心的是“阶级跃升”。他们默认所有人的成长经历是自小学习优异——考上985、211——留在一二线城市——没钱买不起房或买得起房但生活成本太高——啊,我要阶级下滑了、我被现在阶级固化里了——我对前途好悲观呜呜呜。但他们却不知道,同样是在中国,有大约50%的人根本上不了高中,在上了高中的人里有60%左右的人考不上本科。今年是2021年,这一届毕业生上大学的那一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328万,而1999年我国的总出生人口是1900万左右——没想到吧,就算是在“本科生烂大街”的2021年,适龄人口中能考上本科的只有1/6!

毫无疑问,那些占总人口5/6的非本科生,占总人口3/5的非大学生,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真正主体。但是他们的声音,似乎很少被人听到。在“阶级固化”、“内卷”等词汇已经被用滥了的知乎,似乎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活得好不好。只有在偶尔提到中国人收入的时候,他们才会出现在“现在还有6亿中国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一句话里。

这其实恰恰是当下中国最荒诞的一面。抛开道德评价不论,辛巴这样有着近亿粉丝的主播,几乎没几个“五环内”的人听说过;而一二线城市人所追逐的各种名牌、明星,却根本只是小圈子里的自嗨。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一个百万级播放量的视频就叫“爆款”、千万级播放的叫超级爆款,可中国的互联网人口有10亿之多,就算是不重复的千万级播放,也不过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1%。套到电影上来说的话,假如一个人只看一次、单张票价50的话,百万级播放量对应的是5000万票房的电影,千万级播放量对应的是5亿票房的电影——那么,在电影市场上,5000万票房的电影是什么概念?好意思叫“爆款”吗?

现在的中国有6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但房子均价过万的市差不多也就是70个,第100名的价格是8000多,第200名的价格已经低于6000。当然,在知乎er门看来,那些房价低的都是没什么发展前途、注定要崩盘的三四线城市。但这个世界人跟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当考上了985、211的你觉得三四线城市没有回去的价值的时候,那些连大学都没上过的年轻人,却不知道有多渴望能在“市里”有个家。并且,由于人家不认为自己是人上人,自然也不必担心什么狗屁“阶级下滑”。就像我的这些亲戚家的孩子们,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学上、能考上大学、能找到个正经工作,就是“有出息”了。

几年之前,我爸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爸妈说,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命,他们从农村出来,能到政府上班,并且在县城买房,虽说比起那些北京、上海的人的确一般,但比起大多数仍然生活在农村的亲戚朋友,也算是有了点出息,接下来怎么走就看我自己了。其实,在理性上,很多人未必不明白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对于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人来说,在县城扎根的概率以及获得相对满足的生活的可能性并不算低;对于一个出身于乡镇和县城的人来说,到三四线或普通二线城市生活的概率很高;对一个出身于普通三四线城市的人而言,最合适的选择无疑是强二线或者新一线城市;而对一个二线城市的人来说,在家里条件不错的情况下,到一线城市生活也是比较稳的。

以上所谓的“稳”,是考虑到家庭财富、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情况,这个道理我想很多读完了大学的人仔细想想肯定能理解。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对现实最为悲观的人,是那些从农村、县城直接到一二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的家庭没办法给他们提供有保障的生活支撑,而他们自己单靠工资收入又觉得生活压力很大。我当然很反对所谓“我们家三代积累凭什么要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但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把“十年寒窗”的价值看得太高,认为只要读了好大学,即便是出身于农村,一线城市的生活也应该唾手可得。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悲观的预期自然也就出现了。

我自己是个没多大本事的人,书也读的一般,所以我信我爸妈这句话,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我曾在知乎上说过某些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话,比如在该如何报考大学时,我曾说除去专业等因素外,要考虑自己的家庭。如果你考了600分出头并且家是西北农村,最好的选择是报考兰州大学而不是上海的双非本科,等毕业的时候凭借着兰州大学的985加成去考选调、事业编制也好,还是去国企等体制内单位也好,在兰州、西安、成都等中西部省会城市扎下根,这样对你来说获得满意生活的概率最高,之后你可以好好培养你的孩子,让他们去北京、上海或者出国。而假如你家本就在南京、苏州、家里还有三五套房,那么就别贪图兰大的985名号了,600分去上海的普通大学挑个容易就业的专业,出路会好很多。但这种话,经常会被某些人评论说“你凭什么剥夺那些贫困地区的考生在一线城市生活的权利”?我只是给出一个建议,怎么就成了剥夺贫困考生去一线城市的权利了?莫非我要说,全中国人,无论家境如何,都要拼了命的去北上广深才对吗?

最后,唠叨了这么多,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没毕业的年轻人,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对“阶级跃升”有执念,那么请尽量选择概率最大的哪条路,而不是收益最大的那条路,否则你不会快乐。或者说,如果有两条路摆在你面前,一条路走一步就能稳稳升一级,另一条路走一步可能升十级,但也有可能降两级,那么请尽量走第一条。只是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会自动忽略那些降两级的人,而盯着那些升了十级的人。如此,“悲观”似乎也就成了个无解的问题。


user avatar   lao-li-68-87-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偶尔深夜思考的时候,总会觉得,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如此吊诡。

吊诡到,一旦举国同力的时候,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比如奥运、比如抗击新冠。

当我以一个整体中平等的个体去看待自己的时候,我是如此的骄傲而憧憬。以至于我可以忘记眼下生活的窘迫与苟且。愿意为了这个整体而牺牲奉献自己的一切。

可一旦我的目光从整体转移,将整体分离,审视内部的时候,我却又会深深的绝望与悲哀。

那么多的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比如那些辛苦种地一年却可能赚不到一万块的农村家庭,那些因为一场病就被毁掉的普通家庭。

这些人,单单为了获得稍微有点质量的生存资格,就需要支付自由、尊严、健康。可即便如此,他们甚至连叫苦和躺平的资格都被剥夺。

可同样却有那么多的人,住着十几万一平的房子,随便偷着漏着以亿计算税收。

这些人,掌握着舆论的话语权,即便已经成为了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存在,却每天说着自己多累,说自己每天只睡很少,说那些贫穷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不够努力。

我扪心自问,这样的差距,真的是努力与否就可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对痛苦的承受力,取决于两样东西。

一是这个痛苦本身的施加程度,二则是个体对于所遭受痛苦的感知力。

诚然,相比较起七八十年代的人群,现在年轻人的综合生活质量确实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是事实不假。

我相信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在泥潭中挣扎的普通民众能够忍受如今生活的最大理由与凭仗,如果连这样整体的提升都没有的话,那内部人与人之间比人与狗之间都巨大的差距,便会将火药桶彻底引爆。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北方那位巨人的分崩离析,便是因此。

几十年时间里如此巨大的迈步和提升,确实取消了痛苦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力度,至少,没人会被饿死了。但越拉越大的个体差异,以及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却无限放大了所有人对痛苦的感知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

当那句“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的后半句话迟迟延迟兑现,甚至用996回报的时候。

当白岩松这样以公众发声筒自居的人物,理所当然说着“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的时候。

当娱乐圈网红圈动辄八九个亿偷漏税,却还在平台上抱怨自己辛苦,待遇差的时候。

这些所有的东西赤裸裸出现在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你的面前的时候,年轻人到底需要多强大坚韧的内心才可以不悲观?

我想问,一个人只是清楚的认清真相,并屈辱地去接受真相,凭什么反而要被谴责?

如果在一切都不改变,甚至还变本加厉的情况下,连最后这点悲观、摆烂的资格都要剥夺的话,会发生什么,天知道。


user avatar   qim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延安时期生活在红色根据地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的精神是那么乐观。

这本书也被译作《西行漫记》,作者斯诺,是抗战时期一位著名的外国新闻记者,这本书就是他在1936年的6月到10月,根据自己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见闻写成的通讯报道。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受到过系统的近代史教育,还看过那么多革命、抗战的影视剧,对于那段历史,至少比一个老外更了解一点吧?

但我错了,看完之后,我感觉非常惭愧,这本书给我展示的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信念却极度坚定的充满希望的新世界,这是我在影视剧里面从未看到过的。

举个例子,斯诺刚进苏区,路过百家坪,吃饭的时候,他用“喂”来招呼一个“红小鬼”帮他们拿点冷水来,结果小孩对他理都不理,叫另外一个小孩也一样没反应。

交通处长李克农告诉他,那个小孩是少年先锋队员,是同志,是未来的红军战士,不是佣人,不能叫“喂”。

“谢谢你——同志!”冷水来了之后斯诺赶紧道歉。

那个小孩说:“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这让斯诺感到很意外,他从这少年身上看到了一种生气勃勃、愉快饱满的精神。

这也是一种集体的平等意识的体现,否则一个小孩不会凭空产生这种想法,就像你在公司,大家都叫张总、王哥,你也得跟着叫。

紧接着,斯诺在路上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红军战士,有走过长征的老战士,有十六岁的少年,有福建的、江西的、四川的、湖南的,不同籍贯和方言的人团结在了一起。

在聊天中,他得知这些人几乎都有着悲惨的过去,有的曾经被奴役,有的父母被轰炸机炸死,但是,他们现在都没有沉溺于悲伤的情绪,而是真正快活地生活着。

快活,这个词翻译得真好,就像江湖里的侠客,仗义执言,替天行道,活得坦坦荡荡。

斯诺是这样评价的:“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这些红军战士在路上自发地唱着歌,没有人指挥,一个人感觉来了,吼一声,其他人就会跟着一起唱。他们像一阵风一样四散开来摘野杏,但绝不碰农民种的果园,在村里吃饭也照价付钱。

在歇脚的村里,小孩子围了过来看洋鬼子,斯诺决定考一考他们,问他们什么叫资本家。

一个孩子说:“资本家自己不干活,却让别人给他干活。”

斯诺又问:“这里有地主和资本家吗?”

“没有,他们都逃跑了!”

“逃跑了?怕什么?”

“怕我们的红军!”

在当时的红色临时首都保安(37年才迁往延安),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斯诺发现,这个南京政府悬赏25万元要他首级的苏维埃掌舵者,身上似乎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是中国穷苦大众的代表。

他住在简陋的窑洞中,仅有的财物就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他酷爱辣椒,甚至用辣椒就着馒头吃,常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

在斯诺笔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一个外国记者的所见所闻,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员。

在后续的走访过程中,斯诺也见到了正规的红军部队,发现他们根本不是传闻中的土匪和亡命之徒,而是普通的青年农民和工人,平均年龄只有19岁,为了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

根据作者的描述,我做了一张表,这就是一个红军战士在没有战斗或执勤任务时一天的作息安排:

打乒乓球这一段写得非常幽默,在列宁室有一张乒乓球桌,通常是饭桌和球桌两用,每当大伙吃饭的时候,总有四五个“共匪”拿着球拍和球网等在旁边,催他们搞快点。

每一个连队都有打乒乓球的高手,斯诺跟他们切磋之后发现,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些红军战士笨拙而又倔强地学习文化,对侵略者、军阀和资本家咬牙切齿,因为他们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他们的名字没人知晓,但是他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参观吴起镇兵工厂、军服厂、鞋袜厂的时候,斯诺发现,虽然那些工人的生活简单原始,但他们有尊严、有希望,他们知道没有人在靠他们发财。

所以,工人们才愿意每天花两个小时读书写字、办剧团,认真地参加运动、文化、卫生和墙报比赛。

斯诺还拉上外交部代表、一个大学生、一个医生和一个战士组了一个球队,去挑战兵工厂的篮球队,结果被对面打得稀烂。

斯诺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拥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如果你和别人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出生于江西某农村,贫困家庭,没读过几年书,后来做了矿场工人,然后参加了革命,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没人会瞧不起你,没人敢瞧不起你。

当你知道工作吃苦只是为了老板开路虎的时候,你下班才会泄了气一样躺床上刷抖音玩游戏,觉得生活毫无希望。

和那个年代相比,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提高了一大截,但是,在精神和信念方面,我觉得可能还不如当初。

特别是当我们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都是公平正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一进社会,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割裂感。

刚看微博,有一条很讽刺,叫有90套房是什么体验,一个来魔都炒房的温州阿姨,名下90套房,106个车位,她手机上不动产查询的列表都划不到头。更离谱的是,评论里还有人在认她作妈、说什么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为什么炒房的人赚得盆满钵满而年轻人没有片瓦遮身呢?

如果有重生的话,我真希望能回到那个年代,当一个红军战士,找回那种乐观的精神,做一个有信念的人。

另外,说起这本书,我也觉得很遗憾,当时非常想买一本实体书来收藏,但是一想到每次租房搬家,一箱子书都是死沉死沉的,就放弃了,只好选择看电子书了。

如果我以后买得起房子,我一定弄一个书架,把这本书摆在上面,目前只能让它在手机书架里委屈一下了,哈哈哈哈呜呜呜呜……

这篇回答还是有蛮多人点赞追更的,那我就再多聊几句。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看抗战电影,我跟班里的同学一样都觉得很无聊,没想到工作之后,反而对这些感兴趣起来了,主动找来了《大决战》《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这类电影来看,一本厚厚的《毛泽东传》也读完了,目前正在看《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尤其是疫情这段时间,对比国外的躺平式抗疫和他们的丑恶嘴脸,中国真的做的特别好了,我也觉得很自豪。

但是,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并不能缓解我自己内心的悲观,买不起房子,工资除去生活费基本都交给了房东,奔三的路上,离结婚遥遥无期,更别提什么生三个小孩了。

当买房、结婚、生子这种事情变得过于遥远的时候,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唯一的念头就只有赚钱了。

不怕大家笑话,有时候我看到路边一棵茁壮的树,我就在想,我要是这棵树就好了,看到一只晒太阳的猫,也想过一下猫生。

今年在老家乡下待了一段时间,陆陆续续竟然有六家办丧事,上周六大清早就被唢呐声吵醒,一听那调子我就知道又有老人走了。更惊讶的是,半年来一家办喜事的都没有。

今天闲着没事,我就去小河对面的大村子逛了逛,发现那边基础设施搞得真不错,村里修了柏油路,通了网,盖了公厕和广场,房子也很漂亮。

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人,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有的甚至用床单遮住了窗户,估计是只有过年才回来。

这农闲的时间,走在空荡荡的村子里,连狗叫都没有,感觉真的很诡异。以前好几个大村都有小学,后来生源不足,都关闭了,现在只剩下镇里一所小学和中学。

这些都是我觉得悲观的原因。


user avatar   weiya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久以前,中文互联网流传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全篇读下来有种绝望的窒息感。

“那辆开了三年的车成了你真正的家”

那辆开了三年的车成了你真正的家,你不再抱怨堵塞的交通,甚至想多堵一会,回到家,你关了发动机,在车上点燃一支烟。
这是你最幸福的十分钟, 车前是功名利禄,车后是柴米油盐。

35岁 你因为身体越来越差 加班越来越少 晋升的速度也越来越缓慢 那天下班,媳妇告诉你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 双语的一个月3000 你皱了皱眉头,那边就已经不耐烦了 “四单元的老王家孩子,一个月6000” “你已经这样了,你想让孩子也输?”
你没说话,回屋给媳妇转了6000块钱 这笔钱,你原本打算给自己过个生日,买个新电脑。

38岁,孩子上了一年级 老师说一年级最关键,打好基础很重要 你笑着说,是是是,老师您多照顾 新生接待的老师看着你不明事理的脸 给你指了一条明路 “课外辅导班,一个月2200”

40岁的时候,孩子上了三年级 老师说,三年级,最关键,承上启下很重要 你笑着说:是是是,正打算再报个补习班。

44岁,孩子上了初中 有一天回到家,她对你说 爸爸,我想学钢琴 你没什么犹豫的 你以为这些年,你已经习惯了。
但那句“爸爸现在买不起”你始终说不出口 好在孩子比较懂事 她说:爸爸没事,要不我先学陶笛也可以 你看着这么懂事的孩子,却开心不起来

46岁,孩子上了一个不好不差的高中 有一天你在开会,接到了老师的电话 电话里说你的孩子在学校打架了
叫你去一趟 你唯唯诺诺的 和那个比你还小5岁的领导请了个假 到学校又被老师训了一通 无非台词就是那一句 你们做家长的就知道工作,能不能陪陪孩子 你看着这个老师,有点可笑 好像当时说:家长在外辛苦点多赚点钱让孩子多补补课的和他不是一个人

50岁,孩子上了大学 很争气,是一个一本 他学的专业你有点看不懂 你只知道工作不一定好找 而且学费还死贵 你和他深夜想聊聊 准备了半斤白酒,一碟花生米 你说着那些曾经你最讨厌的话 还是要为以后工作着想 挑个热门的专业 活着比热爱重要
你们从交流变成了争吵 你发现,你老了 老到可能都打不过这个18岁的孩子 你说不过他,只能说一句:我是你爸爸!
孩子看着你,知道再怎么争辩都没用 这场确立你最后威严的酒局不欢而散 你听的不真切 在孩子回自己屋的路上好像叨叨了一句 “我不想活的像你一样” 怎么就哭了呢?50岁的人了 一定是酒太辣了,对不对 一定是酒太辣了

55岁,孩子工作了,似乎有一点理解你了 但你却反了过来,你说不要妥协

56岁,孩子也结婚了 你问他喜欢那个姑娘么 他愣了愣说:喜欢吧

60岁,辛苦了一辈子,想出去走走 身边的那个人过了30年 你依旧分不清到底喜不喜欢 你们开始规划旅游路线 这么多年了
你们还是存在分歧,还是在争吵 某个瞬间,你觉得 这样可能也挺好 一切都准备好了 儿子说:爸妈,我工作太忙了
可以帮我照顾一下孩子么 你们退了机票,又回到了30年前

70岁,孩子的孩子也长大了,不用天天操心了 你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去玩一趟 可是手边的拐杖 只能支持你走到楼下的花园

75岁,你在医院的病床上 身边聚满了人,你迷迷糊糊的看见医生摇了摇头 周围那些人神情肃穆 你明白了,你要死掉了
你没有感到一丝害怕 你突然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时候死掉的呢? 你想起来30岁的那场婚礼 原来,那时候,你就死掉了吧
依照惯例 死前的3秒, 你的大脑要走马灯 倒叙你这75个年头的一生 画面一张一张的过 1秒 2秒 两秒过去了 你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两秒内的回忆 第3秒 突然你笑了 原来已经回到了15岁的那一年 你看见一个男孩 他叼着一袋牛奶,背着书包 从另一个女孩家的阳台下跑过 那个男孩朝窗户里看了看 那是15岁的你暗恋的那个女孩子 你想不起来她长什么样子了 最后一秒你努力的回忆着 然后终于笑了出来 3秒过去了 身边的人突然间开始嚎啕大哭 你可能听不清了 你最后听到的嘈杂的声音 是一群十五六的少年 聊着荤段子,游戏,还有姑娘 这时你已没有了那些必须的条条框框 你才明白你的人生完整,也不完整。

闭上眼,突然回到那天,你看着风华正茂的少年 ,这一次,你要怎么活?


说回正题,现代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悲观,越来越逃避?他们在害怕什么?

现代年轻人,也许并不是害怕压力,并不是畏惧拼搏,而是害怕一段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世俗一点的说,是金钱权利,是功成名就。说的理想一点,是快乐,是自由。

但对于个体来说,实现自身的梦想才是真正的成功,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才是幸福的。

梦想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我想起初中一起讨论梦想的少年们,有人想成为很棒的甜品师,有人想当歌手,还有人想做个维护正义的警察。

反正那时候的梦想绝不是房和车。

正视梦想,才是走向快乐的第一步。

所以这一次,你要怎么活?


user avatar   wang-wei-23-6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当他们负重前行的时候,有人在替他们岁月静好。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的一生都是兜兜转转原地踏步的,当你小时候对未来充满渴望,以为自己长大之后会成为万众瞩目的人时,你内心无疑是乐观爆棚的,但随着年岁渐长,你发觉无论在哪方面都无法拉开与别人的差距,自己始终是平庸的一分子时,你内心的悲观就会不期而然地越积越满。

晏几道出生的时候,锦衣玉食享尽人间繁华富贵,他出生的起点那么高,打死也不会想到等自己死的时候会潦倒落魄到坟无张纸。人生际遇,向上攀登时,自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但若是逆向下行,你当初有多豪气,以后就有多凄凉,人情路上,就是如此现实势利,不问你曾经如何,只看你以后如何。你爹当董事长又如何?你爹是高官又如何?只要你无法突破,只能啃老本,到了后面连老本都没得啃时,你再乐观的天性,都会难免蒙上怨天尤人的色彩。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如何,是因为时代走到了让你别无选择的趋势当中了,每个人作为无力反抗的个体,只能被裹挟前行,当时代的趋势向上时,哪怕你怀着想死的心,走着走着也会留恋生活的美好,阳光正好,所有人都向你微笑,你对命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你为什么不会转变心情而开怀大笑?当时代的趋势开始向下后,哪怕你信心满满的出发,但是越走越不顺,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不如你所愿时,你再乐观又能顶什么用?恶意的谩骂,不理解,嘲讽,总在包围着你时,你再灿烂的笑容都无法掩盖嘴角的苦涩。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悲观,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很早之前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年轻人躺平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生于1900年到1920年的一零后和二零后不能躺平。他们需要跟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翻三座大山。三零后和四零后不能躺平。他们需要跟随教员进国有企业,建设新中国。五零后和六零后不能躺平。改革开放春满地。他们需要下海经商赚大钱。七零后和八零后不能躺平。他们需要用电脑在互联网时代赚大钱。九零后不能躺平。他们需要用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赚大钱。

现在的情况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不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年轻人除了躺平之外,没有什么选择。

你可以反对年轻人躺平,我就想问问,你们准备让年轻人干点啥?上井冈山?进制造业工厂?下海?折腾电脑和手机?


user avatar   hu-hu-51-83-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一个社会的大量财富积累是通过政策、投机、遗传而不是劳动和科技创新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丧失了良性发展的土壤,就在慢慢腐烂了。

资本家们是为了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拿着1个人的工资,干着3个人的活,替他们积累致富。

年轻人觉醒了,意识到了问题,可是目之所及时间内,没有解决的办法。

几十上百年中,由于资源少人口多,竞争异常激烈的亚洲文化就是要奋斗,努力,不工作的人不配生活在世界上。

其中受影响洗脑最深的,可能是我们的父辈乃至爷爷奶奶。

如果你上班不够努力,可能老板还没跳出来,爹妈就先出来指着鼻子骂:「你看看人家隔壁王叔叔家的孩子,都年薪38万了,你再看看你!」

好,我们努力,没日没夜的加班,吃外卖,大小周,好不容易两周休息一天也不出去玩,赶紧在家补觉,醒了之后还得回邮件……过五关斩六将后拿到了年薪30万。

然后呢?

然后我们发现自己开始脂溢性脱发,皮肤松垮,黑眼圈比熊猫还大,更要命的是,不敢体检,生怕查出来血压或者哪一项不达标。

而老板们的孩子呢?

轻松睡到十二点才行,在抖音快手当着网红,晒晒自己的数十亿的山顶豪宅,新买的lv gucci开箱视频。。。。

这之间的巨大鸿沟,已经不是上升通道收紧的今天,靠努力工作就能追上的。

所以年轻人颓废,压力大,丧,失眠。

乘着过去二十年中国高速发展东风致富,躺在山顶别墅,半夜三点还要发消息给员工的老板们,当然不能理解年轻人为什么早晨七点了还不回复消息。

不仅不能理解,还要讽刺地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都不能吃苦,一点都不努力。”

不是年轻人不努力,而是你们发的工资,不配我们如此努力。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社会发展的大曲面里,个人只是一只小蚂蚁,小蚂蚁的一举一动,就会在这个坐标系里随时产生一个导数,努力一分,收获大于一分,就会高兴,努力一分,收获小于一分,就没那么高兴。

所以尽管社会仍在发展,但发展得不如之前那么快了,年轻人的内心就会悲观起来。

这里面的痛苦,都是因为高二没有资格选修微积分造成的。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底,人就是一种朝三暮四的动物。

一从小吃糠,长大吃肉的人,和从小吃肉,长大吃糠的人,幸福感天地之别 -- 虽然只是变了顺序。

上一代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生于一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青年时赶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不管是投身于下海经商或是投资买房,中年都是一大波财富积累。 即使是在国企事业单位呆一辈子看看报纸喝喝茶,现行的养老金和物价也足够让他们过上很好的生活了。

这一代人的不幸在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几乎是反过来的。 90年前后出生,小康家庭出生的打工人,可能是幸福感最差的一代。

年轻时赶上独生子女政策,消灭了父母的性别歧视(就一个孩子,想性别偏袒也做不到啊)。 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经济腾飞,又搞大修基建,用十几年见证了一个中国从大国到强国,财富疯狂聚积得过程。 但好日子从他们踏上社会开始,就戛然而止了。 08年全球危机的余波影响是深远的:工作岗位日趋紧张,导致国内公司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愈演愈烈。房价因为全球都在经济放水,已经彻底与工资脱节。

于是社会残酷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 你的任何一点劣势都会在竞争和内卷中被无限放大。 你不是985毕业?对不起你被淘汰了,虽然我们招的是街道办主任。 你超过35岁?对不起你被淘汰了,虽然你的经验和能力都不错。 你是女性?对不起你被淘汰了,虽然我们不是体力劳动。 我们只需要:年轻,没家庭负担的,体力好肯加班的。

这成了这一代人痛苦的来源: 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刚好踩中了社会由盛转衰的时间点上,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你说他们生活的好不好?
相比于上一代“缝缝补补又三年”,红烧肉只在过年吃,攒一年的钱才能买一台黑白电视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简直就活成了共产主义。

你说他们幸不幸福?
一个不能凭借努力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怎么会感到幸福呢?

上一代人,走的是一条崎岖坎坷的上坡路。
这一代人,走的是一条康庄通达的下坡路。




                          

相关话题

  作为一个所谓的年轻人,我就是不想努力,有错吗? 
  年轻人不爱结婚是受西方洗脑了吗? 
  如何看待「2021 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 9200w」?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独居? 
  颓废期求帮助?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讨厌别人教他们做事?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活得那么痛苦?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了? 
  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 
  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是年轻人的正常现象吗?? 
  为什么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俄美欧武器名字都起的那么有气势,自己国家的反而无新意?
下一个讨论
未来中国人口可能会暴跌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