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买房压力大,这个是正常!我们这几千年历史里,只有建国后的工人是有政府提供住房,而这种制度是及其不公平的,它是把农村的收益补贴给工人,实际形成2个阶级,工人和非工!
如果大家年纪比较小,问下家里年纪大的农村长辈他们年轻最大的愿望是不是,变成城里人,城里人意味着是工人,有工作,有住房。在当年,如果走狗屎运娶到一个城里人,那是光宗耀祖,十里八乡人人皆知的事情!很多人怀念特别这段不花钱买房的时光,说真的谁不想有特权,谁都想吃着大锅饭,住着单位房,厂子业绩好坏无关我事,而是是永远不会炒我鱿鱼!但这是不正常的,是牺牲广大农民来成就工人的!
古今中外,房子都是昂贵的!以前农村的老房子都说一两百年历史,其实是因为没新房子住,人均住房面积特别小,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房间!为什么他们不建新房呢?因为土地是用来耕种的,舍不得建房,第二建房的成本也是不菲的,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积累的。唯一住房面积大点的是比较偏僻的山里!
从历史来看,现在除了一部分大城市,房价是特别高外,其他地方房价都是能靠自己奋斗得到!大家觉得无奈是,因为人无法像金钱一样流动,人还是有社会性!
一线核心区,房价太高买不起
非核心区,还不如二线好,而且上班太远
二线,生活不便利,裙带关系多,工作待遇低,城市规划差
三线,四线及以下,不能算城市
所以买不起,压力很大。
首先就是因为不服输啊,因为都在向上看啊。
买得起北上广的都盯着学区房,买得起省会的都盯着北上广,买得起地级市的都盯着省会,买得起县城的都盯着地级市。
没人想往下走啊,这不都挣扎着往上走么。
另外就是收入不匹配。
北上广的人买普通省会轻轻松松,但是他们不想去买;省会的人买地州轻轻松松,他们也懒得去;地州的人买县城轻轻松松,他们还是不想去。
人就是这么种奇怪的生物,
年轻人觉得买房压力大,恰恰是房价还不够高的体现。
上周末路过家乐福,瞥了一眼旁边的大平层,跟妻子抱怨,“这里前两年跳一跳还能叉套小户型,结果现在他娘的最低都要七百六了。”
她白了我一眼,“说得就好像两年前你掏的出五百万现金一样。”
我一拍大腿,有道理,俺又膨胀了,看来房价还是不够高。
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啥都敢看,啥都敢想,一股子冲劲。
一边“三十万的车也能叫奔驰?”
另一边“八万八的彩礼不是要我全家的命吗?”
202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突破900万,而出生人口跌破一千万。
大学生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毕业证在售楼处不能抵现金。
快手上有个很火的凡尔赛视频,叫“拼搏百天,我要考上XX学院。”然后晒出学生证,装作一脸惊讶地说“原来我已经考上了。”
下面有条评论一阵见血,“要考上XX学院确实很难,毕竟一般人如果不拼博都考不了那么低的分。”
读大学、考研、上班是一条正规赛道,90%的人都在这条赛道上,但很多人却对赛道的拥挤程度不自知,这才会有拼搏百天,只为考上职业学院的笑话,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考大学是一件难事。
新生联谊会时,有大三学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社会哪有学校单纯。”
我听完立即把他拉入黑名单掉头就走,谁还稀罕当个大学生?
大学生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当家教和送外卖,时薪五十。
累死累活,好不容易专业课门门90+,结果毕业后,面试官最关心的是 “小伙子会不会开车”,于是我赶紧露出谄媚的微笑,“领导,俺会开,C1本,啥都能开。”
楼市里,我们都是买家,而且是不占优势的买家。
骂地产商、骂房东,一点用处都没有。
因为人家和你不在一个赛道上。
只有买家和买家才骂骂咧咧地挤在一个赛道上。
心气高是对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是对的,这是蓬勃生命力的体现,年轻人就要大炮开兮轰他娘。我凭啥不能住市中心大平层?
不就是钱么。
干就完了。
所以我对楼市的流动性毫不担心,我们都是年轻有欲望的人,知乎上即使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外地大学生也敢想房价凭什么这么贵?
言下之意就是我凭什么不能住好房?
大丈夫,当如是也。
年轻人最缺乏的是认知力,而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天堑。现在抱怨买房很难的人今后未必比现在说买房容易的人过得差,因为现实的压力会逼迫自己压榨所有潜力,从而在这条原本拥挤的赛道脱颖而出,使每一次下蹲都会跳得更高,直到破限或者开辟新赛道。
你说的不错,本来也没有那么夸张。即使是一线二线,绝大多数人还是买的300万-400万的刚需房。
问题是:
知乎er总是盯着拆迁户,北上广深,地段还要好,还要带学区,三房是刚需,保时捷不是豪车,家庭年收入百万不是富二代。。。。。
却:
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城市的新来者,初来乍到,两手空空,没有积累。空谈努力是可耻的,996没有人性的,资本家是剥削的,所以,自己混吃等死是天经地义的。
现实是:
身边的人,但凡踏实点,能吃苦点,各行各业,无论学历,性别,绝大多数人,无论买房,还是生活,都是越来越好的。
人家卖拉面,都能买三套房。知乎精英,你在干什么呢。。。
前两年就发现了,安踏的鞋能穿好久,耐克的很快坏了,结果一看,越南制造……
中国人对自身工业产品的不自信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想当年有篇文章叫《商业部长买鞋上当记》,比山东大学还高一级的官员(划去),买的鞋没穿两天就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进口产品的“热情”“追捧”,便不那么奇怪了。
问题是已经时过境迁,网上流传着一种梗,说莆田的假鞋,质量能比真的好。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偏颇,可能做假鞋的作坊质量参差不齐,但确实说明其中有一部分厂家的质量能够媲美甚至超过真货。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为什么他们能赚钱,为什么造假鞋的厂子明明质量不差,却要打上外国人的标才能卖出去?为什么好好的樱桃,打上个土不拉几的音译名字“车厘子”,就能卖的这么贵?现在我们为芯片、光刻机急的团团转,但问题真的出在芯片、光刻机的制造技术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