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很多工厂招不到工人?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因为钱不够嘛。(复读了多少万遍了)


看着进厂六七千的工资还阔以,但你要细看这个构成:

假设有这么个厂,给你定了个12元的时薪,然后严格按照法定工作时长给你定底薪,那就是每天8小时、每月平均20.83天、约167小时(扣除周末和节假日);

那你的底薪就是2000元。朝八晚五干满法定工作时长,就拿这个钱。


但这个钱很多人是不够的,所以工厂给你了个加班赚钱的口子:

周一到周五加班,1.5倍,也就是加班时薪18元;

周末加班,2倍,24元;

法定节假日加班,3倍,36元。

要赚六七千?可以:周一到周五额外加班4个小时,1500元左右有了;周末再每天加班个12小时,又2300元出来了;法定节假日再加一天,400元又有了。

全加一块,6200元,达标了,没骗你吧?

但这意味着你这个月基本没休息。

而且是早八点到晚十点,轮轴转。从产线上下来的那个瞬间,你大概话都不想讲,只想倒在宿舍床上。


而且和蹲办公室的工作不一样,流水线上你不能拉稀摆带。

你的动作一错,有时候半条线都要停下来,然后是线长扯着嗓子骂人。

你不得不把注意力全部倾注到那几个简单枯燥的机械动作上,每天重复12个小时,就这么重复一个月。

这样机械式地劳动一个月,最后扣去在厂子里的食宿和社保,到手估计5600左右。


我假设的厂子,其实就是富士康。

虽然知乎上一提富士康就是“血汗工厂”,但其实富士康真的算好的了,起码人家没按当地最低月薪标准来定你的基础工资,还能给你交社保,还有廉价食宿。

底薪只有1800元、加班费永远只算2倍、还没有任何社保的港厂台厂本土厂,全国到处都有。

“提桶跑路”这个词,电子厂传出来的,现在被土木的胖友疯狂转用。

但讲真,土木的胖友恐怕真受不了电子厂。土木专业那种溜达的性格,进了厂怕不是要被憋死。


这年头到处都在喊“劳动力紧缺”,“工厂招不到人”。

每次看到这类标题我就很无语:我国到今天还是个劳动力过剩大国,咋个缺法啊?

正确的标题应该是:

“制造业工人工资紧缺”;

“工业投资紧缺”;

“中国制造利润率紧缺”;

“劳动监管部门紧缺”。

能不能把真正缺的玩意老老实实摆出来?


经过工业党人多年的科普,大家现在都明白制造业的重要。而且往往拿德国做例子,反衬英法的费拉不堪。

你怎么不拿德国的工人待遇做例子呢?

收入不指望一样高,但人家工人收入是企业里大学学历文员的72.8%,且高度一致的劳保体系,加班费明着算,还有比坐办公室更多的保险。

这些规矩能不能学一学?


中国现在的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其实和996骨子里一样:

明明可以往更高效率的方向走,但因为人便宜,所以还是堆人。

除了少数几个产业(接外单的、高度细化的、产业主导者要求的)有些产业升级的动作,其他的还处于“管人”这个水平。

怎么管设备、管数据、管设备和物料的流、管工人和设备物流的交互动作,靠工业互联网而非堆人来改进效率的,少之又少。

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嘛。这个节骨眼上,少点人进厂挺好,逼一逼。

身为一个数据大国,不去搞数据红利而是抓着人口红利不放,有点费拉。


user avatar   fu-shi-kang-a-l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招不到人的工厂,好好看看特斯拉吧,同样是工厂,人家工资福利能甩很多工厂几条街。特斯拉招聘个生产操作工而已,年薪开到11-12万,让我这个在工厂干了10年的蓝领工人,瞬间汗颜了。


特斯拉不招派遣工,合同性质是直签正式工,基本工资是5341,加上加班费、倒班津贴、季度年度绩效奖金,普工税前能拿到11-12万/年。

这个工资算不上顶薪,因为国内很多的工厂,只要你全年无休拼命干,一年也能拿到10来万。

关键他不讲道理的地方是以下三条:

第一,五险一金之外,他还加一个补充公积金icon(5%)。

第二,有一个扩充商业医疗保险,社保内医疗费用100%报销,覆盖员工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这个“一人上班全家医保”,确实有点狠。

第三,加班禁止超过36h/月,福利政策考虑的很到位,比如,120条免费班车线路,覆盖了整个上海市。


同样是国内的工厂,“私营工厂招工难,外资的企业人挤人”,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

如果企业家都能让些利给员工,蓝领工人这一职业必能重拾信心,民富国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又怎么可能还招不到工人?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招不到工人分二种情况,一种是低端血汗工厂,就应该招不到人,以后这些都会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生产取代。

还有一种就是技术工人,叫工程师也行,反正都差不多。主要是之前教育没有往这方面倾斜,未来会大力往这方面倾斜,所以以后不会招不到人。

今年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就是以后一半的人去分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早就开始这样了。


①时代变了


2020年12月1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表示:语文是第一大课,语文学不好,其他都学不好。

2021年7月15日的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高端论坛上,王文湛继续强调了以后教育改革中,考语文将成为核心。

核心风向就是:

1、强化语文,主要考这个。

2、其他学科难度减低。(8月30日,教育部已经开始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强调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3、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以及音乐、美术,今后这些领域大有发展。(强化理工科基础,科技、制造业立国)

为什么是语文?因为逻辑、理解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说,要提升逻辑,不应该是学好数学吗?怎么会是语文呢?

首先数学确实提升逻辑啊,我完全赞同!

所以为了要提升自己的逻辑,就必须看大量的数学文章,一谈到看文章,我们就是不是...?

对啊,学什么都要看文章啊,很多人认识还停留在,看文章一定就是文科,实际上产业文、科技文、数论文也是文啊,讲清楚这些、理解清楚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阅读能力。

所以语文很重要。

你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言,这些学科类都是手机上的App。

而且数学提升逻辑,是提升的宏观逻辑,你提升的宏观逻辑要落实于运用层面,还是得靠阅读理解和写作梳理。

这都不是纯粹的文科,就是典型的理工科工作。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的是汉语(这也是未来的全球主流语言),是通过汉语这种生动形象的强悍语言来链接世界的,换句话说,汉语相当于是手机的操作系统。

你手机操作系统自主强大,才能让安装在操作系统上面的App稳定啊。

美国为什么不封杀阿里?因为阿里虽然强大,但都是以手机应用为主的App,他没有去深度搞什么操作系统层面触碰啊。

中国的学生,未来要有一个出路,就必须学好语文,这不是回到八股文时代,恰恰是为了彻底告别八股文。

因为传统的学科类考试,才是八股模式。

之前的高考目的就是选拔,而不是为了培养你什么赚钱技能。


②重复性投资,毫无意义


换句话说,很少有人意识到,高考中的学科类考试,究竟是什么意义?

这些学科类项目,对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用,难度也已经超过了全民提升素养的尺度,那么为什么之前还是考这些学科?

就是为了分配资源啊,决定让谁上去啊。

你回忆一下,是不是80年代、90年代,只要有一个好文凭,成为进入管理岗位或者体制内上升去的机会就很多?因为当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老百姓眼中的“香饽饽”岗位是空缺的,所以你有一个好学历,你就可以上去。

现在这种机会早就“没”了,也不是说上升空间没了,而是竞争人数已经远超“香饽饽”岗位的数量了,对普通人来说,挤这个独木桥很难了。

说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的数据吧:

2016年北晚新视觉网报道:当时就已经有4万余人竞争5000北京公务员岗位,最热职位竞争比400:1。

2021年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税务局招录两位一级行政执法员(三),报名人数突破了2500人。

下面这个图是全国的竞争程度,你就说看了是不是有点菊花一紧?其实这个事,任何人都没有错,于阶级固化无关,就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一个收益机会是公开的,那么所有人都会涌进去,直到利润被彻底拉平。

所谓的“猪周期”亦是如此,养猪市场的猪肉价格,就是这样循环的,猪瘟→养猪的变少→猪肉涨价→其他人眼馋猪肉赚钱涌入→猪肉多了价格下降→养猪利润降低→养猪的变少...

简单粗暴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估计抢香饽饽岗位内卷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普通人就会逐渐放弃这条赛道,等这条赛道逐渐冷却,内卷降低以后,又会重新开始热,反复循环。


③拒绝剧场效应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分配,而不是教你什么技能,真正学技能是大学分专业以后,或者进入职校开始学的。

了解清楚这点,才能明白为什么高考成本越低越好。

别比什么万米跑步了,咱就跑50米决胜负,速战速决算了,要愿比服输。

别老想着开挂,比如假设电影院里前排有人站起来,最终就是所有人都被迫站起来,这就是毫无意义的内耗社会资源,也称“剧场效应”。

你反复学习选拔的“八股文”,对你就业没有帮助的,反而是拉高了选拔成本。

现在有学生动不动做作业到11点,但是你确保没有更能卷的人吗?万一很多学生开始搞每天都只睡3个小时的“魔鬼”学习路线,请问你孩子怎么办?那想赢就只能别睡觉了呗?

只要杜绝了“剧场效应”,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不会再是吸金机器了,而是一个简单的选拔过程。要么就你孩子简简单单上去了,要么不能上去就认了吧。

在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对中小学提出如下要求:新学期要实现课后服务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等;部署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降低学生考试压力等工作,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教育部还提出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等措施。

结果这个新闻,在B站上面一堆恶评,我不得不感叹一下人性。

高赞评论也是非常的负面。

我只能说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真正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减少内卷,拒绝剧场效应,就需要踩刹车。

而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大家都希望别人刹车,但是自己加速度前进,所以这一次,群众自己既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房子,就希望房价暴跌,但是如果真有十套深圳的房子,态度肯定就180度逆转。

能超越自身局限性的人,终究是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会需要国家调控才能发展的更好,因为私人、私营企业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对自己负责,却无法改善整个生态。

现在军备竞赛有多严重?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的调查,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67%睡眠时间不达标,17%书面作业总量超标。

睡眠是发育与健康的关键,根据中国临床营养网资料显示:

1、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身高。

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超出了运动和饮食。人脑中下丘脑组织能分泌一种促进儿童发育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在两个时段分泌最多,分别是21:00—1:00,5:00—7:00。

不过并不是一到晚上9点,生长激素就开始按时大量分泌,它的大量分泌必须有一个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分泌。而人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至1小时,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全民都可能变成小日本。

2、影响脑细胞,间接导致智力下降。

睡眠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造成记忆力下降,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孩子早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会帮助大脑畅快运行,增强记忆力,读书时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中国整体国民智力可能下降,说夸张点就是,如果智力下降太猛,可能以后基本就告别研发芯片了。

不能再熬了啊!

这样下去整个国家可能重新变成“东亚病夫”,因为身体彻底垮了,经济质量也会越来越差,全部都把钱花在看病吃药上面了。

但是要个人自发抵制军备竞赛可能吗?绝无可能。

所以只能国家强制所有人在一个尺度内竞争,强制降低游戏难度,一部分舆论肯定会骂,因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但是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


④政策的根本性逻辑是什么?


目前所有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逻辑就是3点:

1、把选拔人才的成本,给打下来。

2、为生娃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3、从选拔教育转变成为终身学习模式。

前面说了,1和2,现在来说说3。

根据司长王文湛的表述,以后除了语文之外的基础教育,都只会越来越适度,难度会下降很多,为什么?

因为社会已经巨变。

十年前是电脑端互联网时代,现在是手机互联网时代,未来下一个十年,甚至5年,都没人说得清是什么情况?在科技发展繁荣的今天,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继续培养大量同质化人才,这些将来就是注定内卷,直到行业被淘汰。

现在是5G还没有大面积彻底推广,6G已经正在研究了,碳中和、新能源都在路上了,没人说得清未来什么样。

过去那种靠一个传统模式,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终身学习需求已经成为铁一样的事实,所以教育的逻辑也就变了。

现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同质化人才,而是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教材今年出,你信不信一年都不需要,就三个月脱节市场,教材就过时了。

这种情况下,什么教材都没有用,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强化你的学习能力,对,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会再死磕教你学习某一门学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知识点,如何几天之内通过学习搞懂?

有这种能力的孩子,进入市场工作以后。

他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也能通过几个月到一二年的时间内,很快就摸透如何进入新兴行业。

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是很发达的,时效性资料、丰富的文献,查询非常方便,如果你语文阅读能力很强,一个对阿富汗一无所知的人,理论上只要十天狂看相关资料,你就能成为阿富汗问题的小专家。

你不要觉得10天很短了,现在互联网信息极度发达,收集文献、资料的收集成本已经等于0左右了,你只需要认真学就好了,10天能看很多东西了。

这种能力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工作能力,也就是从不变到变,从农耕到游牧化,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行业赚钱,就马上学习,然后入门切入。

传统教育成本为什么高?

就是产学研脱节,学习的内容和市场脱节,但是也不可能不脱节,因为只要是教材,就都有时效性,而现在信息更新太快了,快到了教材本身都快没有用了。

所以最终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缩短一切与强化学习能力无关的科目。

包括为什么之前两会有声音传出要弱化基础教育中的英语?

我看见过很多相关的分析,格局都低了,还在讨论什么英语有没有用这种“废话”。英语是全球主流通用语言,重要性是暂时不可替代的。

但是基础教育中,可能趋势还是弱化英语,因为学习方法要正确,不能继续浪费时间、金钱了。

全民从小开始学英语多少年了?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还是学成了哑巴英语?甚至很多人小时候学英语精力花费很多,长大了全部忘记了。

说一个官方报道的尴尬数据,让我们来看看国内英语学习有多么的“高效”。根据中国网报道,中国起码有4亿人学英语,但是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熟练度亚洲倒数第二。

就是因为方法不对啊,英语是工具语言,他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高考的目的也就是选拔,在选拔模式下,英语最终一定会变成八股的一个类目,为选拔服务,而不是成为你的工具需要。

最终官方数据证实了,在选拔过程中进行的英语学习,没什么效果,倒是浪费了很多钱,差不多每年要花300亿,大部分中国人学生学习英语都超过十年,这样的负担,很明显对生孩子不利。

十年什么概念?根据报道,张震为拍《一代宗师》,练成八极拳高手,总共也才花了3年时间。

中国人学十多年英语,结果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

英语很难吗?

根据中国日报报道,英语被美国FSI(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评为难度1级,是最全世界最Easy易学的语言。从基础入门到顺畅沟通,FSI认为仅需要575-600小时(约2个半月)。

是不是很气人?充分说明了,学语言要经常用,不用就忘得很快。

除了中国人英语水平没有涨之外,价格倒是越来越贵,最夸张的例子就是北青网报道有父母贷款132400元供孩子学英语。现在英语培训有多贵,家长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这就是黑色幽默,而且更搞笑的是外贸圈:

很多做外贸的,之前就不会英语,但是做外贸就几个月,很快就英语口语很强了,为什么?原因不复杂啊,天天用呗,而且现在翻译软件非常发达,你只要天天用英语,配合以翻译软件辅助,不用太长时间,你英语口语就会很强了。

而且现在的同声传译工具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了翻译专业的就业率都被严重冲击了,今年东京奥运会,记者靠同声传译软件工具完全可以实时采访。

所以今年两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再将英语设为和语文、数学等同的主课,当然这个事还在争议中,目前国家是还没有取消英语地位,说取消了的是谣言。

但是趋势可能会是降低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份量,增加英语在相关大学专业的考核。让学生用合理的成本,好好的掌握英语,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操作?我想今天的几个热搜已经说明一切。

其实整个政策,就是一个脱虚向实的过程。

如果你真的有价值,以后就是强化的对象。

但是如果纯粹只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你这个产业的效果,那你可得注意了。

还有个发展中的消息,就是“成都大学合并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这个事,光明网说要合并,其他主流媒体说暂时不确定,这个事只能说我写稿的时候,存疑。

但是我倾向于认为中国整体的部分大学合并成为职业学校会成为趋势,这个新闻本来也是热搜,但是主流媒体发了以后又删除了。

有二种可能:

1、报道有误。(但是光明日报网站目前还没有删除稿子,没有撤稿,只是撤了热搜。)

2、通知一下,然后删除,怕有些家长的情绪缓不过来,我孩子怎么能读技校呢?放心,肯定会读的。

从6月7日教育部的消息来看,我感觉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科技立国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毕竟制造业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精髓。

中国制造业的强化,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矫情而停滞脚步,最多就撤个热搜安慰一下。

有些总想当人上人的思维,这种老毛病要改一改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公平社会,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文明,我知道很多人暂时不适应,但是这不是坏事。

因为,总有一个开始吧?

我也并不认为工人待遇不好是一个问题,因为那是前十年的思维看现在,现在开始资源是核心倾斜制造业,待遇提升是必然,没看见很多大企业加班已经取消了吗?最高法都宣布996违法了,改变已经开始。

大家一起陪我的国逆袭吧,加油,中国制造业!

还有,不要一说制造业复兴,一堆人就想到什么去工厂做流水线。

流水线未来只会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淘汰,需要的是有知识的技术人员,比如说程序员吧,很多程序员以为自己不是农民工,其实国家早就定义了,大家就是新农民工。


以后的新农民工,新技工不会搞什么流水线,这玩意早就要淘汰了,都是留给自动化替代的市场,别一说制造业,就马上脑补工厂流水线,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王司长说的很清楚,新技工玩的是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等高科技,流水线国家不需要。

培养这些人的方法也很明确就,就是把大学资源合并进技校。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喜欢刷长视频。有一个我挺喜欢的主播,开烤鸭店的,夫妻两个去四川一个镇上开店,生意很好,大概一个月3-5万是有的,当然非常非常非常辛苦,全年无休。同时他们自媒体做得好,视频这块一年30-50万也是有的。所以一年在60-100万左右。

然后他们生意太好了要请一个助手,洗鸭子,一个月2500。每个来干的都干不久。他们很奇怪,在视频里说不理解,网友们说收入太低,他们一直解释说这个2500薪水在当地不算差的,甚至很高。毕竟当地很多人没有工作。

ps:这个2500是30天。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老板的想法,夫妻两个人不坏,性格我挺喜欢,但是这事上……我没有说他们有错,但是千千万万这些小经营业主的想法构成了中国工资的内卷,除非官方设立有实际意义的最低工资。

所以你如果说生意不行也就算了。有时候不要说什么工厂不挣钱所以不能给高工资,就算挣钱,就会给合适的工资了吗?知乎人都知道如果人比粮食多粮价要上天,那么同逻辑人比工作多工资就只能让你不被饿死。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在美国企业界,把福特捧得那么高,这些年慢慢明白了。要让自己的工人买得起自己生产的轿车,这个理念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野蛮时代里,确实是超前的。

有个滑稽的事情,在中国可能未来再过20年回头复盘,对劳动者待遇改善起到最大作用的组织不是工会,而是计生委。


user avatar   volunteertrav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越南富士康基本工资接近1500元人民币,加上各种补贴差不多2200元人民币一个月(不含加班费),越南人是工作一周6天,

郑州富士康基本工资2100元一个月,加上补贴加上32个小时加班费(周六加班22元一个小时)也就是3000元人民币左右一个月。(为了公平对比,我把越南人多工作的32个小时按照国内加班来算)

越南工人住宿条件和郑州工人条件都差不多,都是几个人的宿舍,这种条件鬼才愿意去干。

产业升级喊了多少年了,结果基本工资也仅仅比越南人多了几百块,这就是目前我们低端制造业的现状,

高科技的产业我们也有很多,但是对于这些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的底层工人而言,

适合他们干的活也只有低端制造业。

我估计这种恶劣的用工环境和待遇持续不到几年,都会搬到国外去。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叶公好龙


user avatar   shi-dai-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从不马后炮,马后炮的分析可以直接屏蔽了。

首先,现在是牛市无疑,上证还在继续上涨。

第二,上证和创业板的分化,成为主线。主要的原因在于创业板受到宁德时代影响太大了,今天宁德跳水,一度让创业板跌了1%,如果不是上证强势带动了市场情绪,分化还会更大。

第三,目前上证有几条主线。第一个是券商,也是我说的牛市旗手。第二个是基建,最近基建ETF创了新高。第三是上游,煤炭、钢铁、化工。

这三条主线不倒,上证就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而且非常可能冲破2月前高,看到4000点。

其实,行情不用天天问,看准中长期大方向就够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




  

相关话题

  苏联工人的工作强度如何? 
  在工厂怎样才能不像牲口一般活着? 
  工厂工资已经给到6000了,还是招不到人怎么办? 
  工会现在是不是几乎成了一个摆设?如果是,为什么在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工会几乎成了摆设? 
  有没有同时有工地安全员以及工厂EHS工作经验的人,或者在工厂ehs一行深耕的人,对比一下两个行业? 
  为什么现在的工厂越来越难招人,如何看待“用工荒”的现象? 
  如果我家开了一个工厂,一个工人不用,全部自动化,那么请问我是资本家吗? 
  孟加拉国工厂大火致 52 人死亡,工厂老板遭逮捕,事故原因可能有哪些? 
  为什么现在北上广工厂越来越难招人了(普通员工)? 
  如何评价《网红女孩和中国女工的故事》这篇文章? 

前一个讨论
拒绝内卷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塔利班称中国是「伟大的邻国」,誓与其紧密合作,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