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拒绝内卷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举个带点颜色的例子吧。


一群盘正条顺的女演员,围着导演抢一个女主角的角色。

女演员小王咬咬牙:妈的,豁出去了。

一个月黑风高夜,小王把导演给睡了。

完事后,小王喘着气瘫在床上,觉得尘埃落定。结果导演一边系腰带一边说:

行,给你个机会,你回去练练声台行表,半年后再来试镜一轮。


很多人把内卷想象成“出卖底线”,这有点浅。

底线要是值钱,反而说明这是个总体健康的社会。

内卷的可怕之处,在于小王已经把导演睡了,依然要老老实实地去修炼基本功,依然要咬牙练出几手绝学。

如果这些实力不达标,小王已经出卖了的底线,并不能为她挽回什么。

也就是,一:内卷并不带来特殊的竞争优势。


其次,小王不是把导演睡了吗?那女二号女三号不也得睡一睡?

导演能睡,那制片人投资方为什么不能睡?

其他大妞们要恨死小王,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把心一横把腿一张。

这就是,二:内卷造成额外不必要的竞争成本。


不带来收益只带来成本的内部竞争行为,就是内卷。


拒绝内卷的方式也很简单:

“王大导演,我们是区公安局的。新闻您也看到了,走一趟吧”。

从战略上,拒绝内卷的出路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但在日常的战术层面上,拒绝内卷,就得靠外部强制力,例如公权力。

社会竞争和物理运动不一样,不存在一个双方绝对会遵守的法则。因此社会竞争里如果只有两方,那么弱势一方一定会被逼迫到极限,甚至整个竞争模型最后走向崩溃。

因此只有高于这两方的第三方,以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来审视、来限制:

你们再让员工加班,他们也只是摸鱼;

你们再压缩快递员送餐时间,他们发生意外的概率就得飚起来;

你再把钢材卖到国外,纳税人和政府就得血亏;

一个巴掌扇下来,以高于竞争中任何一方的强制力,为竞争强度画下一条底线,把大家从空转空耗里给提溜出来。

说到底,公权力的价值,就是让所有人的底线,有价值。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反向操作,因为物以稀为贵,大家都做什么,你就不能做什么。

当年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工,你坚持考一个好大学,你就赢麻了。

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你坚持做一个蓝领制造业工人,深耕自己技术,未来你就赢麻了。

现在招不到工人分二种情况,一种是低端血汗工厂,就应该招不到人,以后这些都会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生产取代。

还有一种就是技术工人,叫工程师也行,反正都差不多。主要是之前教育没有往这方面倾斜,未来会大力往这方面倾斜,所以以后不会招不到人。

今年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就是以后一半的人去分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早就开始这样了。


①时代变了


2020年12月1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表示:语文是第一大课,语文学不好,其他都学不好。

2021年7月15日的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高端论坛上,王文湛继续强调了以后教育改革中,考语文将成为核心。

核心风向就是:

1、强化语文,主要考这个。

2、其他学科难度减低。(8月30日,教育部已经开始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强调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3、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以及音乐、美术,今后这些领域大有发展。(强化理工科基础,科技、制造业立国)

为什么是语文?因为逻辑、理解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说,要提升逻辑,不应该是学好数学吗?怎么会是语文呢?

首先数学确实提升逻辑啊,我完全赞同!

所以为了要提升自己的逻辑,就必须看大量的数学文章,一谈到看文章,我们就是不是...?

对啊,学什么都要看文章啊,很多人认识还停留在,看文章一定就是文科,实际上产业文、科技文、数论文也是文啊,讲清楚这些、理解清楚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阅读能力。

所以语文很重要。

你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言,这些学科类都是手机上的App。

而且数学提升逻辑,是提升的宏观逻辑,你提升的宏观逻辑要落实于运用层面,还是得靠阅读理解和写作梳理。

这都不是纯粹的文科,就是典型的理工科工作。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的是汉语(这也是未来的全球主流语言),是通过汉语这种生动形象的强悍语言来链接世界的,换句话说,汉语相当于是手机的操作系统。

你手机操作系统自主强大,才能让安装在操作系统上面的App稳定啊。

美国为什么不封杀阿里?因为阿里虽然强大,但都是以手机应用为主的App,他没有去深度搞什么操作系统层面触碰啊。

中国的学生,未来要有一个出路,就必须学好语文,这不是回到八股文时代,恰恰是为了彻底告别八股文。

因为传统的学科类考试,才是八股模式。

之前的高考目的就是选拔,而不是为了培养你什么赚钱技能。


②重复性投资,毫无意义


换句话说,很少有人意识到,高考中的学科类考试,究竟是什么意义?

这些学科类项目,对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用,难度也已经超过了全民提升素养的尺度,那么为什么之前还是考这些学科?

就是为了分配资源啊,决定让谁上去啊。

你回忆一下,是不是80年代、90年代,只要有一个好文凭,成为进入管理岗位或者体制内上升去的机会就很多?因为当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老百姓眼中的“香饽饽”岗位是空缺的,所以你有一个好学历,你就可以上去。

现在这种机会早就“没”了,也不是说上升空间没了,而是竞争人数已经远超“香饽饽”岗位的数量了,对普通人来说,挤这个独木桥很难了。

说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的数据吧:

2016年北晚新视觉网报道:当时就已经有4万余人竞争5000北京公务员岗位,最热职位竞争比400:1。

2021年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税务局招录两位一级行政执法员(三),报名人数突破了2500人。

下面这个图是全国的竞争程度,你就说看了是不是有点菊花一紧?其实这个事,任何人都没有错,于阶级固化无关,就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一个收益机会是公开的,那么所有人都会涌进去,直到利润被彻底拉平。

所谓的“猪周期”亦是如此,养猪市场的猪肉价格,就是这样循环的,猪瘟→养猪的变少→猪肉涨价→其他人眼馋猪肉赚钱涌入→猪肉多了价格下降→养猪利润降低→养猪的变少...

简单粗暴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估计抢香饽饽岗位内卷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普通人就会逐渐放弃这条赛道,等这条赛道逐渐冷却,内卷降低以后,又会重新开始热,反复循环。


③拒绝剧场效应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分配,而不是教你什么技能,真正学技能是大学分专业以后,或者进入职校开始学的。

了解清楚这点,才能明白为什么高考成本越低越好。

别比什么万米跑步了,咱就跑50米决胜负,速战速决算了,要愿比服输。

别老想着开挂,比如假设电影院里前排有人站起来,最终就是所有人都被迫站起来,这就是毫无意义的内耗社会资源,也称“剧场效应”。

你反复学习选拔的“八股文”,对你就业没有帮助的,反而是拉高了选拔成本。

现在有学生动不动做作业到11点,但是你确保没有更能卷的人吗?万一很多学生开始搞每天都只睡3个小时的“魔鬼”学习路线,请问你孩子怎么办?那想赢就只能别睡觉了呗?

只要杜绝了“剧场效应”,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不会再是吸金机器了,而是一个简单的选拔过程。要么就你孩子简简单单上去了,要么不能上去就认了吧。

在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对中小学提出如下要求:新学期要实现课后服务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等;部署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降低学生考试压力等工作,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教育部还提出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等措施。

结果这个新闻,在B站上面一堆恶评,我不得不感叹一下人性。

高赞评论也是非常的负面。

我只能说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真正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减少内卷,拒绝剧场效应,就需要踩刹车。

而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大家都希望别人刹车,但是自己加速度前进,所以这一次,群众自己既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房子,就希望房价暴跌,但是如果真有十套深圳的房子,态度肯定就180度逆转。

能超越自身局限性的人,终究是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会需要国家调控才能发展的更好,因为私人、私营企业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对自己负责,却无法改善整个生态。

现在军备竞赛有多严重?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的调查,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67%睡眠时间不达标,17%书面作业总量超标。

睡眠是发育与健康的关键,根据中国临床营养网资料显示:

1、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身高。

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超出了运动和饮食。人脑中下丘脑组织能分泌一种促进儿童发育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在两个时段分泌最多,分别是21:00—1:00,5:00—7:00。

不过并不是一到晚上9点,生长激素就开始按时大量分泌,它的大量分泌必须有一个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分泌。而人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至1小时,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全民都可能变成小日本。

2、影响脑细胞,间接导致智力下降。

睡眠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造成记忆力下降,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孩子早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会帮助大脑畅快运行,增强记忆力,读书时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中国整体国民智力可能下降,说夸张点就是,如果智力下降太猛,可能以后基本就告别研发芯片了。

不能再熬了啊!

这样下去整个国家可能重新变成“东亚病夫”,因为身体彻底垮了,经济质量也会越来越差,全部都把钱花在看病吃药上面了。

但是要个人自发抵制军备竞赛可能吗?绝无可能。

所以只能国家强制所有人在一个尺度内竞争,强制降低游戏难度,一部分舆论肯定会骂,因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但是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


④政策的根本性逻辑是什么?


目前所有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逻辑就是3点:

1、把选拔人才的成本,给打下来。

2、为生娃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3、从选拔教育转变成为终身学习模式。

前面说了,1和2,现在来说说3。

根据司长王文湛的表述,以后除了语文之外的基础教育,都只会越来越适度,难度会下降很多,为什么?

因为社会已经巨变。

十年前是电脑端互联网时代,现在是手机互联网时代,未来下一个十年,甚至5年,都没人说得清是什么情况?在科技发展繁荣的今天,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继续培养大量同质化人才,这些将来就是注定内卷,直到行业被淘汰。

现在是5G还没有大面积彻底推广,6G已经正在研究了,碳中和、新能源都在路上了,没人说得清未来什么样。

过去那种靠一个传统模式,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终身学习需求已经成为铁一样的事实,所以教育的逻辑也就变了。

现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同质化人才,而是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教材今年出,你信不信一年都不需要,就三个月脱节市场,教材就过时了。

这种情况下,什么教材都没有用,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强化你的学习能力,对,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会再死磕教你学习某一门学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知识点,如何几天之内通过学习搞懂?

有这种能力的孩子,进入市场工作以后。

他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也能通过几个月到一二年的时间内,很快就摸透如何进入新兴行业。

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是很发达的,时效性资料、丰富的文献,查询非常方便,如果你语文阅读能力很强,一个对阿富汗一无所知的人,理论上只要十天狂看相关资料,你就能成为阿富汗问题的小专家。

你不要觉得10天很短了,现在互联网信息极度发达,收集文献、资料的收集成本已经等于0左右了,你只需要认真学就好了,10天能看很多东西了。

这种能力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工作能力,也就是从不变到变,从农耕到游牧化,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行业赚钱,就马上学习,然后入门切入。

传统教育成本为什么高?

就是产学研脱节,学习的内容和市场脱节,但是也不可能不脱节,因为只要是教材,就都有时效性,而现在信息更新太快了,快到了教材本身都快没有用了。

所以最终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缩短一切与强化学习能力无关的科目。

包括为什么之前两会有声音传出要弱化基础教育中的英语?

我看见过很多相关的分析,格局都低了,还在讨论什么英语有没有用这种“废话”。英语是全球主流通用语言,重要性是暂时不可替代的。

但是基础教育中,可能趋势还是弱化英语,因为学习方法要正确,不能继续浪费时间、金钱了。

全民从小开始学英语多少年了?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还是学成了哑巴英语?甚至很多人小时候学英语精力花费很多,长大了全部忘记了。

说一个官方报道的尴尬数据,让我们来看看国内英语学习有多么的“高效”。根据中国网报道,中国起码有4亿人学英语,但是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熟练度亚洲倒数第二。

就是因为方法不对啊,英语是工具语言,他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高考的目的也就是选拔,在选拔模式下,英语最终一定会变成八股的一个类目,为选拔服务,而不是成为你的工具需要。

最终官方数据证实了,在选拔过程中进行的英语学习,没什么效果,倒是浪费了很多钱,差不多每年要花300亿,大部分中国人学生学习英语都超过十年,这样的负担,很明显对生孩子不利。

十年什么概念?根据报道,张震为拍《一代宗师》,练成八极拳高手,总共也才花了3年时间。

中国人学十多年英语,结果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

英语很难吗?

根据中国日报报道,英语被美国FSI(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评为难度1级,是最全世界最Easy易学的语言。从基础入门到顺畅沟通,FSI认为仅需要575-600小时(约2个半月)。

是不是很气人?充分说明了,学语言要经常用,不用就忘得很快。

除了中国人英语水平没有涨之外,价格倒是越来越贵,最夸张的例子就是北青网报道有父母贷款132400元供孩子学英语。现在英语培训有多贵,家长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这就是黑色幽默,而且更搞笑的是外贸圈:

很多做外贸的,之前就不会英语,但是做外贸就几个月,很快就英语口语很强了,为什么?原因不复杂啊,天天用呗,而且现在翻译软件非常发达,你只要天天用英语,配合以翻译软件辅助,不用太长时间,你英语口语就会很强了。

而且现在的同声传译工具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了翻译专业的就业率都被严重冲击了,今年东京奥运会,记者靠同声传译软件工具完全可以实时采访。

所以今年两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再将英语设为和语文、数学等同的主课,当然这个事还在争议中,目前国家是还没有取消英语地位,说取消了的是谣言。

但是趋势可能会是降低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份量,增加英语在相关大学专业的考核。让学生用合理的成本,好好的掌握英语,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操作?我想今天的几个热搜已经说明一切。

其实整个政策,就是一个脱虚向实的过程。

如果你真的有价值,以后就是强化的对象。

但是如果纯粹只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你这个产业的效果,那你可得注意了。

还有个发展中的消息,就是“成都大学合并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这个事,光明网说要合并,其他主流媒体说暂时不确定,这个事只能说我写稿的时候,存疑。

但是我倾向于认为中国整体的部分大学合并成为职业学校会成为趋势,这个新闻本来也是热搜,但是主流媒体发了以后又删除了。

有二种可能:

1、报道有误。(但是光明日报网站目前还没有删除稿子,没有撤稿,只是撤了热搜。)

2、通知一下,然后删除,怕有些家长的情绪缓不过来,我孩子怎么能读技校呢?放心,肯定会读的。

从6月7日教育部的消息来看,我感觉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科技立国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毕竟制造业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精髓。

中国制造业的强化,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矫情而停滞脚步,最多就撤个热搜安慰一下。

有些总想当人上人的思维,这种老毛病要改一改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公平社会,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文明,我知道很多人暂时不适应,但是这不是坏事。

因为,总有一个开始吧?

我也并不认为工人待遇不好是一个问题,因为那是前十年的思维看现在,现在开始资源是核心倾斜制造业,待遇提升是必然,没看见很多大企业加班已经取消了吗?最高法都宣布996违法了,改变已经开始。

大家一起陪我的国逆袭吧,加油,中国制造业!

还有,不要一说制造业复兴,一堆人就想到什么去工厂做流水线。

流水线未来只会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淘汰,需要的是有知识的技术人员,比如说程序员吧,很多程序员以为自己不是农民工,其实国家早就定义了,大家就是新农民工。


以后的新农民工,新技工不会搞什么流水线,这玩意早就要淘汰了,都是留给自动化替代的市场,别一说制造业,就马上脑补工厂流水线,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王司长说的很清楚,新技工玩的是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等高科技,流水线国家不需要。

培养这些人的方法也很明确就,就是把大学资源合并进技校。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元化。


想要拒绝内卷,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内卷:


两个要点:

1、停滞不前

比如,中国持续了2000年的皇权社会:



2、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

比如,黑叔叔有了枪,但仍然坚持黑巫术:


和竞争激烈不激烈(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竞争”就没有激烈过;只是“排挤”非常多)、有没有海外市场(四大文明古国彼此没多少交流,绝大部分文化遗产都是自己闭门造车出来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言以蔽之:

  • 内卷 不等于 内部竞争
  • 内卷 等于无法摆脱的低效


并不是你毕业了结果要和1000万人竞争就是内卷;你毕业了,却不得不和1000万人竞争薪水微薄、工作时间超长、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职位——社会无法良性运作、无法迁移到更高效的运行模式上、无法更充分更合理的使用人才,这才是内卷。


换句话说,社会不会用、也不需要高级人才,因为它本身停滞不前,因为它眼睁睁看着有更好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且照着这个模式培养了很多人才——然后却只能拿大学生当黑叔叔用。


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的低效运用,才是内卷


明白了什么是内卷,那么内卷的根本原因就清晰的摆在面前了:

1、所有人挤同一座独木桥

2、除了这座独木桥,看不到其它更好的途径;或者虽然看得到却因为种种原因走不了


举例来说,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不是读书真的有用呢?

答案是:读书无用,做官有用;但为了做官之用,不得不从事读书之无用。


最终,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除了把儒家解剖的妖里妖气的——“从嫂溺,兄援之以手,事急从权也”的开明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狭隘暴戾再到缠小脚的变态——别无所获。

但越是如此,我们就越是离不开思想禁锢、离不开科举独木桥。


诗词歌赋的确是瑰宝;但如果一个民族只有诗词歌赋,那么“人相食”就一定等在不远的前方。

这是自然规律。


内卷,向来都是主动追求来的。


抓到了根本原因,药方傻子都能想出来:都别背几千年前的老文章了!也给拉车的打铁的搞小发明的一条活路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次突破,突破点在车轮的发明;那次突破,突破点在铁器铸造工艺的改进;这次突破,突破点又是跟着鼓点干活把大家的力气拧成一股绳……第N次突破,突破点在于杠杆轮轴背后数学原理的阐明……


如果只有读四书五经这一条道,这些突破是不是永远来不了?

因此,正确评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贡献,让那些“失节事大”的家伙很有骨气的饿死、让发明马镫的发家,社会财富才会大量增加、才会公平合理的分配——最终,每个人都快快乐乐、轻轻松松,醉心于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优质高效的产出源源而来、带着整个社会高歌猛进。

反之,一个个只会读经,只会一门心思的琢磨“劳心者治人”同时又生怕“劳力者治于人”,弄的全社会穷的叮当响,一个个苦大仇深……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新定义“成功”。

——你是为什么而活?

不要理所当然认定一件事情。每一个“认定”背后都有超乎你想象的久远及深刻的原因。

把那个原因找出来,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吗?真的能带给我幸福和满足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恭喜

不用淡泊名利了


user avatar   jes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thinkra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湍流的尺度远大于分子平均自由程,仍然满足连续介质假设。大部分人认为NS 方程可以描述湍流(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NS 方程系统是确定的,但确定的不代表可预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洛仑兹方程组,形式非常简单。但是这样的动力系统对初值扰动极端敏感,初值的误差误差随着时间会使解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当雷诺数大的时候,NS 方程更是这样。

可以把湍流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场。DNS是一次具体的实现,就跟做了一次实验一样。打个比方,就像把扔十次骰子看做一件事,你得到十个1,就可是看作一次DNS 。DNS的主要困难在于湍流的多尺度导致要完全解析所有尺度,网格必须很细,计算量太大。复杂算例根本没法用。 为了降低计算量,提出LES ,大尺度直接解析,小尺度建模或者用耗散代替。

注意DNS /LES 和RANS的区别。前者相当于做了一次实验,每次做结果都可能不同;后者RANS 得到的是每一时刻随机场的均值。




  

相关话题

  男生什么行为在女生眼里非常减分?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普通人? 
  行为经济学如何看待报复与嫉妒心? 
  如何看待「上海仁济医院胸科主任与患者起争执,被带走问话」一事? 
  网友自曝「妈妈长期遭受家暴,最终被父亲泼汽油烧伤去世」,如果属实其父面临哪些责任?遇到家暴该怎么处理? 
  为何大家讽刺「标题党」,小时候语文不是教会我们题目就是要吸引读者吗? 
  有哪些道理是你找到对象后才知道的? 
  中国的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吗? 
  孩子上高中了,到底怎么管? 
  关于穷人不交税不是纳税人的说法的说法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西安地铁 3 号线女乘客被保安拖拽下车,衣不蔽体?事件真相如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很多工厂招不到工人?





© 2024-05-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