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为什么老是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 第1页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你可能根本没有自己想象地那么重要。

一加手机有个“禅定模式”的功能,你可以设置不同的时长,从2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点击开始后手机就立刻便“板砖”,你无法主动点亮屏幕,只能被动接电话,或拨打紧急电话。我自从上手后,着实提高了写东西或阅读的效率。最开始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我最担心的倒不是自己内心想刷知乎、刷抖音的冲动,而是万一别人发微信联系我,我不能及时回复怎么办(毕竟现在电话联系的频率不如微信高)?

但这个困扰在我尝试了几次“禅定模式”后就消失了,事实证明几乎没有人联系我,就算有人发信息,也是不用着急回复的内容。可以说我根本没有自己原先想象地那么重要。

不少来访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困扰,比如有人表现为社交恐惧或强迫观念,害怕自己表情管理失败,然后被同学嘲笑;还有人会担心自己说错话,而被旁人评价。还有些人出现“关系妄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也会牵连到自己身上。不排除真的会有人喜欢捉弄别人,但还有些情况可能是自己太自恋了,自己把自己摆在了C位,下意识地认定别人就会关注到自己。但事实是大家都很忙的,每个人都会优先思考自己的事情,并不会有人整天关注你。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撒切尔夫人)”

2、在乎别人看法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恋。

妄想除了荒谬性和不可辩驳性之外,还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妄想内容的核心是完全涉及自我的,比如“别人要加害于我(被害妄想)”、“我有罪(自罪妄想)”、“有人这么说话一定是在影射我(关系妄想)”。如果妄想内容不涉及自己,即使听来荒谬离奇,也可以不被视为妄想,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神灵是正常的存在,但如果认定自己就是神灵多为异常。

另一个特点——妄想通常是有目的性的,表现为先入为主地设置一个自认为正确无比的信念——比如领导对自己不好,在日常生活中Ta就会非常关注领导的一言一行,把那些符合预设的信息留存下来,那些不符合预设的信息自动屏蔽掉。久而久之,Ta就会给自己编织一张大网,而Ta自己就是被网在中间的猎物。

因此妄想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恋,他们只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常常使用否定、歪曲事实的方式来满足自我,他们拒绝看到真相,因为真相会抹杀掉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

3、过分在意他人看法会让人不自洽。

不少男性受困于“处女情结”,在得知谈了很久的女朋友不是处女后,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纠结,一方面感到真的喜欢对方,如果因为非处女就分手未免太过可惜,也会显得不够有担当;另一方面,他们一想到女友曾经跟别人发生过关系,就如鲠在喉,难以接受。

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还没办法轻易跟别人讲,他们担心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己。所以常常会陷入思维困境,甚至因此出现强迫观念。

如果能做到自洽,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些有处女情结的人,一定是潜在观念中认为处女情结是有意义的,这一点从进化心理学中有大量的论证,比如处女情结可以增加亲子确定性。虽然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对“处女情结”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你不需要因此而感觉自责,有处女情结并不能代表落后或者错误,更不需要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压抑自己。

道德规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论你有没有处女情结,你只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可,没有必要对他人的选择指指点点,你也不需要生活在别人的观念中。

4、过分在意别人看法会导致无法自如地表达愿望。

一位男士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这样的纠结:一方面想要对方给自己提供可观的报酬,因为客观来看自己的确值得这样的薪金;可另一方面内心里总有个声音阻止他这么去做,好像说出来就会破坏掉对方对自己的“好印象”,不仅如此,他甚至会担心说出自己的愿望就会遭受惩罚,会有不好的事情等着他。

但是他在纠结中却期待着求职公司的领导能够主动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在他的认知中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欧文亚龙在谈及“自由与意志”时有这样的描述:有些人把愿望隐匿在婴儿式的期待中,希望永恒的照顾者能读出他们的愿望。当别人满足了自己未说出口的愿望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安慰。还有些人非常害怕被照顾者抛弃,以至于克制一切个人欲望的直接表达。

5、总是在意别人看法可能导致社交焦虑。

神经症患者有时会依据自我的想象来得出推论,焦虑者会因为自己想象出某个灾难化场景而产生担忧,强迫者可能会因为某种想象的不确定感而出现纠结的想法或行为,疑病症更是因为想象身体出现的小概率事件而慌张不已。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学习卷福,用事实来进行推断,而不是自己的想象,“我觉得他故意针对我”、“我感觉自己不被同学接纳”等等都属于主观猜想,而不一定是事实,因此下结论之前,要尝试寻找事实依据来进行论证。

对于那些脑袋中不确定的想法,我们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这种想法的正确性,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公众场合做演讲一定会紧张到崩溃”,那么当你必须要演讲时,记得不要着急得出自己能力不足的结论,而是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因为演讲而精神崩溃,如果没有,就要提醒自己“尽管我不喜欢当众演讲,但事实证明我还是能忍受的”。

6、总是在意别人看法可能来源于低自尊状态。

稳定的自尊需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不是他人的评价,所谓的低自尊其实就是自我的根基不牢固,所以在成长中不得不依赖与外界的评价体系。再有一个因素,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擅长评(nei)价(juan)的文化,一个孩子成长中不仅仅需要为自己负责,还会生活在周围的比较和评判之中,适度的评价到没什么问题,一定程度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往往过度的评价会贬损个人的自尊感。

7、在乎别人看大与讨好型人格的关系。

“讨好型人格”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要求时,常常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对Ta们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Ta们自己的更重要。但其实Ta们通常并不能自洽,在下意识的答应了对方之后,可能才会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但为时已晚,由于“面子”的原因,又无法重新回绝对方。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发,Ta在处理跟他人关系的时候有个小诀窍,就是“不要立即答应对方”,这样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绝所带来的“尴尬”,也能防止自己反复陷入自责的情绪泥潭中。即使答应对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思考后决定拒绝,还能帮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想理由。

8、在意别人看法可能来源于“自我”的压抑。

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不太允许“自我”的表达,在家庭中我们要遵从父母之意,不许忤逆;学校里我们要尊师重道,哪敢乖张;工作中我们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指东你不敢往西;新闻媒体里,更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阴暗的事物无处遁形。

可所有的压力和情绪不会因为你不提就消失不见,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造成攻击,让你的思维充满各种禁忌,令你从敢想敢做变得唯唯诺诺。小时候那些形形色色的梦想被逐个打压下来,你开始变得单调、乏味,甚至变成“行尸走肉”。

这些都是“严厉超我”的来源,它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对理性的“自我”也带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压抑正是造成抑郁、焦虑、强迫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9、偏见不是问题,缺乏勇气和行动才是。

“看世界,带着偏见”是《十三邀》的片头字幕,许知远真的也是带着“偏见”跟每一位嘉宾对话,第一季里他访问了姚晨和俞飞鸿,之后他就以猥琐、油腻、固执的形象被各大女性自媒体怒怼。之后他对话蔡澜、马东、李诞老中青三代人,同样也被冠以“知识分子”的“自恃清高”。

可就是带着这样的“偏见”,许知远把《十三邀》从第一季做到了第四季,而且豆瓣评分也一路走高。他带着许多困惑,采访了人类学家项飙、哲学家陈嘉映、作家白先勇、历史学家许倬云等等,向这些人生经历丰沛、学问智识超群的人借智求道,当然对话中也充满了各种“尬聊”,但很多提问都指向了个人对生存意义的反思,这恰恰是浮躁焦虑的我们所需要的。

所以偏见不是问题,缺乏勇气和行动力才是。就像他片头说的“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看待世界的,如果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的方式。”

10、老好人危害多。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个夜晚突然感到心慌不适,伴随着胸前区憋闷感,多次就诊后排除了心脏疾病,之后转诊到我这里,明确诊断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他是个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认为他脾气好,干活勤快,可他自己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每次有人提出过分的要求,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嘴上从来不会说半个“不”字,这就导致他心中的怒气不断上涨,可他自己的理智却在控制、压抑着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推动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伴随“极度恐惧”甚至“濒死感”。

后来给他两个建议,一是去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拳击;二是允许自己表达愤怒,甚至可以吐槽一下那些让他不爽的人。他慢慢能够从自我压抑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惊恐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


user avatar   77qiq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的一个项目为例跟大家说说小户型改造的要点。这是一个55㎡、二孩、五口之家的全生命周期住宅,还有一条狗。


1.背景资料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为55㎡的两室一厅老公房,居住情况为父母及上小学的女儿,刚出生的弟弟,还有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原始格局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没有玄关,鞋子和餐厅放在一起,就餐品质很低;

②卫生间仅有2.2㎡,且厨房过窄,宽仅1.37m;

③房子的动静分区混乱,影响睡眠质量;

④父母偶尔过来住,所以在客厅中放了一张折叠床,有碍美观;

除了格局上的问题,建筑结构上,横杠在屋子中间的承重墙,把房子切成两半,空间灵活性大大降低。同样,房子中遍布的各种管道,也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

55㎡,要住下一对夫妻、上小学的大女儿、刚出生的弟弟以及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一共五人,还有一只狗。各位不妨来一场头脑风暴,看一看可以怎么改?

此次改造利用户型本身的承重墙,将房子分为公共区和休息区两部分。

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将原户型的次卧取消,与厨房、餐厅整合成一体化的大空间。

首先,将马桶间独立出来,将余下的空间并入玄关,整合成一个玄关鞋帽间▼

玄关鞋帽间除了收纳一家人的用鞋以外,儿童推车、行李箱、闲置物品等也可以收纳于此,一道帘子拉上,不必担心美观的问题。对于小户型来说,花费1.5-2个平方米,就能避免家里杂物乱堆,是很划算的投资(意向图)▼


将浴室放在生活阳台,解决了原户型暗卫的问题,形成浴室-家政间-厨房一体的家务系统。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顺便进行打扫;做饭的同时也可以查看洗衣机的工作状态,我称之为家务作战指挥中心。▼


PS:由于孩子尚小,需要大人辅助洗澡,采用了浴帘作为浴室隔断,澡盆和椅子可收纳在盥洗室中。

如何提高每个空间的使用率,是小户型改造的一大课题。传统的居住思维,厨房是做饭的,餐厅是吃饭的。而现在,厨房不止做饭,还能吃饭,餐厅不止用餐,还能工作▼


采用餐厨一体化的做法,卡座式餐桌靠墙摆放。这种沙发+椅子的组合,弱化了“用餐”的感觉,用来工作、接待客人都很适合(意向图)▼


厨房也采用半开放的中岛吧台的形式,方便母亲料理的同时照看家人(意向图)▼


电视采用带转轴的支架固定在墙上,料理和用餐的时候都能够享受电视节目带来的愉快心情▼


休息区域


1.方案一

对于改造型的房子而言,由于主人在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与房子已经磨合出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改造后的格局与原始户型的功能需求应该是对等的。

方案一将原本的卧室与客厅互换位置,照顾到主人的生活习惯,在起居室选择了沙发床代替原先的折叠床▼


儿童书桌设置在起居室中,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靠窗的部分采用地台收纳儿童玩具、书本等物品,并延伸到主阳台▼


将另一半阳台纳入主卧,原本的客厅分割为两个卧室。次卧采用高低床(下铺1.5m宽,上铺1.2m宽),便于老人照看小孩▼



这样的设置满足了传统观念中对独立客厅的诉求,也符合这个家庭当下的生活状态。但考虑到日后两个小孩的成长,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对这个房子进行改造。

方案一▲


那么有没有一种做法,可以一劳永逸,即满足当下,又能够应对日后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弹性空间呢?


2.方案二

与方案一不同,这次我们将较大的空间留给儿童房及活动室。孩子尚小的时候,这里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游戏▼

等小孩各自长大,不需要长辈来照顾时,便将活动室改为儿童房▼


利用衣柜中间收纳的隔间板,将两个房间进行分隔▼


在房子中预留出一个较大的空间,日后需要时再对其进行二次分隔,让其适应家庭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此次案例改造的核心,也是全生命周期住宅的理念基础。

方案二▲


漫长的人生当中,孩子能够住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尽量让兄弟姐妹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不管是相互扶持,还是吵吵闹闹,长大之后都还留有一段共同成长的回忆。


小户型能够让人持续居住下去的根本是什么,宽敞舒适的客厅,还是足够多的房间?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每天都频繁使用的场所,如果要为此排一个顺序,应该是卫生间>玄关>厨房>卧室>餐厅>客厅。

这篇回答,希望能为改造小户型的你带来一些灵感和价值。

更多前沿住宅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草三冉CSR




  

相关话题

  为什么《英雄联盟》有的玩家总不愿意投降?他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通过江歌被害事情进展内刘鑫的回应,可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有哪些闷声作大死的故事? 
  怎样来激起自己那一颗麻木的心,再像高中、初中那样有目标、有感觉得生活下去?怎么可以感触,激情地重新活? 
  博士读得不开心,如何是好? 
  为什么有人喜欢看别人直播吃很多食物? 
  思想和外貌不相称是什么体验? 
  如何看待丽水小三被暴打事件? 
  如果你真心喜欢一个人,你会在意对方的过去吗? 
  大四学生,在家感到要窒息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怎么缓解久坐电脑前打字后的颈和肩膀酸痛?
下一个讨论
有哪个洗发水控油去屑很好用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