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火星直升机「机智」号成功起飞,实现人类首次地外受控飞行,有哪些重要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机智号成功首飞!时隔118年人类在又一颗行星实现飞行梦想!

1903年12月17日,地球。莱特兄弟驾驶着比空气重的“飞行者一号”飞机,实现了在地球大气中持续且受控的动力飞行,人类从此进入飞行时代。飞机极大拓展了人类四肢能够延展的空间,推动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

人类飞行器两次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图源:公共版权)


2021年4月19日,火星。在预装软件控制下,“机智号”直升机在火星大气中完成了30秒悬停,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大气中持续且受控的动力飞行,标志着人类深空探测进入崭新的“飞行”时代。


一、承前启后:人类火星探测的新维度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是颗类地行星,与地球有着相似的演化历史与未来。这里有大气、水、有机物的存在,表面积与地球陆地总面积接近,各类资源丰富。它处在太阳系内宜居带上,关于火星生命的探寻一直是探测焦点之一。因此,这里也集中了人类对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技术极致。

机智号为人类新增了一种火星探测技术方案(图源:作者绘制)


在机智号出现之前,共有四种火星探测方案。惊鸿一瞥的“飞掠”,登高望远的“环绕”,观天测地的“降落”和自由移动的“巡视”,整体难度越来越大。

其中,“飞掠”任务仅是早期技术不成熟或其他任务兼职探测火星时使用。环绕器能全方位研究火星和中继信号,但无法详细研究火星表面;着陆器能仔细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种细节,但无法移动;巡视器(火星车)可以随处移动,但速度略慢,例如好奇号火星车在着陆9年内才爬行了25.1千米,平均每天行驶距离还不足8米。

按照任务复杂度和实际预算对比,常规任务的逻辑基本是“环绕的比不过着陆的着陆的比不过巡视的”。而机智号成功后,则有能力为这个逻辑再加一句“巡视的比不过飞行的”。因为它能在3-5米的空中飞行,最大水平速度可以达到10米/秒,单次飞行往返距离可达100米级别,远超火星车的能力范围。

这是火星探测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大幅拓展了研究空间尺度和可获取的信息量。毅力号火星车和机智号直升机组合,也代表了火星探测的新高度。


二、乘风而起:超级集成机身,超强动力系统

前往火星是第一道难关。不过机智号并不是个独立任务,它主要依托于毅力号火星车,在前往火星之旅中它处于折叠状态并被保护起来,牢牢固定在毅力号底部,毅力号通过“脐带”为它提供能量和技术支持。在确认测试区域后,机智号才展开并被释放到火星表面,与毅力号仅通过天线保持无线沟通。

抵达火星后,处于折叠状态(左)和展开待释放状态(右)的机智号(图源:NASA)

火星表面白天气温可以超过20摄氏度,夜晚时可以低到10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巨大。火星的磁场极弱,抵御强烈宇宙辐射的效果近乎为零,辐射环境复杂。早在火箭发射和着陆火星阶段,机智号还要面对剧烈的振动和冲击。因此,能顺利踏上火星表面并独立生存的机智号,可谓已经经历过重重磨难的洗礼。

在火星上飞行并非易事,最大挑战在于火星表面的空气密度和气压还不足地球表面的1%,且变动较大,这相当于地球在约30千米高度的大气状态。而在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已经是直升机的飞行禁区。为此,科学家们需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机智号火星直升机的大致组成(图源:NASA+作者注释)


首先,要尽可能减轻重量,这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对于要携带众多核心结构和仪器的机智号也是最大的挑战。小小的机智号上,需要很多必备部件。例如,一片用以获取能量的太阳能电池板,两对用来提供足够升力、直径达1.2米的碳纤维旋翼和驱动电机,六块用以储存太阳能和给所有仪器设备供电的特制锂离子电池,一个装载所有核心处理设备、温控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的机身,一台高清相机等科研仪器,一个通信天线,一套融合了惯性传感器、太阳敏感器、视觉里程计、导航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等的复杂导航系统,以及四条支撑腿等核心结构。它还要高度智能,因为地火距离导致的通信时延使得人类不可能控制它飞行。

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做到尽量轻、强度高、耐冲击、耐振动、耐温差、耐辐射,最后的机智号被“浓缩”为整体质量仅有1.8千克的“小不点”,是科研人员们“绞尽脑汁”的成果。考虑到它8500万美元独立预算,平均每克的成本高达4.7万美元/克,是黄金单价的近1000倍!

动图:在正式飞行测试前,机智号已经进行了旋翼旋转测试并被毅力号记录下来(图源:NASA)


其次,要尽可能获得大且稳定的升力。机智号的碳纤维旋翼被设计成了共轴反转式系统,这种设计传动系统更加简单,可以回避掉常规直升机必须携带的尾桨,再加上可折叠设计,让占用的体积空间大幅减少。同时,共轴旋转的转动惯量小,抗侧风能力更强,悬停和飞行状态更加稳定,非常适合机智号的应用需求。不过这些设计还是不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它需要大幅增加转速以满足升力需求。它的设计转速高达2400转/分,极限情况下甚至可以做到更高,这已经远超地球上直升机的旋转速度。

预计飞行效果图(图源:NASA)


不过,这里如果要写个致谢,首要功臣还应该是火星。它表面的引力加速度仅为地球的38%左右,这让机智号的重量仅相当于在地球上0.7千克物体对应的重量,这是它能飞起来的核心原因。


三、科学目标:技术测试为主,为未来任务带来希望

机智号身背诸多“人类首次”。最核心的使命是完成技术测试,预计在任务期间内完成5次飞行任务,为火星探测和地外天体探测探索新的技术维度。因此,它的科学研究功能并不复杂,主要聚焦于拍摄高分辨率地面图像,发回毅力号。由于近乎贴地飞行,它核心科学相机拍摄的彩色图片覆盖范围更广、分辨率更高,对于了解毅力号周边环境有很大意义,相当于为它赋予了一双“火眼金睛”。然而,仅5次飞行任务,还包括首飞的短期悬停测试,可想而知并不能真正提升毅力号的研究能力。飞行期间,毅力号还要聚焦于它,为它留下火星飞行的美丽合影。

未来的蜻蜓号泰坦探测器,将完全颠覆人类对地外天体探测的技术途径(图源:NASA)


这次测试任务的成功,不仅彻底打开了人类对于火星探测的技术发展空间,也为其他带有大气层的地外天体探测开辟了新思路,甚至可能成为主要探测方式。例如,泰坦是土星最大的卫星,那里有着稠密的氮气和甲烷主导的大气,惠更斯号着陆器曾经在2005年实现了着陆的伟大壮举。在未来的任务规划中,美国宇航局(NASA)已经确定了“蜻蜓号”任务,它就是个纯粹的飞行器,利用旋翼飞行系统探索泰坦的大气和地表,预计收获的科研价值远超定点着陆器。人类所熟知的金星,是个大气密度远超地球的地方,飞行器也是探测它的最佳方案之一。此外,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都拥有浓密大气层,未来的探测器设计思路,也会被这次火星飞行测试成功所影响。

机智号也携带着118年前“飞行者一号”前辈的火星飞行梦想(图源:NASA)


让人欣慰的是,科学家们也把一份极致的浪漫通过机智号带到火星。机智号太阳能电池板下的一条电缆上,覆盖的是一小片“飞行者一号”机翼上覆盖用的蒙皮。时隔118年后,它见证了人类飞行梦想在另一颗星球的起飞。未来,人类的星辰大海之旅还将见证越来越多的飞行奇迹。

这些珍贵的探测器,不仅为人类延展了四肢,让我们能跨越时空触碰这些星球。还为人类延展了大脑,让我们时刻憧憬着星辰大海的梦想。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更过火星相关内容,请关注图书《下一站火星》


user avatar   haibaraemi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飞成功啦!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下午3:31左右,一架名叫机智号的无人机在火星上完成首次试飞,成为首个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御风飞行的人造物体

由于数据传输的不可抗力,焦急万分的地球人在三个多小时后才等来了这个令人激动万分的喜讯。


这架花费8500万美元的无人机的故事,还要从它如何来到火星说起。

一、搭“顺风车”来火星

2020年的火星发射窗口里,NASA将一辆名叫毅力号的火星车送往火星,和它一起出发的,还有这架机智号无人机。

着陆火星,凶险异常,可怜瘦小又柔弱的机智号自己显然是搞不定的,只能靠抱毅力号火星车的“大腿”了。

为了把首个火星无人机安全带上火星,毅力号项目组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工程师把机智号小心折叠起来,牢牢固定在毅力号火星车底,又罩上保护罩。



就这样,机智号无人机搭上毅力号火星车的顺风车,被一同塞入气动外罩内,发射前往火星。


“老母亲”毅力号经过6个半月的漫长飞行来到火星附近,又经过“恐怖七分钟”,于2021年2月18日着陆火星表面。机智号无人机也随之来到了这颗红色星球。

着陆30天后的3月21日,毅力号火星车从车底抛下了保护罩,驱车前往机智号的起落场

毅力号机械臂顶端的紫外拉曼光谱仪夏洛克配套的相机华生拍摄的车底(更多关于夏洛克和华生这对搭档仪器的介绍,详见:NASA毅力号启程奔赴火星,本届火星季圆满落幕) | NASA/JPL-Caltech/MSSS/PIA24448

这是毅力号就近物色的一片平坦、无障碍物的区域,机智号接下来的试飞,就将从这里起飞和降落。

不过,没有了工程师的现场帮助,机智号和“母体”分离的过程相当精细而漫长

二、这个“孩子”,生了八天

工程师们给机智号设计了一套“自行解绑”的流程。

1)解锁无人机与火星车之间的绑定装置(毅力号着陆后的第36个火星日完成)


2)通过自旋摆动,解放半边机身,展开其中两条腿(第37个火星日完成)


3)继续旋转直至机身完全垂直(第38个火星日完成)

4)展开剩下两只腿(第39个火星日完成)

5)充电(第39-43个火星日完成)。展开全部四条腿之后,无人机处于距火星表面13厘米的悬空状态,“头顶”和毅力号火星车的“腹部”依然保持连接,由毅力号通过“脐带”为机智号太阳能板的6块锂电池充满电——这也是机智号最后一次从“母体”获取能源,一旦切断连接,它就只能靠自己获取太阳能和保温了。

6)分离(第43个火星日完成)。切断无人机顶部和火星车“腹部”的连接,火星车迅速开走,让无人机尽快沐浴在阳光下充电。

至此,无人机和火星车的“解绑”流程终于全部完成。

但下一个挑战才刚刚开始:着陆区杰泽罗撞击坑一带夜间温度低达零下90℃,能轻而易举地冻坏无保护的电路原件和电池等部件,刚刚切断“脐带”的无人机能否在恶劣的火星环境下独自存活下来?产房外的工程师们紧张万分(bushi)

2021年4月4日,第44个火星日来临,机智号传回了好消息。这个坚韧的小家伙顺利度过了首个火星夜晚,证明了自己完全具备自主充电、防寒、保暖的能力

接下来,就是机智号在火星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三、火星起飞,唯快不破

然而,在火星起飞可太难了。

尽管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但这点优势在火星稀薄的大气面前微不足道。火星表面大气压仅有地球的0.6%,在这样的星球上开无人机,如何起飞就是最大的难题。

机智号的应对之法也很直接:首先是桨叶尽量长,但自身尽可能轻小。整个机智号仅重1.8公斤,总长1.2米的桨叶采用了轻质的碳纤维泡沫材料,仅有一个纸巾盒大小的机身主体里满满当当地塞了电池、中央计算机、惯导、激光测高计、倾斜计、加速度计、陀螺仪和两个相机这一大堆仪器 [2,3],堪称空间管理大师。

在尽可能压缩自身质量体积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暴力破解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机智号项目组通过反复计算和试验,摸索出了能提供足够火星升力所需的无人机转速

试验证实,模拟火星环境中的桨叶转速达到2277转/分钟以上时,机智号的无人机模型能稳定完成起飞、上升、悬空、平移、旋转和返回等一系列操作。

2018年1月30日,机智号项目组在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的7.6米尺寸空间模拟舱室开展的机智号无人机模型飞行测试 | JPLraw [4]


由此看来,项目组最终把机智号的飞行转速定在2400转/分钟左右,首飞转速设为2537转/分钟,应当是很有把握能在火星飞起来的了。

不过别着急,剪完“脐带”的机智号也不是立马就飞的,毕竟这么贵的无人机,可不得小心翼翼地仔细检查几遍嘛。飞炸了可就不好玩了。


四、小心测试,不行就延


机智号原计划于北京时间4月12日上午10:54首飞[5],但这个计划时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推迟。

从分离到首飞期间,项目组会对无人机的旋翼、驱动电机、惯导等设备进行测试,并根据毅力号的火星气象站(MEDA)实时测量的气压、风速等一系列气象数据做出气象预报,评估合适的起飞条件和时机


然后…… 它就真的因为测试出了问题而延期了…


4月7日,机智号顺利解锁了旋翼[6]。

4月8日,机智号顺利完成了50转/分钟的旋翼慢速旋转测试 [6]。

但4月9日,机智号的旋翼高速旋转测试出了点问题,于是首飞被延期到了4月14日之后 [7]。

传回的数据显示无人机本身没啥事儿,只是项目组需要升级一下飞行软件…NASA表示升级也不难,就是跨星球上传指令和测试比较慢…嗯,想象一下,一位程序员熬夜向火星上传代码的画面…

4月16日,再来一次的旋翼高速旋转测试,总算是顺利完成了。

这次,机智号计划在不早于北京时间4月19日下午15:31左右首飞 [8]——如果各项测试和检核过关,气象条件也合适的话。

这次,真的飞了。


五、五次试飞,难度加码

由于地火通讯的延迟,远在地球的工程师无法真实“操纵”无人机的飞行,所有的操作和判断都要靠无人机自主完成。机智号的任务窗口为30个火星日(也就是约31个地球日),在此期间,项目组共策划了至多5次飞行测试

首飞任务最为简单。完成飞前检查之后,机智号将在起落场启动旋翼,在12秒内把转速0从升至计划的2537转/分钟,然后花大约6秒时间飞到3米高处,悬停约30秒,下降,回到起落场。

机智号的机身底部安装了激光高度计(LiDAR)导航相机,帮助无人机探知自身的位置和高度,确保首飞稳定停留在起落场中央而不飞偏 [6]。

除了可以垂直向下拍摄低分辨率黑白照片(50万像素)的导航相机,机智号底部还安装了另一个彩色相机,能以一个倾斜向下的角度拍摄高分辨率照片(1300万像素,四舍五入都快赶上你的智能手机了呢…)。

这些仪器在试飞过程中获取的工程数据和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将在无人机降落之后通过火星车传回地球,供项目组分析和还原无人机的飞行状况。

传回的数据显示,说飞3米高就飞3米高,机智号是靠谱的~

虽然只是简单的起和落,但机智号首飞的意义最为重大。哪怕仅仅是稳定地在火星上空悬停几十秒,这也将是人类深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重要性堪比一百多年前莱特兄弟“飞行者一号”(Wright Flyer)的首次飞行——事实上,机智号的这次首飞也被NASA称为火星上的“莱特兄弟时刻”[5]。

如果首飞成功,接下来的至多4次飞行测试将逐步提升难度和复杂度,尝试飞得更高(5米)更远(60米),甚至可能不返回起落场,而是降落在新的目标点上 [9]。

这些载入史册的场面,毅力号火星车当然不会错过,必须活跃在吃瓜最前线。装备着相机和麦克风的毅力号已经驶达距起落场65米开外的“观景区”,届时它将作为首位“火星前线记者”,为我们带来literally有声有色的机智号飞行报道。

机智号没有携带任何科学仪器,它的核心目标是验证无人机在一颗遥远星球上保温、充电、自主飞行、拍照等诸多技术

不过,如果测试顺利、照片质量够好的话,机智号拍摄的照片也有可能为毅力号火星车的科学探测和行驶提供指导。当然,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事了。


六、火星上的一小步,太阳系的一大步

在机智号试飞的一个月里,毅力号会停留在观景区一带,作为通讯中转站为机智号和地球传递信息。这是火星上属于机智号的一个月。

待到整个试飞期结束后,毅力号才会正式开始火星探索之旅,向它的目标——杰泽罗撞击坑中的三角洲驶去。


随着火星车越开越远,机智号终将被永远抛在身后,它的电池会耗尽、信号会丢失,最终成为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小小纪念碑,永远停留在它最后一次降落的地方。

不过,机智号并不孤单,和它相伴的,还有一块来自莱特兄弟“飞行者一号”的蒙皮布。这块邮票大小的蒙皮布被包裹在机智号太阳能电池板下的电缆上,将和机智号一同矗立在火星上,纪念着人类首次挑战火星无人机飞行的壮举,也一同宣示着,


2026年,NASA的另一艘无人机任务蜻蜓号将动身前往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这是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稠密大气层的卫星,想必在这里开无人机,会比火星容易许多吧。

终有一天,无人机会成为人类探索其他星球的重要补充手段:探测器们将不仅能环绕着星球探测,或是在固态星球上着陆驰骋,还将能在火星、木卫六这样有一定大气的星球上御风而行,用无人机开拓我们的探测视野。

而这样“科幻”的未来,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一下午开始走进现实的。


参考资料

[1] Video | Testing the Mars Helicopter Delivery System

mars.nasa.gov/resources

[2] mars.nasa.gov/technolog

jpl.nasa.gov/news/press

[3] Golombek, M., Balaram, J., Maki, J., Williams, N., Grip, H., & Aung, M. (2020, March). Mars Helicopter on the 2020 Rover Mission. In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No. 2326, p. 2096).

[4] JPLraw | NASA Ingenuity Mars Helicopter Testing Media Reel

youtube.com/watch?

[5] NASA's Mars Helicopter to Make First Flight Attempt Sunday

mars.nasa.gov/news/8915

NASA Ingenuity Mars Helicopter Prepares for First Flight

jpl.nasa.gov/news/nasa-

[6] NASA’s Mars Helicopter to Make First Flight Attempt Sunday

jpl.nasa.gov/news/nasa-

[7] Mars Helicopter Flight Delayed to No Earlier than April 14

mars.nasa.gov/technolog

[8] NASA to Attempt First Controlled Flight on Mars As Soon As Monday

nasa.gov/press-release/

[9] Science | In a first, NASA’s helicopter will fly over Mars next month

sciencemag.org/news/202


user avatar   yyss2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机智号的飞行成功是人类电子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着航天技术和民用技术融合大发展的开始。


机智号最大的意义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使用廉价的消费电子元件进行地外行星探索任务?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机智号无人机的控制系统使用了一个惊人的方案:高通2015年基于手机芯片Snapdragon开发的无人机飞控平台,量产成本400美元以内。

(上图为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官网对机智号的说明图,右侧为高通Snapdragon飞控平台)

(上图为高通官网对Snapdragon飞控系统的介绍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产品的尺寸和重量都很小)

当然机智号无人机应该不是简单地装上这个高通飞控板就去飞了。机智号所有研发、测试和安装运输的费用高达8500万美元,它的结构和材料都有很多高精尖技术。除了使用高通的飞控平台,飞行器内外应该都有大量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来提高飞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但是高通的芯片提供了机智号的主要功能,如飞行控制、图像传输、传感器和执行器控制等等。


高通在官网上写下了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其中的历史

在文章中,高通特别谈到了这么几点:

  1. 喷气推进实验室认可高通在发展民用电子技术中的严格测试手段。
  2. 高通与喷气推进实验室合作测试了高通平台在长时间辐射后元件的可靠性
  3. 高通认为“This project will shape futur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space exploration utilizing commerci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说起来,高通做这款飞控的背景和大疆也有点关系,2014年,随着当年大疆旗舰产品Phantom系列的全球火爆,高通开始通过Snapdragon开发这款飞控平台。2015年前后,Snapdragon飞控做了出来,大疆的不少员工在参加展会和活动的时候都被高通员工接触过,希望大疆可以使用高通的这款飞控方案。不过大疆高层领导人深谋远虑,早就开始规划自研芯片项目,所以虽然当时大疆多款产品的部件有不少高通的芯片,但是大疆并没有选择使用高通的整体飞控方案。此后高通也向很多其他的消费无人机制造商推销自己的飞控,但是就像历史后来向我们展示的那样,这个市场只有大疆一个玩家笑到了今天。

另外,机智号无人机项目在2014年开始立项,也许促使NASA思考在火星探索中增加无人机任务的原因之一也有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成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国太空总署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玩具的鼓励嘛?我的这个揣测是否正确可能永远不得而知。不论如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NASA没有办法与地球上最好的小型无人飞行器制造企业合作,只能去找高通。高通虽然在大疆这里吃了瘪,但是成功把芯片卖进了NASA,如今正是这款当年不被看好的飞控平台创造了人类新的历史。


NASA选择高通的消费电子飞控方案如今被证明是非常明智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航空航天业正在经历颠覆式发展,速度快过很多人的想象。很多航天爱好者阅读上个世纪的航天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听说航天系统使用的计算机受到宇宙射线和辐射的影响,会出现数位翻转等问题导致计算机故障,所以航天计算机一定要可靠、冗余的特殊设计,普通的个人计算机并不能用云云、其他的电子元件也需要各种特殊的设计云云。确实当飞船进入毫无大气的地外深空时射线和辐射依然是巨大的问题,但是现在电子工业的发展已经能让我们有很多手段在近地空间和地外行星上做出稳定可靠的电子系统了。

一般来说,电子工业中,我们把手机、充电宝这些成本低廉的产品被称为“消费电子”,汽车、工业设备这些产品则是“工业电子”,而航空业则是“航空电子”,最高端的当然是用于地外空间探索的“航天电子”。人们一贯认为从消费电子到航天电子,电子元件的可靠性需要越来越高,因此成本也会越高,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也需要越来越复杂、对元件的质量测试标准要越来越严苛。

对不同行业中的电子元件的性能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工作温度。在地球上人们生活的日常温度是零下20度到零上40度,所以很多廉价的电子元件都会被设计成当它们的温度在这个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就可以。而那些要进入太空的电子元件则需要能够在零下200度到零上40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工作,很少有材料能够支持电子元件达到这样的性能指标,所以人们在设计航天器的时候还需要各种隔热、散热、保温的结构或者电路来在航天器内部创造一些较为不那么苛刻的温度环境,让工作温度范围较窄的元件也可以正常工作,但是一般来说,航天电子元件大部分需要满足工作温度范围在零下70到零上150度之间。

在电子工业还不发达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航天电子元件需要满足非常苛刻的环境要求,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等等消费电子的发展,让消费电子行业的电子元件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其他性能都逐步提高。每年数以亿计的手机和电脑安装着最新的电子技术、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和测试流程被制造出来,接着被用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想想那些炎炎夏日放在咖啡桌上暴晒的手机、电脑,内部工作温度可以高达100度,那些把大疆飞行器带去漠河等极寒之地的航拍爱好者需要让飞行器忍受零下30度的低温。除了工作温度以外,产品的其他性能指标也很重要。有的人不小心把手机从二楼摔下来但是依然期望它可以正常工作,有的人会在青藏高原的大风沙中眯着眼睛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对野生动物的观察日志;更别提,有的人会把不同的电子设备带到地球之外的国际空间站去,从那里发推特,拍照片……这些蓬勃发展的应用对消费电子行业的电子设备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消费电子产品造出来以后、离开工厂前往往会接受一轮一轮的测试,检测产品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运作的状态、让产品被喷上潮湿的盐雾或者雨水、或者经受极高的振动。如果撒哈拉沙漠中的旅人给他的手机品牌打了个差评,抱怨在沙漠里手机总是会死机,手机品牌商会在产品测试时进一步扩大高温测试的极限温度,如果产品在测试中失效,那么工程师会分析失效的原因,在下一代产品里选择更换更可靠的设计、散热方式或者电子元件。除了工程师在产品整体设计上改进以外,生产制造电子元件的厂商也会进行新材料研发、工艺改进,让同样成本的电子元件越来越耐用,许多早年只在航空航天工业上使用的材料和工艺都逐步用在消费电子行业。比方说使用钽电容代替普通电容,比方说现在电子产品的电路板都会在安装完元件之后刷树脂涂层(俗称三防漆),因此具备了基本的防潮防水、防短路的能力。因此消费电子产品的工作温度范围被不断地拓宽,有些元件和电路已经能够工作在有温度控制的航天器内部了。火星上适合飞行的时间中,气温和地球基本相同;在不能飞行的低温夜晚,气温也只有零下90度左右,如果大疆可以用2万块钱让Inspire在漠河零下30度的温度下对电池保温,我们完全相信NASA的工程师用更宽松的成本可以给高通飞控平台创造温度适宜的工作环境。

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也让宇宙射线和辐射的影响对控制计算机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芯片体积变小,控制计算机被射线击中的概率越来越低;而芯片中晶体管数量越多、计算机的数位越高,被射线击中时翻转的电子位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早年航天任务中一台计算机重达十几公斤,放多台控制计算机是几乎不可能的,但现代计算机更小的芯片允许我们放更多的控制计算机到航天飞船上,让多台控制计算机同步工作,实现可靠性冗余,即使有一台或者几台控制计算机的芯片因为射线干扰出现了问题,多台计算机之间也可以通过投票来达成正确的控制指令。

SpaceX近年来被视为航天业的颠覆者,他们的颠覆性工作之一,就是采用消费电子行业的计算机芯片来做火箭控制计算机。根据知情人士和Space X工程师聊天获取到的信息

我们现在知道Space X控制猎鹰9号火箭的方案大概是这样的:把3台家用电脑的那种双核x86电脑芯片绑在火箭上,让他们同时各自运行一个相同版本的火箭控制程序,这样3台电脑的6个核就同时跑着6个一样的控制程序,当有任何一个核的控制程序输出结果和其他核的不一样,就把这个核关机重启,这样保证6个程序中总是有大部分的程序是给出一致的控制指令的。

但是SpaceX的方案依然有可被质疑的地方,毕竟火箭只在近地轨道运行,射线和辐射强度不高,总工作时长很短,并没有经过大量任务的验证。也许Space X这种方案只是偶然的成功。


而机智号则提供了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消费电子对航天电子的颠覆的案例。机智号上的高通芯片和电路需要经历发射和降落的振动、深空环境中长达几个月的低温考验和辐射考验、火星上的低温和风沙……这些困难都远远超过Space X的火箭。机智号克服了这一切,现在我们确定一个消费电子产品平台是足够抵抗这些严苛环境的。我们尚且不知道机智号是否采用了多个控制计算机的冗余控制方案,我个人觉得是不需要的,但是考虑高通飞控平台的尺寸和重量,在机智号上安装多个控制计算机并不是难事。

因此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我们可以应用更多的低成本的消费电子设备去探索火星。更重要的是,像高通这样的民用制造业企业,当他知道如何调整产品的元件列表和生产工艺使得一款消费电子产品能够用于火星探索以后,他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来生产更多的一模一样的产品。也许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我们会看到火星探测器带去十几台成本仅仅几千上万美元的消费级电子遥控车和无人机,然后用他们更高效且低成本地探索火星。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即使我们尚不能亲身感受火星的地表环境有多恶劣,我们为地球环境制造的一些消费电子元件也可以用在火星探测器上。专门应对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生产流程也适用于参与到火星探索这样的事业中。机智号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它会促进未来几十年里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航天电子行业的大融合和协同发展,让人类在地外行星探索任务中得到更多工业技术的支持。

对于在座各位看官,大家不妨想想你每买一个新手机或者新电脑,你花的钱都贡献到了消费电子行业的蓬勃发展中,你对手机烫得像暖宝宝的抱怨促进了电子行业的材料革新、工艺改进,终有一日让这个行业产生了能用在地外行星探索的产品,让人类离星际世界又更近了一步。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件浪漫的事吧。




  

相关话题

  如果一只大型飞机只有一半乘客,而乘客都坐在飞机的一端而另一端座位空着 那飞机会失去平衡吗? 
  月球上为什么会有一面镜子? 
  NASA 宇航员打破美国太空纪录,将总共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人类在太空的极限是多久? 
  如何看待航天投资董事长殴打院士被刑拘? 
  东航 MU5735 航班上人员确认已全部遇难,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该如何更好帮助遇难者家属走出阴影? 
  为什么欧洲和俄罗斯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又推迟到 2022 年了? 
  加加林是否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发动机隔热棉越厚越好吗, 是厚点能发动机降噪好点吗? 
  在国外读大学 航空航天专业(aerospace engineering)回国可以进CNSA之类的吗? 
  假设人类登上火星时发现上面早已住着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声称对火星有主权,这时以人类的心智会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在造车请战书纷飞的那天雷军钦点的「小米技术大神」离职了 ?
下一个讨论
第三代半导体板块逆势走强,释放那些信息?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