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堂上演了精彩的一幕。
老师说:“老舍之子舒乙去世,你们怎么看?”
我转过头,一脸漠然:“舒乙是谁?”
旁边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老舍的儿子呀。”
我:“哦,他有什么成就吗?”
同学(苦着脸):“不知道诶。”
于是我俩打开百度,一顿搜索之后发现:
舒乙先生是一个工程师、作家、画家。
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老舍和朋友们》。
不知怎的,想到了陆小曼。
她也是画家,徐志摩死后,她整理了志摩的遗稿,自己还有代表作《哭摩》《爱眉小扎》。
然而知乎好像并没有人讨论她的文学成就。
可尽管如此,一提起那段尘封多年的民国往事,她却依然是历史和文学都绕不开的存在。
她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以才女、以美人、以作家、以画家,以中国近代文化名人的称号。
反观舒乙先生,如果没有前缀“老舍之子”,我们大概率是不会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号人的。
而他所写的关于老舍周边的文章,很抱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史料价值。
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更好地了解老舍先生。
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老师说,老舍可以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品就两部,一是《骆驼祥子》,二是《茶馆》。
而舒乙先生呢,一部都没有。
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图书馆打开老舍的生平资料,看到舒乙二字,只会知道:
“他是老舍的儿子”。
而关于老舍先生呢,没有人会说,
他是舒永寿的儿子。
时过境迁,突然想起这个回答,来补充一下。
本人非常非常尊敬老舍先生和舒乙先生,当初就是随手一答,而且存在抖机灵的意味,所以有些地方不免显得有些刻薄,望各位见谅。
关于我之前不知道舒乙先生这件事,确实是我本人孤陋寡闻了,但我本人并不能代表整个川大哈,所以请各位万勿因为我而对川大有任何的偏见,这是不科学也不客观的哈,本人下去会好好精益学问,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同理,课上老师的随口一说,也不能代表是对老舍先生的盖棺定论,老舍的好作品很多,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心目中的经典哈,也许《茶馆》和《骆驼祥子》是老师心目中的最爱,但这并不代表着其他作品就不好,也不代表着最后文学史上就真的只有这两部作品。
因为文学史肯定不是老师一个人说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哈。
而且哪怕退一万步来说,文学史就真的这么写了,我们普通读者还是可以有权利不认同这个观点哈。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不顾其他人的感受为所欲为哈,实话说,当初有一些评论确实对我本人产生了一些困扰,以至于我现在关闭了评论,不能及时看到大家的很多反馈。
我不反对网络喷子,只要你喷得有理,能够说服我,那么我甘拜下风、愿赌服输!
但是一些无脑喷、见人就喷的喷子行为我就实在无法理解了。
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就事论事、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哈,语言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伤了别人,自己也不一定就好过。
望周知。
最最后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来交流思想、分享感悟~
另外,喜欢老舍先生的请千万不要错过以下这篇文章啊!全文共12308字,全是干货,包括老舍的生平、作品简介、赏析评价和文学成就等方方面面,点开看看,收获满满!
就,怎么说呢?鲁迅死的时候给周海婴留下了几条遗嘱,有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我总感觉会倾向于创作性,思想性的学术,比如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学,是不大可能世袭的。
你很难看到父子两代都是相关领域大家的情况。诗人领域里父子俱是大家的,好像也就曹李晏三家(注意,诗人,不是文人,所以三苏不算),一只手数得过来。真正在文学创作领域父子俱佳的也一样。
这从本质上来说也很公平。
所以,提到舒先生,可能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时间想到老舍,回忆老舍。我无意冒犯舒先生,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讨论舒先生的工作成果,我无本领评价,他的一生是充实有成就的,这里仅在文学上谈一点浅见。)
但一般来说,家学渊源,大家之后,耳濡目染,基本功好的也不在少数,只是难以达到父辈的高度,要在相关领域有一席之地,倒也不难。
只是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可能还需要几代人斟酌。
他的地位和水平,就是查无此人的水平。
我昨天在B站看到舒乙去世的消息,有个评价特有意思:随着我们长大,我们熟悉的事物终将离去。
点赞还不少呢。
我特想问一句:你们真的认识舒乙吗?舒乙的作品或人,真的是你熟悉的事物吗
哪那么多评价啊,,,啥水平啊,啥地位啊,,,浪费流量啊。
(PS:对舒乙先生无不敬之意,只是调侃什么人都要评价一番,或者追忆一番的现象)
看到其他人提到舒乙先生作品的一个情节:儿子远赴莫斯科,腰带不行了,老舍执意要把自己腰带换给它。
这个,我确实有印象。
不过,入选过语文课本、考试试卷的文章太多了,能让人记住名字,有“熟悉”感的,太少了。
舒乙先生,还差太远。怪只怪爸爸太出名了。
大概在二三十年后,会有这么条新闻。
某月某日,舒丙因病去世,享年XX岁。
可舒丙是谁呢?
他是老舍先生的孙子。
(名字我是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