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定义不同,甚至有化学教材把这类电负性相近的E-H 键定义成是“non-polar E-H”键,如下图。
生物学中的极性概念不是很清晰,你和生物系的同学讲极性,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亲水为极性的,疏水是非极性的”之类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链,“C-H键非极性←→烃基疏水”。这个逻辑在生物学里很常见,比如下面是麻省理工MIT-生物学导论的截图。
如果把非极性分子(彼此间形成的是非极性键,如C-H)丢进水中,它不会和水中的分子相互作用,还会破坏水分子间的氢键,而水也会趋向于彼此结合将其排斥出去,像水和油分层,这就是疏水作用。[1]
这放在化学理论里看那肯定是巨大的错误,无知的结论。
因为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不是一回事,疏水和键极性之间也没有这么强的关联性,而且很多例子,比如米氏酸、聚四氟乙烯等都能反驳这个说法。
但生物学里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处理生物问题时这个结论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因为在他们的定义中不管是什么,疏水就是非极性的或者说弱极性的。
视频如下。
类似定义不同的例子还有:
毒理学里砷的作用接近重金属,所以为了讨论方便他们经常把砷归为重金属。我之前讨论砒霜的时候讲过这事,被怼——“他们没学过高中化学你也没学过?”
其实吧,天文学里He之后的元素都是金属,那天文学家大概率都没学过高中化学了。
化学系的物理化学和物理系的热力学中,因为W的定义不同,热一的写法不一样。认为W指外界对体系做功,写成ΔU=Q+W,认为W指体系对外界做功,写成ΔU=Q-W。有次就因为这个被怼了,我说了只是因为定义不同,算出来是一样的,还给他看教材,那人开始喷化学系写教材的不懂物理,误人子弟。
希望这种“不满意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的事能少一些。
//又想起了那个噩梦一样的电负性高中生,我说了non-polar E-H bonds ,他一定要我给个PH₃氢是正是负,然后摘出我的一句话把我打成“H负一派”(他理解错了),让我去和“H正一派”理论……不知道他看了上面这种生物学的书会怎么想。
//而且电负性理论那么多,不同的理论得出的结论会不同,比如:
很多时候从化学键的本质,电负性,键极性,分子的极性,氢键,亲疏水作用……这么解释完一圈,最后发现他们还是只记住了“亲水为极性的,疏水是非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