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明实录》或者是《明史》、《明通鉴》这类包含整个明朝276年历史的官方史书。
因为史书本身就是帝王将相、士大夫们的传记,这里面就包含了大量明朝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名字。如果你按照顺序从头到尾读下去,只要留心,自然就会发现不少取名的风格、规律,或者说特别之处。
但如果要科学严谨地来研究明朝士大夫阶层取名字的特征和共性,那恐怕必须得把里面的所有名字都提取出来进行统计。
这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不留心的话也很难总结出规律,而且好像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所以,我只能就我点校读过的几朝《明实录》(以《明宪宗实录》、《明神宗实录》为主,其他几朝看过少量)来谈谈个人的印象。个人能力所限,一般只说我注意到的一些现象,而不去计较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1、明朝276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取名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笼统用一个“明朝”进行概括。
2、大体上明中前期取单字名的相对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字名开始增多,到晚明双字名就比较常见了。
其实明朝人自己也发现这个问题了:
【词林单名】后汉人无复名,向以为王莽禁之,然而无据。况有马日磾诸人,则仍复名也。自魏晋后,渐不复然。至五胡盗中原,胡名遂有三四字者。本朝惟正统十年,六相单名,景帝即位,五相俱单名,以为异。至英宗复辟,凡六相,徐有贞以首揆谴去,其五相又皆单名,不先不后,同居内阁,已为异矣。若永乐壬辰一甲马铎等三人,吉士蒋礼等十七人;景泰甲戌科,一甲孙贤等三人,吉士吴写本吴作,邱璿等三人,俱单名无二字者。是虽偶然,亦史册仅见。正统戊辰科,一甲彭时等,庶吉士万安等,共三十三人,止白行顺一人复名,亦奇。
3、我们现在的人取名经常从众跟风,比如以前就是“伟”、“强”、“娜”、“军”、“娟”等字,最近这些年听说“轩”、“萱”、“梓”、“涵”、“睿”等字比较流行。同样,明朝士大夫取名往往也喜欢赶时髦,但没有现代人这么明显,又因为与我们现代人的差异较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古人起名更有水平,有时候会用一些现在看来较为生僻的字,比如“昶(或㫤)”。明朝士人喜欢用“斜玉旁”的字,如“瑄”、“瓒”、“琏”等字。比较引起我注意的字是“瓒”,这个字我们现在用得比较少。
4、接上一条,“瓒”这个字的规律比较有意思,其频率明显出现明初、中、后的分层现象,太祖——宣宗朝频率相对较低,从英宗开始明显增多,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出现得非常多,各种“瓒”,连云南的沐家都取名“沐瓒”。同时,由于这个时候还流行单字名,所以出现了不少同姓名的“X瓒”,比如“张瓒”。而到了穆宗及以后,“瓒”字的频率极速下降,似乎士人已厌倦了这个字。
5、从明初开始,中国境内大量鞑官(即蒙古人、色目人)的姓名开始华夏化、汉化,或者说文雅化,明初有很多帖木儿、孛罗、狗儿、哈、剌.....从很多鞑官子孙袭官的记载中可以明显发现这种变化。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