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巅峰了
先说一点,盔甲是有重量上限的,同等防御面积下,盔甲是越轻越好:
一般来说,步兵甲不宜超过20公斤重,超过25公斤重基本等于作死;骑兵甲不宜超过30公斤重,部分受力设计比较合理的板甲,可以做到35公斤。无论是东方还西方,基本上都遵循这一原则。
在防御力上来说,同等重量下:
全身板甲>半身板甲>板甲衣>链甲≈鳞甲>皮甲
考虑到中国没有发明板甲,那明朝时的布面甲(板甲衣)也就是中国铠甲的巅峰了;清朝初期,基本沿用了明朝盔甲制式。从清准战争开始,随着重型火绳枪的普及,清军基本上放弃了盔甲。
中国盔甲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宋代盔甲。网上把宋甲吹的神乎其神,说什么58斤的步人甲是中国盔甲的巅峰。对于这一点,我可以明确的说,宋甲其实就是质量不行,重量来凑的典型。
宋代的58斤,折合现在的40公斤,大家想想看,穿着40公斤盔甲的步兵,机动性得有多差,体力消耗的得有多快。
当然这也不赖宋朝,当时的主流是用煤炭冶金,生产出来的铁含硫量极不稳定,质量自然差的不行;明朝显然吸取了这一教训,规定武器铠甲一律用闽铁,也就是碳冶的铁,在加上布面甲的普及,铠甲重量很快被控制在了20公斤以内。
谢邀
即今京库阙少盔甲、乞敕兵仗局成造上样盔甲各二项副、腰刀二把、其甲重十八斤、盔二斤半、发与南京军器局、着令管局内外官员照样成造,务将甲叶冷端数百锤,使之十分坚固,掷地有声,方为得法。甲面务要青布。用火漆钉钉之。若用线穿者。其线亦要精致。而盔要低矮。不宜太高。亦湏端到。自不生秀。
明代常用的十八斤的冷锻布面铁甲。盔重2.5斤。
与宋代步人甲相比,重量降低了很多。单纯说盔甲的防护,我认为明代是不如前的。
明代与宋代的战场环境已经相差太多,南宋为了对付金军铁浮屠这种重甲骑兵,步兵甲亦变得越来越厚重,乾道三年的枪手甲已经到了58斤,弩手甲也有45斤,弓手甲可高达55斤,金军与宋军皆以重甲对重甲。
但是明军则不然,明军长年面对的是北方蒙古的袭扰。除了达延和俺答部曾具备重甲骑兵外,多数部落因为明朝多年的铁器禁运措施,导致蒙古诸部缺铁器,并没有多少盔甲,身皆无甲,穷到连铁锅煮饭都难得,每次入寇不抢粮食金银先抢铁锅。且作为抢劫犯,自然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保持轻装才能跑的更快。
大部分时间明军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玩意,每次遭遇作战,尽管明军经常兵力少于蒙古人,但是凭借火器,只要打死打头阵的几个蒙古精锐,后面大部蒙古众就仗着马快一哄而散。这也是明蒙作战,首级数量偏少的主要原因,蒙古人打不过就跑明军也很无奈。因此重甲对明军也没什么特别必要。而且明代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在火枪火炮面前,再坚固的甲,也抵受不住明军常用火炮的攻击。明末后金为例,后金死兵身披两重盔甲,推着盾车才能抵御明军火器。
各种条件制约下,明代虽然也重视盔甲装备,在万历初的鼎盛时期每镇装备的盔甲甚至超出了兵额数,凡战兵均百分百披甲,但是盔甲的防护力其实是不如前代的,重量差了一倍,说明甲片厚度和防护面积都有一定缩水。
这种盔甲的弱化也是一种趋势,入清以后,清甲防护程度更差,面对鸟铳火炮的攻击,盔甲已经毫无作用,因此仅保持对刀砍弓刺的基本防护即可。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