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终于开始着手去掉穷困时代的印记了。科研就是读博,不科研就是就业强化。顺带很好的终结了无聊的英美授课硕和中国的学硕哪个更高贵这种非常无聊的问题。
之前我在这个回答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人在职场打拼几年后会选择辞职考研考证,在职场里经验是否真的不如学历?
里说过,由于过去物质条件过度贫乏,只能用较少数的博士充当突击队,带一堆硕士去维持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比如1950年代留苏的那些副博士们(кандидат),基本上人均院士或者学界泰斗。
而在高级人才分配上,不言自明的是优先保证高教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后保证政府系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只有高教系统和政府把好的人才都挑完了,其他单位才能挑人。即便到今天,也基本是这样。
而很多单位呢,本身搞不明白研究生为什么叫研究生,只知道大学和政府的标准,一定不错。同时,又无法理解硕士和博士在学术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只知道当时大学老师也有硕士,那么招研究生的心理预期实际上很高,接近于招个适合进高校的讲师。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预期:A高校B老师是硕士,那么硕士应当大概是他那个标准
这才是用人单位天天抱怨硕士生水平不行,硕士生天天觉得是单位PUA自己的根本原因。
核心原因还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在欧陆也罢,在英美也好最近一百年都是博士为主力搞科研和教学的,硕士这种东西在传统的欧陆高教体系内根本就是闻所未闻的一个东西。
至于为什么00年之前博士招生没有放开,主要有两点
第一,苏式学制下,博士不是学生,是最初级的科研人员,要按照对应等级保证津贴、供应、假期。苏联一个副博士的基准津贴大概是一个熟练工人月工资的两倍。如果按照当前物价来算,全国所有博士应该每个月从学校拿到最起码一万块钱的津贴。(如果都按这个标准执行不知道多少学校的多少课题组当场破产)
第二,苏式学制下,一般要求有副博士(phd)学位持有人才可以当研究生的导师。
除了对能力认知上的混乱外,称谓的混乱也是一个问题。
我国1950年代从苏联引进教育制度的时候,顺带也一并引进了苏东的学位制。苏东学位制的特点是高等教育,有二等三级。即本科等,研究生等这二等,而学位则有本科等学位(即五年制专家специалист),研究生等学位(即三年制副博士 аспирант),和一个科研大手的证明-科学博士学位(доктор наук)。
而改革开放之后,学习西方,准确的来说可能是学习英美,引入了三等三级,即本硕博三等三级学位,同时将本科毕业后的高等教育阶段统称为“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类。
因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这个政策顺带还终结了研究生这一概念的乱用问题。研究生,就是专门搞科研的,不搞科研的,就是叫专硕。只有科研搞不下去,读博失败的,才配叫学硕(研究生)。
评论里有人说欧陆没法直博的
那是因为199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地区的国家都主动加入了名为“博洛尼亚进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化项目中,要求博士申请人必须拥有硕士学位才可以申请/参加入学考试。这是20世纪末的事情了,而欧陆传统一般情况下是指法、德在近代史(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范围内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这些制度通常是没有过渡性学位的,即本-博两个层级。
取消学术型硕士,是学校和学生的“相互成全”:
经济金融商业等学科,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学硕。因为绝大多数人读硕士的目的,是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一个不错的企业界的offer。
所以取消学术型硕士,可以说是学校和学生的“相互成全”: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学校帮你缩短就读时间,砍掉不必要的有关研究类的科目,增加就业相关的课程/实习/交流项目。当然,这一切的代价是,学费和各种费用的陡增:经济金融商业,是有门槛的。
而在学术路线方面,学校可以用“专硕”项目的经费,开高工资吸引各种教授;给予直博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补助,比如每个月发10000块的工资;增强学院或学校的各种配套。
这些都有助于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声誉和质量。
欧美学界早就玩儿明白的事情。
毕业出来,只会搞学术,又不想搞学术;想去公司赚钱,又不会帮公司赚钱。---- 这种尴尬的、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前苏联的、三年制的副博士变种,早就可以结束了。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开始就已经不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了。只是大家没怎么关注罢了。
2、四川大学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已经没有了心理学硕的招生,只有专硕。只是没有像复旦大学那样专门发个通报。四川大学是悄悄的在招生简章里面影去学硕的招生信息。
3、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取消了心理学全日制招生,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
4、南开大学2020年明确指出应用心理只招收非全日制,以往的全日制取消了。并且还有了要求,本专业只面向非应届生招生,应届生只能考南开的应用心理学硕或者换其他学校了。
5、四川大学在2018年的会计专硕招生计划中,非全日制招收160人,不再招收全日制学生。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18年的时候会计专硕全日制还招收100多个,2019年开始直接取消全日制招生,会计专硕的所有方向都是非全日制。
7、南昌大学也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样,2019年开始直接取消全日制会计硕士的招生工作,招生专业目录中只有非全日制。
8、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MPAcc全日制招收15人(含3名推免),非全日制招收74人。但是从2018年起西安交大会计硕士不招收全日制统考研究生。
9、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会计硕士(MPAcc)研究生招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包括参加“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的学生,如果被录取,均为非全日制。
10、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就官宣:我院MPAcc全日制脱产班2017年计划全部从夏令营和推免生中录取,不再接收统考生。
其实现在趋势很明显,就是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渐和国际接轨了。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就业的,读一个时间短一些的专业型硕士,授课为主,科研为辅;
想要科研的,读个时长稍长些的学术型硕士,但名额也逐渐减少,毕竟学术指向的,还是以直博为重。对一个导师而言,招一个直博学生,带五年,课题连贯性也比较好。
学术型硕士真的比较尴尬,好不容易带上手了。学制到了,就要毕业了。大课题不敢给,小课题给了怕太难做不出来。对学生自己也不大好,学术型硕士+普博读下来要七年了,青春年华都要没了。
这样的趋势在经济学/金融/计算机这样比较面向就业的专业尤其明显。说白了,大家就是想要个硕士文凭,单位也就是认那个硕士文凭。至于硕士到底进不进课题组,学术训练有多好,真没那么在意。正在意的岗位,也就去招博士了,要硕士干什么?
当然,也有的专业专业型硕士年限不减反增,培养方案完全和学术型硕士看齐,分配导师,进实验室一个都没有少,业界导师形同虚设,大力培养大家的科研能力,大家猜猜看是什么专业呢(手动狗头
几年前某军区站岗哨兵被袭,枪弹被抢,人死没死不记得了。是不是要提个问题“为何全副武装哨兵面对袭击挂掉”?
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