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说明了他的民族立场。同时也说明了官五的逆向民族主义+防汉反汉立场。。看来人家对那场恐怖袭击的暴论是發自肺腑的。
人家反汉服,但是支持宗教极端服饰:
再说了,他和观网步调一致,反汉是一贯的。人家诋毁汉族和汉服多少年了啊:
虽然观察者网有一期专门黑汉服的,但是这个好歹有点反对形式主义。
不过观察者网反汉服是实锤。怎么洗都不干净的
像这种表面批判糟粕,暗戳戳地还是想把矛头指向汉服,以及汉的。最好还是想好点。否则太容易被揭穿了
评论区说他批评的是“穿汉服读弟子规”,我只想说,哎哎哎,鄙圈又一次躺着都中枪。就像下面这样:
作为同袍,我也同样不喜欢《弟子规》,更反感那些野路子读经班将其与汉服捆绑。唐诗宋词它不香么。
如果要批评的是读《弟子规》,我希望“马前卒”们直接批评《弟子规》本身,就弟子规本身的问题就事论事。难道穿校服,搞这些就没问题了?
有人这样评论
所谓的汉服就是爱好者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罢了,但是非要说成什么运动,被一些激进的人骂就不奇怪,就跟二次元不过就是动漫爱好者的戏称,非要说成什么二次元文化,我还想说我美剧文化韩剧文化耽美文化呢,你觉得恶心么?
我只说几点:
1.「汉服」「汉衣冠」本身在历史上就真实存在。详情参见下面两篇文章:
既然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为什么不能叫复兴呢。
2.汉语词典上的「运动」,有这些含义:
汉服复兴十多年来,参与的人不少吧?所以为什么不能叫「汉服复兴运动」呢?
对他的说法,我用他说过的一句话回应他:“看都不看”。
大人,时代变了。
这种说法,从汉服运动开始的第一天就有人这么说。在批评家眼中,鄙圈前一秒是“穿只有20年历史的淘宝服”的“没文化的秀衣党”,后一秒就是“五千年的封建糟粕”;然而批评了这么久,汉服运动有因为批评家的复读式言论就停下来么?
之前写过一个回答,讲普通人通过参与在线上身边议题的讨论,能够改变社会:
汉服运动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汉服复兴运动起于网络,先有了线上的“汉族的服装究竟是什么”的讨论,再有了线下一场又一场的汉服运动。线下的活动又反过来接受线上的反馈,找到改进的方向。
经过线上线下的反馈与改进,汉服运动早就不是溪山时代那个“轻服装考据,重意识形态”的汉服运动了。
其结果就是汉服运动的服饰一年比一年考究了(个人感觉如此);还产生了最显著的溢出效应——不知道看这个回答的你,有没有感觉到,观众对于影视剧和纪录片的服化道要求越来越高了?
正面例子如《国家宝藏》,服化道整体来说可圈可点之处不少:
比如河南春晚《唐宫夜宴》:
反面例子比如《山水霓裳》,会翻车也是因为民众审美进步了,越来越不接受拼凑元素瞎**做的服装:
因此,汉服运动的进步,不仅仅感谢提供理论支持的服饰专家;
不仅仅要感谢坚持考证复原形制的“形制党”“考据党”;
更要感谢每一位顶住压力,顶住批评家们和题主这种断章取义者无聊又老套的攻击,坚持理想的同袍。
最后这句话送给引战题主: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两类词的来源不一样。英语的底层是日耳曼语,然后诺曼征服之后又被讲法语的贵族深深影响。
pig这个词来自日耳曼语。现在德语的“猪”也还是pig。饲养动物能直接接触这些活物的基本都是农民。所以他们对动物的用语也就保留下来了。
pork这个词来自法语。古时的肉食者基本非富即贵。他们见到的基本都是烹饪好的熟肉,而平民很少能吃到肉。所以对于肉类的称呼更多地来自于贵族的语言。
想当汉奸就直说嘛,拐弯抹角干啥呢。你自己都说“入侵”了,你说呢?人家花钱打仗是来给你“脱贫攻坚”的?
你这种假如本身就是路线问题。汪精卫还知道拿“打不过”狡辩一下。这种说辞不正好跟日本侵略者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谋而合嘛?打着“给你们带来进步与繁荣”的旗号侵略你。
说一千道一万,国家机器不是福利机构,不会来给你扶贫攻坚。其次,人民群众没有抵抗精神,那么统治者没有动力爱民。
一个县居然连十万人口都没有?大家都吐槽沿海大城市房价高得离谱,为什么高?因为要补贴这种县啊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我知道这么写你们肯定不开心,但是我不写这个了,你们更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