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intel情况比03/05奔4危机还惨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种意义上是的

当年只是路线错误,现在是技术落后于整个业界

当年有迅驰这个现成的东西做基础摆脱p4泥潭,现在intel的扣肉在哪里呢,别说adl,用了大小核pl1还是高的惊人,golden cove毕竟还是师承Willow cove,能耗比没有小核救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更麻烦的是,当时只有一个AMD,现在ARM才真正的伤到intel的根基了

把科技公司市盈率做到实业水平也是一种能力


user avatar   illumi 网友的相关建议: 
      

7.19 特别补充一下:Intel 的业务范围其实不只是 CPU,以下的回答只针对个人电脑与数据中心 CPU 产品。Intel 有个 XPU 策略,包括 CPU、GPU、FPGA、ASIC 并进的业务逻辑,最近还写了一篇 Intel 在硅光、神经拟态网络方面的一些研究,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看看:

回答正文:x86 阵营自身就不多说了,一句话总结就是:AMD 有一些优势,但优势真的不明显。纯 CPU 层面的硬件优势,可以被 Intel 在更系统层面的优势抹平(比如 I/O、存储、软件生态方面);就算抹不平,市场操作也有余地。单就 x86 本身来看,至少目前 AMD 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像至强 Ice Lake-SP 弱于 Epyc Milan 这种事,那也都真的还好——谈不上“吊打”;Intel 上新的封装工艺,这部分落后也不难填平。

还有,工艺层面 10SF 真的没有比 N7/N7P 差。有关 Intel 10nm+++ 工艺最近写了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其实第 11 代酷睿移动标压版的 Tiger Lake-H45 算是翻身仗(至少在 AMD 面前是),不知道一大帮人怎么还能那么兴奋地黑。但 Intel 的确前景堪忧——只是我觉得在 AMD 面前也只是堪忧。去年 Intel 宣布 7nm 工艺延后 6 个月,以及 Intel 新任 CEO 宣布今年 Q2 7nm 工艺 tape-in,就意味着 7nm 量产芯片真的要到 2023 年才会面世。

2023 年是什么概念呢?台积电和三星的 GAAFET 应该都出来了。但没事,Intel IDM 2.0 策略已经要实现部分采用外部工厂计划了。这其中的变数可能会很大。

事实上,Zen 在微架构层面真的谈不上什么巨大优势,一大帮喊 AMD Yes! 的主要是觊觎其早期的性价比。至少目前 Intel 相比 AMD 的那点弱势,纯粹是工艺没能按照规划更新导致的,AMD 自身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功绩。


Intel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 Arm,而且 Arm 现有的一些核心 IP 在某些层面是可以吊打 Intel 的。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暂时影响不大。

先说说 PC 领域。暂时就苹果一家在证明 Arm 可以吊打 x86,就是去年发的 M1(至少是 PC 个人电脑的很多常规工作可以!);大家目前在等的是,Firestorm(或更新的架构)在弹性扩展上,应用于 Mac Pro 这类工作站时,还能表现出多大的优势,我自己觉得苹果的工作站级处理器也还挺乐观。

有人说,那跟主流的 Windows 有什么关系?且不说微软这些年在给 Arm 频频送秋波,如果你觉得高通 8cx 和 Windows on Arm 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高通今年 3 月份完成了对一家叫 Nuvia 公司的收购。

这家公司原本是做服务器 CPU 的。但高通在收购该公司的新闻稿和发布会上都说了,Nuvia 的技术优先出现在 Windows 笔记本上。那 Nuvia 这公司有什么牛逼技术吗?

Nuvia 这个公司创立时间就在 2019 年,这公司从创立到被高通收购,其实还没做出过一颗芯片成品。不过佐证这家公司技术的有两方面,第一是这个公司的三名创始人,包括苹果 CPU 团队的前任首席架构师 Gerard Williams。这个人在 Arm 工作了 12 年,而且还曾领衔过苹果 A6、A7、A8、A9、A10、A11、A12 这几代大核的微架构设计。另外两个也是大牛,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另外,Nuvia 以前的公司博客曾经发过几篇文章,现在貌似停更了。其实每一篇写得都还挺浅显易懂。其中有一篇叫 Performance Delivered a New Way,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给了一张图:

这张图横轴代表功耗,纵轴代表单核性能(Geekbench 5 测试性能)。图中,紫色、蓝色、绿色那几条比较平缓的曲线,是 Intel 和 AMD 近代的处理器产品,包括 Intel 十代酷睿的 Sunny Cove 核心,AMD Zen 2 核心等。

而红色、黑色、灰色那三条曲线分别代表高通骁龙 865(Arm Cortex-A77)、苹果 A12X(Vortex)、苹果 A13(Lightning)。最左侧那条深蓝色辐射状“曲线”是 Nuvia 尚未问世的 Phoenix 核心(据说画成这个形状,是为了将来再揭晓具体数值)。不管这个表达方式有多奇特,在 Nuvia 标定的深蓝色区间内,吊打苹果前几代芯片产品的 CPU 性能和功耗是没问题的。

虽然这其中没有加入苹果 Firestorm,也没有加入最新的 AMD Zen 3 和 Intel Willow Cove,但查一查 Firestorm 的 Geekbench 5 性能测试就知道结果了。

如果你觉得用 Geekbench 5 作为测试用具十分无语,那么建议看 Nuvia 的另一篇博客文章,具体谈了 Geekbench 和 SPEC 之间的关系,写得还挺有趣,可以看看:Performance Delivered a New Way Part 2 — Geekbench versus SPEC

用 Nuvia 的话来说,第一,AMD 其实比 Intel 真的优势也没多大;第二是骁龙 865 能效不错,但性能烂了点;第三,x86 平台相比骁龙 865 性能强,但是以 6-11 倍的功耗,才达成了大约 50% 的性能领先;第四,苹果的核心颇牛逼;第五,我们 Phoenix 更牛逼。

这不是我说的,有争议也别来怼我,可以去给 Nuvia 的博客留言藐视他们。不管他们是不是嘴炮,以及 Geekbench 5 本身测试项争议有多大,x86 在“个人电脑”这个市场,如果就做做 Office 文档、用 Adobe 修修图、剪剪片子,以及用 Chrome 看看网页,那么这种芯片就是可以吊打 x86...

具体是怎么吊打的,其实知乎上有挺多相关 M1 的剖析文章和回答,各位可以搜一搜。苹果的策略是在芯片设计的 PPA 三属性中,相当不讲武德地无视了其中的“A”...至于 Nuvia 是怎么做的,那要去问他们了。起码他们的博客里还没提到(似乎和电源管理技术有关)...

高通明年就要藉由 Nuvia 这方面的能力,在 Windows PC 上出这种牛逼芯片了,期不期待?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你觉得这对 Intel 而言意味着什么?微软又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如果这件事靠谱的话,PC 革命是近在眼前的。

有关 Arm 和微软之间的关系,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好了,PC 领域这个事情还是有嘴炮的嫌疑;而且还有点悬。那就来谈谈基础设施市场,其中就包括服务器处理器。各位知道,这个市场是被 Intel 盘踞的。其实即便 Epyc 这两年强势了,连续十几个季度份额增长,但统计机构 Mercury Research 的数据就是,目前 AMD 在 x86 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份额仍然不到 10%。

而 Arm 这边是个什么状况呢?在前些年,上一轮 Arm 服务器处理器潮流中,加入到 Arm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包括什么 Ampere eMAG、Cavium ThunderX、高通 Centriq,这些 Arm 服务器芯片统统都是垃圾。包括亚马逊初代基于 Cortex-A72 的 Graviton,都没怎么引起过 Intel 的注意。

以前 Arm 在服务器这边虽然也有一些布局,什么 SBSA 服务器处理器标准之类的,但感觉他们都没有很认真,做出来的产品怕是 Intel 要笑死。

但 2018 年的 Techcon 上,Arm 相当严肃地给基础设施服务器新推了一个产品线叫 Neoverse——就类似于移动和嵌入式市场的 Cortex。并且那一年就出了 Neoverse N1——这本质上在核心层面是基于 Cortex A76 的核心,当然,会有 cache 和互联等方面的改进,令其适用于服务器。

亚马逊 Graviton2,以及 Ampere Altra 这些基于 Neoverse N1 的产品是真真正正开始对服务器市场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相比 x86,Performance/TCO 明显有优势,而且能效方面有优势。

AnandTech 这两年算是有蛮积极地在测 Neoverse 系服务器处理器的性能,比如说 Ampere Altra Q80-33,Graviton2 他们也用了一套测试方法去测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对比 Intel Ice Lake-SP 和 AMD Epyc Milan 有着怎样的性能和能效表现。感觉 Intel 现阶段的 Ice Lake-SP 还是真的比较悲伤的...我是指单纯 CPU 性能表现上;虽说 N1 目前的每核、每线程性能表现其实还是偏弱的。

前不久 Arm 发布了 Neoverse N2 和 Neoverse V1......N2 是个未来向的核心,Neoverse V1 则属于服务器版的 Cortex X1,就是部分牺牲成本和功耗来换取性能,但能效理论上还是比 x86 要好。Neoverse V1 的服务器处理器其实今年就会推到市场了。Arm 就是强调其单线程性能已经十分彪悍,IPC 提升 50%,就是弥补 N1 本身的不足吧。

上面这张图是 Arm 自己给的,和 Intel、AMD 之间的对比。横轴代表每个 Socket 插槽的性能,纵轴代表每个线程的性能。这张图多少是不公平的,比如 Arm 特别藐视 x86 在搞的同时多线程(SMT,比如 Intel 的超线程),尤其是云环境,就是拖累;所以纵轴的每线程,其实并不是每核每线程,对下面那些“Traditional”是超线程的每线程...

这里的 Traditional 2021 40c 80t 应该就是 Intel 最新的 Ice Lake-SP 至强 8380.

另外一点就是,Arm 对于自家 Neoverse 是过于理想的。比如预设 N2 有最高 128 核,但其实发布 N1 的时候目标设计也是最高 128 核。实际产品最高是 80 核(Ampere Altra),SLC(System Level Cache)也很难做到 Arm 目标设计中的那么大,所以最终性能不会像上面这张图一样夸张。

但 Arm 的能效和 Performance/TCO 是真实存在的、不可忽视的,要不然亚马逊也不会自己跑去做服务器处理器。

有关 Neoverse 目前在基础设施服务器市场,还没有十分确切的数字。我只看到电子时报有份报告提到,预计 Arm 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份额很快可以达到 10%,具体的我也没细看,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对基础设施再做细分。但 Arm 这两年真的太得意了,不仅 Neoverse 采用率还在增,而且像富士通 A64FX 这种超算芯片貌似也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市场。

上面这张图也是 Arm 提供的数据,说是 AWS 在全球 77 个区域中的 70 个都启用基于 Graviton 的 vCPU。去年推出的新实例有将近一半是基于 Graviton2 的,实例的增量远超 x86 产品。

当然了,亚马逊也只是基础设施市场的一部分,Intel 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什么根本性伤害,但伤害是真实存在的。Arm 现在非常“serious”的目标就是全面占领基础设施市场,这跟多年前那种意兴阑珊的状态是真的不同。

最后可以说说英伟达,很多人觉得英伟达今年 GTC 新发布的 Grace CPU,是革了 x86 的命。其实我倒不这么看,因为 Grace 是完全面向 HPC AI 领域的,受众比较窄。黄仁勋自己也说了,这不是用来全面替代 x86 方案的。但英伟达却默默地宣布了跟 Ampere Computing、Marvell、联发科合作,这几家特么都是 Arm 拥趸,以英伟达在数据中心的地位,是可以为 Arm 成就一番事业的——虽然英伟达收购 Arm 本身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至少在 CPU 领域,Intel 面对的问题比奔腾 4 时期真的要严重很多,不仅是相比 AMD 已经不存在什么大的优势了(毕竟以前是默秒全),而且要面对 Arm 这个即将全线压境的角色。关键这次 Arm 的全线压境不是跟前两年那样,光停留在 PPT 和媒体的口号里面了。

不过我英还是有希望的,Alder Lake 即将崛起,Sapphire Rapids 即将崛起,Xe-HPC 即将崛起,等死吧你们。


user avatar   yi-li-yan-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




  

相关话题

  「华为云电脑」将于 8 月 16 日停止服务和运营,云电脑实用性如何,为什么华为要放弃? 
  Intel i3 和 i7 的成本差是多少?如果成本相当,为什么不全生产 i7 呢? 
  如何看待警方查明台州特斯拉撞交警一案,驾驶员全责,与特斯拉车辆本身无关? 
  芯片(IC)在8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火吗? 
  AMD CPU 高负荷卡顿是否确有其事? 
  AMD 股价为何在 2017 年 5 月 2 日暴跌 25%? 
  Intel Core i9-9900K 和 AMD 线程撕裂者 2920X 之间如何选择? 
  超线程对游戏来说真的没用吗? 
  为什么 AMD 的推土机、打桩机失败了,锐龙却成功了? 
  如何评价英特尔(Intel)将NAND业务出售给韩国SK海力士(SK Hynix)? 

前一个讨论
马斯克称比特币挖矿会「加速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那么为什么发展电动汽车是对环境友好呢?
下一个讨论
混动的大趋势是HEV还是PHEV?





© 2024-04-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