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争为什么不可以在轰炸前预先疏散当地居民? 第1页

  

user avatar   jet-ramm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明,这个答案只是一种观点。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是否有确定的答案。

在进行轰炸前,显然攻击方并不控制目标区域,因此攻击方也不可能实际组织疏散行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提前发布预告,希望控制着目标区的政府或者组织会进行疏散,或者当地民众收到警告后会自行离开。

然而攻击方并不总是愿意如此,这很可能导致攻击失去突然性。足够当地民众离开的时间,也足够对方的武装力量做好战斗准备。

另外,现代战争还没发展到只是发射导弹就能定胜负的地步。即使发展到了这个程度,提前警告也可能导致目标被转移。

在攻击方不依赖突然性时,提前预告倒并不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使用原子弹前就投掷了大量传单,警告日本民众离开大城市,巴以冲突中以色列采取报复行动前也时常警告当地居民提前撤离。这种行动除了占据“人道主义”这一宣传上的优势以外,还能向对手展示自身无法被阻挡的力量,强化攻击的心理影响。而对于目标是打击工业的空袭来说,这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好处——不论空袭能否实际摧毁生产设施,工人被疏散这件事情本身都足以极大的削弱工厂的生产能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防御方并不总是愿意采取疏散行动。人口密集到值得疏散的地区往往也是工业、交通或者贸易的中心城市,大量人员的流出将会严重的打击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削弱防御方政府征集金钱和物资以继续支持战争的能力。而承认自身无法保护重要的城市同样是政治上的失败,更不要说疏散过程中还会面对复杂的安置问题。

倒不是说防御方完全不愿意疏散人口,对社会运作影响比较小的儿童就很可能被提前疏散,但对于维持战争非常关键的工业人口不到最后一刻是不太可能被疏散的。

而除了这种相对现实的考量以外,也有政治压倒一切的时候。比如海湾战争中萨达姆就曾经采用故意将外国人质拘禁在可能的目标附近、故意将军火储存在居民附近的手段,试图用平民的鲜血产生足够的政治影响,阻止联军的空袭。

简而言之就是,人命没那么重要,并不足以在决策中始终占据优先地位。


附:虽然在实际上受限于各种考虑而很难保障平民的权利,至少相关的公约已经存在了。

所以这不是什么蠢问题,而是各方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关话题

  如何通过地图分析某一地形的军事价值? 
  战争中,怎么分辨敌方人员是真投降而不是诈降? 
  为什么一、二战刺激科技发展、工业生产,而疫情却似乎没有刺激医学发展(口罩生产不算的话)? 
  二战前北欧、西北欧的若干小国在干什么?为什么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 
  如何看待中国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以F22和B2的隐身性能,可以做到在中国大陆领空装个B就跑吗? 
  如何评价二战日军将领牟田口廉也? 
  尼什空战苏军损失大于美军,能不能证明美军战斗力更强? 
  为何朝鲜试爆氢弹,遭到了安理会、美国等多方反对并提出制裁? 
  二战中,英美炮兵素质或者在炮兵使用方面哪一些是德苏不可比拟的? 

前一个讨论
老师校外补课 ,扇学生巴掌,上课和学生介绍明星肖战,侮辱学生,管学生叫东西,狗东西,能不能举报了?
下一个讨论
中途岛海战时,南云如果没有选择将第二次攻击队对舰的鱼雷和重磅炸弹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用的炸弹,结果会怎样?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