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第3页

                             10    11    12 

user avatar   masterp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佛不渡人人自渡,水稻也能载千秋。
造轻舟而涉无涯,世安宁和享隆平。
袁公隆平千古!



随意引用,我这寥寥几个字根本配不上描述袁先生伟大的一生。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哭了,上吧。

我们不可能总躲在老一辈身后仰望他们的背影。

不论我们愿不愿意,老一辈终将老去,直到我们自己。

我们也总有一天不可避免站到前排。

于个人而言,当发扬“种子精神”,传承伟业。

于宏观而言,要建立和发挥“农田效应”,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条件和机制,培养更多的袁隆平。

生根发芽,桃李满天下。


user avatar   nan-jue-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下无公,正未知千人饥馑,万里贫荒,水稻著奇功,大好河山得一饱。

华夏有士,终毕生东西奔忙,南北劳作,忧民成痼疾,干饭饕餮失元勋。


user avatar   shoudoumaoda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位老人。

时光给了他为国为民铸造不朽功勋的机会、成就给了他超乎常人的名誉和地位,但也会让很多人忘记他还是一个91岁高龄的老人。

3月份的一次跌倒入院,到5月份的撒手人寰,期间经历了什么除了主治大夫我们不得而知。但高龄老人的每一个疾病对医学来说往往都是环环相扣的鲁班锁、此消彼长的跷跷板——跌倒可能带来骨折、高龄和心肺功能障碍使得手术的风险太大、保守治疗不得不卧床、卧床带来肺炎和血栓、肺炎和血栓反过来加重了心肺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了多脏器功能衰竭……

我们都希望现代医学能够带来奇迹、我们都希望不计代价的投入能够逆转死亡,但很遗憾,在医学与疾病的战争上,我们或许互有胜负,但肉体与时光的对抗上,人类从来没有赢过。

一个伟大的精神,承载在一个衰老的躯体上,他终将离我们而去。大家都知道早会有这一天的到来,但都不愿意自己真正目睹这一天。

这大概就是每一个伟人终究的宿命和遗憾。

不过,好在袁老的精神和事业早已不止承载于躯体,更承载于祖国的大地上、承载于金黄的稻穗上、承载于每个人的饭碗里。

肉体终将湮灭,但精神会在希望的田野上永存。

希望每个缅怀袁老的人,都能吃着他为我们带来的粮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哪怕我们终将像他一样逝去,但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才像他一样,不枉此生。

这才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应该唤起青年人继承袁隆平精神,反对躺平文化

就在这几天,有四名国家栋梁去世。

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104岁。
5月21日:故宫原副院长文博泰斗杨伯达逝世,享年94岁。
5月22日:“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我很悲伤,也很难受,也为他们哀悼,但是我又陷入更深的思考,也许我们正在面对一件事。

那就是过去的中华英雄,他们这一辈人老了,正在慢慢离开...

英雄逝去,但是英雄的火焰不应该熄灭。

这些年,我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一个明显的信号,我们的很多年轻人,思想正在出现问题,是熟悉的问题。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中国遇见的发展问题也多,其实很多事情后来想通了,反过来看也就这样,但是当年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比如说腐败问题、空气质量问题、西方思想入侵带来的民主思潮问题等等...

其实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当时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很多政策、治理跟上的慢了。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干部的培养,也是从青涩到熟悉的。

政府的部门领导,和年轻人去大公司实习,其实原理是一样的,你刚刚上岗会需要时间熟练,大量的施政人才也需要时间,中间会有一个空档期,政策对市场有一个滞后期,现在来看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当时的70、80后没有经历过啊,所以当时的社会舆论是怨声载道的。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要是70、80后这代人建设起来的,但是公知最大的来源也是70、80后,说到底公知的来源本质,就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迷茫。

所幸,中华民族不是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曾经很辉煌,搞个苏联称霸世界一极,但是毕竟历史底蕴太浅,没几下就给美国忽悠瘸了,还要啥自行车?整个苏联集体都瓦解了。

在70、80后这代人正当年的时候,其实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国自主道路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提醒,面对鼎盛西方的全方位碾压,确实是很多人就从内心里面服了西方那套说辞。

当时西式民主的票选游戏在国内还没有被扒底裤,很多人是真信了。

但是最终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中华民族,我们最终没有被忽悠的不要自行车,而是开上了小轿车。

就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大多数40-50岁的人,确实是富起来的一代人,到了慢慢步入中年、老年以后,这些人很多也就清醒了。

加上疫情的洗牌,西方思想这几年在中国国内是彻底溃败了,公知们连流量都没有了,只能躲在犄角旮旯里面碎碎念。

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很多质疑,确实是挺搞笑的,比如什么工业化导致空气的污染问题,结果现在中国在搞碳中和、碳达峰,马上要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国家,绿化贡献率,全世界第一...

当年的抱怨污染,结果现在我们快成为全球环保队长了。

当年很多公知吹爆的民主制度,既被川建国同志扒底裤,后来又被疫情揭老底,现在就成了一个笑话。

那代人常常抱怨的腐败问题也彻底得到改变,中国现在的反腐常态化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腐败案件是还有,但整体政治气氛确和中国的水质一样,越来越清澈透亮了。

所以你会发现,这几年在网络上,70、80后这代人的戾气没有了,越来越和蔼可亲了。

70、80后这代人是安生了,但是90后、00后开始不爽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躺平,说不生孩子,什么也不干,有一种日本废宅化的趋势,张口闭口阶级固化。

当然,里面也有情感媒体带节奏的原因,焦虑被放大了。

看起来好像是新形势,其实还是老一套,就是每代人都会有每代人的“公知”。

当年70、80后这代人里面的“公知”,喊的是自由化、民主宪政什么的,反正就是骂体制。

90后、00后的“公知”,更多有一丝撒娇的气息,那就是字里行间透露着两个字:凭什么?

凭什么我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凭什么有人没我努力,却比我过得好,凭什么...

而他们抗争的方式,相比当年的70、80后,也是弱爆了。

好歹70、80后是和体制对喷,虽然是乱喷,但也算有勇气了。

部分90后、00后是直接躺地上打滚了,对着社会说,你们怎么还不可怜一下我?

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在互联网平台说:不生孩子,来威胁社会,似乎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无声的反抗,我觉得挺搞笑的。

因为你朝天上吐一口痰,最终只会落在你自己的脸上。

你以为你个人不生孩子对社会影响很大,可以让国家难堪,让那些金字塔顶层的人难过,实际上只是在惩罚自己。

你不生,人口确实会下降,市场确实会变小,但是这对马云这种金字塔顶层的人,影响几乎等于0。

中国1亿人和14亿人,对阿里巴巴的生态位没有任何影响,无论你生不生孩子,人口减不减少,马云都开得起法拉利。

懂不懂?就是说,年轻人指望通过不生孩子,来反抗社会压力,完全就是一种撒娇式的反抗。

“什么?你居然不给我买玩具?信不信我不读书了?你不依我?我就躺地上打滚了!呜呜....”

可你已经毕业了,这不是学校,社会也不是你的爹妈,你的个人行为最终只会由你个人买单。

朝天上吐一口痰,最终一定落在你自己的脸上。

年轻人以为自己掌握了核武器,自己不生孩子,社会就会顺服自己的哭闹。自己开始颓废,自暴自弃,社会就会对你退让....

是不是太搞笑了?

如果说70、80后的公知,至少还是有直面体制的武德。

90、00后的公知,是近乎于乞丐的存在,躺平文化的本质就是“撒娇”而已。

这话说的是不好听,但是你仔细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就举个错误的例子,来生动描述这个现象吧:

面对“地主”,90、00后这些人,直接往地上一躺,开始对地主撒娇:“你再不给我土地种地,我就不生孩子了,呜呜呜、嘤嘤嘤,赶快可怜我啊,地主哥哥。”

有武德的做法是:“建立工农武装,打倒地主阶级,重新分配土地。”

你如果躺平在地上打滚,地主只不过是会发笑罢了,这傻...不仅穷,还没种...

我知道,如果我这么说,肯定会有人说,那你是说,年轻人应该去搞运动咯?而不是应该停留在口嗨?

所以这就是我说,前面这个例子也不适合,有问题的原因。

首先今天的社会矛盾,和当初地主和佃农的矛盾有根本性区别。

那就是新中国以前,旧社会土地确实是严重分配不均的,如果你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你确实是活不下去,只能被剥削一辈子。

诚然,今天的房价确实高,但是年轻人真的是买不到便宜的房子吗?这完全就是鬼扯了吧?!

真相就是:

1、年轻人不是买不起老家的房子,而是买不起上海、深圳、北京的房子,他们想要的房子:是北京二环的学区房。
这些人如果一旦上车,会第一个支持把车门焊死。

2、低生育率和房价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鹤岗的生育率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而鹤岗根本就没有房价,入手几套房,都没有门槛。

所以说,你得感慨现在年轻人的教育水平确实是上升了,很会玩文字游戏,看得出来,中国的受教育程度在上升。

他说自己只是希望住得起房子而已,那为什么不去鹤岗?

你说不想去东北,也行,中国各省大把的小城市房价低迷,你怎么不去?什么?环境不好?发展机会太少?

哦!终于说实话了吧。

不是买不起房子,只是买不起“心仪”的房子。

对不起,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保障的是生存权,但是不保障你的上车权。

1、买得起房子,这叫生存权,应该保障。
2、买得起北京的学区房,这叫上车权。

你想要自己去奋斗,如果奋斗和现实差距太大,应该是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再去图谋大目标?而不是直接怨社会、或者干脆啃老躺平。

很多人一谈房价,动不动就是什么北上广深,马上开始激动,好像他就只能住汤臣一品,只能待在大城市,待在最繁华的地方。

其实他们激动的不是深圳房价高,更不是反对高房价。激动的是:凭什么上车的不是我?

说白了,就是部分年轻人在给自己的颓废找理由。

欲望很大,但是行动跟不上欲望,所以内心的欲望无处安放,最终梦想破灭,开始颓废。

你们知道袁隆平老爷子年轻时候过的什么日子吗?

是真的吃不饱饭啊,在困难年代,老爷子是真的看见有人饿的不行。

前面我把今天部分年轻人的问题批判了这么多,其实是我对年轻人爱的深沉,我只是想通过70、80后年代的教训告诉你们一件事。

那就是宁做袁隆平,不做柴静、高晓松。

当年袁隆平老爷子面对吃不饱的问题,他是怎么做的?

1、骂政府、骂体制,怨声载道?

2、躺平,用拒绝生孩子威胁社会?

袁隆平老爷子做了第3种选择:

他无视旁人的不理解,立志远大理想,埋头苦干,在1972年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南优一号”,最终彻底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问题,遇见问题:有人尖酸刻薄骂天骂地,也有人萎靡不振,开始颓废。

但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前进的,终究是第三种人。

那就是袁隆平老爷子这样的人,在迷茫中摸索,在苦难中不服输,去创造了一条不存在的康庄大道。

不要去怨恨,为什么中国房价高,那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代价,如果没有土地财政,今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等各项大工程,都是存在财政问题的。

年轻人不应该说,前人做了一个发展的选择,你就去抱怨这个选择不完美。而是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带领中国的未来,做的更好。

是的,前面的人做的不够完美,所以需要你。

而不是只会抱怨前人,怎么不把一切都给我安排的明明白白了?那种思想属于日本废物懂吗?

你是龙的传人,你不是日本人。

当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后,接近百分百比例的美国人都反对华尔街,请问华尔街金融吸血鬼为什么没有被清算,这种金融投机行为依旧还在美国存在。

因为美国废青们只能批判问题,他们无法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结束了饥饿的,不是民主宪政、也不是躺平拒绝生孩子式的撒娇。

而是袁隆平老爷子的杂交水稻。

日本年轻人躺平,让美国人在他们的国土上作威作福。

而中国曾经有千千万万像袁隆平老爷子这样的国士,对美国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我们争取来了今天的这一切,你凭什么躺平?

如果你觉得饥饿不好!那就去改变这一切,因为这是你这一代人的任务,难道你也要让下一代饿肚子吗?!

如果你觉得空气污染不好!那就去改变这一切,因为这是你这一代人的任务,难道你也要让下一代去吸工业污染的空气吗?!

如果你觉得土地财政带来的高房价不好!那就去改变这一切,去做出光刻机,去拿下西方的高端产业链,因为这是你这一代人的任务,难道你也要让下一代买不起房吗?!

什么,有些人说我不想要下一代了?

那这种人,就自己去颓废吧,中国复兴的路上,总有很多没用的人,就好像曾经的公知一样,比如说高晓松吧,他世家名门出身,他中国顶级大学就读,他坐拥无数顶级人脉资源。

那么请问:有一天高晓松去世,他能给中国留下什么?留下那句名言:“印度很平和?” 和他那张大脸?

一个内卷就打趴了中国年轻人?那你怎么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你可真长中华民族的脸啊。


我只是希望告诉广大年轻人一件事,面对历史转折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个时候,你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躺在出租房里面的废青?

还是对社会怨声载道的愤青?

还是解决了无数人痛点的英雄。

老一辈建设者,他们正在离开我们,他们以后守护不了我们了。

就好像很多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得立起来啊!因为爸爸妈妈守护不了你一辈子啊,外面社会很凶险,很多美帝这种豺狼虎豹,他们想要你的命啊!”

今天也是一个历史转折,那就是革命的火焰已经到了要交给90、00后的时候了。

有很多外人不怀好意的说:中国现在也面临很多新问题,说不定中国会变成下一个日本。

那么,广大的中国年轻人们,你们准备怎么回答?

不要被互联网上那些负能量煽动焦虑的文章打垮。取关这些只能撕开伤口,放大伤口的账号。

去打开书本,静静的思考:

1、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2、我想做什么样的人?
3、去寻找自己的“杂交水稻”吧!

我不是支持高房价,只是想告诉你,我们应该要做的更好。

袁隆平老爷子没有被“饥饿”打垮,而是打垮了“饥饿”。

我们不应该被内卷打垮,而是应该击碎内卷。

以后的中国,就交给你们来守护了,你们要照护好祖国母亲。

古田军号已经响起,新时代的年轻人,你们的征途开始了,你们准备书写怎样的答卷?

文章来源 公众号: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ji-yuan-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赤心牵挂三餐,四季奔波为五谷丰登,解十方百姓饥馑,赖公方得华夏兴隆。

六尺躯躬耕七秩,八荒辛劳亦九死未悔,令千家万户康乐,无君何致天下泰平。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伟大的一生,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给他接生的是一位传奇女性——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也是第一位女院士。

她一生亲手接生了5万多的婴儿,但却终生未婚,没有孩子。

但袁隆平和那5万多个婴儿,何尝不都是她的孩子。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陪伴”他离去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早在1963年,吴孟超院士就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震惊了世人。

他被誉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医学家之一。

林巧稚院士开启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吴孟超院士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袁隆平院士则让这些活下来的生命,填饱了肚子。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袁隆平院士的一生:

袁隆平祖籍江西。

爷爷曾经是县令,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曾担任过县里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给袁隆平带来了足够殷实的出生。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曾在镇江的教会学校读书,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正是母亲的英语启蒙,才为袁隆平在未来的国际学术活动中熟练运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刚出生那会儿,由于没有想好名字,他被取名为袁小孩,乳名二毛。

但谁也未曾想过,这个“小孩”会改变数十年后的中国。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无数中国人也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命运。

因为出生在北平,他后来被取名为“隆平”,而他的哥哥叫做“隆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袁隆平仅仅一岁。

虽然家境殷实,但战乱足以摧毁一切。

从1931年到1936年,为了躲避日寇,袁隆平随着父母先后居住在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5年时间辗转5个城市,才最终安定了下来。

正因为成长在特殊的年代,袁隆平从小见证了无数中国人在灾难中死去。

无数人死于战争,但更多的人却死于饥荒。

1936年,小学一年级,在汉口最好的扶轮小学读书期间,一次郊游,在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内,

袁隆平童年的梦想被一个个姹紫嫣红的桃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所打开,从此有了在园艺场学农的念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袁隆平童年的梦,仅仅一年就破碎了。但那一颗种子,早就已经埋在了内心深处。

父亲袁兴烈加入抗战,成了著名抗日名将孙连仲的秘书。

负责运送军火,而他的妻儿再次颠沛。

在汉口扶轮小学才读了两年小学,1938年7月再次迁居到了湖南澧县城。

在澧县弘毅小学读书半年不到,在1939年8月再次迁居到了重庆,随后才读完小学和初中。

在重庆期间,又正好遇到日本人在重庆进行大轰炸。

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一家人就不得不躲进防空洞里。但哪怕如此,酷爱游泳的他,在日军轰炸的空隙,还曾带着弟弟在江里游泳。

  • 2012年,袁隆平曾在一封贺信里回忆到:
回想当年在龙门浩小学就学的情景,那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肆虐,远在后方的重庆也未能幸免。中国人民在灾难中痛苦挣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警报声中上课,我们甚至躲在南岸防空洞完成作业。

抗战结束,袁家再次回到汉口。

1946年至1948年,袁隆平的高中就读于汉口博学中学。

中学期间,他曾获得汉口游泳冠军,湖北省第二。从小的运动天赋,差一点把他的人生,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他当时的同桌是另外一名科学院院士林华宝。

1948年,袁隆平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入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辉学院被并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

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新,水稻种植面积仅仅2572万公顷(比后来差不多少了1000万公顷),总产量4864万吨,人均水稻一年仅仅90公斤。

此时的人均总粮食产量也只有209公斤,平均每天一公斤不到。

人均预期寿命,也仅仅只有35岁。

1951年7月,由于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袁隆平参加了空军报名,并且体检合格、通过了政审。

经过再三考虑,为了国家的经(农)济(业)建(理)设(想),袁隆平最终还是决定继续留校学习。

如果当初袁隆平去了空军,中国或许会多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但却可能好少一位无双国士。

1953年7月,袁隆平顺利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他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当年,中国才刚刚完成全国性土地改革,他被先后分配到湖南和湘西的偏远地区的农校教书。

袁隆平被先后安排教俄语,以及研究红薯,常常感到孤独寂寞的袁隆平拉小提琴聊以度日。

这个爱好,他一直保留到了今天,甚至在田间还会拉一拉:

而在袁隆平感到孤寂的这一年,美国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此时的中国,信奉的还是前苏联农学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简而言之,这个学说就是通过嫁接或者胚接创造“新物种”,而否定基因的存在。这个学说不仅把苏联农业带进了死胡同,也带偏了中国农业研究方向。

袁隆平也曾“误入歧途”,研究番茄和马铃薯,西瓜和南瓜之间的嫁接。

1957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后四年,袁隆平才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沃森和克里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他才开始研究真正的杂交水稻。

其实,早在1926年,美国人琼斯就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了杂种优势。但却很快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推翻,甚至在哈佛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做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水稻没有杂种优势,被一锤定音,一时成为“公论”。

虽然随后的二三十年,日本、印度,甚至马来西亚都有农学家对该理论进行挑战,但都没有获得成果。

在越来越少人相信水稻杂交优势的国际环境下,袁隆平却开始了相关的研究。甚至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这一年前后,他与一位姓王的女化学老师相恋了。

三年的爱情,给袁隆平单调的生活带来了鲜活的色彩。

他们差一点走入婚姻的殿堂,但在现实面前,最后却无疾而终。

年轻时候袁隆平是一个痴情男儿。

一开始他并没有死心。

一直等到女方生了孩子,他才真正的死心,彻底放弃。

这时,时间到了1960年,前后三年间,发生了全国大饥荒。

30岁的袁隆平不仅亲身经历饥荒,也在路边看到骨廋如柴的尸体。

饥荒中死亡的同胞,再次深深刺激了袁隆平。

他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信念,他要解决中国的饥荒问题。

几十年后的今天,纪录片《时代我》曾拿着著名表情包“还是吃的太饱了”,询问袁隆平:

袁老师,不知道您怎么看待网友们传的这张图。

袁隆平先是读出“还是吃的太饱了”,哈哈哈笑了两声。

紧接着神色就伤感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那个时候,饥荒时代的时候啊。
没饭吃真的难受啊,饿死人了。

说到最后,眼睛里泛着些点点泪光。

只有深刻经历饥荒年代人,或许才会因为某一个字词,而感触至此吧。

让每一个中国人吃饱,是一路从饥荒中走来,带给袁隆平的鉴定信念。

为了寻找雄性不育株,一寻找就是三年之久。

这三年期间,他没有寻找到雄性不育株,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妻子——邓哲。

他们是经过介绍结合。

1964年,袁隆平34岁,邓哲26岁,他们仅仅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自己人生的婚礼。

  • 先结婚后恋爱,但却相亲相爱了一辈子:

在这一年,袁先生(邓哲对他一生的称呼)双喜临门。

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一年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水稻的杂交优势。

虽然袁隆平遭受到外界的非议,但邓哲爱人却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

1966年,袁隆平发表著名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而在这一年,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的农学家也研究出了不育系进行配种。但遗憾的时候,日本人研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由于亲缘太近,并不具备杂交优势。

虽然袁隆平的研究,一开始也没有重大成果,但他并没有放弃。

只是这一年,中国也正好进入了特殊的时期。

1954年,毛主席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袁隆平作为农业专家,34岁,尚且年轻气盛。一次和同事聊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农业八字宪中缺少了很关键的“时”。

在12年后的特殊时期,因为这个陈年往事,他也成了被针对的对象。

这些人正准备批斗袁隆平的时候,却偶然在袁隆平的档案里,发现了国家科委肯定他《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的公函。

原来,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赵石英看到了袁隆平的论文,他看到了杂交水稻可能对中国未来农业的重大影响,从而请示了当时的科委领导。

任国家科委主席的聂荣臻元帅直接表示了支持,才有了这份公函。

因为这份公函,当地的地委书记给予了袁隆平绝对的保护。

袁隆平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不仅没有被批斗,他的研究反而列入了省级项目,有了一心钻研的机会。

然而,搞破坏的人,从来不会有什么道德。

1968年5月的一个晚上,水稻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实验田的水稻被人全部偷偷拔出,一根不剩。

多年的成果一夜尽失,袁隆平悲痛欲绝。

经过不断寻找,才在废井边上找到5株残存的水稻。

这次人为的破坏,让研究成果至少退后了三年的时间。

那几年,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杂交工作,没有得到有力成果的袁隆平受到了莫大的质疑。

农民称他是疯子,同行称他是骗子。

为了进行更多的杂交配种,袁隆平前往云南进行扩大培育。

1970年1月5日,云南发生7.7级大地震,伤亡累计5万人。相隔100多公里的杂交水稻基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袁隆平和工作人员一度在树枝搭建的窝棚内,冒着危险在漏风漏雨中继续进行实验。

直到收集到大量野生稻品种之后,他们回到了湖南。

当年6月,即将召开湖南第二次科技大会。但袁隆平一直没有研究出成果,本以为自己会在科技大会上再次被同行嘲笑,而感到迷茫。

但没有想到是,科技大会把他的研究作为头版展出,并让他进行演讲。

科技大会的安排,带给了袁隆平内心强大的动力,他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坚定。

回去后,他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杂交工作。

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珍贵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立为重点攻关项目。

经过上千个品种与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进行上万次测交,以及回交转育试验,终于选育出了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利用全球一千多个品种,与不育系、保持系测交筛选,最终育成三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南优1号”。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让水稻产量也从300公斤/亩,提高到500公斤/亩。

此时距离袁隆平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过了整整9年时间。

9年时间的“一无所得”,加上前所未有的非议,甚至人为恶意破坏。得有多强的斗志和自信,才能让袁隆平一直坚持了下来。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水稻无杂种优势的结论。但当国外学者知道他竟然是中国的“乡村老师”后,带给他们的更是降维打击。

1974年,袁隆平团队选育出了优秀杂交品种南优2号,亩产628公斤。比普通水稻增产20%

随后,袁隆平团队又陆续培育出了多个优良杂交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的重大成功,令全国上下振奋。

1975年,国务院便做出了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研究决定。

到1976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从370多公顷提升到了13.87万公顷,足足提高了370多倍。

袁隆平并不满足这一点点成绩,继续攻坚杂交水稻的产量。

西方国家纷纷来中国学习,袁隆平把种子倾囊相送。

1979年,美国引进中国的3个籼型杂交水稻,增产165%以上。

西方十分震惊,杂交水稻引起世界关注,被称为“东方魔稻”(Oriental Magic Rice)。

各国开始纷纷前来中国学习,请求袁隆平指导。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同年,袁隆平提出光温敏不育系水稻,提倡两系法育种。

1986年,袁隆平进一步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

10月6日,举办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全球学者前来学习: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证书:

1995年,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同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粮食增长瓶颈的到来,各个国家对中国高速增长的人口提出了担忧。

虽然从建国到1990年,中国粮食产量提升到了4倍,但人口也增大到了2倍:

早先,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布朗认为,按照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速度,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需要进口的粮食将高达2亿吨,这个数量达到了当初国际谷物贸易的总量。

布朗的观点引起国际轰动。

然而袁隆平坚定得相信,杂交水稻的产量完全没有达到上限。

1996年,他主动申请进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

2000年,他完成实验田亩产700公斤目标。在这一年前后,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占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

2004年,他完成实验田亩产800公斤目标。同年,获得世界粮食奖。

2006年 ,中国粮食总产量逼近5亿吨大关,联合国停止了1980年以来对中国的粮食援助。

这一年距离袁隆平提出超级水稻,仅仅过去了10年。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被他彻底画上了句号。

同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Y两优2号”亩产926.6公斤。

2013年,“Y两优900”亩产988.1公斤。

2017年,实验田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创造当时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这一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达到6916.9公斤,比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2019年,袁隆平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实验田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

……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给出了一个满分的答案。

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的稻谷、小麦、玉米末期总库达到2.8亿吨,尤其是稻谷和小麦达到了历史末期库存的最大水平。这个库存数量,是布朗当初预估进口粮食的1.4倍。

粮食自给率达到98.75%。

我们不仅每年进口的大米越来越少:

出口的大米却越来越多:

2019年,中国出口的大米,也正式超过进口的大米量。

近年来,因为建筑面积和退耕还林,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一度逼近18亿亩红线附近。

耕地减少,产量反增,这正是杂交水稻的功率。

2014年以后,虽然总水稻种植面积较少,但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却增加了。

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5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7%,产量更是占了65%,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然而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是中国。

从1979年,把种子送给美国开始,中国一直对外输出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到今天。

40多年来,从美国到日本,再到印度,各个国家以及大公司纷纷到中国学习技术,

杂交水稻被联合国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

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种植杂交水稻,遍及美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马达加斯……

袁隆平说,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杂交水稻正在走养活全球20亿贫困人口的路上。

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袁隆平从来没有满足自己所做的这些。

2020年,他还在盐碱地积极推广海水稻,从两万亩扩大推十万亩。他计划在10年内推广1亿亩,每年多生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

2020年1月1,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目标:

  • 1、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
  • 2、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袁隆平

爷爷,一路走好。

您的目标,让子子孙孙来完成。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

袁隆平,这位,当代神农,当今中国科技的图腾一般的存在,离我们而去。

在此,回顾袁老的伟业,以表纪念。

下文来自我2019年3月写的一个农业科学家系列(袁隆平、李振声等,袁老师我介绍的第一位)

这里就搬运过来。

——————杂交水稻之父————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主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当年稻谷产量为20693.4万吨,小麦产量为12885.0万吨。

在当前,可以说,水稻才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物,而对水稻产量的改良,袁隆平功不可没。

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过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让他十分痛心,“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袁老曾经留下的话,也是他立志从事农业的主要原因。

而袁老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这几个字可以说是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袁隆平的成就。

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杂交水稻的事情。

在生物学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两种遗传特征差异的生物如果杂交产生后代,那么后代会呈现出即拥有优良性状又可以避免劣势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杂种优势,而利用这种特点来做出来的物种就是杂交种。典型的就是玉米,相信不少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此十分熟悉,玉米杂交可以实现很好的性状,比如高产,比如抗倒伏等,不过杂种优势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杂交后代不能保种,杂种的下一代就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需要每一代都进行杂交。

回到水稻,中国水稻品种不少,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同时具有各自的劣势,这种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来让水稻更好的生长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毕竟水稻可是中国的主粮,更是我国独立驯化出来的农业物种。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袁隆平身上,但是水稻杂交可没那么简单。因为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什么意思呢?就是水稻的雄花和雌花是生长在一起的,所以它们是自交的。这种情况下,想搞杂交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国外科学家曾经一度判定,杂交水稻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


而袁隆平先生却不信这个邪,既然自然界如此精彩,那么一定会存在一个例外。于是袁隆平先生和很多科学家以及大量的农业人员一起去努力寻找雄性不育株,1964~1965年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的农场一带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这可以说是我国杂交水稻的里程碑事件。找到了雄性不育系,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大量的培育,然后进行杂交。最后通过不断地杂交,我们把杂交水稻发展到了极致。

今天,杂交水稻亩产已经可以达到了上千斤,而传统的水稻产量才只有几百斤,可以说,我国能够在主粮上解决生产问题,杂交水稻功不可没,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2000年,袁老获得首届国家科技最高奖,颁奖上介绍袁老的贡献之一: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2010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超过60亿亩,增产稻谷600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近57%,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5%,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袁隆平院士还积极促进杂交水稻技术造福世界,多次到美国、印度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传授技术,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国外杂交水稻专家约2000人

因此袁隆平先生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不仅仅是杂交水稻——————

然而,袁隆平先生的科研并没有从此止步,一方面,他努力的改进杂交水稻,让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攀升,另一发面,他还在努力的深耕水稻,不断地改善水稻的各种性能。

———镉大米———

比如,我国不少地区是由于重工业发展导致大量的镉进入了土壤形成了镉污染,而大米这种植物对于镉的吸收也是十分的强大的,因此我国经常报道“毒大米”就是镉大米,如何应对毒大米,袁隆平先生采取基因工程的办法对大米的基因进行处理,最后成功的降低了水稻对镉的吸收,这个成果可以说是造福于健康的,毕竟我国镉污染重灾区也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既可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当地的水稻产业。

———海水稻———

再比如,海水稻。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盐碱地是威胁农业的重要因素,光是中国就有15亿亩盐碱地,堪比中国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而开发海水稻,可以极大的改善盐碱地,让盐碱地变废为宝,成为新的粮食产区。袁隆平先生正在努力的推动海水稻,前段时间在新疆种植海水稻还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不亚于杂交稻。

以前读小说,记得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隆平先生深耕农业,努力改善水稻,可以说真正的做到为国为民。

当然,另一个形容也很形象:当代神农!

在袁老90大寿的时候曾说过,“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如今袁老撒手尘寰,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遗憾。但是,袁老的遗志已有更多的人在继承,更多的育种和农业生产改进都在进行,相信不会让袁老失望。


最后,袁老,一路走好。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为为粮食安全所做的贡献外,以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还为新中国科学技术输出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1980 年 1 月 14 日,发改委成立了中国专利局,同年三月,美国一家企业通过专利局,付费获得了一种杂交水稻技术的专利转让。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外国家转让专利,不仅是农业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步,中国向世界分享科研成就,从此有了指引。

不过,有分析指出,由于中国专利相关法律中不接受为一种植物注册专利,只转让技术的话,经济回报相对有限。于是有学者慨叹,杂交水稻技术,卖便宜了。[1]

关于能否为植物授予专利,各国法律有所区别,我国《专利法》规定,「动物和植物品种」不得申请专利,(但发现者可以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获得一定的保护);而在美国,植物专利的保护渠道非常多样,植物品种和产生新的植物品种的方法,均可受到专利保护,这样让农业巨头有更强的激励开发新品种以获取高昂专利费用,也能确保把技术成果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别人只要使用了新品种农作物的种子,就要给钱。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了青蒿素,由于专利保护还不够完善,它真正成为了中国给世界的一份无偿的礼物。杂交水稻技术,已经从中国推广到了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催生一个把持着种子和技术的垄断巨头。像这样不计回报造福世界的壮举,改变了数十亿人的命运,已经超出了用金钱可以衡量的限度。

前一阵,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对「在家种菜」这么执着,很多人都想把阳台和花园都变成菜园地?

有人说,是因为对土地依然有着朴素而炽热的感情,有人说,是因为饥饿的记忆还没有远离,有人开玩笑,说不愧是「农业国」。

按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来说,我们的确曾经是农业大国,而袁隆平真正让农业大国一步步成为农业强国。

其实,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未必吃过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虽然高产,但并不好吃,适合加工成其他副产品或者用作战略储备。但科技自立、科技自强的种子,却通过杂交水稻技术的完善和输出,真正生根发芽,并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这就是袁隆平带给一代人的信念。

参考

  1. ^ MA Guo-hui et al. "Hybrid rice achievement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2): 197–205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人走了,整个中国在为他送行。同一天,火星车走下了祝融号,迈开了征服荒凉世界的第一步。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启程。有些人完成了任务,而有些人才刚刚开始。




                             10    11    12 

相关话题

  为什么科学中不使用单位「个」? 
  深圳赛格大厦振动原因公布,系桅杆风致涡激共振和大厦及桅杆动力特性改变的耦合,对此你怎么看? 
  知乎说改个参数的科研是灌水,我的本科老师说搞科研高创新就是改参数,哪个对的? 
  如何看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神文《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 
  丁香医生《辟谣 101》中的内容是否都是正确且严谨的?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青年大学老师是最轻松的工作? 
  为什么捂住耳朵之后会听见呼呼的风声? 
  巨型的轮船建造的时候是由很多大型模块拼接起来的吗?如何保证接缝处的密闭性能? 
  请问英文论文翻译之后发表,译者算一作或者共一吗? 
  有哪些看似荒谬的事,却有合理的医学解释?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都在说美国衰落,没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人民生活,哪里衰落了啊?
下一个讨论
大家打完新冠疫苗有什么反应吗?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