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第2页

                             10    11    12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享年91,算喜丧了,不必过于难过。

以后每次有了新的杂交水稻品种,都往陵园里种一株吧。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老的贡献并不局限于中国,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农学人是实打实的为整个世界驱散了饥饿。

杂交水稻可能并没有东北大米那么好吃,但是无数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因此活了下来,无数本可能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得以避免。

对于他们而言,吃饱饭就意味着生存,就意味着和平。

袁隆平院士值得被中国人铭记,更值得被全人类铭记。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隆平读大学时,有同学在嘉陵江失踪,他跳江搜寻,顺流而下,一口气游出十几里。


他是游泳健将,得过汉口预选赛100米和400米两个第一,得过省运会银牌。


1952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他代表川东到成都参赛,因好奇龙抄手等小吃,拉肚后表现不佳,最终得了第四名,前三名都入选了国家队。


返校后,他报名参加空军,从800余报名者中入选,然而因抗美援朝战事放缓,他又被退回。


好友为他忧心,他却浑不在意,自评生性散漫,喜欢过率性而为的生活。


他读的是农学院,毕业分配表格上,他随手填下“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最终被分配到湖南湘西的安江农校。


同学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没找到,劝他说那里比较偏,会一盏孤灯照终身。袁隆平说,没事,寂寞时我就拉小提琴


他从重庆坐船到武汉,从武汉坐火车到长沙,再坐两天烧炭的汽车,翻过雪峰山,到了安江。


校长生怕大学生跑了,特别强调学校有电灯,但袁隆平更满意校边的沅江,放下行李就去游泳。


最开始,袁隆平负责教俄语,但很快改教遗传学。大学时,他学的专业是遗传育种,然而教书后才发现并无教材。


他带学生去雪峰山采集标本,自制图表,自编教材,在班上成立科研小组,做农学实验。


他时常想起小时看的《摩登时代》,卓别林想喝牛奶,招手奶牛即来,想吃水果,伸手窗外就摘。一个时代的摩登,根基在田园。


他做嫁接实验,让红薯上开月光花,让番茄下结马铃薯,让南瓜秧长出西瓜:


当年结了一个瓜,南瓜不像南瓜,西瓜不像西瓜,拿到教室让学生看,大家哄堂大笑,吃起来味道也怪怪的,不好吃。


欢乐的实验很快戛然而止,三年困难时期到来,袁隆平在自传中说,亲眼见饥饿的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


众人发明双蒸饭,饭蒸两次后,看着多一些,袁隆平几次梦见吃扣肉,醒来才知南柯一梦。


他因此研究水稻。1961年7月,他偶然在田间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


稻株麦穗低垂,颗粒饱满,推算下来,用其做种子,水稻产量能翻一倍。


他小心翼翼培育了一年,但新麦田收获令人失望,他坐在田埂上反思,意外想明白水稻杂交的可能性。


一切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五万分之一


14天后,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论文投稿,1966年,发表在中科院下属的《科学通报》。


十年动荡到来,他因那篇论文,被高层关注,得以继续研究,然而妒者甚多:中专教师能搞什么研究,不过是骗国家经费。


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间被人拔空,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浮着5根秧苗。


那5根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两名助手,远行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


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他们碰到三亚大洪水,将秧苗带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


海南日子清苦,唯一福利就是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特殊日子能吃,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铁路涵洞的水洼中,发现一根野生的不育株。


袁隆平从外地赶回,将其起名为“野败”。


“它像一堆野草,叶子一碰就掉了”。当时众人未曾料到,野败会成为奇迹的起点


袁隆平研究发现,野败完美符合培育需求,18个省市科研人员赶赴三亚,水稻杂交浪潮自此开始。


1975年时,南方杂交水稻面积仅370公顷,一年后便飞跃至13.87万公顷,两年后激增至210万公顷。


袁隆平的事迹传遍神州,写入课本,对这个饱经风霜的古国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


1981年,袁隆平被国务院授予特等发明奖,他也成为陈景润之后,新的科学偶像。


第二年,袁隆平受邀前往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


登台后,投影仪忽然打出他的头像,下面写着“"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主办方说: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袁隆平便已在国际会议上推广中国杂交水稻,20余国专家听得聚精会神。


讲完后,澳大利亚专家举手问,什么是“赶粉”。袁隆平笑着说,那是中国的土方法,农民两头牵长绳,扫过稻田,抖出花粉。


会后不久,美国企业来华,签订协议,在美国种植杂交水稻,这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合同。


袁隆平五次赴美传授技术,骑自行车往来美国稻田。


杂交稻田增产明显,美方震动,特意到湖南拍了部彩色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


杂交水稻迅速风靡世界,日本出书《神奇水稻的威胁》,菲律宾总统飞到北京给袁隆平颁发勋章,越南盗版了袁隆平著作,偷种杂交水稻多年。


袁隆平的学生,到东南亚腹地传授技术,因在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交错地带种植,被多次绑架,但听说他是粮食专家,总会立即释放。


在更远的非洲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解决了当地温饱,被印在面额最大的货币上。


袁隆平说,当时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有20多个,其中一个印度,吃大米的人口八九亿,一个越南,吃大米的人口六七千万。


成名后,袁隆平受访时,反复提及他有两个梦。


一个梦,是他在稻田中睡觉,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称为“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若全球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


他倾其一生,希望两个梦实现。


九十年代,袁隆平三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次落选。


舆论抱不平,但袁隆平平淡处之,“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不够”。


1995年,袁隆平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被推荐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选那天,介绍袁隆平时,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奖得主西瑟·罗尔说道: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参会后,在白宫前,袁隆平被中国游客发现,人们纷纷要求合影签名,有人喊他“伟大的科学家”。


自传中,袁隆平说,这让他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


亲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激流,他早知浮沉真意,高楼大厦让他压抑,他的梦终究还在稻田之中。


晚年的袁隆平,活得越来越像青年时自在。他尽力远离喧嚣,说话也越来越无忌。


他写自传说上学爱睡懒觉应付检查,说也在乎名利,只是不放第一位,常有记者让他到稻田拉小提琴摆拍,最后他直言说他拉的不好听。


澎湃的记者问他:您是几代人都非常敬佩的偶像,能给年轻人一些人生方面的建议吗?


他答:人生啊?这是哲学问题,我不懂,问哲学家吧!


他爱好只剩运动和看书。一度迷上气排球,打球时老人高度兴奋,其他人忘记比分,他一定记得。


几年前,因为气喘,他被迫不再游泳,此后,走路也需搀扶。


所幸看书不受影响,老人每周看3天业务书,其他时间看文史地理,以及外文。


他说,运动和看书的目的,便是让脑子灵活,让他还能够下田。


去年11月,袁隆平哭了,他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


对于年逾九十的袁隆平而言,世事已难动情,除了禾下的梦。


然而,他无法再亲睹两个梦的后续。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老人与世长辞。


悲怆在社交媒体蔓延,不同年龄的人都在表述哀思。有的人沉默寡言,但离去时总让国人心头一空。


91岁的袁隆平,大半生只在稻田之中,每当我们见多了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想起老人,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


他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今天,这底气不再了。


傍晚时分,长沙的人们自发送别袁隆平,浩荡的人潮填满街巷。这是最朴素,也是最厚重的致意。


那人潮,就像他曾经畅游的嘉陵江、沅江和长江。


江涛阵阵,送别一位老人。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user avatar   xiao-miao-ta-huan-shi-miao-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怎么了,从下午到现在心里一直空落落的。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写袁隆平院士可爱的一面吧,缅怀国士无双。

1、央视《面对面》里,袁隆平院士自己很喜欢老师给他的评价--自由散漫。

2、袁隆平院士开心地说自己是“90后”,脑子不糊涂。

3、央视《对话》中,袁隆平院士说的是青春,不是高龄。

4、《天天向上》,袁隆平院士爱吃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

5、一直保持一颗可爱的心。

6、袁隆平院士带博士生脑阔疼。

缅怀袁老,当之无愧,国士无双。


user avatar   jiang-cai-kao-yan-b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老千古。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接受这个消息,第一次感觉这个消息是谣言该有多好。


袁老去世了,但是西方和公知任然不放弃对他的诋毁,以后见到这样的,遇见一个举报一个。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新中国以后的路还需要我们来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user avatar   lulu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这张图并没有什么不尊敬的意思,但如果这张图能理解成袁老在提醒大家,“少胡思乱想,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勤恳做事”的话。

让袁老永远存在于网络MEME里,也是一种很棒的纪念吧。


user avatar   guai-li-luan-shen-28-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转又反转

袁老是在等我们把这顿午饭安心吃完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好好吃饭 不要浪费粮食

珍惜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就是对袁老最好的告慰与缅怀

之前也有伟人离开 但这一次尤为难受

因为民以食为天

这一份紧密的感情就像刻在了DNA里

祖祖辈辈 永永远远都割舍不掉

又想到了那些成箱成箱倒牛奶的追星族

心里堵得慌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

现在袁老的梦快成真了

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袁老最大的缅怀:

好好吃饭,不要浪费粮食

一日三餐 米香弥漫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user avatar   ling-hu-er-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袁老,那将是诺贝尔奖的殊荣。

杂交水稻技术使得那么多人免于饥饿!这是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活菩萨,真正的活菩萨!

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袁隆平院士,才使这一奖项真正的体现了和平!

古代战乱,大多数原因都是农民吃不起饭,揭竿起义。

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问题。


user avatar   shitu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图馆缅怀袁隆平院士原创诗词:

醉太平(by 小玄学)

鸬鹚莫鸣,耕牛慢行。耖犁还可稍停。看禾田稻青。

秧苗昧情,无知晦明。恨遗红日煋煋。却道仓已盈。


悼袁老(by 双手开扇又一年)

束发立志救馁荒,一世劬劳为糗粮。

亿兆黎庶衣食系,要使人间谷盈仓。

陌上青青灼暑气,禾下盈盈乘闲凉。

道毋饥人已遂愿,子魂魄兮归故乡!


挽诗(by 淞溟冽-源儿)

肝胆相照双目明,丰衣足食盛世临。

痛哀无双四国士,长使天下泪满襟。




                             10    11    12 

相关话题

  经历过猪肉破40元一斤,现在生猪价格跌破一斤10元,猪肉未来走势如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给那些申请到美国十大名校博士的中国学生每人奖励200万让他们到清华读博,可行吗? 
  当今世界依靠人类现有的科技有没有可能从地球上完全抹除掉一个岛屿? 
  高铁为何晚上不运行? 
  大象北迁是不是板块位移,中国气候整体偏向赤道变暖了500公里? 
  如何看待黄旭东直播时感谢用户导致比特币大跌? 
  我想问一下,当下哲学,究竟是在指导科学发展,还是在碰瓷科学往自己身上贴金? 
  自然科学在中国发展比西方落后,文字是主要原因吗? 
  我想出一个永动机原理,违反热力学定律但理论上挺靠谱的,不知实践如何,谁来驳斥下? 
  高铁动车组上的一圈一圈的东西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都在说美国衰落,没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人民生活,哪里衰落了啊?
下一个讨论
大家打完新冠疫苗有什么反应吗?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