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北极科考,却遇到北京朝阳区的小学生毕业旅行」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给孩子一个特别的毕业季? 第1页

           

user avatar   NewSean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三个人都要去24楼,最终他们也都在24楼相遇了,24楼的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

第一个人说自己是直升飞机到顶楼然后下来的,并且抱怨到直升机的噪音太大,降噪耳机夹耳朵特别不舒服。

第二个人说自己是坐电梯上来的,电梯的空调也不凉快,并且上来的太快了,耳压太高现在脑子还在嗡嗡叫。

第三个人说自己是爬楼梯上来的,虽然爬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双腿累得垡头,但终于上来了,风景真的很好。

虽然他们都来到了24楼,但是他们付出的努力相差千万倍。


为什么讲这个呢?

北极科考作为严肃的科学考察项目,需要由经过多年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员才可以进行。

但是,北极这个地方终究还是在地球上,只要是地球上的地方,有钱就可以到达。

一个是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可以进行的科考项目,一个是只要有钱有资源就可以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到达的旅行,但是两者同样在北极相遇了。

这二者的相遇,不就是我们讲的“阶层”差距吗?

从前,我们说“我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现在,北京朝阳区的小学生花钱坐飞机就可以在北极与你相遇。

而我,奋斗了三十年才有机会作为贵家族公司IPO的公司律师。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有且只有一个。

我们是否能接受下一代起点差距巨大这件事。

也就是说:

一个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和甘肃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人生的轨迹天差地别这件事,我们是否能够接受。

也就是说,中国发愁的事情,已经从之前的炫富,拼爹,逐渐转变成了,越来越深的阶级隔阂带来的担忧。

我的孩子就算再优秀,他未来,恐怕也很难竞争的过那些人。

虽然说读者里面大多数文章,都被厌恶,但是我依稀记得,有篇文章,让我至今难忘。

恩,就是那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小地方低收入者家庭的孩子,就算奋斗十八年,也可以和大城市中产阶级,乃至于更高阶层的子女,一起喝咖啡么?

这是大家所担忧的事情。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比我们的父辈,隔阂更深了,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是否面对一个隔阂更加严重的世界?

我们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如今,躺平主义才开始蔓延开来。

说白了,躺平主义本身是对于未来悲观大于乐观的结果。

而对于国家来说,在批判躺平主义之前,更应该关注到这种隔阂的存在,以及努力消弭这种隔阂,给年轻人创造希望。

否则,伴随着绝望,躺平的人会越来越多。

毕竟,奋斗一百分,才能多一分,那么何不躺到了悠哉过一辈子呢?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我写这个回答,哪怕是推送、置顶,谁会看呢?

那些局长、厅长,甚至更高的权力,或与权力对应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会看。

但,恰恰是他们的孩子,在我的认知里,是有办法组织了去南极、北极的。

好,那会看我的回答的朋友,希望能看到些什么呢?

1、希望,通过头头是道的分析,给出,还有希望,还能赶上,最好还是超越。

2、安慰,如果没有希望,那么至少分析以后,得到,去不去北极,不是什么事。

3、批判,假设没有希望、无法安慰,那就批判一下这是不公平的,这是系统造成的,与个人无关(前提是人无法选择出生。那问题来了,如果人的出生有选择及某种条件的必然,该怎么办?)。个人已经很努力了,但过的不好,不是个人的事。所以批判这个系统。

人类对于如何面对先天的差异,以及先天、后天的不公平,早就给出很多看法、解决方案了。但为什么没用呢?因为我们花了50多年,让这里的很多人,不信这些。让很多人就是相信,你有的,我也要有,为什么你有的,我没有?现在,要把50多年形成的这个观念,变过去,用血淋淋的事实让那么多人坦然接受,别人有的就是别人有的,凡事未必努力可行,人各有命,人需安命。太难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602有人看再写点吧--

斯瓦尔巴德这个线路差不多十年前就有了,我是12年去的,那时高二,通过学校报名的。这个线路只有夏天才开放,冬天这些船啊,向导啊都是参与科考的,这种项目可以理解为他们夏天赚点外快(当年是这样,现在不清楚)。

船不大,游客+工作人员一共100多人,基本上和迷你邮轮差不多,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比例会比一般邮轮高,我印象接近2:1了,毕竟线路相对特殊一点。船是用旧破冰船改造的,虽然是夏天但北极圈还是有浮冰的,船内部稍微翻新过,毕竟还是要接待游客。住的是三人间,比较拥挤,带一个超小的洗手间和一个小舷窗,其实还不如没有窗户,因为极昼的原因半夜太阳还在那挂着,不把窗子封死根本睡不着,前几天生物钟完全是乱的,只能看表判断要不要躺下。船上没网,只有中午两小时趁卫星经过上方的窗口可以打电话,单独收费贵的要死,没见谁用过这服务。到最后我们房间唯一娱乐是玩我手机上一个弹球游戏。好在吃的还不错,早午自助,晚三道套餐不重样。

整体行程一般是白天登陆游览,晚上开船赶路奔下个地点,船上就是胡吃海塞+睡+站甲板上锻炼眼力,寻找各种动物的踪迹,发现北极熊和鲸鱼会全舰广播,大家跑到那侧甲板一通拍照

登陆没有码头就是直接冲锋舟吊到水上,大船换小船上岸,全船登陆会分为三个组,岸边组,闲逛组,徒步组,难度逐级提升,可结合自己的体力情况和心情,自由选择。登陆后每个team都是两个向导跟着,有猎枪防熊。当时我们基本上都是高一高二的学生,正是体力充沛的时候(现在当了社畜后就不行了),每次广播登陆30分钟准备的时候,我们都整好装备跑到舷梯等着,就为赶第一船上岸参加徒步组。

斯瓦尔巴德夏天也不是很冷,普通冬装够用,也不是冰天雪地,徒步路上花草挺多,但毕竟野外不能掉以轻心,夏天冻土化了会变成烂泥坑,有个同学陷进去直接到腰了,我们刨了他15分钟。碎石头特别锋利,我摔倒时候为了保护相机用手挡了一下,到现在手上还有一道疤,还有野生动物啊什么的,狐狸,熊,鹿,海狮都遇到过,坚决听向导指挥,让你后退就退,让你蹲下就蹲,让你安静就闭嘴,不是怕动物冲过来咬你,主要是怕动物被你吓跑了。冰川上不让踩的地方坚决不踩,让你带的装备都是保命的,别偷懒扔屋里(登艇有人查),不脱离队伍,整体来说就比较安全

小学生的话登陆不离船太远安全肯定没问题,但可能体验会稍差一些,个人感觉这活动精髓还是在于深入原野感受自然,但上述徒步中的意外情况还是很多的,最危险的一次发现熊的时候已经很近了,中间只隔一个小山沟,枪已经上膛,好在熊转身走了。事后向导说如果熊全力冲过来可能只要几分钟,他就会多出很多的paper work要做。高中生姑且还能保持冷静听指挥,我估计小学生应该应付不来,也没有向导敢带这队,毕竟人家是要为你的命负责的。

黄河站所在新奥尔松算是一路上比较大的有人烟的地方了,所以这个科考站是在小镇上的一栋楼,不是想象中的荒郊野岭一片帐篷,甚至还有石子铺好的路。本以为在新奥尔松终于可以停码头了,轻松一点上岸,结果码头被大游轮占了,还是全副武装坐的冲锋舟。上岸后远远的看见国旗和门口俩石狮子,特别激动,黄河站当年是可以进去参观的,转了转公区,科研人员很热情给介绍了他们的项目,记得是个漂亮的姐姐,我还吃了人家给的糖(特别老式的那种酥糖),现在想想人家好不容易从国内带去的,离乡万里留个念想,吃了怪不好意思的,最近看到黄河站打卡的人多到都快成热门景点啦,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进去看了

费用的话大概一共11万多,但是这个行程有一半时间还在几个北欧国家玩了一周,船上8-9天,所以单去北极坐船应该没这么多钱,尤其现在去的人更多了,应该会再便宜一些。你要说贵不贵,我觉得对于我家来说很贵,我当时报完名就后悔了想放弃(因为贵),但是我父母比较坚持,觉得是个开拓眼界的好机会,最终还是帮我出了这个钱,你说值不值,值,特别值。

综上,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且家里能出得起,我觉得去看一下是很不错的,但是最好等孩子再大一些,小学生去有点亏


user avatar   keeag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贩卖焦虑了,这群小学生去北极圈也是旅行,跟普通人朋友圈晒得旅行、网红店打卡没有区别。他们这个年纪不可能去进行真正的科考项目,大概率二十年后也不大可能去参与科考项目,所以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你会因为过年回老家,偶遇或者朋友圈看到去你老家旅行的朋友而嫉妒、焦虑吗?

你会因为在上学的城市遇到去旅行的朋友焦虑、嫉妒吗?

再换个说法,你每天回家吃饭,会嫉妒每天下馆子、外卖的?坐公共汽车上下班会因为别人坐地铁、打车、开车嫉妒,焦虑?你早上吃了馒头,会嫉妒早饭吃了个肉馅儿包子的?还是说,你娃身高165,因此你会嫉妒身高166的娃?


user avatar   mxjxm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去过北极旅游。虽然不是小学毕业旅行去的,但是也去了中国在北极的黄河站,见到了来北极科考的科研人员。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所谓的“北极科考时落脚的小镇”指的是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城。这个地方想去真的是太容易了,从挪威奥斯陆花500美元就可以买一张往返机票。在没有疫情的时候,从北京出发只需要转一次机用十几个小时就可以飞到这个北极小镇,远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困难。小学生毕业去趟北极和小学生毕业去趟欧洲、去趟美国旅游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当然,去趟欧洲或者美国旅行也不便宜,但是对于中国一线城市的普通中产家庭来说也不是什么很夸张的事情。

所以问这么个问题就相当于在问“如何看待苦读10年考入清华北大却发现北京小学生周末就能来清华北大校园参观”一样可笑。你努力了这么半天来清华北大上学不是为了来参观清华北大校园的,而是为了在清华北大接受优质的大学教育。同理,你努力了半天去北极科考也不是像朝阳小学生一样去旅行的,而是为了在北极采集宝贵的实验数据。

此外,北极的朗伊尔城还有2000人的常住人口。住在这个地方的小孩一出生就身在北极,按照知乎的标准这大概就是人上人吧。


user avatar   wang-vivian-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描述来看,大概率是挪威的朗伊尔宾,北纬79度左右,本身就是北欧旅游胜地,可以从奥斯陆或者阿尔塔直接飞,算不上什么困难的地方,也不是科考对象。我2009年去的时候从特罗姆瑟出发,机票才几十欧,比去很多欧洲旅游景点便宜。

去欧洲任何地方旅行也差不多同样成本,朗伊尔宾有全球最大的种子银行,有最北的大学,作为科普还是很有价值的。

至于阶级、教育差异,也不指着这一个现象触目惊心了。


user avatar   shi-zhen-de-p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极又不是火星,带娃去趟北极和去趟西藏有什么区别吗?

直接就反思起来了?多大瘾啊


user avatar   Eagles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和卷不卷没什么关系吧...

去北极科考遇到毕业旅行,大概率是在斯瓦尔巴群岛遇到的,因为中国北极科考基本都去的那里。然后斯瓦尔巴旅游从大概10年的时候就很流行了,也有诸如高校组织的高中生可以参加的科研夏令营(比如我高中就有和华师大合作的一个夏令营,不过我那时没参加),中文互联网上随便搜一搜就知道,相比学区房和一年的培训班费用,去一次北极真的不是多么奢侈的东西。

比如这个,其实就是去北欧走马观花+去一次斯瓦尔巴和北极科考体验项目,17年价格4W出头/人,对于朝阳区小学生的家庭来说其实和别的假期出国旅游没什么区别,拿这笔预算和时间出国旅行10天左右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对吧。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去北极的毕业旅行严格来讲花费并没有比去美国高很多,能去得起美国也基本上是能去得起北极。这种说法就好比“河北小孩A 18岁了都没上过飞机,而北京小孩B 16岁就已经飞过了战斗机”,前者可能是真没坐上飞机,但可能坐着国际列车的高级软卧去了莫斯科。后者也不是自己真的飞战斗机,还可能是在俄国掏了5000RMB的去体验的米格25 15分钟推背体验包。

细细看来还是太耸人听闻了。落脚的小镇,我估计应该是挪威瑞典芬兰这些北欧国家的北极圈内聚居点,并不是直接前往北极点

当然前往北极点也不是不可以,之前的行情大概是一万美元到两万美元就可以乘坐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前往北极点,甚至允许你在北极点畅游。顺带和俄罗斯的大佬们讨论科学问题。随着俄罗斯新型核动力破冰船(包括22220极地级和10510领袖级)的批量下水,这个价格可能还会走低。这个应该是最贵而且逼格最高的的一种选择了,如果只是去北极圈的小镇逛一逛,全成飞机来飞机去,去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发达国家玩一圈,那说实话可能人均一万美元都花不了。一平米房子。当然前往北极点畅游的武德小学生我是真没听说过,估计家长也不放心,更重要的是可能哪国监管部门也不给批。所以估计可能实际上是个人均两三万RMB的北欧游。


等过两年马斯克的载人航天成本降下来,可能到时候就有人这么写了:

甘肃山沟的孩子只能在地上看星星,北京的孩子却能上太空真真正正看星星

俨然一副劣等智人和高等智人的分化

说实话就是打个认知的时间差而已,就好比:

当你认为上太空的成本是需要给ROSKOSMOS掏3000万美元的时候(03年美元计价),实际上火星黄弟的升天套餐可能只要30万美元(2023年美元计价)了。




           

相关话题

  预算在300内,份数200左右,中秋节送什么礼物给客户员工? 
  3 月 13 日南京新增 1 例确诊病例为网约车司机,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目前当地防疫情况如何? 
  四川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释放了哪些信号? 
  怎么看待小鹏为杨笠做的这张海报?杨笠:以后只调侃成功的男性? 
  如何看待医生建议「食用月饼一天不超过一百克」? 
  如何理解「律师业务,无顾问则不稳,无重大诉讼则不富」这句话?法律顾问对于律师从业而言有哪些意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年轻的你做好接力的准备了吗? 
  如何看待长沙人口破千万? 
  浙江男子不服判决向法院送「浑浑噩噩乱用法律」锦旗,被司法拘留 10 日,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及法院的处置? 
  2004年,华语乐坛迎来了巅峰,七里香,江南,欧若拉,我们的爱等,那么我们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好歌了? 

前一个讨论
生活在赤道上的民族语言中有「雪」一词吗?
下一个讨论
上海肿瘤事件判了,这样的处罚能带来警示作用吗?各大专家是否还支持陆医生?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