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17.2进一步发生突变,这事本身一点都不稀奇,毕竟传播规模在那儿摆着呢。
并且媒体们的反应还是略微慢了半拍……这个变异株上个月就已经开始满世界乱窜了,新名字也在半个月之前就定好了:
下面随便八卦几句啊。
新的变异毒株叫做AY.1。
据传,它的身世颇有些奇特。
最早是在尼泊尔珠峰大本营紧急下撤的感染者身上发现的。
所以英国佬给它取了个文艺范儿的外号,叫做“登山家变异株”(mountaineers variant):
不愧是老牌装逼犯,可比三哥取的Delta Plus要动听多了……
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变异株,AY.1和身为一代目的B.1.617.2差别非常小:
仅仅是S蛋白上多了W258L和K417N两个突变而已,其他点位基本不变。
但正是这个K417N,着实让大家捏了一把冷汗。
对了,这里顺便给本问题的题目纠个错啊——
通常我们认为,K417N并不会造成传播速度加快,
它的作用体现在免疫逃逸。
比如说,下图是17个打过mRNA疫苗的志愿者的单克隆抗体,对各种带有突变的假病毒产生中和作用的IC50(半数抑制浓度),单位是纳克/毫升[1]:
看不懂具体数字也没关系,只需要知道大红色=免疫逃逸爆表就行。
B.1.617.2这样的毒王,额外突变出了更猛的免疫逃逸属性,这意味着什么,相信各位都想象得到。
但现实可能比这还要糟糕。
在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登山家变异株”AY.1的几乎同时,
UCSC的研究者也发现了B.1.617.2的另外一款二代目,并取名为AY.2:
我们已经知道,AY.2主要在美国国内传播,并且它和AY.1没有任何流行病学关联。
或者翻译成人话就是,AY.1和AY.2完全是相互独立演化出现的。
但令人细思恐极的事实在于:
这个叫啥来着……平行演化是吧?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选择压力,让Delta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二代目,发生了一模一样的高风险突变?
K417N到底会给二代目们带来怎样的选择优势?
补充一点,K417N正好也是当初B.1.351的三个标志性突变之一(K417N+E484K+N501Y),
截止目前,市面上只有AY.1、AY.2,以及B.1.351(及其二代目们)拥有这个突变:
所以个人乐观盲猜,当初为了应对B.1.351而开发的各种新一代疫苗/增强针,掐指一算应该也快上市了……
因为K417N的原因,这些疫苗说不定对AY.1/AY.2也能有针对性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