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家卫健委分析生育意愿降低原因,「经济负担重」占 75.1 %,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育抉择?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个人看来,虽然很多人嘴里喊的响,但对于生育问题而言,经济负担恰恰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现在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按当前汇率计价大约63万人民币),那么即便把放到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你都是位于顶部1/8的高收入群体。但是现在你去问那些年入五六十万的人,打算生二胎、三胎的比例有多少?日本的生育率又是多少?

以经济因素而言,这些家庭就算是让女性在家当全职太太,这个收入也是养得起的。然而,问题恰恰在于,当下年入五六十万的人,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在择偶上也更倾向于选择与同等学历的配偶结婚。在他们的择偶观中,女性要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是个基本要求,而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她们也很难接受做全职妈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女性必须在个人的发展与家庭之间做出平衡。而对于这部分女性来说,生育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收入的减少,而是职业的稳定性被打断。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极限,就是一胎(我这里说的是“一胎”,而不是“一孩”)。

这里面所说的“没人带孩子”与“工资收入下降”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工作与家庭”平衡过程中纠结的两个点。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很多女明星已经身价亿万,就算之后什么都不干也足够吃到死,但她们依然选择代孕而不是自己生育,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生育对她们的职业生涯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除非你是章子怡这种级别,否则一两年无戏可拍,等再回来早就没人记得你了。

在这个角度上说,收入高低并不是影响生育的直接因素,收入结构才是。假如说一个家庭里,丈夫年入60万,妻子年入40万,这个年入百万的家庭未见得有多高的生育意愿。但假如丈夫年入百万,妻子收入为0,这种家庭生个二孩、三孩的兴趣倒还是挺大的。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平权运动之所以会造成生育率的下跌,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里。当你提供给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和工作权的时候,生育就必然成为女性职业发展上的劣势,进而导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整体的生育意愿越低。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给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似乎也天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平等理念。

而且,一个你不承认也得承认的现实是,就算国家能够立法保障每一个女员工都休足产假、拿到补贴,但这并不妨碍企业会因为女员工的职场劣势而给女性设置更多的隐性歧视门槛,这是法律所无法禁止的。

如果觉得影响生育率的问题,真的是收入,不妨去问你身边读过大学且正在工作的女性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家庭年入30~50万且无房贷车贷(这已经过了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线,在中国绝对算是高收入阶层),那么让你老公挣钱养家,你自己在家做全职妈妈,你愿意吗?

如果答案是不愿意,那生育的问题,真的是经济负担吗?


最后,每每说到生育问题,总有人动不动就提什么社会保障之类话,还习惯拿北欧举例子。

然而,看看北欧这几十年来的生育率变化吧。

再看看这两年的新闻:

挪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个北欧国家去年新出生婴儿总数创有记录以来新低。
美联社7日援引挪威统计局官员埃斯彭·安德森的话报道,挪威2018年新生儿总数为55120名,这一数字在2017年为56633名。
安德森说,挪威新生儿人数下降的趋势自2009年以来持续至今,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2.5降至去年的1.5,即平均每名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从2.5人降至1.5人。
挪威儿童与家庭事务大臣谢尔·因戈尔夫·罗普斯塔承认,新生儿人数下降是一个“问题”。他当天告诉挪威通讯社记者,他已经责成挪威公共健康研究所找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完)(闫洁)

动不动就拿北欧说事的人,先去看看北欧各国过去几十年的生育率数据表现,OK?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仅为1.66个”。

居然用“仅为”,我觉得是“竟然”有1.66。

这么说吧,作为上世纪70-80之交出生的中年人,靠着是计算机科班和房地产电梯红利的福报,我的大学班级还在国内的那些同学的收入和阶级在国内绝对超过知乎平均水平(即使是吹牛逼的那个水平)。

连我们班在国内的生育率都没有1.66,即使他们是没有经历996,2010年前就有房子的一代。

ps:评论里有人问为什么要强调国内的同学。因为在国外的同学人均要多一个娃,虽然我们班国内同学的平均资产超过国外的同学。


user avatar   hua-hao-yue-yuan-82-13-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房价太低,激不起年轻人的斗志。

2.结婚教育孩子太简单,没有玩游戏刺激。

3.工作太轻松,年轻人懒惰成性不愿意做爱。

4.年轻人个人生活太丰富,可以玩太多比做爱更刺激的花活。

5.真有一头牛,可以为了国家入关,但不能为了国家生孩子。





user avatar   wang-xiao-cheng-76-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原因差不多是这样,可是我总觉得,人口基数还是太大,因为并没有感觉到上面的紧张。并且现在大力提倡环保节能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最头疼的不是生育的问题而是结构性失业。

提高生育意愿,从长远来看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但是目前的情况还不到“最危险的时刻”。所以温和的政策是必然首选,把愿意生又有条件的那部分人的意愿完全释放完,以后怎么做,再说吧。有些人还在幻想政府会在低生育率的压力下,提高全民福利水平,可以洗洗睡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育率排名靠前的国家,全是经济水平低下、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妇女没有任何保障的国家。

倒推原因,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女性生活保障水平。生育是很痛苦的过程。有能力的女性会减少这个痛苦。保障越好,越会避免生育。

生育率低才是人性,提高生育率本身才是反人性的。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孩子不再是家长的财产。

二。年轻人认为养老不再靠孩子。尤其是中高收入人群。即使没有财务自由,也自认为未来会有足够生活的养老金。(随着70 80 的老去,要么90后等着90再退休,要么等着极低的养老金)

三。生育会造成女性就业不利。(所以我以女权的角度支持父母同假。)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爷爷奶奶这辈子生了9个孩子,死了仨,活了六个。


我姥姥姥爷这辈子生了6个孩子,死了一个,活了五个。


我父母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代,不生孩子就是傻子。


那个年代全是无产阶级,不要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了,那个年代信奉的是劳动力给家里干活创收,别指望什么存钱,只能存孩子,然后通过生大量的孩子去改变家庭命运。


别笑,那个时代生孩子是一桩最合算的生意。


我爸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吃了18年的粗粮,直到当兵去了部队才吃到了香蕉这种极其牛逼的水果。


我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我妈倒是穿过所谓的“新衣服”,但印象里从记事开始就是在帮着我姥姥姥爷带孩子,七八岁就开始给家里干活了,不仅带弟弟妹妹,还能做饭洗衣服甚至干部分农活了。


无论生我爸,还是生我妈,对于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最合算的一门生意。


那个时代,生孩子的边际成本极低,越小花的越少,养到七八岁就能给家庭正想做功了。


而且孩子生的越多孩子们自己卷的越厉害,物以稀为贵嘛,当爹的权威会有一种老太爷的感觉。


而且你以为那个年代妈妈生了十个孩子,这妈妈会看十个吗?


怎么可能,大的看小的,一个看一个。


跟张三丰带徒弟似的,殷梨亭莫声谷这帮都是宋远桥带起来的,张真人是名誉师傅,传出去吓唬人用的。


我妈现在在我姥家的威望极高,老姨老舅看我妈和半个妈其实是没啥区别的,因为从小就是我妈带起来的,时至今日我妈谈起我老舅那感觉就是不跟我争家产的大儿子。


当然,孩子带孩子的安全系数肯定是不如大人带着高,今天大人看孩子不能错开眼珠,当爹的玩游戏带孩子会被口诛笔伐。




但孩子看孩子,质量能有多高呢?


其实和玩游戏的爹看孩子是一个级别。


比如我老舅现在埋怨自己没上出学来就是怨我二姨,愤慨当年我二姨骑自行车带着他的时候他半截摔下来把脑袋拍地上了。


但大人们在乎吗?


根本顾不上在乎。


哪里有功夫精挑细养,就这待遇,物竞天择,活下来都看命。


万一物质条件太惨了甚至到了养不活的地步呢?


那就更要生了。


因为边际成本已经低到了趋近于零,总会有的孩子在极少的摄入和极其严苛的环境下活下来的,活下来的就是天选之子。


就是老天爷让你家中了彩票。


既然是彩票,哪里说张张有奖的呀,老天爷又不是传销的,肯定有个中奖率的嘛!


那个年代有大量营养不良的孩子,大量过早夭折的孩子,每家每户基本都有没有养活大的孩子,我爷爷奶奶前三个孩子就都死了,但那个时代的父母有功夫忙着悲伤吗?


当然谁家的孩子没了谁心里都跟被捅了刀一样,但那个时代活下去是第一要务,总体来讲根本没工夫顾着伤悲。


当年我看《活出生命的意义》时有一个桥段印象极其深刻,当时作者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时每天每个小时活着都是赚来的,人在严苛的生存条件下会关闭很多“意义”的大门,他看着死了的室友被纳粹拖出去的时候没有任何波动,而是在一小口一小口的喝着难得的汤。


那个年代,一天一天麻木的生活裹挟着你往前麻木的走,根本没工夫伤悲。


那个年代,能让你上学的家长都是打着灯笼不好找的好家长。


因为这并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家庭受益。


男孩生下来养到青春期就是壮劳力了,我二大爷成年后能驾驭各种大小种类的牲口,属于高级技术工种,女孩帮着家里带弟弟妹妹,养到成年后出嫁收的彩礼用来给儿子娶媳妇用,这都是一个农业家庭能算明白看清楚的收益。


上学则是一种败家的经济行为。


好好的劳动力不去干活还要往家里要钱去学特么什么习!还有没有天理!


综上,你爷爷奶奶辈生一大堆孩子是有着极其高明的内心计算的:


1、能让家庭的物质生活变好,就算不能把生活变好,至少不会降低现有的生活水平。(注意同志们,这一点有点违背传统印象,但却是那个时代生孩子最基本考量,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成本专家的)




2、对爹妈的时间上不会起到牵制作用,有大姐大哥们去带徒弟。



3、孩子们会内卷,就一个爹一个妈,七八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在讨爹妈欢心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孩子都在内卷,哪家都这意思,这时候成材率就不重要了。


对于爹妈来讲,爱什么样什么样,能出息一个,能有一个孝顺的,这种就没白撒。


所以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生五六七八九十个。


等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改革开放,小平同志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一个是计划生育,我们地大物博的领土貌似养不活这越来越多的人口了。


计划生育导致了两点:


1、孩子死不起了。


无论穷还是富,哪怕是赤贫的家庭都承受不起孩子夭折的损失。


就特么一个,越是孩子大了越金贵,重生一个的成本太高,别说我奶奶生九个没仨的66.6%的存活率了,就是我姥姥就没一个的83.3%的存活率也无法接受!


必须这孩子给我活到百分之百!


前几年二胎还没开放的时候,我去市局借调年底替我们领导参加一地的卫计工作打分,每年失独家庭老两口们的生活情况是一项重要的汇报工作,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在处理起来的时候慎之又慎。


这俩孩子和一个孩子对于爹妈在心态上是有着巨大区别的。


俩孩子的父母基本不担心孩子的夭折问题,至少还有一个。


拯救大兵瑞恩里三个哥哥都死在战场上了,结果美国军方派了一个分队去敌后捞仅剩下的那个小弟弟。


就是因为哪怕剩下一个孩子,爹妈的心都还算有指望,这就不属于重大舆情。




这孩子要是团灭了,爹妈也就没法活了。


爹妈们觉得活不了了,反正身边的圈子也就别想好好活了。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成才,是每个家庭的后代都随时有被断根的风险。


孩子死不起了导致孩子在爹妈眼中的重要度大幅度上升了。


不仅在爹妈眼中重要度提高了,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眼中那更成了生命的重中之重。


于是孩子们不内卷了,爹妈们开始内卷。


不仅心态上内卷,随着每个孩子“死不起”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整个儿童医疗、食品、教育等等衍生领域的成本都开始几何级别的上升。


这个时候,生个孩子还真的仅仅是爹妈一哆嗦的事吗?


没那么简单了。


2、经济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资源冗余。


小平同志画了一个圈后全国慢慢开始富起来了,每个家庭开始渐渐出现了资源的冗余,开始有机会将过剩的资源配置在这仅剩一个的孩子身上了。


所以孩子们的受教育比率开始大幅度提高,甚至孩子们居然有了玩具,更甚者还有钱去给孩子们上辅导班,吃麦当劳。


八零后们的这波独生子女成为了第一代“被惯坏”了的人。


等他们长大后再生孩子,时代的风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开始变成了吃进口的奶粉,穿名牌的衣服,结婚还得给孩子准备婚房。


当整个社会都是这个趋势的时候,就逼着你去跟着卷。


这个时候,你就算生了老二,你也不可能和上个世纪那样去再让老大帮着看老二。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开心心的跟公主一样,凭啥我去带你的儿子。





我媳妇就有个弟弟,她对于他弟的成长占比达不到我妈对我老舅的千分之一。


不是人性变了,是时代变了。


当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开始达到养活上一代二三十个的投入,当老大没办法再如愿成为爹妈生孩子的潜在买单者时,这爹妈们自然就没有意愿了。


所以现在当你爹妈逼着你多生孩子的时候,你抵触是正常的。


这说明你很成熟,维度考虑健全。


物质生活随着时代开始大幅度腾飞,也使得生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还有很多上层精神殿堂因素的考量。


刚刚的人口普查中,中国的总体人口结构男性要多出女性3000多万。


但在大城市,女性比例却要高于男性,而且越是年轻段越是如此,越是发达城市越是如此。


上海在2009年就出现女多男少现象了,2017年北京户籍人口中女性超过了男性,2018年广州出现女多男少,2019年深圳也加入了进来。


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阶段,女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实际上对男孩是碾压的。


女孩们更适合应试教育,更容易在十几岁的青春期考出比男孩更具竞争力的分数。


即便早恋,通常也是男孩更耽误学习,我们班当年那一对对的都是女孩考上大学了,男孩激情燃烧了半天灰溜溜复读去了。


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校女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男生,并且一直保持小幅增长的趋势,到了2018年女生占比竟然达到了57.74%!


在大城市中,年轻男女比例开始越来越严重失衡。


说这个要干啥?


看我们这个专栏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家里在冗余资源下灌溉出来的优质男女们,接下来要进行一个推导。


首先,男生是能够接受女性比自己弱一点的,但女性基本没办法接受男性比自己弱。


一个漂亮的,月入一万的女孩你指望普通的男孩配她?


开玩笑。


大量的优质女孩需要更优质的男孩去灌溉和滋养,但从大数据上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婚恋网站上男同志们是不需要花钱的,倒是优质女孩们需要掏钱去买流量。


这堆富余出来的女孩不是和今天内容没关系的,我从来没有废笔的。


接下来看那些顺利配对成功的男孩女孩,这帮都是在资源冗余环境下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当了爹妈后会有三个趋势:


1、自己还是孩子,根本没能力去带孩子。


2、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孩子的诞生对现有生活是冲突。


由于自己是比较幸福的成长起来的,自己又有了教育,知道了上层建筑,看电影,追剧,健身,社交等等丰富的社交活动哪个都比带孩子有趣。


生孩子的本质就是抢占自己的时间,这和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完全不同了,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娱乐,活下来就是最大的任务,晚上黑布隆冬生孩子既是最大的娱乐又是最大的收益。


3、新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未来要比自己成长的过程预期还要高。(这里我没说爸爸)


母亲作为孩子的生产者,天生从基因上就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要求关注度更大一些。


妈妈们普遍希望孩子比自己幸福。


也就意味着妈妈们更大比例资源的更高投入以及对孩子父亲们的更多要求。


孩子的物质,家长陪伴的时间····这一大堆东西,其实都是中产家庭非常稀缺的东西。


中产家庭,一个家庭年收入30万算多的了。


孩子每年吃喝拉撒上学投入十万其实不算多对吧。


每天爹妈要陪孩子吃饭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陪孩子玩玩具等等这也需要时间对吧。


这一个孩子,对于时间和资源上的抢占,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中产家庭的天花板了。


小两口再要个二胎,收入绝不会因此而增多,反而大概率会有下降的可能。


这和上个世纪完全不同了!


因为你的竞争力下降了,因为孩子本质上就是和你抢时间的,你又没办法指望老大去帮你带老二!


现在一线城市你晚上想临时和朋友约个饭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呢?


人家有可能本就定出去了消遣安排,更有可能人家不知道几点下班。


现在你上着班对老板说我家老二要去看病请天假老板会有啥好脸子吗?


你本质上是在占老板的便宜啊,人家资本付出者当然会不爽。


这个二胎会让你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吗?明显不会。


这也就意味着你家的物质生活不仅会出现新的缺口,更会导致你随着竞争力降低可能出现的收入下降。


前面举例的小两口年收入30万,现在一个人年入15万的工作很可能是需要你多付出很多的,上下班的时间很可能是很模糊的,程序员小哥哥们最惨无人道的新闻是结婚时候网站崩了整个婚礼现场亲朋好友们要等着他拿出电脑修bug。


你这份中产的工作,也是需要你拿时间来培养竞争力的。


再加上会有相当一部分优质的女孩没有嫁出去,这个群体时时刻刻在敲打着孩妈妈们的心伤。





当孩子妈妈们脑袋疼的带着不懂事的孩子,看着打游戏的老公再比较那帮单身活的像神仙样的剩女们,那更是怒向胆边生的咆哮谁再生孩子谁就是傻X。





所以,对于中产家庭,你不愿意生是一个相当趋利避害的内心权衡选择。


你脱离了温饱线的提心吊胆,你有一个大体温饱的童年和足够多的父母关注,你对于人生的追求注定和半个世纪前不同。


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要求,对孩子的生活质量更会有要求。


所以精益求精是一种相当科学的算法,是这个阶层自我思考后做出来的最优选择。


一九四二里徐帆说:这人要是喝了墨水,就是一只喂不熟的狗,把饼干给我,我跟你睡。



话糙,理不糙。



开放三胎,对于上面的这78%的家庭来讲,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吗?


目前来看,意义是很有限的。


大部分家庭连二胎都不会生。


那三胎政策最大的利好阶层是哪个阶层呢?


最上层的那1%。


比如说王思聪,他爹是千亿级的,他将来媳妇家就算是一个无产阶级(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他生一个孩子的成本有多大呢?


几乎等同于零。


来,先看看学校,咱选最贵的。





按乐成国际的学费来看,从幼儿园到高三,拢共382万的学费,再算上别的所有开销就按这个孩子从小养到成年,花费一千万,平均一年五十万。


一个年入百万的中产家庭,花五十万每年教育孩子基本不太可能。


但一个年入上亿的豪门来讲,人家花五十万每年教育孩子是因为只能花那么多。


人间已经封顶了。


这一千万对于小目标的王老板来讲意味着啥呢?


王健林同志2020年身家是1160亿,就按保守到极致的增值速度3%算,每年的收益是35个亿。


也就是王家一年的收益就可以让思聪生350个养到极致的孩子。


就算想的再深远点,每个孩子给配五千万的豪宅,再给一个小目标去创业,一个孩子一亿六千万。


王家每年的收益也可以负担22个孩子从小到大的顶级烧钱成本。


我想想都替思聪觉得责任重大。


王健林同志希不希望思聪在生子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呢?


当然。


我们两晋讲到慕容家时对他们家的人才产出量感到吃惊。


但实际上更多是数量取胜的优胜劣汰。


慕容皝生了20个儿子,有出息的就4个,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


慕容皝在慕容垂13岁的时候就敢往战场上扔当炸药包使,本质上的底气就是儿子足够多。


像王健林,马云、刘强东、雷军这种级别的开创者,本质上和教育体系都没啥关系。


天生的程度以及独特的剧本关系更大。


教育只是个保底,能产出工业品,但产出不了艺术品。


牛逼后代的最大指望是顶配的投入然后看概率,指望每个孩子都成才那根本不可能!


对商业豪门家族,生十个孩子,有仨成才接班,剩下七个别吸毒别浪催别碰家里产业等着分红然后继续生孩子,然后再看概率筛选贵子。


王健林最优的策略就是王思聪和一个豪门媳妇生下足够多的嫡孙让他随便挑接班人。


王思聪就生一个,无论再怎么培养,“好圣孙”的概率都还是太低了。


对于顶级的权力勋贵家庭来讲,那更要多生了,生出来就有用。


政治资源这东西,顶级层面对能力要求极高,但中上层面却是中等之才就能坐得住场面的。


司马懿生了九个儿子,大才的有俩,司马师司马昭,剩下那七个儿子不是就去混吃等死了,在他家换房本篡魏的年代那都是上阵父子兵的。


老三司马伷是禁军的屯骑校尉;


老四司马亮是监豫州诸军事;


老五司马干是抚军中郎将;


老六早死,老七司马骏是都督淮北诸军事;


老八司马肜和老九司马伦是我们两晋这季的重要配角。


甭管多操蛋的能力都能把守个要紧岗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位置占住了这就是对家族的最大贡献。


综上,开放三胎政策是好事,但从意愿来讲,仍然是豪门和权贵集团占据最大优势。


国家没有无限开放生育政策,本质上也是为了约束这个阶层,真要是勋贵家庭跟司马懿一样生九个那长远来看就太可怕了。


从国家的宏大层面来讲,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扩大生育量从而生出“慕容垂”,远比豪门家庭筛选出更多的“慕容垂”对于阶级固化以及层级流动要重要的多。


但强者恒强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中产来讲,生子的最大意愿难度在于生子后时间掠夺和生活品质的不可协调。


国家需要在0-6岁之前的幼小衔接这个最吃时间的环节下大功夫去研究,也许恢复已经消失了的托儿所;幼儿园延长托管时间;提高儿科大夫的数量和质量等真正能给中产家庭节省时间的“基础建设”要远比给三胎家庭减税补贴的意义要大得多。

最后对咱自己读者们再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生孩子是你一个人的事,自己拿主意。


只有最优的动机,没有最优的选项。


上世纪每家七八个,是那个时代每个家庭的自然经济选择;


本世纪小两口生一个都费劲,是这个时代更为真实的主观意愿。


谁也没比谁高尚,谁也没比谁自私,人永远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别被道德绑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da-fa-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孩子长大奉献社会,成果是由全社会分享的,那么养娃的成本也应该由全社会集体分担。

传统社会老是觉得得孩子是私人物品,养育也是父母担责。所以要把孩子从私人物品慢慢变成准公共物品,要有这个共识。

有了娃你就知道了,结婚纪念日?呵呵,应娃的要求驱车20km去个亲子餐厅,在廉价橙汁炸洋葱圈的和娃啃剩下的披萨饼边里,假装过了一个温馨的纪念日。

爹妈早就出一副吃黄莲都甘之如饴的幸福表情。

沉浸在孩子的奥特曼或芭比娃娃里,升华着爹妈的战友情,消磨殆尽不知何味的爱情。

所以孩子费钱这种小事,在轻而易举融化了爹妈的纯洁友谊面前,根本不算个事。

每年N次的海岛游、深山探险、浪漫乡野游,电影大片和餐厅拔草,

逛街买衣服,彼此的生日和大小纪念日,想都不用再想。

养小孩确实不见得很费钱,但一定费爹妈啊。

当你和你的胖友没有同时当家长,那么不出半年你俩可能就要绝交了。

当你们两个的娃进入了不同学校,一个牛校一个菜场,那么关系再铁的老母友谊也将渐行渐远。

因为共同语言和圈子只能让你和有娃的交朋友,娃这种生物也是真的很费友谊。

为了风雨无阻每周来回四五次接送孩子,在补习班门口被一大群各种鸡血家长洗脑戳心;

为了迎合孩子同学及家长,不给咱家娃丢人现眼,老父母亲们做了多少装逼费力的事;

为了孩子上个外教英语班,老母硬着头皮和外教老师鸡同鸭讲,还要强颜欢笑?

为了学校各种活动、参与家庭亲子大作业、时刻装作让娃沐浴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方。

到了已经搞不明白函数的单调性和胡克定律的中年油腻老父母的年纪,做后勤才是本职归宿。

该做饭了,该监考了,该上传作业了,该下载某个新的app了,该训娃了……哦,这比二元一次方程还费爸妈,中年老父母气血尚缺,快不够用了。

而爷爷奶奶们本来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却为了帮儿女带孩子贡献余热彻底放弃生活。

肉体上,费他(/她)挺拔(/玲珑)的曲线,浓密(/披肩)的秀发,俊朗(/光亮)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

精神上,费他(/她)的爱情,他(/她)的友谊,他(/她)的耐心,他(/她)的脾气,他(/她)明知道实现不了的梦想......

你就说这么费,ta不是一个金钱就解决的事情。

况且作为N胎妈妈,还不知道自己在单位的位置还能坐多久。

当今社会,每一对能笑着活过九年义务教育,不哭地熬过高中和大学的父母,都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耐磨耐费的身体。

小孩费钱是对家长的激励,它会转变为努力奋斗的动力,说不定能让本来颓废不上进的家长觉醒奋斗。

而娃费爹妈就能磨光你棱角的脱胎换骨。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开放三胎的政策,目的是减缓老龄化进程,改善人口结构,优生优育,因此,当然要鼓励更多新生儿。

从几年前的开放二胎,到现在的开放三胎,首先的意义,是允许本来就一直想多生、生育欲望强烈的那部分人,去多生二胎三胎。当开放限制,不用再交巨额“社会抚养费”以后,这部分人是肯定会积极生育的。

然而,“可以生育三胎”的新政策,却被一些连基本中文理解能力都没有的“网络键盘侠”,强行理解成了“公民应该生育三胎”,甚至“公民必须生育三胎”?并由此做出种种引申与曲解,实在有些滑稽。

我国人口资源真正的禀赋优势,是发达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未成年人基本普及的十二年教育(高中/职高),是14亿公民都能有保障、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国家,并且有足够知识和生活技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国度。

这些才是我国人口资源的真正巨大优势,都不是人口数量、人口平均年龄、新生儿出生率等几个数据所能涵盖的。

反观近邻某国,论所谓“人口结构之年轻”,论所谓“人力资源之丰富”,全世界难道还有比得过平均年龄28岁,13.9亿人口的印度的?然而看看他们现在,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又是什么鬼样子?当街焚尸,遍地哀鸿,全球笑柄!

何以至此?因为无论社会保障程度,还是公民教育水准,印度充其量只有1亿多中产以上阶级的人口,算是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其余10多亿人,完全就停留在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他们也根本不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力资源。

反之,6600万人口的英国人,把一年制的速成硕士,生生做成了面向全球的“教育产业”,

6000万人口的意大利人,把成本几百块的“手工皮包”吹成各种“高奢品牌”,卖出几十上百万,

3亿人口的美国人,更是一有经济危机,就直接开动印钞机,向全世界收铸币税,转嫁内部矛盾。

——现实各国的例子,足可证明“老龄化程度高”也好,“生育率降低”也罢,是现代社会很重要、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也是完全可以配以各项措施,去妥善安排,从容面对的,却用不着因此过分忧虑所谓“人口危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更不可能会被这种困难而影响了蒸蒸日上如旭日当空之国运。

另一个铁一般事实,世界各国的经验与实践,早已证明了:

哪怕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再高,社会福利做得再好,生育奖励给得再高,哪怕一周只上四天班,年轻人完全不愁房子,母婴护理的条件再优厚,生育率还是一样的有降无升!

现代发达社会,人类生育欲望和人口生育率的下滑,归根结底的根本原因:

妇女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再不是古代社会那样,很大程度上单纯的“生育工具”。

现代社会获得各种廉价娱乐的成本,实在太低了,只要有一根网线或者WIFI,会上互联网会用智能手机,就可以便览全世界的影视游戏书籍比赛和各种短视频,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又让再好吃懒做者,再得过且过者,再意志消沉者,再如何无所事事,也一样根本饿不死,

加上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面临的真正意义上生存竞争的压力,相比于千百年前的先人而言,实在太小了。

当然,人们的普遍生育欲望,就根本不可能高得起来。

从前人类平均寿命不足35岁的时代,婴儿长大存活率不足50%的时代,没有男丁就要被各种族人亲戚上门“吃绝户”的时代,—— 谁敢不生育?谁敢不多生育?

既然根本不会有哪个正常人,想倒退回到那样的生产力落后时代,又何必为单纯的“生育率下滑”故作杞人忧天?

1个月前,央行公开发布的关于人口生育问题的工作论文中,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出生率下滑问题,提了以下几项应对建议:

放开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怀孕生产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家庭想生,敢生。重视储蓄,反对超高消费。扩大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推进养老改革,完善社保体系,让创业失败的人也能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控制房价等等……

而本次国家开放三胎生育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整治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试问这些建议,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切实有利于每个普通公民的基本权益?

如果这些措施实施后,只要有一部分家庭,原本不打算生育的,考虑生一胎;原本生了一胎的部分家庭,考虑是否生二胎;已经生育二胎的部分家庭,考虑是否生三胎……那么就是切实有效的成功了。

当然,以上这些建议与政策如果实施,势必要触及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哪怕再如何利国利民,他们也势必会竭力反对,甚至故意以偏概全,引导舆论,硬生生往“要求每个家庭生三胎”上曲解,煽动不满情绪。

而那些完全不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讨论关于人口和生育的话题时,纯粹借机发泄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或者对自己个人境遇的不满意,跟风鼓噪国家政策,冷嘲热讽,好似看透世事人情,又何尝不是【非蠢即坏】呢

其实,现阶段中国,所谓“人口危机”也好,“生育危机”也罢,根本没有某些网络键盘侠们,成天渲染得那么严重,炒作得那么离谱,至少在本世纪末以前,都根本不是于国家命运生死攸关、非以极端手段与措施去解决不可的问题。

最后,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注定了生育欲望和自然生育率,肯定是有减无增,一去不返,那么未来几百年后,生育率真正跌到谷底时,有什么办法能一劳永逸、终极解决:

答案无非曰:人造子宫,或者体外孕育,只有科技进步,才能一劳永逸解决女性的生育负担。


user avatar   lao-ba-ai-che-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问题还是:孩子不是宠物,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

宠物嘛,说难听点管饱就行了,偶尔还要从宠物身上找点乐子。

真的生病了,能治好OK,治不好也没办法。

但孩子明显不同,你得好生伺候着,还得进行各种教育。

花钱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来成长。

过去随便生,生完了当狗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关话题

  你最担心下一代人会对哪些我们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 
  你会愿意老师适当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吗? 
  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都怕生孩子? 
  网友称游泳馆每天都有女性带十多岁大男孩进女更衣室,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大灾大难面前,身为高中学生--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做什么? 
  年纪大了会影响找工作吗? 
  5 月 18 日深圳华强北赛格大楼疑似发生倾斜和摇晃,大量人员被疏散,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广东祖孙三人食用毒蘑菇致死,我们到底该如何识别蘑菇? 
  如何看待「因封城无法归家的西安女孩」被山东舍友接回威海?大学舍友之间的感情深吗? 
  9 月 22 日 0-12 时黑龙江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 5 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一位本科三本但在北大读研的学生和一位北大本科的学生同时去一家公司应聘,你认为公司会录取哪一个?
下一个讨论
21 年高考招生新增 37 个本科专业,工学农学占比最高,哪些值得填报?对行业人才输送有哪些意义 ?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