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张艺谋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狙击手》? 第1页

  

user avatar   moviewri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张艺谋第一次进军春节档,结果《狙击手》就成为2022年春节档豆瓣评分最高的真人电影。

在《狙击手》中,张艺谋完全摒弃自己曾经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大块的色彩、整齐的人海、诗意的场景都没有,全片甚至没有女主。

但这些“减法”反而成了《狙击手》的优点,影片时长96分钟,不仅观看体验很友好,精简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凌厉,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更难得的是,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年过70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敢于颠覆自己,敢于做减法,拍出了一部符合看惯了短视频的观众观看的电影。

张艺谋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借用冬奥会的一个词来概括《狙击手》就是“简约”,但简约又不简单。

本文对《狙击手》“简约”背后的不简单进行分析:

电影开始的旁白简单介绍了一下故事背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志愿军在前线开展“冷枪冷炮”运动。

所谓“冷枪冷炮”运动顾名思义,就是我军和美军对峙期间,不断以“打冷枪”和“打冷炮”的方式杀伤敌人并给敌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惧,由此我军也诞生了很多闻名遐迩的神枪手和神炮手。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要开展这项运动呢?

进行“冷枪冷炮”运动,源于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势。

根据官方修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记载: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以后,在武器装备处于悬殊劣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以步兵为主体,在少量炮兵支援下,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完全现代化装备、实行陆海空三军联合的、全方位立体作战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及以南地区,经过反复较量,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迅速打出了有利的战争形势,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迫使“联合国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美国当局也不得不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

在美国当局作出愿意通过谈判沿三八线一带实现朝鲜停战的表示后,6月3日,金日成也来到北京,与毛泽东共同分析了战争形势,讨论了战争方针问题。毛泽东、金日成研究决定,实行边打边谈的方针,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一方面准备同美国方面举行谈判,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另一方面对谈判成功与否不抱幻想,在军事上必须作长期持久的打算,并以坚定的军事打击粉碎“联合国军”的任何进攻,以配合停战谈判的顺利进行。据此,中共中央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毛泽东总结了志愿军连续五次战役的作战经验。在这个电报中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

5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尚未到职)时,将上述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

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冷枪冷炮”运动应运而生的逻辑:

中美经过五次大的战役,互有胜负,谁也不能轻易地打败谁,于是双方坐到谈判桌前。

但谈判桌上“文”的博弈总是以前线作战“武”的胜负为筹码,打赢了二战的美国人不会轻易在谈判中让步,每当双方谈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在武力上进行较量,占优的一方便会有更大的谈判空间。

电影中设计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五班班长叫刘文武,这个名字也非常符合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势。

双方进入“边谈边打”甚至是“以打促谈”阶段,防线相对固定下来,从之前的大规模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都想相互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

这时志愿军从顶层设计上做了三件事:一个是树立修筑坚固战壕工事的思想并具体实施,为持久作战做好准备;一个是在局部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为志愿军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打小歼灭战的一种方式就是“冷枪冷炮”;还有一个就是进行轮番作战,也就是把国内部队轮番调到朝鲜去抗美援朝。

在“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下,志愿军这三项具体规划相辅相成,在电影《狙击手》中都有表现。

首先,为什么电影中的五班是四川人?

因为“冷枪冷炮”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军之一,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在赴朝鲜前就在四川担任剿匪任务。

剿匪任务基本完成后,第15军又调去朝鲜战场,当时抗美援朝热情高涨,其中很多入伍的新兵都在川渝地区。

所以电影《狙击手》中的刘文武和他带出来的班都是四川人,还有这样一层深层考虑。

其次当时“冷枪冷炮”和修筑工事两项运动志愿军都是在学习中摸索,没有相应的装备,也没有普及成熟的战术、技术,全靠自己总结经验和刻苦的训练,修筑工事工程还请了苏联专家指导。

电影对这些历史背景还原地非常细,我们在电影中明显看到美军一方战壕修筑的比较深、比较复杂也比较好,而志愿军一方的战壕则比较浅、也比较松散粗糙,而且全班只有一个望远镜,枪械上也没有瞄准镜,全靠机瞄,这些细节都有据可循。

这部电影展现了双方依托自己阵地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当时的战争形态就是这样。

电影中的双方甚至连面都没见到,几乎没有同框镜头,但感觉却非常丝滑,不会觉得割裂,主要是通过神奇的电影剪辑和视点镜头把双方你攻我守的紧张感传递出来,这在世界战争电影中也很少见。

关于电影剪辑和视点镜头等视听语言,是《狙击手》简约而不简单的第二大方面。

影片的故事是双方狙击手躲在各自战壕里作战,而拍摄时的分工也是张艺谋导演负责大部分,女儿张末主要负责美方。

但实际观看感受就是一个整体,没有感觉突兀,这主要是因为《狙击手》镜头语言的运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视点镜头。

所谓视点镜头简单来说就是电影镜头代替谁的眼睛来看,电影讲的是狙击手的故事,所以片中有很多关于“看”的隐喻。

例如刘文武一直不离手的望远镜,这个道具一方面作为剧情中的重要工具,因为志愿军缺乏物资装备,所以对望远镜倍加珍惜;另一方面这个道具也是个意象的存在,它就是狙击手眼睛的延伸。

还有两支用来做反光镜的锅勺,大永打坦克时先打坏观察镜,刘文武说大永眼睛快……这些都在强调“看”对狙击手的重要性,也在引导观众的视觉。

电影中的视点镜头代替了战壕前双方狙击手的眼睛,这种主观视点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观众带入情境,观众会感觉自己也是战壕里的一员,有一种亲自穿梭于前线的代入感,观影感受自然也会很真实。

如果有机会二刷这部电影,还可以注意影片的构图都很“紧”,上下左右留下的空间很小,还有一些机位非常低。

这些镜头语言其实都是在模拟一个人在战壕里低着头观察、跑动的状态,目的还是想达成电影从发明以来就想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还原现场,并模拟一种观众也“在场”的体验。

上文提到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两人对演员的选择和人物塑造也非常细致。

从中方演员来看,张艺谋导演这次很大胆地使用了“一个班”的新人演员,除了章宇和张译,其他都是脸不熟的新人。这种做法保证了演员和角色贴合,不会跳戏。

在对人物的处理上也非常反套路,五班一开始执行任务马上就牺牲了2名战士,最后主角之一班长也牺牲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任务就能活着回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没有那么多神勇和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你死我活。

另外章宇饰演的刘文武和陈永胜饰演的大永其实是双男主,前半部分主要靠刘文武这个人物驱动故事,他一方面要和敌人作战,另一方面还要在无情的战场上带兵,把五班的军魂传承下去,虽然代价很大。

而大永主要驱动了后半部分的故事,他从一个被连长说“感情脆弱”爱哭的战士,蜕变成一个冷静智慧的狙击手。

从美军方面来看,张末导演对美方的处理也很有细节。

曹操饰演的狙击手小队队长和那位美军上尉军官的口音明显不同,可以感觉到他们来自美国不同的地方,说话语音、语气也不同,体现出两人的性格不同。

虽然两人都是美军,但因为各自职务、立场、兵种和目的都不同,产生了内部矛盾,并进一步影响了剧情的走向,产生反转。

剧组在美军台词方面,甚至让这些外国演员向自己的父辈询问当时英语口语的一些表述方式,他们英文台词非常地道,与好莱坞电影的感觉无异。

这些人物塑造的细节会使人物显得很丰满,把敌人处理得如此有层次,并不是所有敌人都是一样的纸片人,能做到这点也是国产电影的一大进步。

最后解析一下《狙击手》的剧作,剧本的两个处理方式同样产生了紧张感十足的效果。

第一,这部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主要选择了全知视角,或者称“上帝视角”,也就是观众知道一切,但剧中的双方只知道自己一方有限的信息。

而在亮亮传递情报时又选择了限知视角,这两种视角会使角色之间、角色与观众之间产生信息差,制造出紧张感。

这种紧张感体现得最充分的一个桥段,也是让人看的最伤心的一个桥段,就是美军利用侦察兵亮亮引刘文武上钩这场戏。

由于整体是全知视角,亮亮传递的情报又只有志愿军一方知道,观众对这些信息既知道的比角色多,又不完全不知道,所以会看得非常揪心,直到最后才揭秘。

刘文武和大永为了不让亮亮睡去,唱起志愿军军歌后亮亮微弱的反映,这才是真正的“DNA动了”,成为全片最感人的一幕。

第二,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典型的“三一律”戏剧。

“三一律”是经典的戏剧创作法则,指的是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狙击手》的故事完全符合“三一律”,也选取了一天之内,战壕两端,中美狙击手设陷阱与反陷阱的较量。

用“三一律”来创作故事的优点就是紧凑、集中,全片看起来非常严谨和充实,也符合影片表现的“一个不起眼的战争角落”发生的故事。

虽然《狙击手》有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中“冷枪冷炮”英雄作为原型,但它的故事并没有参考某一次具体的战斗,它既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既有真实的力量,又有艺术创作的美感。

虚构是因为它利用戏剧规律塑造了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

真实是因为这些未被计入史册的战斗每天都在朝鲜战场上演。

张艺谋和张末导演的《狙击手》绝对称不上“神片”,但影片令人信服的人物、扎实的剧本、高超的视听语言、背后的抗美援朝精神,还有那些留白的审美,让它无限接近一部“好电影”该有的样子。

-END-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几年,国内的战争片有严重的动作片化,靠着主角光环各种开挂各种无所不能。


《红海行动》开这个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挺好,因为毕竟这个片子定位就不是战争片,而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动作片。《长津湖》里面坦克大战,是不是让人又想起了《红海行动》?导演这一段戏恐怕又是林超贤吧。双手那么别扭的投弹姿势,你还要跟我说投的又远又准,那只能是开挂了。


《狙击手》里面类似问题也不少,长津湖背铁板的桥段又来了,再说一遍在步枪交战距离上,能起到防御作用的钢板肯定背不动,能背动的肯定挡不住子弹。《兵临城下》狙杀跳坑的桥段,又被拿来放在战壕缺口狙击上,仿佛狙击手就是眼到子弹到的神。实际上起到这个作用恐怕要激光武器,步枪800米/秒的初速,飞过200-300米交战距离,需要0.3-0.5秒时间,那么小的缺口人早就过去了,这还是不考虑反应速度的情况下。


如果说这些动作场面都是为了好看不追求写实,也算是勉强可以交待的过去,非军迷只会大呼过瘾。那么在故事设计上,战争片的动作片化就有点让人膈应了。


动作片为了凸显个人英雄,经常设计一些不太合理的任务,好让主角一路开挂一路耍酷。但是战争不是这样的,组织完备缜密才能提高胜率,重要的任务不会只派一队人马去赌博,既有正兵又有奇谋才是正常选择。


《狙击手》的故事线索就是去营救一名带着重要情报的侦查员,既然很重要,为什么只派一个班去?为了减少目标,说得过去,那么不该在其背后留一部分接应兵力吗?电影里的战场,发生在两个小山头,中间有一小片开阔地作为分界,各自山头的半山腰都有战壕工事,这是警戒阵地,但是山顶却没有主阵地,就是一片秃秃的山坡,这里无论如何都该布置一只接应部队和压制火力,志愿军再穷,一两挺轻机枪就足以压住对方半山腰的火力。


五班长带着助手,在战壕和山坡上来去自由,随意变换位置,而美军只能固守在几个据点里,在没有战壕的地方,刚才还枪法入神的美军狙击手都瞎了眼。看电影时,我怎么都没有想明白,这个山坡到底在什么位置?山顶还是战壕侧面,他们又是怎么过去。


最后美军狙击手开着坦克送朝鲜孩子那一段,简直是剧情和动作双重出戏。既然抓了孩子送给情报部门,那么前面赶走坦克驾驶员就解释不过去了,再说了狙击手这么多才多艺连坦克都能开了。主角这边也不知道怎么就渗透到敌后,还找到了材料布置反坦克炸弹。这都不是关键,既然设伏炸断了履带,难道不应该靠近坦克潜伏,然后潜伏接近,再用反坦克手雷燃烧瓶等方法攻击吗?而是在100米左右的中距离打潜望镜,如果不是导演强行给加了主炮卡壳,同轴机枪跟不上主角移动速度,然后恰到好处的没有弹药,主角早就死了几十次。


总之,你把《狙击手》当作一部动作片,可以打8分,如果当作战争片只能打7分。这个片子拍摄的时候把张桃芳宣传来宣传去,结果剧情跟张桃芳毫无关系,反正我是被忽略的那个。


历史已经非常传奇了,没有必要再去胡编乱造。


user avatar   da-peng-32-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为朝鲜战争题材影片,《狙击手》的票房截至2月6日只有《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十分之一(2.5亿VS 25亿)。但就电影而言,恰恰相反,我认为《狙击手》的水准比《水门桥》高。我们对两部电影进行横向比较来看看。

一、编剧水平

《狙击手》是小场景、大格局,《水门桥》却是大场面、小格局。

《狙击手》的场景基本只有两条战壕,人物只有一个班12人+记者2人+连长1人=15人。却讲述了一个逻辑自洽、内涵深刻的合格故事,这在中国电影里是非常难得的。

而《水门桥》还停留在描述事件的层面,事件很宏大,它用电影效果对事件渲染的不错,也很感人,但事件毕竟不是故事,至少不是合格故事。

故事和事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

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就是事件,描述事件并不复杂,人工智能已经深度介入新闻编写。

但写故事就太难了。故事,是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高度抽象和凝缩,再将其高度浓缩的精神实质注入一个精密设计的形式之中,人们进入这个形式后,将会对作者的精神实质进行再解码。

基本上,经典好故事,一定会深入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白蛇传》以人蛇之恋进行极端的儒家伦理秩序反思,《黑客帝国》以“缸中之脑”的大胆想象,对人生意义、世界本源进行反思。故事本来就是引导人们进入深层次精神世界的体验之旅、寻梦之旅、思考之旅。

事件是过眼云烟,很快就被遗忘,但好故事却会深入灵魂,历久弥坚。中国电影,总是喜欢翻拍老故事,比如白蛇传、西游记。因为人们永远喜欢体验好故事,但好故事很难创作,老故事更靠谱。新瓶装旧酒实际上是电影界常态。好莱坞的大量故事情节雷同,比如《黑客帝国》与《异次元骇客》《移魂都市》《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但不影响人们反复去体验、去思考。

《狙击手》带领我们在体验什么?思考什么?

在我看来,《狙击手》将我们带入一个极端环境,明知道美军用受伤的战友作陷阱,救战友还是自保?服从命令,还是服从保命的自然性。逼迫我们跟随电影去体验生命的痛苦选择,我们不由自主会思考生命的价值如何衡量。两个生命是平等的吗?什么情况下,放弃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跟随电影角色的体验,就是共情体验。即便你没有感觉自己在思考,但你的灵魂一定会不自觉进行思考。而答案其实是明确的。这是电影的特点,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有开放性的答案,电影一般都会给出固定答案。

在《狙击手》里,答案是集体主义,侦察兵亮亮携带的情报可以救更多人,为了更多人的生命,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高尚的。这是典型的华夏价值观。如果换一部好莱坞电影,恐怕就不是这种答案,站在自由主义角度,生命不是用数量来衡量价值的,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一个班战死,挽救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危险之处,在故事背后,是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渗透,我们称之为“和平演变”。

《水门桥》带领我们体验什么?思考什么?

《水门桥》期待观众得出的答案与《狙击手》是一致的。但它无法靠故事做到这一点,更多依靠渲染。

《水门桥》中,最能引起我们内心共情的,也是影片的情感主线,是伍千里和伍万里的兄弟感情,这两人正是电影的两个主角。抛开所有的渲染,其实它讲的是哥哥在战场上保护弟弟的故事。本来应成为故事核心的抗美援朝,反而像是哥哥保护弟弟的背景。这像是一部中国版的《太极旗飘扬》。

那么,《水门桥》观影结束后,人们真正得出的答案是什么?伍千里作为连长,影片中过多注意力放在保护伍万里身上。所有人都牺牲了,伍万里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岂是偶然?

一个农三代、打工仔观众看了能不生气吗?

《水门桥》很努力地想表达弟弟保卫国家的精神成长,却陷入了自相矛盾。如果他真的想引领观众思考家国关系,伍万里必须牺牲。就算必须留下火种延续七连的精神,这个人也不能是连长的亲弟弟。

正如《杨家将之穆桂英挂帅》为何是传承百年的好故事,因为杨家的男丁为了保卫国家都死光了,老太君挂帅,儿媳妇挂帅。一家人为国奉献到这种程度,自然会引发极度的悲壮情感,冲击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

故事必须高于现实。现实通常温吞,在温水煮青蛙过程中,人们“只缘身在此山中”,迷失了对本质的认知。故事则依靠作家的敏锐,把现实的矛盾置入极端化的环境,让矛盾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如果不极端,故事就没有张力。如果和现实一样温吞,人们何必看故事。

但故事的真实性源于现实。别以为杨家将只是故事。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云南保山军分区刘斌司令员的长子刘光担任侦查员牺牲,次子刘明又从后方申请到尖刀连牺牲,女婿陈加勇再次从部队医院走上前线。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的事件层出不穷,杨家将的故事是这种精神的提炼。

《水门桥》的导演和编剧没有让伍万里牺牲的境界,结果变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它的故事逻辑存在内在矛盾,不能自洽。

如果按照《长津湖》《水门桥》的价值内核来讲《狙击手》,那大永就得是刘文武的弟弟,所以刘文武对他予以特别培养。这么一讲,你就知道两部电影价值格局的差距了。

香港“鬼才”导演王晶认为现在香港电影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难理解大陆观众的家国情怀,格局不够大。他认为这个无法改变,因为香港本来就是个小地方,他本人也无法突破格局限制。我认为王晶的说法适用于《水门桥》。徐克是顶级导演,但驾驭《水门桥》这种史诗级电影,就能看出香港导演的局限性了。

二、演员水平

故事的内核,需要矛盾冲突来推动。而矛盾冲突,是靠演员来表现的。演员的功力,会影响故事的真实性。

《狙击手》的演员都不是大牌,但全是科班出身的实力演员。饰演班长刘文武的章宇毕业于贵州艺术学院,是40岁的老演员了,参演39部作品。饰演王牌狙击手大永的陈永胜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参演7部作品。演连长的张译,一个吃面镜头被互联网封神的影帝,获得过戏剧表演最高奖金狮奖、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最佳男配角。饰演亮亮、米老二、小徐的,都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表演难的是演出层次,能够表现角色内心的丰富性,特别是能够表现角色的内在二元矛盾。没有内在矛盾,故事的矛盾就不够深刻,达不到引发共情、启发思考、实现故事意义的效果。

班长刘文武,一个从来不笑,习惯骂人的老兵。但章宇演出了他的面冷心热,他对爱哭鼻子的大永看似严厉,实际上是爱护,在培养大永成长为王牌狙击手。他安排大永接受采访,如果大永接受的话,就逃脱了本次任务的鬼门关,是有细腻的关心在里面的。

故事情节虽然如此设置,但演员要演出这种二元性,是不容易的。但更关键的,是导演做了这种设计,否则演员的演技没有发挥空间。

大永性格看似脆弱,但其实非常坚强。他爱哭,是因为对同志的爱,对自己受特殊照顾的屈辱感。但即便第一幕在哭的时候,他的眼神里依然很坚毅。果然,他最后腿部中弹仍然单兵炸坏坦克,消灭美军王牌狙击手。这个柔中带刚,也是很难演的。柔中带刚,必须一开始就有刚的性格铺垫,否则到情节需要刚强的时候,会很突兀。陈永胜演的很真实,后面爆发的时候,铺垫已足够,转变很顺滑,仿佛他本该如此。

大永这个角色,实际上也是中国在抗美援朝中成长的映射。其实,中国人是热爱和平、多愁善感的,我们不想打仗,但被敌人逼成了刚强战士。这是我的联想,能给我这种联想,也说明这个角色塑造是比较深刻的。

《狙击手》两个主角的演技,让两个角色活在了观众心里。

实际上,五班每个角色都演技在线,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比如陈铭杨演的“胖墩”,胖子在影视作品中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搞笑、胆小,但胖墩背着钢板硬抗狙击手却营造出反差很大的悲壮,如果换一个造型刚毅的演员,就很难达到这种反差带来的心灵震撼。牺牲前高唱故乡小调更是点睛之笔,唱歌是为了压制内心的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更真实,所以更壮烈。

进入战场的十几名演员,共同营造了战场的真实感,让观众可以带入角色,再加上配乐与情节的默契度很高,很容易让观众形成共情,跟随五班一起体验朝鲜战争的残酷、志愿军的英勇和智慧。

《水门桥》的两个主角,能看出内心矛盾吗?有二元性格吗?

吴京是体育学院的武术学员出身,本来不以演技见长,出道以来演的都是脸谱式的打星。伍千里演的中规中矩,没有诟病之处,却也不出彩,有种敬而远之的不真实感,很难与观众形成共情。作为连长,本来应该是战友情深的,但过多情节表现保护伍万里,造成角色定位受到冲击。本来也不是问题,如果能够演出这种亲情和战友的矛盾,比如送死的任务,派弟弟还是其他战士的艰难选择,还是可以很深刻的。可惜,电影没有这个故事设计,他本人也没有太多发挥空间。

易烊千玺饰演《长津湖》《水门桥》中的伍万里,性格很单一,叛逆就是纯叛逆,二愣子就是二愣子。叛逆者,往往内心脆弱,叛逆是软弱的遮羞布;二愣子,往往执著,执著之事件揭开谜底后,往往是暖心。但是,易烊千玺演的伍万里,真就变成业内诟病的“小鲜肉”模式了,成为整部电影最大的“出戏”点,破坏了经费燃烧制造的“真实”。

其实,伍万里这个角色是画蛇添足。去掉伍万里的角色,整部电影会成为更纯粹、更主旋律的战争片,更有利于发挥吴京的动作巨星优势。

总体而言,《狙击手》适合研究电影、爱较真的影迷。喜欢大场面、不较真的普通观众,会更喜欢《水门桥》。


user avatar   ceng-j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无剧透,放心观看

电影很精彩,值得观看

大年初一看《狙击手》有点偶然,我妈选的,因为她看是张艺谋导的,其他也没什么想看的,我也就百孝不如一顺了。

影院的排片真的是又少,我这又是十八线小地方,只买到了一大早8点的场。

还好,电影不错,不枉我起个大早。

要说硬刚《水门桥》那是飘了,但虎口夺食,从《水门桥》嘴里抢下一大块肉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尽量不剧情的前提下,聊一聊几个我觉得很不错的点。

1. 节奏,紧

该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的是中美双方狙击手间的对决。

张艺谋之前的商业片,师承黑泽明,大片大片色彩的运用,画面非常的漂亮,随手一截就是壁纸,看的是个意境,剧情差不多就得了。

这也是近几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评价不算高的一个原因,什么拍摄手法,技巧运用太高山流水,大众看电影最看重的还是剧情。

《狙击手》在场面和剧情方面的结合要比之前张艺谋拍的商业电影好不少。

这两年枪战题材的电影也看了不少,基本属于是看个热闹,输出靠吼,表情越狰狞打得越准。荷尔蒙很到位,但看多了难免疲劳。

《狙击手》则是另外一个路子,多了很多双方见招拆招的博弈,算是国产战争片中少有的对双方战术有不错展现的。

当然,满眼的白雪皑皑,还是张艺谋的老味道。

对于张艺谋和女儿张末一个负责拍中方,一个负责拍美方的拍摄手法,我本来还担心会有割裂感,但是并没有。

正相反,因为整场电影都聚焦与双方的博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节奏非常紧凑,期间我几次以为这是要高潮收尾了,一看时间,才演了30分钟。

为了更契合战场肃杀压抑的氛围,角色情绪处理也很清冷克制,煽情的桥段,全加起来也不过10分钟左右。

2. 阵容,新

早年观众信导演,现在更信演员。

沈腾、吴京、徐峥这几个名字出现在演员表里,就是买票的理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艺谋依然敢于坚持启用新人,《狙击手》全剧除张译外,都是电影学院的在读学生。

这并非无谓的偏执,而是对作品叙事的追求。

名演员是保证,也是束缚,一个演员所扮演角色的类型是有限的。

阅片丰富的观众看个演员表就能把故事发展猜个七七八八了。

即便演员自己想转型,观众也不答应。

宋丹丹老师就有演正剧,但观众一看她出来就乐的烦恼。

观众对她的印象就停留在白云大妈,超生游击队,和平女士几个喜剧形象上了。

新人演员,就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好,观众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会有“哟,这不是那xxx么?”、“扮相真逗”这种跳戏感。

观众看到的不是某某演员,某某影帝,看到感受到的,就是这个角色,就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位年轻战士。

这样的沉浸感,是再好的演技也无法实现的。

3. 叙事,小

之前大热的几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个人不是特别满意,因为电影带给你的感动,来源于抗美援朝精神本身而非电影,电影是缺少“嚼头”的。

主要问题是电影的格局和战争的不匹配。

为了区别传统老战争片的宏观叙事,也为了让生活在现代的年轻观众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事和人,这几部电影刻画的都是战争中的“小人物”,普通士兵。

可以写普通士兵么?可以

但这些电影全是以战役,地名命名。这就好比把吴宇森的《赤壁》拍成了成龙大哥的《大兵小将》。怎么看都有文不对题的感觉。

既然你打出的一场战役的旗号,我更想看到整场战役的宏观描写。

《狙击手》解决这个问题了么?

没有

但这个问题被很聪明地规避掉了,电影叫《狙击手》,而不是《冷枪冷炮》,也表明了张艺谋的想法。

电影就1个半小时的篇幅,又抓大又抓小,很可能两头不讨好,那踏踏实实只讲好“狙击五班”的故事。

不强上高度,反而能更好地以小见大。

点映时,张艺谋说“当你看到我们根据大量战争资料和记录,来创作这样一部电影,你仿佛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会发现,‘把青春献给祖国’不是一句随便讲的话。”

或许是来自传统对先烈宣传的影响,在我们的想象中,先烈们都是长辈。

确实,仍在世的志愿军战士们已经是爷爷奶奶了,但他们战斗乃至牺牲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岁上下,比很多在看这篇文章的人还小得多。

二十岁的年纪,也就与现在的00后们相仿,00后有的烦恼,他们也有。00后有暗恋的女孩子,他们也会想婆娘。00后想多看一眼喜欢的女孩也好,他们也会想在不需要打枪的空隙戴一戴老家的媳妇亲手织的手套。

只是他们生在了战争年代,而我们活在和平年代。

他们的小烦恼,我们有。他们的大情怀呢?我们也有。

我相信,如果国家真的有需要,这一代的年轻人也会做出和先烈们一样的选择。

就是这种质朴的、真挚的也是共通的情感,最令人动容。

我也相信,我们不会再经历战争了,因为我们被伟大的先烈们,保护得很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

影片最后韩红演唱的主题曲《回家》响起,看着大荧幕上一个个战士的名字与年龄,真的很戳泪点。

如果是平时,我能忍住,只是恰逢春节,又恰好是在最亲的人身边才越发伤感动容。

麦克阿瑟当初说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让士兵们回去过感恩节。

现在看是妄语,但背后的诉求是真实的。

美国大兵想回家过感恩节,中国的志愿军就不想回家过春节么?

国家是宏大的,也是缥缈的。什么是国家?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

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

正是有这么多的先烈,放弃了小家的团圆,多少忠魂埋骨他乡,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万家灯火,平安喜乐。

关于爱国,电影并未表现太多,自己回想起,又片片都是赤诚。

还有很多想说想聊的,但再说,就剧透了,如果你有正月走进电影院的打算,《狙击手》值得一看。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翻译:

这叫侮辱。


user avatar   liang-shang-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zhang-xiao-b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国的防空导弹系统aster不是应该叫紫菀吗?aster不是一种野菊花的意思吗?为什么在网上几乎所有消息中都写作紫苑?
user avatar   yige-ping-guo-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国的防空导弹系统aster不是应该叫紫菀吗?aster不是一种野菊花的意思吗?为什么在网上几乎所有消息中都写作紫苑?
user avatar   qing-zhi-han-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演员拍床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甜蜜家园》结局,最后开车接贤秀的人是不是之前校园霸凌他的人? 
  为什么《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相较于《环太平洋》差了这么多? 
  距离《让子弹飞》上映已经 10 年了,十年后再看你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疯狂的石头》? 
  如何看待战锤40K《希望之死》同人电影? 
  如果《三体》版权真的被亚马逊谈下来,你希望都有谁参演,分别参演什么角色? 
  如何评价《小猪佩奇过大年》与移动合作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 
  电影《夏洛特烦恼》的三观到底正不正? 
  如何评价马思纯、彭于晏主演的电影《第一炉香》? 

前一个讨论
墨索里尼是怎么从共产主义者转向成为法西斯的?
下一个讨论
假如在苏联斗争中托洛茨基掌握了苏联会怎么样?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