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反贪风暴》每一部评分都不及格,为什么还能拍五部? 第1页

  

user avatar   segel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看法。

《反贪风暴》这个系列,属于非常标准的“商业化”制作。比起“作品”,“项目”的味道更加浓重的多。它的一切目的,都集中了商业诉求:最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我们甚至很难称它为“创作”——环节,用来实现对票房有所加成的一切理论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对接高排片的短时长”、“明星与情怀buff下的阵容”、“大背景、高格局的基础设定”、“多类类型化元素的堆积”。

这些环节堆叠起来,片子的整体质量不可能好。一个大格局的背景起手,一套还原香港影视“熟面孔”的阵容,动作、爆炸、“阴谋”的叠加,当然可以忽悠来观众。但是,由于片长被限制得实在过于严格,角色、线索、元素的过多必然会导致粗暴的“走马观花”。他们只是一个个地被强行搬到了观众的面前,然后匆匆让位下场,把舞台留给排着队的下一位,如此轮换下去。至于展开、深入,基本就没有时间了。

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浮光掠影式呈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明星饰演角色的表现力之上,所有的叙事相关部分都有这种问题,谈不上延伸与交互。动作场面与激烈文戏的发生,只能被单薄的“阴谋”做背后支撑,而参与其中的人物则面目简单、内心寡淡,行为逻辑往往不够严谨,而投入的情感内容也过于稀少,既让人看不懂他“为何如此”的动机,也让人难以对这所有的纸片人产生共情。

尴尬、突兀,成为了观影的主节奏。而也正是如此,导致了影片“阴谋”的无法可解,在没有细化的情况下只能粗暴终结,如第五部结尾“刀杀特意送人头的反派”一样,虎头蛇尾。

但是,以一部完全极致的商业制作来说,这显然是不重要的。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将观众忽悠进来,填满短时长带来的高排片场数。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赤裸裸忽悠之举,很大程度上甚至无关个人能力的高低——看看每一部生硬无比的剪辑、永远讲不明白的叙事、全是情感高潮之强行连接的配乐,走马灯一样进进出出于舞台的演员们,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水平。

事实上,这种项目,在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里绝对不算少。《澳门风云》就是最好的例子,王晶几乎调动了自己能想起来的所有情怀、邀请动的所有朋友,让他们在片中或直给、或擦边地无限致敬曾经的经典桥段,完全不考虑故事的连贯性,作品成为了“整体时间加长、片段时间缩短”的《王牌对王牌》。

事实证明,情怀够,把控准,“没底线”,观众确实还就是好“忽悠”的。而片子给他们的“补偿”,不过是满足他们自我表达欲望的“差评”与“讽刺”而已——毫无成本,随便贬低,买票就行。

另一点商业操作,即是对于档期的选择。2014年八月中旬,第一部出世,位于黄金暑期档,于是票房表现也相对乏力。2016年九月中旬的第二部,吸收了教训,来到暑期档的末尾,同时段只有《我的战争》和《大话西游3》,前者体量有限,后者挂着刘镇伟、唐嫣等“著名名字”,以及一个明摆着的“狗尾续貂”形象。2018年9月中旬的第三部,赶在了《影》的两周之前,甚至《悲伤逆流成河》和《江湖儿女》都比它晚了一周。2019年四月的第四部,打出了“监狱风云”这样的元素新意,必然也更有自信吸引观众,于是从暑期档大锅饭的“喝口汤”变成了春季档小蛋糕的“吃独食”,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打下去,显然毫无悬念。

很容易发现,这个系列中的每一部,尤其是票房真正达到数亿级别、大赚特赚的第二、三、四部,都会精确地选择档期。前两者是暑期档的末尾,吃掉这个大热档期的相对冷门窗口期。此时,热门大片的观影潮已经基本散去,又还没到秋季档的完全冷淡时间,《反贪风暴》便可以在一个“冷却又不那么冷“的窗口里,吃上暑期档吃剩下、但还没凉掉的最后一口热饭。而到了舞台新颖、“有的宣传”的第四部,才移到了观众热情相对较低的春季,自信自己可以吸引观众。

而到了第五部,更是拿到了“最惨淡年末档”的天时地利人和,《爱情神话》相对小众文艺,且有全上海方言的一定接受度门槛,《穿越寒冬拥抱你》则打着有些老调的“疫情温情”牌,经历了《中国医生》的观众对此多少会产生剧情可预知的无趣感,且多故事串联集合的形式,也已经在过去多部烂片的积累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流。

而在主观层面,第五部居然“硬着头皮”地打起了“情怀”套路,仿佛这是一部经典系列的终结篇,完全无视了自己只是一个“足够长”的烂片系列之事实。这又配合上了古天乐、张智霖等一干港剧老将给人的“港影的黄昏,后继的无人”这种一贯印象,似乎成为了对作品、演员、港影,甚至一个时代的告别。

当然,《反贪风暴》至多只是“烂得经典”,而古天乐等人也还会常驻影院。然而,第五部打出的这手情怀包装,在这个寡淡的年末档竞争中,却无疑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器——新年假期,人们总要看点什么电影,哪怕只有一次。这种仪式感,成为了托起第五部的最后一口气。

宣传肯定过火,甚至非常滑稽。但是,就像他们拿出的影片质量所表现的那样,口碑、风评,压根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只要多卖票就行。

在质量上看,《反贪风暴》系列足以被贬到尘土里,不得超生。但以“赚钱”的出发点,它却是完美而精准的执行模版——在一切环节,都能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完全以“最低风险、最安全稳妥地收割打底票房”为目的。

它当然是“不要脸”的,但在赚钱指向型下,“不要脸“却往往是一个优点。

所以,《反贪风暴》为什么这么烂,却拍了五部?因为赚钱。而支撑这种“烂片”操作套路可行性的,则是足够庞大的电影消费群体基数,以及日益深化的观影习惯。

在某些“似乎应该看个电影”的时间段,人们总会去看个电影。此时,“看电影”行为本身的意义大于了观影体验,而《反贪风暴》,也就成为了“有意将该行为对象导向自己”操作上的最强王者。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豆瓣评论情况? 
  怎么理解“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 
  如何评价电影《开国大典》? 
  有多少经典的影视剧情是发生在圣诞节当天的? 
  如何评价《断刀客》这部电影? 
  2021 年哪几位演员是你心中的「年度演员」? 
  哪些影视男主角个人魅力帅炸天? 
  如何看待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好电影好动漫注定看不完? 
  《哥斯拉2》最后出现的怪兽叫什么? 
  《红海行动》是否过誉? 

前一个讨论
跑四万公里和背四万单词那个更容易实现?
下一个讨论
怎么分辨脚内翻还是外翻?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