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近期的事件对「科普」有何影响?作为科普工作者,你有哪些感悟想与同行共勉? 第2页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我们需要警惕打着爱国旗号的流氓?因为这类行为一旦被默许,可能有些恨国党可以伪装成前者。我从来没说过不打击恨国党,比如对于731的洗地我也是很愤怒的。但是,为何我们不能将恨国党和(伪)爱国(真)流氓一起打击呢?

比如我下面提到的这个作妖人,天天打着爱国的旗号,但是做的事情却不一定对国家有利。他现在已经开始排挤具有海外经历的科普人了。对于这种行为需要警惕。


污名化这类事情已经有开始了。我近期退出了一个科普群,因为里面有人开始作妖了,弄得群里乌烟瘴气的。

我因为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在科普群里的单位也是如实填写UCSD的,然后就有一个人(后来知道这个人本来在科普届名声不是特别好——居然还有一位知友直接根据我提供的有限信息猜出了是谁)以此为由头对海外单位的人员进行污蔑,还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在一些打着爱国旗号的流氓眼中,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一种“原罪”。一怒之下我就退出了该科普群。

我自己的科普都是对得住良心的,无怨无悔。希望科普人都能做到对得住良心,也希望大家都要理性,别学那些作妖的人——(伪)爱国(真)流氓对于国家的损害不亚于恨国党。

比如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你也会发现科学松鼠会洗地是不对的——在731部队之前有人做过该实验不能推出731没做过。

从理性的角度,你也知道那些叫中国人不要吃海鲜是不对的——那些人都是很明显的双标。



有人说,从理性的角度来辨别这些害群之马还不够,之前我们用理性就发现不了他们。但是问题是,如果这种非理性的方式得到滥用,将会成为一些流氓打击报复的方式——尤其在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领域。有些时候明明作者不是被资助的,但是就有人强行说是被资助的怎么办呢?比如我仅仅是因为美国博士这个身份,就会被人泼脏水——很多国内的顶尖科学家都留学海外过呢,有些还获得过海外绿卡。

比如如果有人不喜欢饶毅老师的近期观点,就开始提及以前饶毅老师是美国绿卡云云。这样的带节奏就导致有些人误认为饶毅老师是想害了中国(我相信饶毅老师是真心实意为了中国好)。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科学我不懂,自然科学这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国家和人种、甚至人类和猿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如果要科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的结论通常都是要减少人类的滥采滥伐过渡捕捞,而不会是单单减少中国人的海鲜摄入量,除非是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中国的生产力已经远超国外一百年,以至于外国的捕捞能力相比之下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xiang-yu-qi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对科普博主的质疑一直存在的,没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这些事情,类似的撕逼争执事件也非常多,我做相机咨询讲点器材知识都天天和别人互喷呢,题主你在这方面肯定是多虑了。

讲两个例子,一个是当年丁香医生的101条辟谣,热度非常高,非常多的人去质疑。


另一个是我朋友的公司兰拓科技,前几年逆向分析得出索尼微单的RAW文件是有损压缩的,索尼一没告诉大家,二没无压缩格式供大家二选一,于是写了篇文章说这事,当年引起轰然大波,差点让我朋友的公司做不下去。最后结局呢?索尼微单在固件更新里提供了无压缩RAW文件。那些喷他的人道歉了吗?没有。

你发现没有,这种科普从发布开始就一直会有人质疑,这特别正常,我记得知乎有个数据帝大V和另一个大V就人口问题撕了很久。我自己在知乎上写相机镜头的文章都天天有人和我争,这特别正常,有争论是好事。


其次你说有没有影响, 那肯定是有影响的,以前这些圈子撕逼互喷还停留在“你说错了、瞎科普”或者写长文一条一条反驳某篇科普文这样的级别上,仅仅是质疑科普作者的学术能力,过分一点的也就是人身攻击,但回形针等事件之后,再有科普作者被质疑,那就很有可能被喷“收了境外势力的钱”,这可比质疑学术能力要恐怖的多,这涉嫌叛国了。所以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等博主开了个坏头,把质疑从学术能力上转移到了“收钱”上。

一旦“加速”了,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咱谁也说不准了。就像今天知乎热搜第一,乘客和司机有冲突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有人玩跳车后,就会有其他人也开始跳车,那些老老实实开车的司机也会被牵连到。

很多人是没有理智的、他们会有模仿行为、他们会加速扩大化,赛雷三分钟发的实锤视频热度这么高,很多网友看到了就会模仿,一旦有人写的东西不符合他们的想法,就给人家扣收了境外势力的帽子,一定会有无辜的博主中枪。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客观的说美国某方面很强,也会被喷子们说收了境外势力的钱,喷子们可不管我们说的对不对,我吹索尼传感器就被人扣过精日的帽子,这怪谁呢?不还是怪回形针这些收了钱的人,把这个圈子搞烂了?


user avatar   bei-tiao-ta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不在于收不收钱,而是你是不是真心在做科普。

我举一个例子,我最喜欢的中科院主办的一个科普杂志《科学世界》,里面每期一个主题,比如讲相对论,讲素数,讲引力和多维宇宙,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入手,保证把道理讲的浅显易懂。

从05年开始,几乎每期必买,当然看久了还是有疑惑,就是里面经常采访各种日本科学家,欧美的极少,中国更是几乎看不到,只有类似特高压、三峡水吧等中国科普专题才会有中国的科学家上镜。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本杂志本身就是中科院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合办的,或者说就是买的人家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方科普杂志的版权,70%日本科普文+30%中国科普文这么一个集合体,这可以说不只是皇军官方认证,而是皇军本身了。

可是,有人质疑过《科学世界》屁股歪吗?没有,我这么一个老牌五毛都从没想过这本杂志跟日本关系这么深(就是日本编纂的),可想而知这本杂志的科学素养是如何的客观真理,以至于哪怕它就是皇军的官方人员,也可以让人信服。

暴雷的这几位,扪心自问哪个不是夹带私货被大家爆锤,之后才被曝光出拿境外势力的钱的?所以是不是真心科普大家一目了然,真心科普的,照搬皇军原文都可以让人信服;夹带私货的,哪怕你自带干粮也被大家怀疑屁股是人家的。


user avatar   nai-er-qia-q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形针的问题在于它在比较严谨的阐述科学事实的同时,故意埋了很多逻辑线,诱导读者推导出不利中国(建制)的结论。

比如南水北调里“为北京人民输水”(逻辑结论为北京人人上人)

人工降雨里问“人工降雨值得吗”这个问题后却不回答,但列举了人工降雨的应用场景为奥运开幕式这种(逻辑结论为“不值得,面子工程”)

通过埋单一思路的逻辑线但不主动抖出结论,就可以使警觉性没那么强的人误认为这是“自己”推导出的结论,从而达到加深“(自以为的)合法性”的目的。回形针再通过人为操纵逻辑线的假定(premise),保证了所有的逻辑推导的结论肯定是不利于中国(建制)的。

这么搞100%是故意的,而且属于比较高级的带节奏,不是50块转个帖子这种乌合之众或者自动打拳机器人能做到的。赛雷查出核心编辑有美军编制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的,科学本身是由方法论为主要定义的存在,既不是“什么是科学”,而是“什么过程使某些人类经验变成了科学”。

牛顿的万有引力不是自动成为了“科学”,而是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得到的一致性,使牛顿的万有引力成为了“科学”,直到人类更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人类能得到更完善的“科学”(相对论等)。

科普因为本身传达的并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定义性(definitive),格式化(categorical)的认知传达,那他除了机械性复述课本的内容(不过这样科普就没意义了),本身就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主观性以及目的性,因此也就不具备成为“科学”的条件。

换句话说,我借用鲲大 @鱼昆 的话,科普是一场戏,在cosplay科学。

Again,科普是一场戏,在cosplay科学。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在cosplay,而不是在“科研”,更不能代表“权威”。像回形针这样上来就“当代生活说明书”的,直接一步到位试图成为权威的,就算它没有“国外势力”,其目的也是值得警惕的。

因为真要有心科研,首先你得搞个博士(笑)。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中立的真空中的球形“科学”本来就不存在,学科范式决定了组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的方式,而支持着范式的到头来还是人。范式之间的矛盾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哪怕对科学史家们来说可以总结整理,我们这些身在局中的人也无从厘清这一团乱麻。

而科普作为科研结论的缩句就更是这样了,从根子上来说所谓科普就无法在人与人的矛盾中独善其身。像“聚变永远有五十年”这种以讹传讹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都很难说清楚对一个外行人而言“科普”到底是打消的刻板印象更多还是造成的刻板印象更多——别忘了“永远还有五十年”这种梗也是来自科普的……

而不客气地说,科普的合法性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对科学的不完整模仿(或者说,“狐假虎威”)。科普之于科学就像大学学生会之于真实的权力机关。科普文章中的逻辑通常并不严密,往往需要让读者想象中的“科学”去填补空白——实际的论文里要是敢在论证过程中这么糊弄早就被审稿人打回去了。这就像学生会的“权力”背后没有暴力机关支撑,只能从正式的组织架构里“借”来合法性一样——平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一到“改革”时就会露出外强中干的本相。

这也就是说,科普文章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像科学共同体与群众之间那么显著的权力关系。反直觉的实验证据能说服读者,开启新一轮科学革命,而只是复读反直觉的结论却没给出完整论证的科普可没这么好的待遇。归根结底,读者对科普的信任是出于一种对“论证中的空白能被科学填上”的信念,是读者在配合作者演一出名为科学的戏,而远非经历了科学研究本身。

从这一角度看,由于这信任才是科普实际上的合法性来源,所以群众能轻易推翻“科普作者”的权威也就不难理解了。

直白一点讲,“科普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给论文缩句”实际上更接近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是读者出于对作者的信任而愿意在论证的空白中脑补出科学方法的结果。如果某些前置条件决定了读者不愿意这样脑补,也就只有写出完整的论证过程才能得到信任。而要是过分地使用暂时的优势地位玩弄这种信任的话,沦落至与那些闹笑话的“学生会干部”接近的境遇也是完全正常的。

回过头来看,我作为一个多少写了点科普的人也是在把它当作类似兴趣社团的事情做的,完全是用爱发电。只要不非要指望说服谁、指挥谁的话,很多麻烦也都可以避免了。而那些以说服/指挥为目的的“科普”,和日常的用爱发电也根本不是一类东西……


user avatar   Hieda_no_Akyuu-2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的精神是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是拨云见日,透过层层偏见尽可能地接触到客观现实。这种偏见可能是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保持着自我审视,以免让自己心中的傲慢阻碍了求真的道路。

科普工作者是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这个事物本身,不仅仅是特定的知识,也包括了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科学家攀登科研高峰的历史,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沟通方式与话语体系,甚至是科学向产品转化的过程。

能够让社会大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乃至热爱科学,这是科普工作最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才是本位的,对科学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而好奇的小孩。哪怕因为作者个人知识局限性有一些细节性的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描述,也有可能作为社会大众认识科学,并且对科学产兴趣的契机和脚手架。只要作者本人还能保有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保持着对科学本身的热爱,这种精神终究也会影响着社会大众的。

而科普工作,其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其介绍对象是科学本身,作为知识文娱宣传工作的子领域,更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地硬进行工作,然后经历先冲动后失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科学没有那么普及,科学的精神还没有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科普的工作才有这般如此重要的意义。(当然,如果科普工作者能够有更多合理合法符合科学精神的创收产业链和创收渠道就更好了)

我想,热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也仍然不会质疑自己的理想,也还能不断地强调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曾为拓宽人类知识边界做出过努力,希望科普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薪火相传,文明不息。


user avatar   wu-xin-wei-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我学的是生态,做的也是生态相关的科普,按我这么多年一贯以来的说法,那就是“如果我是图赚钱,我脑袋坏了去学生态?

你但凡在知乎上多逛几天,你就能看到程序员的收入有多高,做金融的前途有多光明。至于生态环材,那是要用一百八十种方式劝退的

我如果是因为想赚大钱所以去学生态,那只有两个可能:1.我是49年加入果党的投资鬼才 2.走私象牙需要生态学专业学位

∠( ᐛ 」∠)_手动滑稽滑稽


我是一开始就没打算读“能赚大钱的专业”,也没打算去内卷的

本科读的生物技术,研究生读的生态环境,工作做的一直是生态相关的专业

一直以来的目标都只是“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顺便赚到能养活自己的钱

不过说实话如果某个方面你做的还不错,其实还是能赚到钱的

就不提工资,就算是生态科普,也是能拿到稿费的

我之前几年其实一直是有两个杂志的约稿,除此之外还时不时给一些公众号之类杂七杂八的地方供稿,这几年基本上一本正正经经的科普文都是400RMB往上的稿费,多的时候五六百也有

但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是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的,我手头有好多本昆虫学的书,然后还会去论文库里搜索大量的资料

比如我之前写的一篇《豪勋爵岛竹节虫:没人知道海浪会带来什么,是毁灭还是新生》,这是我写文章时候的部分草稿

每一段内容基本上都是源于一篇论文,像这样的一篇文章写下来,我基本没有一整个周末(2-3天),是根本拿不下来的

这篇文章最初是在公众号“自然种子”上发的,他们给我的稿费是500RMB

我在知乎上也发过一次,结果问题阅读量低,就跟着沉了


不过知乎阅读量高的也有,比如这篇《鹤鸵:恐龙世界最后的碎片》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自然种子”上,稿费500RMB;后来又发表在杂志《金色少年》上,稿费450RMB

四舍五入下,这是一篇至少价值1000RMB的科普文,而在知乎上,它获得了6696赞,以及来自于 @逯久伟 先生的两元赞赏!(感激不尽!)


同样的《蛩蠊:冰,火,与三亿年时光的囚徒》这篇文章也是,我写了至少三天吧,稿费也是500+450RMB

在知乎上获得2024赞与@特特里 先生的2元赞赏(感激不尽!)


又或者我们直白地说吧,我发知乎就不是图钱

我因为国内银行卡不能用了,知乎的收入一直没提现,所以基本就全在这

我用知乎用这么久,一直到现在,全部收入加起来没我一篇科普文稿费高,我要是图钱做科普的话,我花时间发知乎是有病吗?再去多写篇科普文不香吗?

我拿写这篇回答的时间多去写篇科普文不好吗,要知道我因为太累太忙(忙着下班后打dota!),所以之前几个月的科普文约稿我都推掉了

那可是好几千块钱啊喂!

(然而我实在太累了…)

而且说句实在的,你要是知乎关注了我,你要是看了我在知乎上发的那些高赞科普文,你就相当于白嫖了价值上万人民币(稿费)的科普文!

一点也不吹牛逼!


然而我平时是真的太累了…所以最近知乎也不怎么发了

除了基本上工作日一天一条的“万物皆可撸”(撸小动物)系列的科普想法,基本上也不太回答问题

就包括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其实手头还有一个科普约稿还没写,而再过二十个小时我又得起床上班工作了…

这一篇是因为我本科时期的普生老师(也是现在的忘年交2333)找我帮忙,所以我没推脱掉,不然我这个月杂志的科普文约稿也已经推脱掉了…

你要正正经经写靠谱的科普文,那真的是太累了,像我写文章的时候,每一句都要斟酌,不知道的绝对不胡写,存在争议的绝不会用信誓旦旦的口吻斩钉截铁地写出来,绝不会看了一篇论文就敢用全知全能的口吻写文章(此处该at…咳咳咳,算了不敢招仇恨)


然后最后回归正题,其实我写科普文,基本上就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

我写的科普文很多时候是发给小朋友们看的(当然知乎上的大朋友、老朋友也可以看,老少咸宜嘛),然而如今少儿科普杂志上的那些“科普文”,说实话大部分都是“百度拼接怪”,一篇文章给我,我能指出十个错误/漏洞都算少的了,很多时候我更是能指出这一段是来自于哪一篇我看过的科普文

而很多网上充斥的那些所谓“科普文”,各种震惊各种猎奇,唯独跟科普没什么关系

我小时候就非常爱看科普文的,小学时候看了整套的《十万个为什么》,订阅的《小火炬》杂志里的科普文每篇都看,稍微大一点后各种科普杂志都看

我写小说其实也是有稿费的,但之前之所以抽出本就有限的写小说的时间给杂志写科普文,很多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如果我不写这篇源自论文源自靠谱资料还有着我优美文笔的科普文的话,小朋友就只能看那些百度百科拼接出来的垃圾了”!

用曹操的话说,那就是“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大雾)

所以即使我非常累非常想玩游戏,但之前基本每个月都会抽出一两个周末写科普文…虽然我真写不了多少,但我真的希望能让小朋友们看到——

哦,原来科普文还能是这个样子的哇


而至于发知乎,除了想要女粉外(啧,男粉也勉为其难吧),其实还是因为社会责任感

舆论是一块高地,你不去抢占,别人就会去抢占

我有好多知乎问题,本来是太累了完全不想发了,但有时候看完某种高赞一本正经地说屁话后,满脑子都是“这都是什么瘠薄”,最后还是过了一会咬着牙也发了我的回答

有的时候是真不想回答啊,但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假如我不试着站出来发点声的话,舆论的高地就被其它莫名其妙的回答占据了,或者不得不挤进去抢口吃的

而且恕我直言,知乎好些生态领域的科普大V,你与其说他们科普功底高,发的内容扎实靠谱(个屁),不如说ta们“凹人设当真一绝

仿若“假如他们说得够理直气壮信誓旦旦,他们说的那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屁话都是真的一般

就好气啊_(´ཀ`」 ∠)_,逼得我下场发相反观点


写知乎有个屁钱啊!(朗声)

知乎上找我卖猫粮卖蛋白粉做推广的全被我拒绝了

主要是感觉我一个做生态科普的有什么好卖的啊,再说就他们给的那两个子,够我昧着良心帮他们带货吗?

好歹多给点是不是!(理直气壮)


总而言之就这样吧,我得去洗碗了

昨晚太困没洗碗就睡觉了,现在真的得去洗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下这只犬君,生态方面还是相当靠谱的

就酱!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没什么时间写小说和科普文的生态狗!


user avatar   Stella.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总结这些人缺什么,敬畏之心和人文关怀。

最近翻车的几个,ent的背景不了解,回形针创始团队的背景受训和科学毫无关系,顶多算是自媒体出身。其实最初看到这样背景的团队能做成顶流,我心里就觉得挺悲哀,如果没有经过科研训练仅靠搬运加工二手材料去做科普的话,对科学又怎么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呢?更别提初心,自媒体科普无非是他们赚钱的手段罢了。

不因兴趣和情怀做事业也说得过去,但是没有底线,没有对国家、对大众、对真理、常识的敬畏之心,可不就是敌人指哪打哪,影响力越大,对民众的洗脑和毒害越大了…

在欧洲期间我去了很多科学馆,买了很多科学童书,也在仔细思考发达国家的科普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截止目前,我的思考有如下两点。

1.科学艺术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购买这些原创的制作精良的科普童书和衍生品时,我发现,这些作品的作者是科学绘画科班出身的硕士或博士,也就是说他们既懂科学,又有讲故事的能力,又能把科学通俗化、艺术化;同样因为想要做科普的缘故,我曾经也苦苦寻觅相似背景的合伙人,最终未果,因而放弃科普创业。

当然,科学艺术依然会是我未来十年的重要副业,如果有机会,能碰到合适的人,也很希望能更多的参与策展、原创科学类话剧、甚至电影的创作。

2. 国家公共建设层面更多的给予科普投入。好的例子,比如中科院科学开放日,能够让小朋友们真正的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可提升的点,比如前文说的基础教育,再比如各个城市科学馆、艺术馆的维护和原创产出投入;科普经费的分发,不仅以流量而以作品为选择标准。

我们期待:随着科普形式的多样化,科普圈优币驱逐劣币,科学家、科学精神,科学与艺术会逐渐成为主流普世的价值观,全民的科学和艺术修养也会逐渐接近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有这样的担忧,并且也实际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不过回头仔细一想,科普哪有不挨骂的呢?

我个人觉得这些事会强化对科普的的「政治立场判定」。

首先科普的人肯定是有立场的(不是说政治立场)。

因为在学术,每个人支持的东西本来就不一样,且学术很多本身就不是完全的定论,导致很多问题就会一直在这两边吵来吵去。

这类争吵本身只是观点的交锋,但是很多人会对这种交锋进行「政治立场判定」。

而又不能怪观众,因为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把政治立场伪装成学术观点交锋。

科普的出发利益点是什么呢?

一开始我写科普,纯粹是为了好玩,编段子、反驳反驳谣言;一开始的知乎,也是很纯粹的学术观点交锋,那时候撕逼也仅仅停留在学术上,是真的开心。

现在嘛,也想做一做个人影响力,能赚点钱也是极好的。

其实每个人在科普这件事的诉求是不一样,没什么好共勉的,只希望一个纯粹的科普,不能假设立场,**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相关话题

  我们的平常的认知中有哪些是伪科学? 
  未来有哪些方式可能实现恒星际航行?(比如到达开普勒452B,甚至是河外星系)亦或是,永远不可能实现? 
  海星突然疯狂入侵青岛胶州湾,「狂吃」蛤蜊海蛎子,使养殖户哭晕在海边,对此该如何应对? 
  一斤水溶一斤盐,最后的质量是两斤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医、西医不过是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之间就一定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怎么才能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外太空? 
  为什么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科学? 
  你都遇到过哪些披着高大上外衣的骗局? 
  如何评价果壳网和中科大学者遭三名相对论反对者起诉? 

前一个讨论
大多数人是否都不喜欢开手动挡,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站up主凝霜素雪称知乎比微博更需要整顿,充满公知群体并且对女性等群体有偏见?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