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 1 万美元,这意味着什么?具有哪些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个数字。

1.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涨到2590元,是全国最高。

打扫卫生的阿姨表示很高兴。

2.我和在沪同学平均房租大概是2000元/卧室,比最低工资标准少了590元。

3.你说人均国民收入超一万美元,那换算下来大概每个月十四亿人人均收入5400元。


这个人均就很好,好在哪呢?好就好在xxxxb。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知道:

这是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人均1万刀;

这是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的人均1万刀;

这是拥有自主科研体系的国家的人均1万刀;

这是拥有5000年文化、几乎所有人肤色一致的国家的人均1万刀!


你也许要问,为毛你国的人均一万刀就这么特别?

那么我问你,你再给我找出第二个人均GDP一万刀的国家,它能够拿出足够的新冠疫苗、让国民自由地接种?(美媒:俄罗斯“疫苗外交”遭遇产能不足,而中国已外输数百万剂

你再给我找出第二个人均GDP一万刀的国家,它能够建造空间站,宇航员能出舱?能从月球挖土?能在火星自拍?(俄罗斯未上火星)

你再给我找出第二个人均GDP一万刀的国家,它庆祝时用15架五代机来彰显和平?它的国民坐自己的高铁、用自己的高速网络设备、上自己国家的网站、马上可以坐自己国家的飞机(不用坐波音的改装机)。。。


这个国家人均破万,可不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阿联酋、智利等等,可以比拟的!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寝室里六个人,明明五个人是处男,三个母胎solo。

有天辅导员突然进屋说,

"那啥,你们屋这一学年平均啪啪数是6次/人,

恋爱女生数,2个/学年,

已经突破红线了,要注意安全,专心学习哈!"

说完走了。


辅导员一走,六个人陷入了很久的沉默。


user avatar   nai-bao-de-da-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说明全国94.87%的人口,都在拖后腿。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的人口占比为94.87%。而5000元的月收入仅相当于年收入6万元,还不到1万美元的水平。

那么,是官宣的数字错了吗?

也不是。

事实上,国民总收入GNI= 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出)。显然,在一般情况下,人均GNI是大于人均GDP的。

然鹅,正如没人会把人均GDP作为自己平均年收入的衡量标准一样,也不会有人将人均GNI与自己的平均年收入直接划等号。

而对于普通瓜众来说,真正和自己相关的指标其实是“居民人均收入”。官宣用语则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且不限于:工资、存款收益、投资收益、退休金、租金、国家或政府补贴、企业福利等。

实际上,GNI(国民总收入)初次分配包含了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三部分,初次分配后,经过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方式调节的个人所得,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例如,2019年,全国的人均GDP为70892元、人均GNI入为10410美元(约合72526人民币),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30733 元。

也就是说,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只相当于人均GNI的42.4%。

而从中文的字面上来看,大部分毫无经济学常识的普通瓜众几乎都分不清“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天壤之别。

显然,中文的博大精深,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


同时,这个问题也暴露了另一个引申问题:国内的居民收入在GDP中比重一直很稳定——稳定的低

2013年,统计局的统计公报中,史上第一次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2013年,全国人均GDP为4368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41.92%。

到了20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43.35%。也就是说,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这个比重仅仅只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国内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主仆关系,可见一斑。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居民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都处于下降通道(*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所回升、但总体趋势却是下降),收入分配整体向政府倾斜。

也就是说,与过去相比,同样取得1万元的国民收入,居民部门在分配中的获得变少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德国人均居民收入为3.36万美元,占人均GDP(4.6万美元)的73%;英国人均居民收入为3.1万美元,占人均GDP(4.2万美元)的74%;俄罗斯人均居民收入为6500美元,占人均GDP(1.15万美元)的56.5%。

⚠️评论区里似乎对德国非常感兴趣,所以特此update一些数据来源,以供参考:


See?在国内人均GNI在2019年突破1万美元时,最大的受益者是who,不言自明。

根据央妈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住户部门总债务余额58.9万亿元,居民负债率(*也称为杠杆率,即债务占GDP的比率)约为59%。

而在国内的居民负债率从2012 Q3的26%翻倍飙升至2020 H1的59%的背后,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债务转移movement。那么,这个债务转移的载体又是什么呢?

这时,房地产君却露出了蜜汁微笑。

根据国内主要城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2020 H1零售总额Top 5的城市分别为:上海(6946.7亿元)、北京(5973.3亿元)、重庆(5307.4亿元)、广州(4231.8亿元)、成都(3691.6亿元),相应的人均消费额(*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分别为:上海2.86万元、北京2.77万元、重庆1.70万元、广州2.76万元、成都2.22万元。

而根据美国零售咨询公司Customer Growth Partners LLC的数据显示,美国Top 5零售巨头(沃尔玛、亚马逊、Home Depot、Lowe's、Target)在2020 Q2的季度销售额分别为:1377、889、380、273、230亿美元。

也就是说,仅沃尔玛一家的季度(美国本土)销售额,就相当于上海市半年零售总额的1.4倍。而美国Top 5零售集团一个季度(美国本土)的销售额,则几乎与国内Top 5城市半年的零售总额相当(84.3%)。

尤其是在考虑到基本生活品物价(实际物价通胀水平)的因素之后,国内消费与居民收入、居民债务率之间的差距,就显得更加不忍直视了。

于是,国内“人均收入”突破1万美元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成了另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


⚠️以上部分内容节选自《2020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37,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new base中查看。


user avatar   volunteertrav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七普前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更新人口数据后为2.4万美元,依然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

而深圳最低工资为2200元每月,普通电子厂即便每天上12个小时,一周休息一天,

一个月扣除一些住宿费和保险拿到手只有4500元。

这个国家大部分GDP依然是由这些底层打工人和城市的996加班的年轻人用血汗堆积起来的。

我们应该善待他们,至少做到保障他们最基本的劳动权益,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

不要任由富人利用资本和房地产来实现财富转移把大部分普通家庭的辛苦钱卷走。我们需要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更需要让普通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改善,不要再重复10多年前的廉价工厂时代了。


user avatar   wu-zhi-zh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普一下大一的宏观经济学第一课吧,希望各位在讨论之前能分清楚几个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总收入(GNI):原称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收入分配净额。这个总收入的基础是GDP,GDP既是一个总生产成果,又是总收入的起点。由于本国常住者在国外进行投资或创办企业获得了一部分生产要素收入(资本和劳务收入),要加到本国的GDP上,形成GNI。反之,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从本国获得了资本和劳务收入,且将这部分收入汇往国外,则在计算GNI时要从本国的GDP中扣除。

通俗版:GDP和GNP都是衡量某一年中国/中国人所赚的钱。GDP和GNP的主要区别就是,外国人在中国赚的钱算到GDP里面去,但不算到GNP里面;中国人在国外赚的钱算到GNI里面,但不算到GDP里面。一般而言,二者的区别很小,所以通常使用的就是GDP。

上图是最近十年的数据。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GDP和GNI差别不大,GDP的数略微比GNI稍微大一点。

既然GNI和GDP的结果差不多,自然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GDP的结果也不会相差太远,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人均GDP稍晚一点超过1万美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上图是最近十年的GDP,人均GNI应该也是类似的。

而你们一直在谈论的收入呢,其实更接近于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这个工资收入才是日常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它也不过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转移性支出: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转移净收入 = 转移性收入 - 转移性支出

通俗版:居民可支配收入说白了可以理解为税收总收入,而且收入来源包括各个方面,只不过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收入而已。

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有各种版本的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当你们想要论述发展不平衡的时候,更应该引用这些数据。

  1. 城乡发展不平衡

这张图很明显的能看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即使在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44000(折合每个月3600),而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大约16000(折合每个月1300)。这些人才是6亿人均1000的主力部队。

2. 贫富差距的问题

这里使用的是城镇居民的数据,农村的数据类似,就不列出来了。

可以看到,2019年,最高的20%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是最低20%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十倍。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0,折合每个月大概6300。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父母双职工+孩子上学,只要大人税前收入能有个10000/月,基本就落在这个组了。而中间20%的人均收入25000,折合每个月就2000。虽然知乎上的朋友们天天喊穷,但只要你每个月超过3000,就基本超过一半人了。

3.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这里使用的是城镇居民的数据,农村的数据类似。

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其他的区域。同时也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的相对 衰落,从2017年开始就成了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地区。(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还有更详细的分省数据,太长这里就不列出来了)

4. 基尼系数

经常有人说统计局不发布基尼系数的数据,但其实统计年鉴里面就能查到的。

这里给出的是2018年和2019年基尼系数的数据,0.46事实上已经是个很高的数据了。通常而言,与面积或人口较小的国家相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国家的基尼系数会高一些;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基尼系数要大一些;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实施高福利政策国家的基尼系数要小一些。


总而言之,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实际包括了很多宏观经济指标,当然相比于美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做计量的同志们就应该清楚,美国的经济数据之丰富,是其他国家,包括很多发达国家,无法媲美的)。虽然有些统计指标有些争议(典型的如基尼系数,西财和国家统计局争论了很久),但多少还是能反应一些情况的。现在很多人做数据解读,上来就是一通花里胡哨的分析,但理解指标的内涵以及数据产生的过程,才是统计分析的第一步。对着一个人均国民收入就能输出情绪,这实在不应该是知乎的水平吧(毕竟这里只涉及到大一的宏观经济学第一课hhh)。

参考资料 :

国家数据 (各种宏观经济数据和指标)

国家统计局-全国两会服务 (如何理解GDP,GNI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国家统计局-全国两会服务 (如何理解基尼系数)


user avatar   tian-xing-jian-shu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广大网友一看到收入这两个字,就想成一般含义上的收入了。

实际不是的。人均国民收入基本跟人均gdp差不多。

人均国民收入对应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1993年改称为GNI(国民总收入)。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2019年,国内人均GDP为1027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也就是人均GNI为10410美元。二者都是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所以,不要过多联想。

由于数据差不多,把人均国民收入等同于人均gdp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国内人均gdp现在还只有米国的六分之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三十年,随着经济增长、人民币升值,人口的减少,人均gdp估计能够达到米国的一半。那时候国内人口12亿左右,gdp总量大约会是米国的1.5倍。

所以,加油吧。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均国民收入,计算方法是国民总收入除以总人口。

国民总收入,即GNI,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是:

GDP包括外国人和外国企业在本国的全部产值,GNI,只包括外国人和外国企业在本国产值的消费部分;GDP不包括本国人和本国企业在外国的产值,GNI包括本国人和本国企业在外国产值中汇回本国的部分。

除非国家的经济结构特殊,否则,GDP和GNI的差异不大。即人均GDP和人均GNI差异不大。

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0216美元;我国的人均GNI是10390美元。二者几乎相等(世界银行)

显然,不论是 “人均GDP”,还是 “人均GNI”,都谈不上 “中位数” 的概念。毕竟这两个数据的生成,都是先总量,后平均,而不是来自于抽样调查。


世界一些国家,会每年公布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相关的数据。

在我国,这个数据包括在国家统计局每季度的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中,且会直接给出到个人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在美国,这个数据叫做 “家庭收入中位数”,并不会直接公布 “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若需要计算 “居民收入中位数”,需要用 “家庭收入中位数” 除以 “户均人口数”。

此处的问题是,美国联邦政府级别,暂时找不到 “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的统计资料。即,尚不明确,美国的 “家庭收入中位数”,到底是税前还是税后。


2019年,我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6523人民币,人均GDP是70892人民币。两个数字的比值是37.4%。(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9年,美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是68703美元,户均人口约是2.6,即居民收入中位数约是26424美元。同时,人均GDP是65298美元。两个数字的比值是40.4%。(美国国家统计局)

注:并不确定美国的数据是税前还是税后。


若美国这些数据是税前,则中美数据不可比。或者,税后数据基本上必然比我国更低。若假设美国的数据是税后数据,我国这一比值是37.4%,美国这一比值是40.4%。

该数据主要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居民来控制 vs 由企业和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次要可以体现,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若想更好地突出并体现居民之间的财富差异,此处还可以更进一步,如比较 “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人均GDP” 和 “居民消费占总GDP的比例”。

在我国,这两个数字分别是37.4%和39.1%。

在美国,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0.4%和68.4%。

(第二个数据为CIA World Factbook在2017年的数据)

可见,美国的经济,主要是由居民消费驱动的。我国已经在经济转向过程中了,现在和未来的一大重点,也在于提升GDP中,居民总消费的比例。

比较有趣的是,相比我国,美国的两个数据的相对差异,为何竟然如此之大。

对此有了解或见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给出。


当然,中美两国的比较意义也不大。毕竟美国是一个比我国人均数据高五六倍的老牌发达国家。

与我国更可比的是,其他一些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

人们可能第一想到的会是印度。但其实,中印两国也不太好比较。毕竟我国的人均数据,又比印度高五六倍。

更可比的国家是,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左右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仅是这类国家,统计数据很难找。有这方面专业资料的,可以在评论中贡献。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是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简单来说,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国民收入。

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比较稳健,人民币长期看涨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这样汇率不太稳定的国家的更有参考意义。

下图是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变化情况。使用2010年不变价美元口径,可以排除美元本身币值变化对数据的影响。









最后追加一个小问题:

普什图族牧民阿里扎伊在塔吉克族阿訇赛义德的土地上放羊,今年净出栏山羊10头,折合市价10万阿富汗尼(阿尼)。

阿里扎伊支付赛义德地租5万阿尼,支付此前年份提供羊羔的欧盟慈善组织低息贷款的利息100阿尼。政府自阿里扎伊处收取农业税5000阿尼,自赛义德处收取地租税款9900阿尼。另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阿里扎伊的儿女提供入学补助金1000阿尼。

问:仅就以上活动而言(不要进行延伸),阿富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产生了多少?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妈上班的医院曾经有一位红军出身的食堂主任。这位主任讲话有特色:“办好食堂,体现了制度优越性。台湾还没解放,亚非拉人民还在受苦。我们的食堂办的好,既是支持本单位的革命工作,还能让受压迫的人民看到我们的优势,心生向往,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就更好办一些。”他每次教育食堂的“部下”都是这么开篇。

主任参加红军的时候年龄不小了(按当时的标准),据说快三十岁了。他经历几次扫盲,还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据说还能读懂些简单的文字和账目。他因为年纪大了上不了战场,在红军一直做伙夫、马夫之类,传说在延安给主席牵过马。他当食堂主任期间,各家单位的食堂都是差不多的收费与伙食标准,唯独他的食堂每年的“结余”较丰富,春节的时候能分给全院的职工几斤面粉一斤肉,让大家过年包水饺。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在“工人老大哥”面前矮一头,个别后勤工人面对医务人员缺少服务精神。但是他当食堂主任的时候,坚持让炊事员把夜餐送到病房,送到值班一线,运动期间也是如此。他还特别提出,即便是受批判的知识分子,只要还在医院工作,来打饭的时候就不能给脸色看——“不管是谁,只要还在工作岗位上,是革命事业的一颗螺丝钉,吃饭就不是给自己吃的,是给革命吃的。要让人吃饱吃好,这才有力气干工作”。

现在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刚刚超过1万美元,仅仅是超过了全球平均数。但是,超过全球平均数也意味着全体中国人的生活条件胜过了全球一半人口。考虑到全球贫富差距导致全球收入中位数可能低于平均数许多,或许我们已经处在发达国家阵营与发展中国家阵营的界限。此时,我们有实力让我们的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显示出生活水准的优越性。前文提到的食堂主任生前没能看到香港、台湾回归祖国。我以香港为例,看看香港人均GDP超过全球平均数以后都发生了什么:

1962年,香港人均GDP487美元,超过了当时全球人均GDP482美元。

1964年,香港人均GDP629美元,超过全球人均GDP548美元14.7%。同年,香港发布了《香港医疗服务发展》白皮书,公布港府医疗政策:“直接或间接向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医疗服务的广大市民提供低廉或免费的医疗及个人健康服务”。

1974年,香港人均GDP2144美元,超过全球人均GDP61.8%。同年,《香港医疗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白皮书问世,修订后的医疗政策是“保障及促进整体的公共健康,以及确保向香港市民提供医疗及个人健康设施,特别是那些须依赖资助医疗服务的广大市民”。此时,香港基本建成提供了全港医疗服务90%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的运营成本,仅有15%~20%是直接向市民收取,主要经费来自于港府。现在香港各项健康指标位居全世界前列。

1972年,香港人均GDP1384美元,超过全球人均GDP977美元41.6%。这一年,港府正式推出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十年建屋计划”,计划10年(至1981年)推出可供180万港人——即当时全港4成人口居住的廉租住房。虽然该计划及后续的公屋建设一再跳票,延期五年至1986年还是比原计划少提供了30万人的住所,但是现在仍有29%的港人居住在港府提供的政策性长租住房中。

1978年,香港人均GDP3923美元,高出全球人均GDP1968美元一倍。时年,港府针对买不起商品房、又瞧不起公租房品质的“中间层”中产者,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即限制交易、业主和港府共享产权的共有产权房。“居屋”计划的房屋质量较高,满足了社会中层的居住需求。

(港英时期的义务教育体现了殖民地教育的低标准,香港人均GDP超出全球人均GDP一倍的时候才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有史以来首次在华夏大地上消灭了绝对贫困。但是,在解决了绝对贫困的同时,仍然有许多同胞的生活相对不富裕,发展不均衡问题与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冲突。我们应当总结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扩充“两不愁、三保障”的内涵。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既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实现各条战线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我们建成现代化强国之际,全体人民应当育幼、养老“两不愁”,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三保障”。这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任务。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 1 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在解决了全体人民的小康生活之后,有能力也应当有自觉,有意识的加快实现我们日益美好的生活。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生活,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为世界人民提供可供借鉴的、有价值的发展经验。




           

相关话题

  有经历过让你难过到窒息的事吗? 
  如果摧毁家庭这个概念,社会会不会有很大进步? 
  社会底层青年,读什么书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个世界? 
  如何看待一点资讯在九月九日举办的 996 职场社畜日? 
  为什么科技水平提高了,人却没有更轻松? 
  是否中国人喜欢吃热食而西方人喜欢吃冷食?是的话为什么? 
  如何评价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开采成功? 
  北大教授称「农村孩子想出头,比城里孩子难十倍」,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大家如何评价新浪微博?为什么新浪微博大家都不喜欢?你怎么看? 
  感觉狗的风评渐渐不如猫了,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农夫山泉宣传苏打水使用「日本福岛桃子」做原料,官方回应称「配方没有进口成分」这一行为?
下一个讨论
医生更喜欢被叫医生还是大夫?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