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真的有那么多人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原答案中对第一类留学生的描写非常不恰当,对很多留学生知友造成了误解和伤害。在此,我想向他们真诚地道歉!以后我一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撰写答案!

另外,这个答案本身包含我个人大量独断的偏见和情感色彩,就算修改后肯定也非常不严谨,请大家把它当做是一篇戏谑性质的小杂文斟酌观看,切勿当真。

最后,再次向各位被误导和伤害的知友致以歉意!

---------------------------------------------------------------------------------------------------------------

留在国外,就会为了发展的上限而忧虑。

回到国内,就会为了生存的下限而焦虑。

因此,产生了四大类留学生:

第一类是留在国外型,人数不少。这里面有两个亚种,素质差别很大:一类我称为赖在国外型,素质平庸,通过各种手段留在海外,基本上抛下了自己发展的抱负和野心,甚至有的连尊严都抛弃了。因此,他们不会有发展上限的忧虑,并乐于用国外生存下限的稳定感来嘲讽国内的劳苦大众。另一类我称为国外打拼型,素质比第一类强了不知道多少,他们留在海外是通过个人的硬本事,初衷也是希望能够规避国内的一些缺陷,同时努力打拼到一个相对生活相对平稳的程度。他们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成为第三类,也可能会出现突破成为第二类稀有种,当然很多也会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过程。选择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海外打拼型的学生不应该同赖型的学生混为一谈。但这些人一旦到达某种瓶颈,也会开始忧虑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的发展轨迹,试图和国内建立更多的联系。

整体而言,第一类型中除了少数特例(比如和父母感情淡漠的,或者成功把父母接到国外居住的)以外,他们内心最大的遗憾和负罪感就是错过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种遗憾和负罪感恰恰反而让他们更加无法再迈开步子回到国内。

第二类是闷声发财型,人数非常少,但素质非常高。他们先在国外保障了生存的下限(环境,孩子,绿卡,等等),而后回国拼一拼发展的上限。这种策略的优势是:他们回国之后不需要像劳苦大众一样每天为了各种生存的下限(环境,孩子,福利,等等)而焦虑。他们的选择规避了国外的局限和国内的缺陷。他们的特点是智商情商都爆表,闷声发大财是共同的心声和口号。国内一些金光闪闪牛逼哄哄的人,很多都是属于这类的。当然,此类也会出现稀有种,比如在国外突破了发展的上限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数量极少。这些人的身份已经不需要回国来拼发展的上限,但是他们大多也乐于保持和国内的关系。

第三类是选择回国型,人数最多,分为两大亚种,素质差别极大。第一亚种称为赖回国内型,人数最多,素质最差,是在国外真的是连生存的下限的保障不了——说白了他们留学生的身份不如街头的流浪汉,人家至少还有身份能保证生存的下限。因此他们回国之后其实也同样要和劳苦大众一样为了生存的下限焦虑,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好处(甚至语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限)。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稀有种——镀金富二代型。他们从小到大都从来没感受过生存的压力和焦虑,留学就是长期旅游,没有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人数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只不过很多第三类第一亚种的赖回国内型留学生在国外时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才会让人们将这个稀有种误认为是另一个亚种。

第二大亚种是回国打拼型,素质较好,和第一类留学生中的海外打拼型不相上下(甚至很多人就是从打拼型转化过来的),但更有向上的闯劲和对未来发展的野望。虽然他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第二类和第四类留学生的水平,他们回国就是为了拼一把发展的上限,当然同时也要承担生存下限的焦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回国时都会强调想和父母家人多相处,但实际上,第一亚种赖回国内型是想回国后让父母罩着,第二亚种回国打拼型是想回国后罩着父母(当然很多在发展前期也被父母罩着)。两者也许都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内心促动个人发展的源动力截然不同。

第四类是一心报国型,人数最少,综合素质可能和闷声发财型不相上下,但是里面有一些真正顶尖的天才。他们中很多人的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第二类稀有种的水平,但为了自己的信念,梦想和抱负选择回国发展。他们没有考虑太多发展的上限和生存的下限问题——对应他们的能力和信念,这些都不是事儿。

而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有太多第三类第一亚种赖回国内型留学生打着第四类一心报国型留学生的幌子,一边自我麻醉,一边招摇撞骗,连带着拖累了第三类第二亚种的回国打拼型,和第四类一心报国型留学生的名声。而第一类留学生里的赖在国外型则在一边卖力地嘲讽着他们,却也在同时拖累了第一类留学生里国外打拼型的名声。后者则身在默默奋斗着,期待有一天能真正融入异国的文化中,甚至突破玻璃天花板达到第二类闷声发财型的高度。

而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第二类闷声发财型留学生,早就一声不吭地看穿了一切。


user avatar   skiptomy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挺想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切身体验。

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本科复旦读了一年,当时年少无知,看不上国内学校,辍学出国,读的是UBC和U of Chicago。

从道理上来讲,直到后来芝大毕业,我手里一直握着加拿大的work permit,去纽约或者多伦多找工作也都可以。我父母坚定的希望我留在北美,我姐姐在北美定居了十几年,也一直劝我留下来,我也确实拿到了一些投行和买方的offer,但是我还是回国了。

先说说当时回国的几个原因。

首先,我找到的工作确实不太理想,我本人学数学出身,却对二级市场没什么兴趣,至少毕业当时是这样的。我一直自诩是个靠忽悠讨生活的人,干技术活儿好累。请从业人员看过这句话一哂即可,当年的我就是这么naive。我毕业的时候金融危机过去还不算久,工作挑三拣四的可能性不大,有什么就去什么。事实上绝大多数当时在美国学MFE或者数学的学生去金融相关,基本都是做quant或者小trader,和华尔街电影里那种叱咤风云微微一笑改变世界的场景压根没关系。而传统IBD前台,西服革履b格高到天上去的一级狗,在美国干这个的中国人,今日完全凭自己进入这个门槛的恐怕比例极低。如果说拿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算是一种渣的话,那么的确,我当时不算很渣也至少是部分渣。

第二,生活习惯上,在北美呆了那么多年,照理说没什么特别不习惯的了,但是如果说多喜欢,我谈不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住在美国十年以上的中国人都懂,华人是非常小的,即使是中国人云集的主要移民城市,华人圈子依然是小到可怜的,而且这个华人圈子里一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玩儿不到一起的。而白人呢,中国人和白人做朋友的很多,但是估计你闺蜜是白人这种事应该很少。为了和白人做朋友所以去学棒球的中国人估计更少了。我也有不少白人朋友,一起喝酒扯淡没问题,但是好像还是有哪里怪怪的。

其实概括起来说,求职和工作前景上,华人有很明显的天花板;从生活角度来看,我个人是更适应北上广这种特别热闹的大都市,可能我从小就活在熙熙攘攘里习惯了,周围都是白人,中国人就那么一个小圈子,我可能不太喜欢。

这些原因细说起来,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也不是美国的错。中国人的职场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有适应白人的职场文化;纽约很熙熙攘攘啊,并不是美国就是各种穷乡僻壤。可能只是我觉得在纽约撸串总是差点意思吧。个人选择而已。

只是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大家,可能在美国的时候很多人意识不到,那就是留学生不论是留下还是回国都好,但是你做了决定,日后再改变的转移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人抱着一个误区,在美国工作几年回国会很吃香,或者回中国工作挣钱了还可以回美国。前者来说,其实美国非常多的工作经验移植到国内的价值是很低的,很多行业中美差异很大,并不见得你在一个“先进”的行业里工作过,你就一定能适应一个“落后”的行业。也可能你在美国人的公司里级别不高,回国了你的价值很有限,可能又和你对自己的预期产生落差。除了工作方面,可能你三十岁结婚生子,想回国就要面对两地分居,包括如果举家归国的种种问题,这个成本,一般人承受不起。至于回国以后再移民,那我只能说,不考虑时间的等待,你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几乎百分百是不太可能移植到美国的。那就意味着你去美国之前要完成足以让你在美国滋润生活下半辈子的经济积累,这个困难恐怕也是很大的。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一次性的选择可能是一辈子的。

对我来说,可能因为在美国也感受不到华人的政治参与度,所以不太相信华人为了自由民主用脚投票这回事。多数华人移民,或者留学愿意留在美国,还是觉得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环境、经济、安全感各方面比中国强。毕竟中国大学生毕业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要大得多。

但是在这里,我也反向提供几个参考意见,这也是我回国的理由。

第一,屌丝在哪里都是屌丝,不要以为美国或者欧洲的屌丝们过得就有多幸福。我承认加拿大或者欧洲某些高福利国家的底线是比较高的。在那边就算再差,混一套房子一台车真的是基本的不能再基本。但是试问,留学的诸位在国内有底层到这个地步吗?一套房一台车就满足了你的人生冲动?你对自己的能力如此不自信吗?我回国之前曾经跟我留在美国的朋友前半句说,我觉得我好歹美国top5毕业,不见得多优秀,再差应该在什么国家都能混碗饭吃。我对回国的风险有心理准备,但是我觉得,恰恰回到一个文化更了解人脉更丰富的环境里如果你都做不成什么事,好像在美国就能出人头地,仅仅是因为觉得美国是一个更公平更不需要勾心斗角更纯洁的社会的话,我以为是对人性的正态分布缺乏基本认识,起码是腹黑美剧看的太少了。

第二,与国内的低底线对应的,是国内的高上限。当年火热的刘亦婷也好,曾子墨也好,甚至于我斗胆加上一句李开复,在美国都是什么耀眼的不得了的人物吗?恕我直言,曾子墨当年那本拿出来忽悠了一大片的“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投行的生活所以我去了凤凰卫视”的鸡汤,真相是她搞办公室恋情被发现结果被迫辞职,这是投行圈里尽人皆知的事情,拿回国内炒了一圈赚钱而已。我在美国的同学,其实有很多都是很勤奋聪明优秀的人,但是大多数都早早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起了美国式的安稳生活,并且觉得理所当然,这其中全是他们的主观原因吗?我以为不尽然。反倒是这些年发财的也好创业的也罢,折腾出点动静的,基本都是在国内。因此我回国的时候说的后半句就是,虽然回国有风险,但是回国可以做的事情似乎也多一点。

最后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呢,绝大多数中国人会生活在中国,这是宿命,很显然,在日本移民潮最汹涌的时候,绝大多数日本人也还是要生活在日本的。一个巨大的人口留学普遍化,美国当然在宏观上不可能给中国人提供那么多位置,H1B已经决定了大多数人是要回来的。以前去的人少,回来的人好像是渣,今天只是一个正常的必然的现象而已。何况中国在我心里不会崩掉,我佩服那些真的抱着回国了可以做有益的事情而回国的,而不是那些混不下去想回国靠爸妈托关系找个工作再拿海龟身份泡妹子的。我想前者是越来越多了,中国已经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方了,我们甚至有很多东西做的比美国更好。后者也越来越少了,因为中国的妹子现在也没那么好骗了,你是海龟怎么不开个保时捷,估计在国外也是臭屌丝。

第二句呢,人生的幸福是求仁得仁,我不是来鼓吹回国发财的。但是生活就是围城,但凡你认真的去看所有状态的转换,去体会墙内外的两个样子,你就知道,没有什么去美国或者回中国就能解决的问题。人学习的一切就是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你找到适合你的就好,这个别人不能教给你。至今,我闭上眼常想起日出的密歇根湖,日落的哈德逊河,在湖边跑步吹着夏风的感觉。我不敢随便回母校,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太好。但是如果有个人真心对我说,我好爱这种感觉,三里屯陆家嘴国贸的拥挤让我窒息,那我会跟他说,留下吧,好好吹风。

以上。

ps:这么多人点赞,受宠若惊。我就补充两句吧。

最早出国的时候,见识少,愤青过,向往过民主社会的各种好,看不起过清北复交,觉得自己高考分数也够清北,又上了复交,不稀罕。

呆久了,才知道民主的滋味固然好,可是回头看,我们这个国家的样子有各种成因使然,也没有那么糟糕。美国的名校不错,可是清北的人才一样很优秀。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平的。

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常在想,到底什么算混不下去。在温哥华我见过不少富二代,在加拿大就是帮全家坐移民监,高中第六年毕不了业,大学考试就没搞清楚过哪天。不过有钱,应该不算混不下去,回不回国也很自由。在美国有不少优秀的同学,毕业以后去投行或者Google fb之类的,在纽约挣个一年十几万美刀,算不上有钱但是也能养活自己,还有一些在其他没那么繁华的城市,已经买了房结了婚。差一些的找个普通工作,做个会计师什么的,多少将来混个美国小中产是没问题的。好像也不能算混不下去。毕竟这四个字太低了。

其实回了国,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也就是混个中产就不错了么。说发财,有几个人能做马云,很多回国来创业的,也是昙花一现。

那干嘛不留在戾气可能少一些,空气好一些,房子便宜一些,人身自由一些,安全感可能强一些的国家呢。

在芝大的时候,因为脑子比较笨,属于拉低我数学系平均水平的那种,别人有时候看几个小时的东西,我要看一夜,于是经常看见芝加哥早上四点的太阳,然后会觉得寂寞。那种寂寞可能很多留学狗都体会过,我会怀念复旦南区的黑暗料理,会怀念从小长大永远热闹的三里屯,会想北京那么多朋友随便叫一个出来玩儿不会像美国这么无聊。

其实说到底,混不下去,也许是如果作为第一代移民去适应美国的主流社会,我不太愿意承受这种代价。有些人觉得我如果一辈子奋斗能在美国做一个普通人立足就很好,孩子将来也能过的更幸福。但是这种人生终点,我不想要。即便当回到北京,我就立刻厌恶起雾霾厌恶起人山人海的时候,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在美国。

可能我有一天财务自由了,就会想跑到美国去?我也不知道,人就是这么奇怪。

理智人的任何选择,都是综合了一切利弊的权衡。对我来说,回国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在这些权衡里,国内的那一点点烟火气和国内的那一点点不确定性,战胜了美国的蓝天白云。你如果一定问我,你是不是害怕在美国留下需要面对的挑战?也许是吧。但是人生并不是非要选择某一种挑战才光荣啊。为什么不去一个你觉得更舒适的环境里战斗呢?我并不觉得我在中国今天面对的挑战是比在美国小的。

当然,会有一些比我厉害的人突破我的上限。有一些朋友在美国做research或者创业的,在他们的路上,觉得美国提供了更大的世界,我祝福他们。也有一些比我差的人突破我的下限,在美国几年英语还是一团渣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少,有的家里出钱注册个公司拿了绿卡,有的回国靠关系一样活得舒舒服服,我也不会去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什么优越感。

我只知道,重回当年选择的那一刻,基于我当时的视野范围和认知水平,我做了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好还是坏,这就是我无法改变不能回头的了。不论是不是留在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遵从你的内心,面对你的选择,创造你认可的价值,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教会我最好的东西。

祝福所有想或不想在海外混下去的留学生朋友们。

再ps:那些从心里觉得留在美国高人一等,把回国看成一种灰溜溜的失败的人,就不要和我争论了吧。你们的潜台词是,美国是一个更牛逼的地方,哪怕是混在那里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更优的选择。所以没有做这个更优选的人,一定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些人是弱者。

三十年前也许吧,我不了解,但今天一定不是。

何况,融入美国社会的文化,然后在这个新的文化里实现自我,绝非很多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人想的,仅仅靠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叫几个白人朋友就能解决了。诚然,对于很多普通留学生来说,回到中国是一个比较省力的办法,这里是自己的comfort zone。但是我很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有谁规定一定要去挑战另一种文化的生活环境才是光荣的吗?更何况,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不把精力耗损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斗争中,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更了不起的事情呢?之所以说第一代移民艰难,就是因为大多数一代移民绝大部份的精力,都用于重新改造自己来适应这个大熔炉。这对于任何族裔的移民都是一样的。

喜欢向往美国的人,美国教会你的不是生活在那里就有什么荣耀感吧?这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起码的自尊心吗?

我无意把这个答案变成一些偏离主题的争论,我只是觉得,作为正态分布里那些没有不努力也没有刻苦突破到天际的普通留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未见得在美国混不下去,因为在美国混下去的底线真的是很低很低的。但是新一代的留学生愿意选择一个自己觉得生活质量更高的环境,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更没有什么值得被鄙视的。

那些一边喊着中国社会如何歧视弱者不公平,一边凭着自己对美国的臆想来这里歧视回国留学生的,一边民族主义情绪沸腾一边又想生活到美国的,就不要跟我聊了。三年前回国的时候我不敢,今天我还是挺有自信的说一句,在北美的时候我不比白人差,今天回了国,我也混的比绝大多数人强。变相打地图炮的都是傻逼。

以上。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留学生没必要太神话,也没必要太贬低,这只是曾经的一个经历。

就好像清华姚班张昆玮,IMO双料满分金牌付云皓,这些曾经的标签更多代表了过去的经历。

有人说能进姚班的你知道多牛逼吗,他如果.......就......

说实话,真没必要这样。

人生就像风筝一样,你如果吃着风,越飞越高,好像也不用怎么出力,别人也在叫好;

一旦遇到一些挫折,比如风停了,或者绕线了,甚至线断了,开始向下了,或许就难以回头了。

比如一个人,IMO金牌,北大数院本科,斯坦福统计博士,Two Sigma quant,Citadel managing director,一路都很顺,然后,突然间出事了,一出事就是5年。然后想东山再起,不是不可能,但已经失去往日光环了,要重新积累了,不排除5年、10年后达到新的高度,但一切的确定性就没有这么大了。

以前顺的时候,别人愿意帮他,因为他年轻,我现在帮他,以后他更牛了对我也有好处;本科学校老师愿意帮,研究生导师愿意帮,公司领导愿意帮;但后来一切皆成梦幻,一切都要靠自己重头再来,那就很难说了。说得更直接一些,别人不踩他就好了。

清华姚班也一样。他能去姚班,是因为高中有竞赛教练辅导,题目不会做有人讨论,在姚班毕业能去摩根、谷歌,是因为有很多清华的师兄师姐在扶持,人家愿意帮他,是因为他进来了可以当小弟干活,领导也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没人干活领导喝西北风去啊?但他现在已经自己单干培训了,别人没必要带他了,带他还不如带其他更年轻的姚班呢,于是不会有人看上他了,之前的荣誉、头衔都过去了,没用了,谷歌的经历也没用了,有用的是高中信息学的经历,可以拿来培训。

IMO两面满分金牌被北大开除就更不用说了,以前他拿金牌是因为有人帮,他被北大开除之后就不会有人帮了,或者帮他的人不会这么牛了。如果他按照”正常“的步伐,北大数学本科,麻省数学博士,再进个对冲基金,研究个牛逼策略,拿几百万几千万美元奖金,自己创业搞个基金一年几亿美金,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可以想的,甚至唾手可得的,迎风而上,一切皆有可能,国内背景比他烂100倍的都可以。论智商他最高,论努力他也可以996007,有啥不可能的?但可惜,线断了,一切都完了。更关键的是自己也失去了往日的斗志。

说完这些金牌姚班啥的,回到留学生,这其实是跟弱的概念。一年顶多6个IMO金牌,30个姚班,但有30万留学生,所以门槛低多了。如果对什么IMO金牌、姚班大神最后都是普通事业编补补课赚点外快,那么留学生端盘子啥的也并不奇怪。

当然,这年头,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东山再起的毕竟是少数。想想赚了200亿被没收刚刚出狱离婚的徐翔,他老婆还带着孩子寄居在亲戚家呢。


user avatar   ma-teng-fei-61-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user avatar   herr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前悉尼大学金融系助教歧视中国留学生,火烧中国护照一事? 
  留学生回国被强制隔离到酒店但没钱该怎么办? 
  为什么俄罗斯教育水平过硬,但是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鲜少见到俄罗斯院校? 
  现在英国安全吗? 
  华一代怎样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在外留学,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一顿饭? 
  留学生参加华人教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真的有那么多人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吗? 
  日本政府拟在 5 月底前批准全部留学生入境,超过 10 万人,可能会给防疫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你是如何做留学规划的? 

前一个讨论
两性关系里,身为女人的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学校里发现有肺结核患者应该怎么处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