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与英法相比,荷兰的殖民统治有何特点?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有个绝佳的切入点——圭亚那

  西、英、荷、法、葡,五个国家的殖民地在同一纬度,同一地貌,同一地区并列出现,原住民状况和自然条件基本一致。特别是其中的英属、荷属、法属殖民地,开发时间相近,面积也相近,还都不大不小,在各自殖民帝国中的地位也差不多。

  这简直是比较政治学的理想实验场。

  在科学实验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控制变量。不过在人文历史或者社会科学当中,能够控制变量的情况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对千差万别的各种对象做出横向比较,得到一些比较保守(或是非常离谱)的结论。

  然而圭亚那这块宝地,竟然让控制变量成为了可能。

  圭亚那主要由五个地区组成,分别对应着五个帝国的前殖民地:

  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

  法属圭亚那(今法属圭亚那);

  西属圭亚那(今委内瑞拉圭亚那行政区);

  葡属圭亚那(今巴西阿玛帕州)。

  其中,西属和葡属地区是毗邻殖民帝国的边缘地区,因此比较特殊,可比性一般。但英属、荷属、法属地区条件非常相似,也恰好符合题目中比较英、法、荷的要求。

  也正是在圭亚那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地情和民情是殖民地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殖民主义的政策和观念,只会造成相对微小的差异。

  在常见的比较当中,人们可能会把英属马来亚、法属印度支那、荷属印尼放在一起,这三个殖民地虽然都位于东南亚,但是社会风貌和地理条件差异其实已经非常巨大了。最后得到的结论与其说是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差异,倒不如说是马六甲、越南和爪哇的差异。

  通过大范围的观察和比较,人们也归纳出了一些理论,用以概括不同殖民国家的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特别统治主义”(代理人政治)和“内地延长主义”(本土化)。人们会说,英国是特别统治主义,法国是内地延长主义,日据台湾在大正时期是特别统治主义,在昭和时期是内地延长主义,等等。

  另一对比较著名的概念是“拓殖型殖民地”和“掠夺型殖民地”。人们说前者重移民重发展,后者重奴役重掠夺,英国的“成功”是因为拓殖多于掠夺,而其它国家往往是掠夺多于拓殖......

  事实上,特别统治主义也好,内地延长主义也罢,拓殖还是掠夺,主要并不取决于殖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殖民地的现实条件决定。在同一块殖民地上,殖民者的表现只会大同小异,他们行事风格的差异确实会带来不同,但没那么关键。所以说,殖民地历史的创造者是殖民地人民,而非帝国的一厢情愿。

  接下来,本文将以英属、荷属、法属圭亚那为对象,在指出其共性的前提下,说明三国殖民主义的主要差异。读者将会看到,差异确实存在,但是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巨大。

一、南方开花,北方结果:圭亚那的形成

  中世纪地中海上的意大利人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先驱,而近代大西洋上的伊比利亚人就是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的先驱。

  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事业的起步,都建立在对西葡两国成果的侵吞和发展之上。英法在加勒比,荷兰在印度洋,都利用了西葡业已开辟的航线和殖民地。英国的奴隶制典章源于巴巴多斯,后来成为整个加勒比和北美的通行规则,这一典章背后就有西班牙《七法全书》的影子。

  圭亚那也不例外。按照1494年西葡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后来的法属圭亚那是葡萄牙人的财产,而英属和荷属圭亚那则是西属委内瑞拉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圭亚那地区处于西葡殖民帝国的边陲,就成了后来者抢夺的猎物。

  在西葡帝国当中,圭亚那处于边疆的边缘。西班牙美洲帝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矿业,其核心地带位于墨西哥和秘鲁,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大多从事农业。在加勒比海岸地区,西班牙人创办了一些种植园,但是这些种植园对于西属美洲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非中流砥柱。而且西属美洲的一个短板就是缺乏劳动力,由于西班牙严守教宗裁决,不在非洲进行殖民活动,因此它的黑奴进口掌握在荷葡英法商人手中,进口来的宝贵黑奴大多运往核心地区的城市和种植园,无法顾及圭亚那。在圭亚那地区,西班牙殖民活动主要围绕印第安人展开,和在其它边疆地区一样,军人使用刀剑,传教士挥舞十字架,试图让原住民定居下来,服从王化。西班牙人在圭亚那也没有大规模的产业,主要就是捕捞珍珠,采伐木头。西班牙人创造出了圭亚那地区存在“黄金国”的传说,他们对殖民地边缘的控制力又十分孱弱,这两个因素吸引了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

  和西班牙不同,葡属巴西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蔗糖种植园,但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巴西东北,特别是巴伊亚和伯南布哥,当地也成为黑奴贩运的中心。葡萄牙人无心也无力在北方地区建立新的种植园,给了法国人可乘之机。葡属圭亚那的经济非常粗放,主要是伐木和采矿。可见,西属与葡属圭亚那同后来英属、荷属和法属圭亚那的巨大不同,主要是由于殖民地地位的差异。人们常常强调西葡两国在垄断上的软弱以及经济政策上的无能,这或许确实是其特征,但是在圭亚那,这些因素都是次要的。

  分析完作为背景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转头来看后来的荷兰、英国和法国,就能发现它们殖民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其一,英法荷三国都建立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在圭亚那地区,最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就是热带作物种植,而本地人口的稀少又使得殖民者不得不从外界引进劳动力,包括非洲黑奴,以及被诱骗/强迫的欧洲人。无论是在哪一家的殖民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逃奴现象,这些被称作马龙人的逃奴在远离海岸的丛林里创建了自己的社区,把沿海种植园和内陆印第安人隔离开。在19世纪废除奴隶制后,英法荷三国补充劳动力的手段都是引进亚洲劳工,特别是印度人、印尼人和中国人。

  其二,英法荷三国都经常和原住民合作或者冲突。在圭亚那地区,英法荷三国彼此之间常年争斗,它们各自又要对付西葡。在19世纪之前,荷兰人居于上风,而英属法属殖民地在拿破仑战争后方才稳固。在长达两个世纪的争斗当中,英法荷都经常和原住民结盟/贸易,或是挑拨对手和原住民的关系。特别是英国和荷兰,多次成功发动印第安人攻打西班牙人。

  其三,英法荷三国都采用重商主义政策,垄断殖民地经济。16-18世纪是重商主义的时代,英法荷三国都把圭亚那产出的经济作物牢牢控制在手里,还利用圭亚那作为走私据点,翘西班牙人以及彼此的墙角。直到19世纪,随着自由贸易的兴起,三个圭亚那又都转向了世界市场。

  这些同一的殖民活动的后果就是,英属、荷属和法属圭亚那,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上表现高度一致。

  有人说,英国喜欢移民,法国喜欢同化,英国喜欢家庭农场,法国喜欢中小农,英荷对原住民恶劣,法西葡较好......然而英属圭亚那没有成为美国,法属圭亚那也没有成为魁北克。圭亚那成为圭亚那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无论是哪个殖民帝国来到这里,都会做出相似的选择。特别是经济模式、原住民-殖民者关系,主要取决于地情和民情,而不是殖民者的偏好。

  在控制了“圭亚那”这个变量之后,剩下的差异才是不同国家殖民统治的特点所在。

二、强垄断,弱帝国:荷兰殖民主义的政策和观念特征

  都是种植园,但种植园和种植园是不一样的。

  在19世纪前的加勒比地区,英国和法国掌握着大多数的岛屿和蔗糖产品,但荷兰凭借圭亚那和少数几个岛屿,就把握住了朗姆酒商品的统治地位。

  在重商主义时代的五个西欧殖民国家当中,荷兰人的垄断能力是最出色的。

  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成功引领了西欧各国创办垄断公司的潮流,但是两个世纪当中无人能望其项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组织上的强大是其成功诀窍,它在几十年间就从葡萄牙人手中抢到了世界香料贸易的垄断权,并且长期把持。18世纪东印度公司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垄断带来的腐败和效率低下,荷兰人开始采用强迫种植制度,给爪哇农民带来了更多苦难,但是缓解了危机,把公司的寿命维系到了1800年。

  东印度公司的胞弟西印度公司并没有那么强大,但是荷兰的美洲殖民地并不逊色。在荷属圭亚那把控朗姆酒生产的同时,库拉索成了加勒比海上最时髦的走私据点(甚至到今天也是灰色经济的宝地)。在荷兰的对手当中,西班牙素以经济壁垒千疮百孔著称,葡属巴西发现金矿后走私如同浪潮,英国人相对表现好些,但也强不到哪去:英属印度有许多“官倒”,有位贵族还叫嚣说不允许北美殖民地造出哪怕一根铆钉,然而实际结果人们都知道了......

  在19世纪的废奴潮流当中,荷兰的奴隶制度也是最坚挺的,一直维持到1863年。在废奴之后,荷兰人引进劳工又是最有效率的,导致了大量印度人、印尼人和华人的涌入,也最终导致苏里南成为圭亚那地区种族最多元的国家。相较荷属圭亚那,法属和英属殖民地虽然遵循了相同的轨迹,但是在劳动力制度的这次重大变革当中,动作小了很多。

  英属圭亚那的特点在于议会制度的建设。在英帝国框架当中,圭亚那属于西印度的一部分(直到加勒比各岛独立前夕才和伯利兹一起离开这一范畴),因此圭亚那和西印度岛屿的议会发展一直比较同步,在二战后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法属圭亚那则以流放犯人闻名,特别是政治犯。著名的德雷福斯就在法属圭亚那度过数年,除圭亚那以外,新喀里多尼亚和马达加斯加也是法国人的戍边之地,摩洛哥国王和越南皇帝都被流放过。不过囚犯殖民地也不是法国人的专利,澳大利亚对于英国人,西伯利亚对于俄国人,东帝汶对于葡萄牙人来说,都有过类似的意义。

  看起来这些也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但是其实它们能反映出各国殖民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差别:帝国观念。

  所有殖民帝国都会因地制宜实施政策,都会试图垄断,都会在破坏的同时建设,发展的同时掠夺,但是不同的帝国观念会创造一些显著差异,包括获取殖民地的手法、对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态度、对殖民地地位的看法(进而影响政策)、以及去殖民化的方式。

  可以说,荷兰的帝国观念就是没有帝国观念。

  二战结束之后,英美利落地离开了印度、缅甸和菲律宾,而法国和荷兰的顽固坚持导致越南和印尼爆发独立战争。英、美、法的行动都和其帝国观念一致,而荷兰的坚持既不是出于法国那种对维持普世帝国的执念,也不是出于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种对过往荣誉的留恋,而是对既有利益的不舍。荷兰人拼凑出的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方案,在印尼民族主义者眼中显得滑稽可笑。当美国以取消马歇尔计划支援为威胁,要求荷兰放弃的时候,它就乖乖认输了。

  弱小的国家可能拥有坚强的帝国观念,例如20世纪的葡萄牙,但荷兰不是。

  在印尼的教训过后,荷兰在苏里南一转成为友善的谈判对象。在独立的苏里南打出社会主义口号之后,荷兰依然长期给予援助,直到1982年政治危机引发荷兰不满才作罢。

  荷兰殖民主义的起源和载体是垄断公司,对殖民主义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利润之上。商业考量压过了任何宗教和意识形态诉求,使得荷兰殖民主义的政策时而非常灵活,时而过于死板。在荷兰的亚洲殖民地,荷兰一直谨慎地保持“栅栏区”,把殖民活动限制在少数据点及其周边,以控制成本。直到19世纪迫于商业扩张的惯性以及殖民竞争的加剧,荷兰才把统治推向整个印尼。荷兰在推广新教和现代教育方面并不迟钝,荷兰新教会十分活跃(但是它发现自己还竞争不过没有官方支持的天主教会),20世纪的荷兰也试图运用开化和融合等话语感化殖民地精英(但是影响比不上泛伊斯兰民族主义甚至日本人的泛亚洲主义)。

  当然,某些比荷兰具有更完善帝国观念的国家也不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比如德国,也不一定能把殖民地建设得更好,比如比利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近现代几乎所有主要殖民国家当中,荷兰的帝国观念几乎是最孱弱的了。

三、自治VS整合:英法殖民主义的政策与观念特征

  尽管垄断能力弱于荷兰人,但是英法在圭亚那的殖民活动同样服膺于一条铁律:殖民地应当避免为宗主国带来财政负担,如果可能,应尽量创收。

  这条铁律贯穿整个殖民主义的历史,也是支配任何国家殖民活动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和殖民地的地情民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三个圭亚那的同构性。具体的政策和抽象的观念都不可能逾越社会的基本规律,英法帝国主义也不例外。

  在同样的问题面前,英法两国基于不同的传统给出了不同的方针:英国殖民主义的关键词是自治,而法帝国主义的关键词是整合。

  在英国历史上,有四个部门参与过殖民地事务的管理,一是殖民部,二是外交部,三是各类垄断公司,四是印度事务部(接替东印度公司,1937年后改为印缅事务部)。除此之外,战争部也在部分时期(如一战期间)发挥作用。管理上的多主体性正是殖民地多元性的一个体现。

  英国殖民部历史悠久,但是它的职权范围远小于其它欧洲帝国在19世纪末成立的殖民部。直到1900年,英国殖民部只负责管理以移民活动为基础的殖民地,包括美洲,非洲海岸地区,海峡殖民地和大洋洲。其中海峡殖民地在1867年才从印度方面改隶殖民部。

  在英帝国框架内,除印度(及缅甸)以外原住民众多的殖民地均归外交部管辖。例如南/北尼日利亚保护地,乌干达,巴勒斯坦,埃及,苏丹等。总的来说,殖民部的职责是和白人移民打交道,而外交部的职责是和原住民打交道。从1900年开始,外交部把许多地区的管辖权交给了殖民部,殖民部的职能也发生了剧变,不得不管理各种类型的殖民地居民。

  英国垄断公司历史同样悠久。和在荷兰一样,垄断公司是管理殖民地最经济的手段,但垄断公司最终基本都被政府部门所吸收。最早是17世纪美洲的弗吉尼亚公司(归入殖民部),还有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和婆罗洲公司等(归入印度事务部和殖民部),到20世纪仍有许多公司发挥作用(如皇家尼日尔公司),或者充当非正式殖民地的代理(葡属非洲实际掌握在英国垄断公司手中)。

  印度在英帝国框架内具有特殊地位,由专门的印度事务部管理。在印度民族起义导致东印度公司垮台后,印度事务部-英属印度政府就成了新的治理主体,因此它的地位和政策也独立于由外交部或殖民部负责的其它殖民地之外。

  英帝国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是因地制宜思想的体现,这种复杂结构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一是自治体的发展,包括地方政府和议会等。在初始阶段,这些自治体基本都被白人移民垄断(例如在美洲和肯尼亚),但是后续发展当中可能转变为白人和本地精英分享权力的工具(例如在加勒比地区和印度)。英属圭亚那(作为英属加勒比的一部分)议会在圭亚那地区的创建和发展是最早的。

  二是帝国框架内不同主体的冲突。例如在20世纪的东非,英属印度(视东非为传统势力范围/保护印度侨民)和南非联邦(视东非为未来扩张方向/推行种族隔离)就发生了冲突,沦为保护国的布干达王国甚至还在扩张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望征用非洲士兵的战争部和抵触这一策略的殖民部也发生了冲突,与此同时英属印度积极在伊拉克作战,就是为了扩张本政府的影响力;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十三州和加拿大就发生了分歧,到了20世纪,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其它岛屿之间的利益对抗又导致西印度联邦计划破产;圭亚那之所以能够脱离英属加勒比,靠的也是足够的地方自治权利。

  三是殖民政策及观念的流动性。英国是种族主义观念的重要传播者和践行者,但是在19世纪末种族主义盛行之前,它对原住民还谈不上尤为残酷。英国是最早推行废除奴隶制的帝国,非洲殖民大亨罗德斯仍然相信“文明人皆平等”的原则,英国对于北美的“开化部族”和圭亚那的原住民都较为友善。英国人相比法西葡人不爱通婚,但是在加勒比地区仍然创造了许多混血儿。

  在其它帝国当中,殖民主义的因地制宜当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英国人的自治方针无疑放大了这些特点。“自治”也构成了英国帝国观念的基础,它在极盛期阐述了帝国存在的意义(“白人的负担”),在衰落时又为帝国的瓦解提供了方案和解释。从垄断公司-殖民部-自治体的发展路径来看,荷兰主要模仿的是英国,但是荷兰并没有把握英国殖民主义的内核。作为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的全球帝国,英国的殖民体系庞大而丰富,演变多样,但是总体来说保持了“自治”这条主线。

  作为南美洲大陆唯一一块没有脱离宗主国的殖民地,法属圭亚那表现了另一种模式。

  法国殖民部创立时间和英国以外的大多数欧洲国家相仿,都是在19世纪末,其时正是瓜分非洲和东南亚的高峰期。创立于1894年的法国殖民部统领了除北非之外的几乎所有殖民地(摩洛哥和突尼斯归外交部管理,阿尔及利亚归内政部),所有殖民地基本都奉行“从巴黎到村庄”的垂直官僚制管理。法帝国内部也存在形形色色的自治体,但是在法国人眼中,它们只是过渡状态或妥协产物,从长期来看都应当消除。

  在20世纪初的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对比也体现出了两国殖民主义的差异。英租界的基本组织是商人自治,而法租界则依靠公务员、医生和传教士统治。

  法帝国主义崇尚整合,除了和法国的集权与民法传统、天主教和共和国的意识形态有关以外,还和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心理需求有关。在普法战争(1871年)战败后,法国急于通过殖民事业来挽回名誉,在民族主义竞争当中争抢空间。法国虽然工业不够发达,但是金融业的繁荣让它能够在殖民事业当中占优(殖民最大的挑战是财政和信贷)。自治策略显然更加灵活且经济,但是整合策略才符合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帝国的心理预期,哪怕要付出相对更高的代价。

  在三个圭亚那当中,法属圭亚那的经济表现是最差的。尽管它和邻国具有相似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是产业相对最不发达,对移民的吸引力也相对最低。它的定位一直是帝国肌体上的一部分,在二战之前是囚犯流放地,今天则是欧盟的火箭科学中心。法国的殖民传统没有让它富裕起来,也成功把它留在了帝国之内——这正是二战后去殖民化进程中法国对于大多数殖民地坚持的目标。

  在各自的瓦解过程中,法国和葡萄牙是最顽固的两个帝国,它们的帝国观念都把殖民地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让它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是也换回了许多政治和文化遗产。就像是法属圭亚那,虽然不能为宗主国创造财富,也不能延续香火,但是对于法兰西共和国来说,它至少已经是自己稳稳当当的一部分了。


user avatar   navaro-bet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




  

相关话题

  为什么南北朝北方蛮族汉化,汉人收复北方,但西罗马地区法兰克与东哥特等国也罗马化,罗马人也未能收复西部?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像古罗马发展出扭力弩炮?!? 
  明朝为什么没有在游牧区建立起稳固的殖民? 
  明清时西方人记录的中国情况是否有着很大不同?若有,原因是什么? 
  古埃及文明为何对圣甲虫很崇拜? 
  工業黨人怎樣看待殖民主義? 
  西方古建筑技术哪些方面超过中国古建筑?原问题(西方古建筑水平是否远超中国古建筑?)? 
  为什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下,能计算出子午线? 
  为什么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都有帝王像? 
  古代日本有哪些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山高县在B站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多数中原王朝能稳固占领河西走廊,地图上突出来的狭长的地方?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