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说白了都是泥腿子,黄埔新兵训练营是不配叫军校的。
黄埔的教育质量是不如冷战时期苏军新兵的(红警中100块一个的动员兵):
————苏联中学生,年训练课时220小时(基础训练90小时,野外训练30小时,军事学习100小时)。中学期间,除养成外,基本完成新兵训练。
————苏军最基础的摩托化步兵,在每6个月中的训练量为791小时(战术330小时,射击138小时,下车战斗45小时,三防30小时,侦察40小时,识图13小时,土木作业18小时,特种作业18小时,体能57小时,卫生7小时,政治95小时)。
并非有任何不敬,但黄埔的教育水平,基本上可以用这幅图形容:
知乎老规矩: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譬如题主提到的不识字的“草根将军”、“泥腿子”,是否与当年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整体面貌相符,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基于讨论的结果,我们或许就可以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出我们当年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了。
-------------------------------------
这还要从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构成群体说起。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群体战斗力是超强的,一群俗称“短衣帮”,另一群唤作知识分子。平日里,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本本分分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可一旦黑云压城,凛冬接至,他们深藏已久的搞事之魂就随之解除封印,振臂一呼,闹个地动山摇,掀起滔天巨浪,接着开创一片新的世界。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总有些不长记性的家伙把他们视作蛇虫鼠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那一次,短衣帮和知识分子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于是就爆发出了空前巨大的能量。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进步知识分子同广大工农群众联手掀起的红色大潮——简而言之,这是一段关于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掀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故事,如果展开了讲,可就说来话长了。
既然是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那么就可以说知识分子自一开始就是这个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也正是这样——纵观我们党的领导人和高级军事主官,几乎都拥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譬如毛泽东同志就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十大元帅中,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均是讲武堂出身,林彪、徐向前则是黄埔军校毕业,罗荣桓、陈毅都在一流的大学中读过书,刘伯承和聂荣臻也在法国、苏联等地留过学,就算参加革命较早,未来得及进一步深造的贺龙元帅,之前也有五年的私塾教育基础......
所以,在高层军政领导的文化水平上,我们党的队伍自诞生起就不比别人差,甚至不乏有高级知识分子。
当然,在搞事初期,队伍中的知识分子朋友就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他们自然明白知识对一支队伍而言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更清楚的是,革命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并非知识分子一家的事情。然而很不幸,他们发现在那个时代,他们所在的中国,获取知识对于平民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方才告别封建王朝不久的中国,在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并未伤及根本,严重的土地兼并让广大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地主家的长工;而在城市,短衣帮们的生存环境同样不容乐观,在官、匪、兵、绅的多重压榨下,他们往往只能沦为码头货场的苦力,或是以超负荷劳作换取微薄薪资的劳工;更何况各路大小军阀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大半个中国带入动荡之中,政令往往朝发夕废,难以为继,更不用说构建完善的教育制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教育就意味着脱离生产,意味着要另外支出一笔教育投资。然而占据最大人口比例的工农群体,他们肩上被强加的重担与微薄的收入显然不会允许他们那样做,否则将彻底丧失生活来源。这样一来,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口识字率甚至还不到10%,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能作为一句空泛到不能再空泛的口号存在了。尽管自清亡以来,民国政府也不断尝试在各地推行义务教育,但除少数地区有所起色外,总体上磕磕绊绊,阻力甚多,到头来杯水车薪,并无力扭转全国知识普及匮乏的颓势。
基于这一点,不由想到很多影视作品中提及国民党士兵,便是人均知识分子,至少谈吐得当,行文措辞不甚费力,和粗人没什么关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则必须是全员“泥腿子”。然而那个年代的国民受教育状况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样,很抱歉。
因为兵源素质都在同一起跑线啊......
其实这是个挺令人无奈的事情,毕竟,民国时期教育资源匮乏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那是由上千年封建时代积攒的旧弊病同一系列或内在,或外来的新难题交织、冲荡而成的产物,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然而,畏难从来就不是共产党人的性格,何况他们深知,没有文化的团队,只凭一腔热血,就算再神勇也很难走太远,更何况,他们要拉起的团队,人数在理论上占据了全国人口绝大部分。
那一刻,没有谁比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能更加深刻的体会“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了。
那么,怎么才能在一群基础为零连字都不识的大老粗中实现基本的文化普及呢?这好办——没有基础,那就从基础做起,不识字,就从认最简单的字教起,从无到有,必然要先迈开这一步。但是有一个问题依旧摆在这支年轻队伍的面前,即由接受基础教育带来的脱产问题。毕竟革命还要继续搞,何况党的队伍自诞生起生存环境就堪忧,一穷二白不说,还三天两头被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况下,把大家都送去小学回个炉也的确不现实,不然就没人种地,没人打仗了。
怎么办?这种时候,就必须要想出一套解决方案,让队伍里文化水平较低的同志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不能耽误日常的生产和军事训练活动。这一点上我们党还真有自己的办法,毕竟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目共睹,最擅长的就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然不能停下手上的工作,那就在工作之余开展文化教育嘛!
实际上,在党的队伍建立之前,党的领导人们还是大学生的时候,这些大学时代的革命者,就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过利用劳动者业余时间开展文化普及运动的可行性。比如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深入到长沙工人群体中,开办工人夜校,亲自为工人们补习文化。待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继续在湖南负责革命工作,更是组织党团干部,于各铁路、矿山、工厂成立工人俱乐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即为向工人提供免费的文化辅导。可以说,党的团队自诞生时起,就把文化普及工作摆在相当的高度,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整体学历水平,但也从没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和部分人对我们党“以没文化自居,以大老粗为荣”的固有印象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而到了中央苏区时代,这种利用劳动之余开展文化补习的教育形式就更加普及了——根据地刚建立的时候,处境艰难,经济文化发展处于窘境之中,文盲率高达90% 。针对这种情况,一场如火如荼的扫盲运动随即展开。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在讲话中提到:“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实际上,自那时起,展开扫盲运动,推行教育工作就一直被我们的党放在实现革命总任务的战略位置上。仅到1934年,苏区消灭文盲的工作就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比如当时苏区的兴国县,就设有上百个乡级识字运动总会,数千个识字小组和上万名参与识字学习的组员。而且这并不是孤例,那个时候,苏区每个乡都设有消灭文盲协会、夜校、识字小组等,有的还设有专门的半日制或全日制学校。
旧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妇女是不必接受文化教育的,而在苏区,60%的妇女均参加了扫盲班、识字班的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文化普及的成果并不只体现在人数上,更体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上,根据1933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夜校办法大纲》中的指标,经过文化普及后,一般的青年和成年男女应普遍能作报告、看懂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应能看懂标语和路条。
对军队中的文化普及工作同样受到高度重视,红军时期,除了进行日常的战斗训练任务外,还在全军范围内广泛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并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出了具体的教学方针,主要有这样10点原则:
1. 启发式。
2. 由近及远。
3. 由浅入深。
4. 说话要通俗。
5. 说话要明白。
6. 说话要有趣味。
7. 用姿势助说话。
8.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9. 要提纲。
10. 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没错,这一套教学方针,是完全为零文化基础的学习者量身打造的,
是一种极其科学且务实的教学模式。以至于若干年后,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在现代小学乃至初中的课堂里,老师向学生授课仍基本沿用这种套路。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会以讲纪律和讲政策著称了——纪律和政策都是要以相对正规的书面或口头语言下达的,遵守纪律、讲究政策的前提是要看得懂,听得明白。而一支完全由文盲组成的队伍是不可能顺利将命令和政策进行贯彻落实的。由此可见,基础的文化教育在当时人民军队中已经普及到了相当的地步。
有道是猛将出于士卒,可以肯定,在这种波及全党全军的文化普及工作影响下,从基层士兵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战员们,首先就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文化水平。同时,比起普通士兵,这些指战员们还会承担更多事务性的工作,譬如接收并向下级传达军事命令和政策,召开或参与军事会议,对每一场军事行动进行总结报告,日常参与组织生活等。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文化水平,或靠加强学习,或靠日常积累,否则根本无法胜任工作。
我们不否认,在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中,我们的人民军队里确实产生了一大批从士兵走出的“草根将军”,但他们绝对不会如题主所说的那样不识字。他们或许没有什么正规的文凭,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头脑被混沌所占据。因此我们的军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
部队是个大熔炉,部队是个大学校。
事情就是这么有趣,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全员老粗的人民军队,其实是自带文化基础的。
同时,为了配合这一系列全民性质的文化普及工作,根据地还专门建立图书馆、读报俱乐部等,军队每个连都会设置“列宁室”(类似于现在的文体室)。为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基础建设上的支持,在延安时代,更是建立起了一套覆盖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这大概是我们党第一次搞全民基础教育建设了。
当时西方记者曾在延安的“列宁室”内拍到过这样一组照片,令人感到无比震惊的是,在这间“列宁室”内,展示着一批武器相关的挂图,图中美军当时正在服役的“列克星敦”号和“兰利”号航母赫然在列,这大概是当年世界上最新潮的装备了。除此之外,这批挂图上,英国的战列舰和潜艇,德国的列车炮,及当时工艺最精湛的轻武器均有体现,且都是根据实物拍照或绘图,颇具精度,绝非臆造。不得不说着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人们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印象里那个小米加步枪,连维持最起码的后勤补给都成问题军队,在最困难的时候,眼光也始终追随着世界的最前沿。
写到这里,笔者脑中不由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最暗的夜的时候,在陕北沉淀了千万年的黄土地上,在那间陈设简单的列宁室里,啃惯了窝头和地瓜的战士们看着这些或许几经辗转才送到根据地的挂图,眼中尽是羡慕。他们多么想拥有这些对自己而言如同神话般的武器,像个土财主那样打仗,把强盗赶出这个国家。但残酷的现实又让他们只能在严冬中苦苦挣扎,于是,艳羡之余他们更多的是失落。又过了很多年,这支队伍也确实赶走了强盗,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开始一件件的拥有当年挂图上让他们羡慕不已的装备,而且还更好。当年惜弹如金的他们于是开始患上火力不足恐惧症,病情每况愈烈。又是若干年过去,当国产四代机横空出世,国产航母缓缓下水之时,全世界的媒体都为这个从山沟里走出的队伍留取了版面,他们,也终于在别人家的画报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于有理想的团队,成功不过是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的问题,而当年党的队伍,显然是最有理想,也最乐于实践和积累经验的一个。
而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表现如何呢?
首先我们承认,国民党军队里绝对有高素质人才,而且很多,譬如青年军、税警团、南洋志愿华侨等,都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部队,就算后来体量更大的74师,人均文凭也在小学高年级以上。
然而问题在于,将这些高素质团队单独拿出来看尚可称道,倘若置于全中国这样一种格局之下,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而出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往往只将这部分高素质团队的水平视作国民党军队的全体水平,并由此产生疑惑——这样卓越超然的队伍凭什么就搞不过走“土味”路线的人民军队呢?其实他们不知道,国民党军队里的大多数人,其实既不卓越,也不超然,甚至玩得一手烂操作。
这就要从更早些年说起了:清代灭亡以后,中国随即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各路豪强或扩张地盘,或保存实力,一轮又一轮政治洗牌让那些都统和大帅们应接不暇,哪有功夫顾及教育这种百年大计呢?但仗还是要继续打的,如此,原本安稳生活的老百姓们显然就成了军阀们廉价的兵源。一切顺利的时候,尚且可以开出管顿饱饭这样的条件招募百姓参军打仗,倘若战事吃紧,那就真讲究不得了,他们往往会采用最直接也是最粗暴的方法——抓壮丁。在那些军阀们看来,在势力争夺中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并攫取更多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而所辖的人民不过是这种利益中的一部分,必要时可以拿来投资,哪会管人民乐不乐意。再说,实在有人不乐意的话,还可以靠子弹逼你就范。至于搞文化普及?很抱歉,不存在的,你们肯为我卖命就行了。
那个时候,国共两党还并没有闹翻,甚至还是战友。那个时候的他们还在一同为扫除北方的军阀们努力着,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然而事情很快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国民党内的反动派开始执掌大权,也逐步将国内的军阀进行整合,而后突然翻脸,将矛头指向了昔日的战友。这波操作让处于少年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猝不及防,只得被迫走上了独立斗争的道路。
在国民党方面基本肃清了内部问题后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或许是对多年的军阀混战印象太深,他们决不允许自己也像那些落败的军阀那样闹个仓皇谢幕的下场,何况麾下多出的那么些军阀旧部,不过都是由独霸一方转型为各路派系,总之也不怎么靠谱就是了。所以,在随后的日子里,国民党军队内部最吃香的一直是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及蒋介石本人当年的老部队,唤作“嫡系”。至于其他部队,一律归到杂牌军的范畴,巴不得他们自生自灭,说什么系统性提升兵源文化素质,想都不用想。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情况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除了少数对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的王牌部队和军官将领外,多数依旧是目不识丁,水准堪忧。
基础教育跟不上,整体文化素养也就跟不上,复杂信息就无法通达,政策就无法贯彻,随之带来的是训练成效低,作战事倍功半,加之大批国民党军队中依旧保留着旧军阀习气,官兵平等无从谈起,就更难以形成强凝聚力。这样的军队,遇上强敌,结果可想而知。
然后他们就真的遇上强敌了。
那是在抗战时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作为抗战主力的国民党军,除了有少数几场顽强抵抗外,主要的活动还是集中于溃败、转进、退守上,乃至于丢了首都背负屠城之辱,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军依旧在丢县城,甚至有日军刚把县城攻下,次日就听到了天皇的投降诏书,一脸茫然地开城投降的例子。好在随着战略密度的压缩,国民党方面总算守住了西南国土,不至于断送国运。
这个时候,再想着提升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晚了,忙着打仗呢。于是在学习旧军阀作风方面,他们再一次表现出了高超的天赋——抓壮丁,且在规模上非先前任何一个军阀所能比较。这是他们自己的记录:应钦所著《八年抗战之经过》中,有《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和《抗战期中各省壮丁配额统计表》,据表中数据,抗战八年全国各省实际征送壮丁为1400万余名。
这还仅仅是征兵一项抓来的壮丁,更多的,是被抓去义务修筑军事工程。蒋纬国曾在书中写道:“凡属军事所需之工事、道路、机场,均由民工以义务劳动方式,参加土工作业。八年抗战各战区工事之构筑,军用道路之开辟,被炸桥梁之抢修,以及敌军可能利用之道路的破坏,先后所发动之民工,当在一亿人以上。”
壮丁自然是没有什么政策性保障的,抓去之后长官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便是,哪有心思先行进行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呢?且战事吃紧,劳役繁重,这个时候在想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进行文化普及,显然是更做不到了。
也没人想做。因为那个时候,“国军”的军官们连保证壮丁们日常生活的军饷都要克扣,那还会有谁会特意额外增加教育投入呢?
这是当时的河南淮项师管区任代理司令李昭良的回忆:“......我当团管区司令也绝不侵犯下面的利益,就是说下面卖放壮丁的收入,我不会去分肥。我搞钱主要是从征集费上下手。当时军政部规定每征集一兵发征集费2元(后增至5元以上),我只发给乡、县一天的伙食费各2角,办公费每兵5分;由县送到团管区的伙食费按每60里一天,每天2角。这样每征一兵约开支8角,剩下的1.2元就人了我的私囊。渭南九县每月至少征兵1000名,有时达到3000名,平均每月我总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征集的兵到达团管区后就可按月领薪饷。……倒填半个月的接兵日期,由接兵部门拨给我半个月的薪饷。起初每兵半个月的粮饷约值银元5元。这样每月我又有几千元的收入。当然有时候这笔收入要与接兵部队长三七分成。这些贪污技法,在当时还算是很凭良心的。既不克扣兵饷,又不背卖放壮丁的恶名。”
但壮丁归根结底也是人,经过国民党军方这样一折腾,就不用谈什么士气和战斗力了。谁肯为如此折磨自己的人卖命呢?最后不得已只能用铁链锁、辱骂暴打、虐待式训练等方式来让壮丁们屈服。这就导致了大量壮丁外逃、伤病乃至死亡。
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的蒋梦麟在1941年7月写给蒋介石的一篇关于兵役状况视察报告,报告中有记录如下:
“……沿途所见落伍壮丁,骨瘦如柴,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状若行尸,踯躅山道;或倒毙路旁,任犬大嚼……(二)在马场坪见一落伍壮丁倒外街旁,以电捧照之,但略举目,已不能言语,翌晨死矣。(三)在离龙里县城一华里公路旁,牛前十时左右,见一大黄狗在一死壮丁左臂大嚼。(五)据黄平县长云:‘有一湘人为电布担过重安江时,遇解送壮丁队,彼执,坚拒不肯去,故诈死。即掩坦路旁,东一足,乡人恐为犬所食,重坦之。湘人苏,送县署,询之,得知其实。’(六)黄平县长检得道旁卧病壮丁七人,送医院治之,死其六,其余一人病愈逸去。(七)据马场坪医生云:‘有湘人十余人,挑布担迤逦而行,近贵定县,遇解送队,数人被执,余者逃入县城报告。适一卡车至,持枪者拥湘人上车,向贵阳行驶。湘赂之,被释。方下车时,以枪击毙之曰:彼辈乃逃兵也。’(八)据镇远红十字分会长云:‘分会有掩埋队,见有死而暴露者,有半死而活埋者,有将死而击毙者。’(九)韶关解来壮丁三百,至筑只剩二十七人。江西来一千八百人,至筑只剩一百五十余人。而此百余人中,合格者仅及百分之二十。龙潭区来一千人,至筑仅余一百余人。以上所述,言之者有高级丈武官吏医生教员,所言大致相同。(十)战事起后数年中,据红十字会医生经脸,四壮丁中一逃一病一死,而合格入伍者,只四分之一,是为百分之二十五。以询之统兵大员,咸谓大致如是。若以现在之例计之,恐不及百分之十矣……”
事情其实已经很明白了,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无法要求一个对老百姓基本不讲人权的队伍予百姓以任何人文上的关怀,当然包括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们会把延安作为某种圣地一般的存在了,因为延安能给的一切,在大部分国统区是无从寻觅的。
很多人觉得果国民党军队的形象应该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从数量占比分析,他们中的更多人其实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真实。
所以,对历史的分析,一条大忌就是先入为主,将某些影视剧中的艺术符号代入现实中去。对于一些由惯性思维造成的固有印象,还是要抱着审慎的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去考证和查找,避免主观的拔高、贬低等。直面过去并不是什么不堪的事情,毕竟看到了过去的不堪,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避免犯错。实事求是,从来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更何况,在那个充斥着不堪的时代里,我们并不是那些制造不堪的人——相反,我们用拮据的资源做到了最好,未来,我们还会做到更好。
这一点自信,我们还是有的。
本文作者:建院红旗军协
1.中共高层绝非泥腿子。
朱德 云南陆军讲武堂
叶剑英 云南陆军讲武堂
彭德怀 湖南军官讲武堂
林彪 黄埔军校第四期
徐向前 黄埔军校一期
聂荣臻 黄埔军校秘书
刘伯承 伏龙芝军事学院
十大元帅里面七个在军校呆过,另外三个,陈毅罗荣桓也是大学生,贺龙文化相对较低那也是私塾里面学习过的(所以他的军事能力在元帅里也是相对较低的)。
至于毛委员……首先他是五百年出一个的bug,不能用常理推论;第二他读书的数量,当今有哪个大学教授敢说自己读的书比老毛多?自学也是学习啊。
2.没文化、没学历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是否重视学习,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我们来看看红军对于学习对于文化有多么重视。
60%-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写简单的信件、文章、标语、传单等。这比白区中普通军队的平均数高得多了,比西北农民中的平均数更高。红军士兵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专门为他们编写的红色课本。进步快的领到奖品(廉价笔记簿、铅笔、锦旗等,士兵们很重视这些东西),此外,还作出巨大的努力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竞赛精神。
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这包括从班长直到军长的全部军官,尽管这些人很年轻,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战经验。所有的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虽然我遇见过几位军官,他们参加红军以前还不能认字写字。红军指挥员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基督将军”冯玉祥的军队)的军人, 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只见到过一个美国留学生。红军不叫“兵”(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遭反感的字),而称自己为“战士”。
室的另一角是用来学识字的,这里可以看到每个战士的笔记簿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钉上。有三个识字班:识字不到一百个的一班;识字一百到三百个的一班;能读写的字超过三百个的又是一班。红军为每班出版了自己的课本(以政治宣传作为学习材料)。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他们告诉我,在一军团中,只有百分这二十左右的人依然在“瞎子”班,这是中国人对完全不识字的人的称呼。
每个室也都有墙报,由战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定期出版。这至少比一般列宁室的“藏书”要及时得多,后者主要是标准的中国红军教科书和讲义,俄国革命史,各种从白区偷运进来或夺取而来的杂志,以及中国苏维埃出版物,如《红色中华》、《党的工作》、《斗争》,等等。
红军有他们自己的许多游戏,而且不断地在创造新的游戏来。有一种叫做“识字牌”,是帮助不识字的人学习他们的基本汉字的比赛。
在红军大学,学员们一天学习十个小时,异常努力。城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群众教育运动,甚至外交部里的小鬼也每天要上文化课、政治课、地理课。
对共产党来说最珍贵的是书籍。延安新开了一家鲁迅纪念图书馆,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同志都寄了成吨成砘的新书来。成百上千的中国年轻的共产党人从大城市来到陕北红色新首都延安。到五月间,已有二千名学员进了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大学”),五百名进了党校。其中有蒙古人,回民,西藏人,台湾人,苗族,彝族。还有好几十人在一些技术训练班学习。
以上这些是在《西行漫记》中随手摘录的内容。斯诺非常惊讶于红军对于学习的重视,在其他军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架势。同时他对红军普通战士的素质也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他们对于女性的尊敬——这可不是妇女们搞女权运动的结果,而是红军自发的行为。
那究竟是谁推动红军开始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呢?大家一定已经猜到了,就是那个五百年出一个的bug,从小梦想做一名小学教员的毛委员。他与秋收起义后系统地总结了一次经验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红军的士兵不仅要做军事工作,更要做政治工作,以此团结群众、瓦解敌军,而做政治工作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从此,各类学习活动在红军中逐渐展开,红军脱胎换骨。
这些都是长期重视文化教育的结果。
就是国共也不是泥脚子,我鳖官方定下的三十六位军事家,他们的学历水平如下:
毛主席(湖南一师)、周总理(明治大学、南开大学肆业)、朱德(前清最后一批秀才,四川师范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邓公(莫斯科中山大学)、彭德怀(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刘伯承(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革命后又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贺龙(私塾 )、陈毅(成都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中法大学肆业)、 罗荣桓(私立青岛大学预科、武昌中山大学)、徐向前(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黄埔军校)、聂荣臻(留学法国、比利时,后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 叶剑英(云南讲武堂,革命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叶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杨尚昆(上海大学,同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李先念( 私 塾 )、 粟裕(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徐海东(私 塾 )、 黄克诚(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陈赓(黄埔军校)、谭政(县立东山学堂,毕业后任小学教师)、萧劲光(长沙长郡中学、莫斯科东方大学,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 、张云逸(广东省陆军小学、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罗瑞卿(黄埔军校)、王树声(麻城县高级小学,毕业后任 私 塾 教师)、许光达(长沙师范学校、黄埔军校)、许继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上海大学后入黄埔军校)、 蔡申熙(黄埔军校)、段德昌(黄埔军校)、曾中生(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左权(黄埔军校,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彭雪枫(北平民国大学肆业)、罗炳辉(自学)、黄公略(湖南陆军讲武堂、黄埔军校)、方志敏(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肆业)、刘志丹(黄埔军校)、林彪(黄埔军校)
这里面大部分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除了念私塾、自学的之外,全符合近代知识分子标准。这里面唯一自学的罗炳辉,最初是唐继尧的副官兼会计,也不是白丁。
所谓泥腿子,这个一方面是国民党当年对TG的黑,一方面也是我鳖为了接地气的默认。TG的军队教育一直在搞,抗美援朝之前,营一级的要有高小程度,团一级要是初中程度,不认字的,升到连级就顶天了。不少人就是在军队里学的文化,相对而言,基层素质方面TG比KMT要强不少。
近代的革命与其说是泥腿子打败正规军事人才,不如说成是“本土知识分子”打败“洋化知识分子”更合适。
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估计是我鼠仓里的存货。把这上面我鳖基层文化教育的内容发上来,但本人对那个结论存疑。
人类是呈正态分布的,有极少数视野开阔,意志坚定,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出众的精英。有大量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常人。
在识字率不到十分之一的旧中国,识字的人好比比今天硕士博士一般。而tg高层一个个黄埔高材生,动不动就留德、留法、留日、留苏。。。已经不能用“不是泥腿子”形容,根本就是时代骄子、人中龙凤。
所以,别动不动就要革命,对于普通人,革命不一定成全自己,可能只是被革命吞噬的革命的儿女。
其实题主的第一感觉是正确的
不识字的泥腿子怎么可能打的过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呢?
确实,没文化的确实打不过有文化的。
只不过,解放战争里,共军才是有文化讲科学的一方啊!!!!
你看看国军的兵员,都是拉壮丁一路十个死七个的奴隶兵阿,医疗口粮都保证不了,教育想也别想,士气全靠督战队和抢劫百姓。这是基层战士的文化水平,说白了就是穷苦奴隶和流氓地痞的合体。高层也不怎么样,军阀,土匪,连最高统帅也不过是个上海混黑社会的投机客,哪里有半点文化可言。
反过来看共军,你看看一大里多少知识分子。到了延安,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军校生,演员,全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往延安跑。比起国军那边的投机者,这边的元首可是书法家加浪漫诗人,读的书全中国也没几个比他多。这些人的特点就是重视教育,不要说军人,就是边区的百姓包括妇女,都在组织学习班,学习认字,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直接再去交文盲认字。军队也重视训练和教育,国军进口的德国操典只有共军在坚决执行。为了防止知识水平低下的农民理解不了政策和命令,有专门的艺术工作者把大道理提炼成戏曲节目,给部队演出。让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懂道理,有进步。
所以说,知识水平高,连打架都厉害得多。共军就是比国军姿势高,赢得光明正大
打仗分 一线,二线、三线。
一线是 机枪、步枪 在四百米 轻型武器的射击之内,最大的官员是连长、排长;没有将领。
二线是离战场四百米之外,最大的官员是营长、团长。
军、师将领 都是在三线,敌人炮火打不到的地方用电话指挥战斗。
问:为什么有些,在战场上的表现,反倒不如不识字的“草根将军”?
我不认同。我以为 上过军校的将领聪明,没有上过军校的将领鲁莽。我认为不管是“草根将军”和上过军校的将领,主要在于他们的人生观,你是为国家和人民活着,还是为你自己活着,你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活着。我认为不管是“草根将军”和上过军校的将领 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都会一样。
我非常赞同阎学通老师在讲国际关系分析的时候曾经提到的一段题外话。
他说,学问和学问不一样,有的方面做学问靠科学,有的方面做学问靠知识,科学是知识,知识不一定是科学。占卜,巫术,宗教在很多时候是有用的,是知识,但不是科学。物理化生的进步靠的是对事物本质的不断认识,是要靠科学推动的。也就是说,有的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知识是无规律。比如理学各门类,基本都有很强的规律,甚至可以公式计算,比如牛顿定律什么的。但许许多多问题是杂乱的,没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说做生意,比如说打仗。做生意讲商机,打仗讲战机,这都是需要人去做决策,做判断的,是讲不清楚规律的,是没有办法靠上学能弄明白的。所以生意做的好的人不见得能学好相关的学科,打仗打得好的人也不见得学习就有多么优异。
他还说,你看称赞著名军事家总是说某某的指挥艺术,大家想,什么才能被称为艺术呢?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是艺术,行军打仗本来是多么严谨,多么讲科学的一件事,怎么就是艺术呢?根源在于,军事的关键是做决策,是要综合各方的信息,选择行动方案,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没有范式可以套用的,是要求人们临机决断的,是学校里教不了的,这就使之成为了艺术,而非一项技术。
虽然这是阎老师讲的一段题外话,但他却道出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谈谈我的理解吧,描述与人无关的纯事物,要讲科学,要用规律去做学问,要求真。而一旦学问是有人的因素参加的,其结果就变得离散了,变得难以言明规律了,而像经商和打仗这样的几乎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就千变万化难以捉摸,这样的问题靠知识靠判断靠决策,学院的教育就很难指望的上了。
因而,泥腿子打败学院派的事情,倒不如说是谁对战争本质的理解更深入的问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什么规律是可以从学院一直带到战场而不变的,要知道别人的意图,还要让别人不知道你的意图。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两方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军队组织,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能够达到相互对抗的前提。倘若以冷兵器对热兵器,封建军队对现代军队,这些指挥艺术也难以发挥作用。而军事学院的知识恐怕更多是强调对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等基本条件的掌握,而这些基础条件没有代际差别时,或者代际差别可以被弥补时,需要比拼的就是对战争的理解,对战机的把握了。
我想,那些能够打败学院派的泥腿子们,无一不是无数次火线上下,无数次深陷重围,无数次死里逃生,他们没读过高头讲章,但他们懂得战争的紧迫,战机的短暂,战斗的你死我活,他们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生存的压力逼着他们去理解去学习战争。
黄百韬是兵团司令,养尊处优,虽然也英勇顽强,但他这个级别,只要自己不想死基本死不了了,想跑回南京,有飞机汽车给他用,老蒋还会让他高官得做,即便被共产党抓了,也断不至于死。因而他忘记了战争的紧迫,忘记了在运河上架浮桥,浮桥不是他的命,而是士兵的命啊。转移过程中也不是马不停蹄,而是常有不必要的停留。最终兵败碾庄,以死报他的领导了。
更有刘峙那种自己在连云港做生意,为了避免部队先走生意被共产党拦下的情况,就提前把撤退消息告诉商户,然后再通知黄百韬。搞得军事决策商人比将军知道的还早,在刘峙的眼中,恐怕战争根本不是你死我话,根本不是性命攸关,只是一个差事,完成了加官进爵,完不成凭着总统的信任也不会被处罚,哪还有心思去全力以赴,哪还有能力去临机决断呢?
这是个人职位和阶级的变化,导致的对战争理解的缺失,是军校教育无法考虑到的,也是军校教育无法弥补的。
举个例子吧。
刘伯承,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公认的学院派将领,连国民党也承认他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几个战略家之一。一生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建国后最大的愿望是办好南京军事学院,为解放军培养科班人才。
黄维,黄埔一期,也是公认的学院派将领,国民党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当新制军官学校校长,为国民党培养科班人才。
然后,两人就在双堆集相遇了。
战役部署啥的都不说了,说起来怪麻烦。只说一件事情,十二兵团被围后,黄维计划突围,派传令官乘吉普车向各军传达突围计划,结果运气不好,传令官连人带车被解放军俘虏了。——当然,对黄维来说,他不知道传令官被俘的事情,只知道传令官失踪了。
这时该怎么办?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来说,应该是重新制订计划,立刻下达,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围吧。
然而我们的黄司令官不是这样,他在传令官失踪后,居然命令各军“原地停止待命”,也不知道他是在等什么,也许是等那个失踪的传令官从天上掉下来?
就这样,十二兵团在原地等了11个小时,最后在各军长的催逼下,黄维才下令“按原计划行动”,就这样,硬生生让中野把十二兵团围成了铁桶。
事后,刘伯承怎么评价黄维呢?他说:“黄维落到学院派的套子里了,他帮我们争取了胜利的时间。”
以上,就是两位学院派将领交战的情况。
可以看出,打仗这事情,真和学院派不学院派没关系,同是学院派,刘帅就是军神,黄维就是书呆子。
打仗,将领的学识水平当然越高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后,解放军高级将领还要请手下败将们来当老师的原因。但真正到战场上,更加重要的是对战机敏锐把握的能力,是临阵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下定决心后坚决执行的能力。——这些能力,说句实话,很多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达到的。
=============================我是题外话的分隔线=======================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知乎还得搞个智商准入门槛。
提问的同志,你这问题和蒙古军队一样转进如风,我们这些答题的跟不上你节奏啊。唉,果然是这届答主不行。
游牧民族不会打仗的早被做成肥料了,而且游牧民族互相杀伐多年才出了这么一个世界级BUG。你拿王宝强举例,说科班出身的表现不如他这类人,围观群众会觉得这结论成立吗?北漂的有多少?横漂的有多少?有几个王宝强?
你也说了:这种“天生会打仗的把念过军校的高材生打败”的事情,战争史是屡次发生的。
那你就要举出军校成立以后的战例。
给你个坐标参考,找去吧。
1803年拿破仑创建圣西尔
1810年克劳塞维茨写了《战争论》
=========================
说正经的,首先,特例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其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知的。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规律,那就要了解包括历史(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史、气候史、生物史、科技史、经济史、军事史)在内的各种知识。
至于你问:军事学、军事教育,是不是对战争的影响其实局限性相当大?天诛……啊不对,是天地会的陈近南告诉我们:
然后搬运以下内容
2012-4-26 11:2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1 八路军教育挂图,只有步枪的士兵要认识全世界的先进兵器。朝鲜战争时,这些士兵应该都是军官了。
2 日军俘虏统计,分门别类选出各兵种教师。
3 胶东党报的地图,苏德战场实时战况。
4 看护发电机的八路军。当时的八路军很清楚工业战争的本质。倒是21世纪的抗战片满眼都是亮剑的土匪,装神弄鬼的义和团。
上边是督工的貂,下边是我的狗尾。
=====================================
图1 、列车炮,战列舰,舰载机
这些纸片上的你可以没有,但身为革命军人,你要有专业素养,要知道眼前和世界的军事动态。要立足现有技术条件,努力提高战斗力。
中英双语,模型教学,问你怕未!
图2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
根据督工那张俘虏统计图示,按最低标准估计,这个俘虏队至少有87名日军俘虏。除一名辎重兵,一名铁道兵,一名工兵,三名医疗兵,三名毒气兵,三名汽车兵,三名通信兵共16人外,其余全为战斗兵。
这些俘虏经过八路军的教育,最终转化为反战同盟,和中国人民一起与法西斯阵营战斗
图3、面朝黄土,胸怀天下。他们在苏德战场上用34坦克打普通法西斯,我们在自己家里用38步枪打穷逼法西斯和逗逼法西斯。
图4、这位八路军的面相好像王震,他旁边的小孩发型好像……
====狗尾结束====
杨成武转发林彪1936年老贴,我们来看看当年的“泥腿子”怎么教人打仗。
林彪军团长教我当师长
1936年12月,在我由“红大”毕业、即将奔赴前线之际,突然听说中央军委准备让我回到红一师当师长。当时,我想自己过去一直当政委,还是干老本行吧。林彪和罗荣桓向中央反映了我的要求。但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还是确定我改任师长。
林彪回来后,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并说:毛主席要我和你谈一次话,让我讲一下怎样当好师长的问题。关于这次谈话,林彪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的,我也很认真地作了记录。谈话时,罗瑞卿也在场。记录稿曾先后送给罗瑞卿、刘亚楼、陈光等领导同志看过。
一、要勤快。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情,不能当好军事指挥员。
应该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比如,应该上去看的山头就要爬上去,应该了解的情况就要及时了解,应该检查的问题就要严格检查。不能懒,军事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带来失败。比方说,一个军事指挥员,到了宿营地就进房子,搞水洗脸洗脚,搞鸡蛋煮面吃,吃饱了就睡大觉。他对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几个山头周围有几条道路,敌情怎么样,群众条件怎么样,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部队到齐了没有,哨位在什么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何,都不过问,都不知道。这样,如果半夜三更发生了情况,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到那种时候,即使平时很勇敢的指挥员,也会束手无策,只好三十六计,跑为上计,结果,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机会主义和打败仗,常常是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组织准备,工作没有做到家,懒的结果。因此,不论大小指挥员都要勤快,要不惜走路,不怕劳累,要多用脑子,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脚到、手到。事情没有做好以前,不能贪闲。贪闲就隐伏着犯错误的根子。什么事都要心中有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雷打不动的干部,牛皮糖式的干部,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不是好干部。
二、要摸清上级的意图。
对上级的意图要真正理解,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认识自己所受领的任务在战役、战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有敢于和善于在新情况中找到新办法的创造性;才能有大勇,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有强烈的吞掉敌人的企图和雄心。指挥员的勇敢集中表现在歼敌决心的坚定顽强上面。指挥员的大勇建立在革命的最高自觉性和正确理解上级意图的基础上面。
三、要调查研究。
对于敌情、地形、部队的情况和社会情况,要经常做到心中有数。要天天摸,天天琢磨,不能间断。这样做,不能看作是重复,实际上这不是重复,而是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平时积累掌握的情况越多,越系统,在战时,特别是在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就越沉着,越有办法。急中生智的“智”,才有基础。因此,调查研究工作要贯串在各项工作中,要贯串在每一次战役、战斗的整个过程,反对打莽撞仗、糊涂仗,反对急性病,反对不亲自动手做调查研究的懒汉作风。特别是敌情,必须切实摸透。因为敌情是活的,敌人必然会极力隐蔽、伪装他们的真实企图和行动。要尽一切可能不间断地侦察,查清敌人的部署和动向,看他扮演什么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是主力还是非主力?是骄兵还是败兵?能集中多大兵力向我们进攻和阻挡我们的进攻。查明敌主官的特性,看他惯用和擅长用什么战法,根据他当前的企图判断他可能采用什么打法,等等。只要摸清了敌情、我情、地形的底,决心就快,就硬,就坚定。就不会被任何假象所迷惑,就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住。如果情况不清,就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坐失良机,或者勉强下了决心,一遇风吹草动,听到畏难叫苦和不正确的建议,就容易动摇,可能一念之差,前功尽弃。
四、要有个活地图。
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读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读的方法是把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块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道路标划出来,边读,边划,等到地图差不多快划烂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至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五、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没有回答的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当然,在战争环境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个战役、战斗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有时脑子很疲劳,有的问题可能立即回答不了。这时,除了好好地和别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觉,睡好了,睡醒了,头脑清醒了,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开窍,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决了。总之,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六、要及时下达决心。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下决心打呢?指挥员必须以最大努力组织战役、战斗的准备工作,力求确有把握才动手,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般说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把握,就很不错了,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不足的条件,要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指战员的智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来弥补,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七、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
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要一致,行动要协调、合拍,要雷厉风行,要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都要勤快,都千方百计地办好事情,完成任务。不互相扯皮,不互相干扰,不抱旁观者的态度。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八、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
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去担负最艰巨的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猛追。特别是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招。在追击时,要跑步追,快步追,走不动的扶着拐棍追,就是爬、滚,也要往前追,只有抓住敌人,才能吃掉敌人。好的战斗作风要靠平时养成,要靠实际锻炼,要在紧张、残酷的战斗中才能锻炼出来。不敢打硬仗、恶仗的部队,让他打几次就打出来了,因为已经见识过硬仗、恶仗的场面,有了体会,有了经验,知道怎么打了,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做工作也要有好的作风,说了就要做,说到那里做到那里,要做得干脆利索,要一竿子插到底,一点不含糊,不做好不撒手。好的作风的养成,关键在于干部。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的作风怎么样,部队的作风就会怎么样。因此,首先要抓好干部,要干部做出样子,影响带动部队。只要干部作风好,指挥好战斗,多打胜仗,即使是新建的部队或者原来基础较弱的部队,也会很快打出好作风来,像铁锤一样,砸到那里,那里就碎。
九、要重视政治,亲自做政治工作。
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坚强的党的领导、坚强的政治工作。连队的支部一定要建设好,支部的工作要做活,就是要把所有党团员的革命劲头鼓得足足的,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带头作用,通过他们把全连带动起来,通过他们去做政治工作,提高全体指战员的阶级觉悟。有了坚强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了坚强的政治工作,就可以做到一呼百应,争先恐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战术、技术也要练好,特别是技术,如果枪打不准,战场上就不能消灭敌人,就不能解决战斗。因此,军事训练不能马虎,党政工作要领导好训练。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部队有了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有了好的战斗作风,再加上过硬的作战本领,就如虎添翼,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就林彪会发贴吗?朱老总还玩论坛呢,1941年他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说:
自然科学,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自然科学的进步,工农各业的发达,生产能力的提高,富源的开发与正确利用,实业的正确管理,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充实我们的力量,充实军队的战斗力,使人民获得富裕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与政治觉悟,来取得抗战的胜利,建国的成功。谁要忽视这个力量,那是极其错误的。
湖南吐槽王1944年再次发贴强调,不是会打仗就行了
80年过去了,列克星敦已成昨日黄花……
2018年发贴
福特!我喜欢你口阿!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