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u-jie-nu-dun-22-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历代地名并不统一,以下除古籍引用均使用现地名

长江天险并非单纯指长江一条河,而是在历代南方政权对抗北方时构筑的以长江为基础,向北延伸的长江防线。

1、中路防线

中路防线是以长江为基础,通常向北延伸至汉江构筑的防御体系。

我图中标注的襄阳市、荆州市、武汉市就是中路江汉防线的重点,而重中之重便是襄阳。襄阳位于南阳盆地最南端,紧临汉江,扼制汉江上游。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如果襄阳为南方控制,则防御时可以防止敌人水军顺汉江而下,驶入长江,威胁下游安全,将敌人阻断在汉江上游。

而反击时,既可以直接从襄阳越过山区攻击西安,也可以从南阳盆地北上,控制南阳,进而威胁洛阳、开封等中原重镇。如第一次桓温北伐记载为:

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获苻健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温军力战,生众乃散。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

从把原文中地名换成现今地名,桓温北伐的路径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第二次元嘉北伐西路军(柳元景部):

随王诞镇襄阳,为后军中兵参军。及朝廷大举北讨,使诸镇各出军。二十七年八月,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广威将军田义仁入鲁阳,加元景建威将军,总统群帅。……闰(十)月,法起、安都、方平诸军入卢氏,斩县令李封,以赵难为卢氏令,加奋武将军。……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去弘农城五里。贼遣兵二千余人觇候,法起纵兵夹射之,贼骑退走。诸军造攻具,进兵城下,……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鲁方平入南门,生禽伪郡丞,百姓皆安堵。

地图的话差不多就是这样:

这两次北伐均是出襄阳,沿山路直驱西安和洛阳,威胁中原,足以表明襄阳对于南方政权的重要性。而一旦襄阳沦陷,北方王朝进可以直接顺汉江而下,汇入长江,直接攻击南京;退可以以襄阳为据点,一方面阻断北伐,一方面逐步蚕食敌人。而对于南方来说,一旦失去襄阳,那么荆州和武汉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如果北方政权以襄阳为据点发起进攻(假设南方仍然控制西路防线),那么基本只有两条路:1、从襄阳南下,进入长江,获得长江的制水权,并由长江发动攻势;2、顺汉江而下,驶入长江,并沿长江而下发动攻势。而荆州是前一条路的关键,武汉是后一条路的关键。一旦荆州沦陷,则北方军队可以直接由北岸进入长江,或顺流而下,或南略湖南,长江天堑可以说基本崩溃。而武汉一旦失守,那么北军的舰队可以直接由汉江进入长江,从而顺流而下,灭亡南方政权。

另一方面,当南方政权反击襄阳时,武汉和荆州便是攻击襄阳的基地,南方政权可以通过武汉和荆州北伐襄阳,如第一次岳飞北伐:

四年,除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抵郢州城下,伪将京超号"万人敌",乘城拒飞。飞鼓众而登,超投崖死,复郢州,遣张宪、徐庆复随州。飞趣襄阳,李成迎战,左临襄江,飞笑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皋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成夜遁,复襄阳。

地图如下:

所以长江中游的防线是以长江、汉江沿岸的荆州、武汉、襄阳三镇构筑起来的防线,而并非单一的长江。而这一防线对于南方而言极为重要,所以历代均将此处兵家必争之地,如三国时期的魏吴江陵、襄阳争夺战,东晋晋秦襄阳之战,南宋初年宋金襄阳之战,南宋末年宋元襄阳之战皆是南北争夺中路防线的著名战役。

2、东路防线

长江下游的东路防线也并非单一依赖于长江,而是长江-淮河防线。跟前面一样,我这里也标注了三座城市——徐州、淮南、南京。南京长期是南方政权的首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徐州作为淮河以北的重镇,同时起到了扼制淮上和北伐中原的作用,如晋宋之际的历次北伐(第二次义熙北伐、宋文帝元嘉北伐),均是从徐州(彭城)一带出兵,逆黄河而上,攻击洛阳。而在防守时,则依托以徐州、淮南为基础构筑的淮河防线进行第一道防守。关于东路攻防体系,以下谨以第二次元嘉北伐为例介绍。

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碻磝,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宋书·王玄谟》
是时上大举北讨,质白衣与骠骑司马王方回等率军出许、洛。——《宋书·臧质》
铄遣中兵参军胡盛之出汝南、上蔡,向长社,长社戍主鲁爽委城奔走。即克长社,遣幢主王阳儿、张略等进据小索。伪豫州刺史仆兰於大索率步骑二千攻阳儿,阳儿击大破之。到坦之等进向大索,劳杨氏郑德玄、张和各起义以应坦之,仆兰奔虎牢。会王阳儿等至,即据大索,因向虎牢,铄又遣安蛮司马刘康祖继坦之。虏永昌王宜勤仁库真救虎牢,坦之败走。虏乘胜径进,於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战败见杀。贼进胁寿阳,因东过与焘会於江上。——《宋书·南平穆王铄》

这场战役中,宋军从彭城(徐州市)、寿阳(淮南市)、襄阳(襄阳市)三路同时发起攻击,企图迅速夺取洛阳等北魏在河南的据点。在王玄谟兵败之后,宋军迅速退保彭城、寿阳。虽然魏军难以攻克彭城、寿阳,但是由于宋军有生力量损失巨大,所以魏军得以轻易渡过淮河。刘义隆转令臧质、胡崇之等人率军支援盱眙,阻击魏军。但是援军被拓跋焘击败,魏军攻至长江北岸的瓜步,由于长江天险被迫撤军。实际上,尽管魏军一路攻至建康城下,但是从战后来看,刘宋的淮河防线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魏军仍然难以渡过淮河。

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南方政权在长江下游的攻防体系,也就是调遣淮上部队从徐州、淮南等重镇发动进攻,直接威胁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重镇。防守时利用淮河两岸的淮南和徐州(有时候没有徐州,那么就直接在淮河南岸据守),防止南下,力争与敌人隔淮河对峙,依托淮河构筑第一道防线,力争把敌人阻断在淮河以北。当淮河防线失守后,再在淮南派兵阻击(成功战例如淝水之战、钟离之战),再不行就退守长江。

所以对于东路战线来说,其守卫的关键在于淮河,而非长江。历代南方政权基本均是与敌人在淮河拉锯,偶尔可以把战线北推到黄河,偶尔也会被攻过淮河,但是总体是隔淮河对峙。如果一个政权长期失去淮河防线,甚至于从建立到灭亡都没有见过淮河,那亡于外敌是迟早的事(如孙吴、南陈)

3、西路防线

西路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长江的上游,这就意味着北方军队可以直接顺长江而下,如果北方水军足够强,说不准就一波“王浚楼船下益州”把南方政权给推了。

西路防线的重点在于以汉中盆地为中心构筑的秦岭-大巴山防线——进攻时出汉中,沿秦岭谷道北进,威胁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防御时利用秦岭、大巴山险峻的山势将敌人阻击在四川盆地以北地区(比如宋初的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如果秦岭-大巴山防线失守,那么巴蜀地区的核心成都肯定没了。那么,在成都丢失以后,重庆就变成了阻挡敌军由上游进入长江的重要门户,南方军队必然会在重庆利用当地险峻的地形进行防御,如宋末合川钓鱼城之战,来防止敌人取得长江制水权。

当然,这一构筑本身就和长江天险没什么关系了,既然题主问的是长江,那我也就不继续展开了。所以综上而论,所谓的“长江天险”亦或是“长江防线”并不单单是长江一条大河本身,而是以长江为基础向北延伸所构筑的秦岭-汉江-淮河防线,这才是南方政权真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至于长江本身,它通常情况下是作为北部防线崩溃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为在利用长江进行防守的同时择机恢复北方防线,如果长期困守长江,那么也就吃枣药丸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江的迟滞作用,在于长江的宽阔,下游富庶地区的长江,宽度是望不到边的。

长江上游很容易渡河,你完全可以打到青海,渡河以后再沿江打到上海,估计也就是多花个十年八年吧。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一般与南北分裂的局势有关,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北方政权要如何渡江?


很多人可能以为,长江绵延六千多公里,即便从湖北宜昌往下,也有三千公里的长度,哪里不能渡江?


但这只是一种想当然。事实上,渡江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其中的关窍,在于船。


长江上固然有渔舟出没,也有常年以打鱼为生的渔夫,但如果是北方大军压境,那么这些小船根本就没有办法承载起运输任务。


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

一艘小船载五个人,一个时辰跑两个来回,一天到晚人歇船不歇。如此,一天能渡多少人过江呢?

也就一百二十人。


而且这简直就是在给南方的水军当靶子,来一艘灭一艘,来两艘灭一双。

因此,北方政权若想要渡江,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水上部队。

但水军不是陆军的简单翻版,船舶得依水建造——可南岸的水军,又不可能等着你在北岸造船,怎么办?因此对于北方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境内能找条河造船,而且,这条河还有水路与长江联通——毕竟不管在黄河把水军练得再好,你都不可能让士兵们扛着船走陆路到长江边。

这意味着,北方若想要南征渡江,就必须控制一条水道,既能够修造船只,水系还能够联通长江,以便水军可以直接进入江中。

这时候你再翻开地图,就会发现满足这种条件的水道相当稀少,只有两条:


一是发源于汉中,在武汉汇入长江的汉水(汉江);

二是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邗沟,在广陵(今扬州市)连接长江,在淮阴(今淮安市)连接淮河。



也就是说,北方军队只有选择汉水或者邗沟,才可能修造船只进入长江,选其他地方都不行。

这也才是历代南北战争都会集中于这两个地方的原因。

/ 曹操当年南下,是在刘琮投降,占领荆州后,才起了征伐东吴的打算。因为此时长江天险已为两方所共有,而曹操又从荆州得到了相当数量的船只。

/ 曹丕后来也曾南征,三次走的都是东路,从运河南下。只不过他运气不好,不是碰到枯水期,就是碰到寒冬——这孙子被冻住了。

/ 再往后便是西晋灭吴,晋益州刺史王濬是直接从上游造船,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处可能存在的渡江之地,在濡须口:


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那么对这个地名应该不陌生。濡须口大约位于如今的安徽芜湖一带,是濡须水(今称裕溪河)汇入长江之处。

濡须水并不是一条河流,只是巢湖贯通长江的水道。而巢湖的水流来源,则是一条叫做施水(今称南淝河)的河流。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控制施水,那么其实也算是找到了一条进入长江的水道,虽然小归小,但有巢湖做缓冲,总归能用。

而在施水的边上,也有一座小城。当年曹操对这里极为看重,专门派出大将张辽驻守。大名鼎鼎的孙十万,也因为在这里五攻不下,而留下了一段美谈——对,这座小城就是合肥

来,再放一遍图,请放大查看:


当你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襄阳能成为南北大战的重心所在了:控制住襄阳,就相当于控制住了汉江。

对北方而言,只要襄阳在手,船舶就可以顺汉江东下,进入长江;或者经由陆路,直达江陵城下——这也是江边重镇。

而对南方来说,只要控制了襄阳,北方在汉江上就无任何机会可言。通过防御一座城,就能保障整个长江中游的安全。

————

顺着这个话头再多说一句,至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运河进入长江以后,渡江便是南京,因此就更需要南方政权加强防守了。

办法,则是尽量往北延伸边界线,不让广陵(扬州)成为前线,最好能一直延伸到青、兖一带(今山东半岛)。

如果不行,那就得守住徐州。毕竟再不济,也还有一条水路可供防守,可以参考参东晋的防守策略。

而这种防守策略最近一次被使用,是在七十年前,正好七十年前。当时,白崇禧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守江必守淮。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延伸:

枉我空有十万大军……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chi-se-xing-ling-zu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宜荆岳汉黄九安,铜芜马南镇江南”。这是长江中下游比较重要的十四个城市(从古代军事地理而言)。

我之前在读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相关著作的时候,写过一个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读书笔记,其中一部分与此相关。万里长江万里可渡,为何偏偏就有那么几个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必争”体现在哪里?进而言之,不光是长江,祖国万里山河,为何就有那么一些城市显得如此重要,绕过去不行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中国南北对峙的三种形态为例,大致讲讲南北对峙下军事地理的问题,并重点介绍长江江防和几个重要城市。我分成五部分来讲。

一、南北对峙的三种形态

二、汉中与巴蜀

三、荆楚要地与江汉水系

四、偏安一隅和江淮防线

五、结语

其中,第三和第四部分,将重点讲述长江水防体系。

一、南北对峙的三种形态

中国历史上的南边对峙,按南方政权控制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完整形态。南边方以秦岭淮河分界。南方政权在西边控制汉中巴蜀;在中部控制荆楚,以汉水分界,驻守襄阳;在东部控制吴越,以淮河干流分界,驻守寿春、钟离(蚌埠)、淮阴。从地势来看,这种形态的南方政权,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南方政权。

以进攻而言,出汉中可取长安,对关中形成军事压力;出襄阳,可取南阳,震动中原;出淮河,逆颖水、涡水而上,可震慑洛阳、郑州、开封,逆泗水而上,可直取彭城徐州,对整个华北平原南部形成压力。以防守而言,控制了汉中和巴蜀,就控制了汉水和长江的上游,能有效的保护襄阳和荆州,进而形成对武昌的保护;控制了淮河干流,就形成了江淮两层防卫体系,避免北方势力一马平川直抵长江进逼都城。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和南迁之后的南宋,均为此种形态。刘宋控制的地盘更大(汉中、南阳、陈郡、徐州一线为界)。

第二种是偏安形态。南方势力在西边丢失汉中巴蜀,在东部丢失淮河干流,仅控制荆楚和吴越。一旦丢失汉中和巴蜀,就失去了对汉水和长江上游的控制。北方政权可顺汉水而下取襄阳,也可顺长江而下取荆州。一旦丢失淮河方向,北方政权随时可以直达长江,进逼国都。基本处于被动防守,随时挨打的局面。三国时期的吴,南北朝时期的梁和陈(梁内乱而失巴蜀),大致就是这种形态。

第三种是坐等灭亡的形态。南方政权全面丢失巴蜀、汉中、荆楚、淮河,仅控制吴越地区。一般南方政权被灭前大致就是这样。吴国、陈灭亡前大致如此。

二、汉中与巴蜀

汉中巴蜀,可构成一个独立的战略单元;吴越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单元;荆楚处于其间,即起连接的作用,也起庇护下游、威慑中原的作用。

汉中北边秦岭,南边大巴山,西边一堆山,汉水夹秦岭和武当山往东南而出,直通襄阳。关中势力进入汉中,主要通过秦岭谷道。秦岭谷道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就是大散关)、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道之中,最重要的是陈仓道。

刘邦收复三秦,是明修栈道而暗度陈仓。秦司马错伐蜀,大致进军路线,就是褒斜道。子午道很窄,但子午道离长安最近,出子午道可直取长安。因此诸葛亮伐蜀时,魏延建议自帅偏师出子午道以为奇兵。但诸葛亮考虑此道太窄太险,很容易被伏击,故此未采纳此建议。

汉中之秦岭谷道,有说四个,有说七个。不论几个,还是那句老话,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决定战争的,是人而不是关。司马错伐蜀的时候,没有后来的褒斜道,是他带领秦军硬生生的开辟了这条线路。邓艾伐蜀时,走的是摩天岭阴平小道,这条道既不是上述四道之一,也不是后面要提到的金牛道、米仓道,人家照样摸爬滚打闯出一条路。

进入汉中,即可直逼巴蜀。巴蜀北边是大巴山,南边云贵高原,西边青藏高原,东边巫山。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前都是人烟罕至之地,很少有敌对势力从此处行军进攻四川。当然,很少不是没有,蒙古打四川,就曾战略大迂回,绕道云南而进攻四川。

东边是长江水道,守住三峡就很难进来。三峡非常险峻,两边高山耸立,中间河流湍急,真个是易守难攻。长江从奉节开始,大致是正东方向流出,先后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大致四百里),再转为东南向流入宜昌。 三国时期,蜀国控制瞿塘峡和巫峡,吴国控制西陵峡。夷陵之战时,刘备就是在西陵峡东侧被陆逊大败,一路跑回瞿塘峡的白帝城去托孤的。

北边进入四川,需越过大巴山,从这里有两条主要的谷道入川,这两条道都是南北纵横数百里,又险又长。西边的是金牛道,剑门关雄踞其间。突破金牛道后,可直逼成都。东边的是米仓道,通过米仓道可到达巴中,从巴中顺江而下,可抵达合川。一旦进入四川盆地,四川方面几乎就无险可守,进攻方可很快进逼成都,对四川首府形成围攻之势。

秦灭巴蜀,走秦岭,出褒斜道。东汉灭蜀,出荆州,先取西陵峡,后取瞿塘峡,其后逆江而上,进入四川盆地,攻取巴蜀。魏晋灭巴蜀,先下汉中,再取巴蜀,邓艾军突破常规,在崇山峻岭中开山建路,行军数百里,最终取道阴平,南下棉竹,灭巴蜀。苻坚灭巴蜀,出汉中,进四川。蒙古取四川,从南北两面对进,南路是从云南取道。

三、荆楚要地与江汉水系

北方政权夺取巴蜀汉中之后,就可依据巴蜀汉中的上游之势进攻荆楚地区。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讲解长江上各个重要城市了。中国古代运输极其不便,因此大宗物资投放主要靠水道,而不同水道的交汇之处或者水道与陆路运输连接处,往往就构成了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荆楚地区就有三座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一是汉水中段的襄阳(汉水南),其二是襄阳正南面位处长江北侧的荆州(江陵),其三是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武昌(武汉三镇之一)。

关于这三个城市的重要性,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论述道:“湖广之形势,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以天下言之,重在襄阳。为何?因为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部,从襄阳到南阳一马平川,且可逆淯水而上,是重要的水道和陆路运输交汇点。一旦南阳失守,南方军队即可直逼洛阳,重要震动。

诸葛亮隆中对时,主要战略部署:夺取巴蜀汉中,刘备以此为根基固守;夺取荆州,最好能夺取襄阳,派方面大将镇守;待天下有事之时,刘备从汉中出秦岭谷道进逼关中,荆襄之军北伐,直取南阳、洛阳,进逼中原。这个战略部署,就是充分考虑到汉中和荆楚的战略地位,试图以汉中和荆襄为前站,进取中原。

以湖广言之,重在荆州。顾祖禹解释说:“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宜昌,控制西陵峡)、郢(荆州)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也就是说,荆州可以和三面形成战略配合,而独以一面南向控制湖南地区不服从的少数民族势力。

而武昌就更是关乎整个江南政权的生死了。顾祖禹论武昌说:“湖广之形势,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这个地位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也不为过了。武昌一旦丢失,顺流之下,直逼九江、安庆、芜湖,而后南京。南方政权会面临巨大的上游军事压力,整个防守体系非常被动。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就是沿着这个路子来的。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舌战群儒,被江东人士揭短,说刘备,“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樊城就是襄阳,夏口大致就是武昌。208年,曹操进逼襄阳,襄阳举城降操,刘备出奔荆州。曹操率军一路狂追,在荆州和襄阳中间的当阳截住刘备,刘备惨败(长坂坡就是此处)。其后刘备东奔汉津,在汉水与关羽水军汇合,一路南下,逃到夏口。曹操进据荆州。此时曹操几乎统一北方,同时又占据襄阳、荆州,这给孙吴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放之不管,曹操势必会攻取夏口,进而从长江、淮河两路进军消灭孙吴政权。孙权最终顶住压力,在周瑜和鲁肃的支持下,出兵夏口,在洪湖东面的赤壁打破曹军。

四、偏安一隅和江淮防线

巴蜀、汉中和荆楚都沦陷后,南方政权几乎就是坐待灭亡。此时的南方政权,只能靠长江和淮河形成江防体系垂死挣扎。东南一隅的江防体系,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依靠淮河建立淮防体系;其次,如果淮河沦陷,就只能凭借长江建立江防体系。

淮河在长江北面,其干流大体是自西往东。淮河有两套非常重要的支流体系,西边是汝水、颖水和涡水,东边是沂水、沭水和泗水。

汝水、颖水和涡水大致从洛阳、郑州一带,自西北往东南,各自独立汇入淮河。沂沭起自山东,大致在下邳一带与泗水(流经彭城)汇合,注入淮河。

再次强调,古代运输不便,河运是重要的人员和物资投放方式。因此,淮河这两套支流体系对南边对峙的双方都非常重要。北方可以从中原或山东顺河而下,攻取南方。而南方也可以依靠淮河水系逆流而上,攻取中原。

在淮河防御体系中,有三个城市非常重要。寿春,位于颖水入淮口的东侧。钟离(蚌埠),位于涡水入淮口的东侧。淮阴,位于泗水入淮口的东侧。

控制寿春,可以控制从许昌、陈郡方向顺颖水而下的北方力量。控制钟离,可以控制从陈留顺涡水而来的北方力量。控制淮阴,可以控制从彭城、下邳方向顺泗水而下的力量。

寿春是北方南进的主要方向,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进攻大约有一半是来自这个方向。

长江防卫体系方面,九江、安全和南京是主要的城市。由于南京是首都,因此更是重中之重。历代偏安一隅的政权,其主要兵力都用于保卫南京,并围绕南京上下游两个较易渡江的地方,建立了一套南京的江防体系。

南京西边的渡口防卫建立在采石渡(马鞍山附近),江南面是姑孰(当涂),江北面是历阳(和县)。这个采石渡,就是采石矶。也就是南宋虞允文大败金主完颜亮的地方。完颜亮南侵,在淮防体系时是从寿春渡河(南宋守将不加抵抗而弃城),从寿春往南直抵历阳,准备从采石矶渡江。南宋将领一个个真是被金国打怕了,看到金兵进抵长江都六神无主。本是来劳军的中书舍人虞允文见此情况愤然请战,亲自组织南宋官兵,在采石矶大败完颜亮。

完颜亮打仗不行,治国不行,吹牛逼还是挺不错的。看看他当年写的诗,也算是豪气干云了。“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南京东边的渡口防卫建立在瓜洲渡,其北面是广陵(扬州),南面是京口(镇江)。

京口在东晋时期地位非常重要,建康依赖京口防范来自上游的反叛势力。苏峻之乱,建康就是依靠京口的力量平复的。桓玄之乱时,京口方面倒向桓玄,使得桓玄能够顺利进入建康。

再看看这张图,方便大家理解。

五、结语

起自江南而一统江山的政权,只有明朝。

明朝初起之时,仅为江南一隅,其后东灭张士诚,西灭陈友谅,席卷江南之后,兵锋北向,最终一统中国。

按地理形势来说,朱元璋不如刘宋,不如南宋,不如孙吴,不如梁陈。而元朝控制的地域却横跨关中、山西、河北、山东。但此时的元朝,政治上以及烂到根了。朱元璋进攻山东,元顺帝调兵救援,元朝的军队根本就不听指挥。

归根结底,江山之固,在人与政,而非山与川。

战国之初,魏武侯坐在船上感慨:“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船上吴起正色戒之:“在德不在险……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user avatar   155719831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江虽然很长,但是北方南下的大通道是有限的。

西路通道:穿越秦岭,过汉中盆地,攻占大巴山隘口,入四川盆地,沿长江东进。

中路通道:沿大运河南下,在江苏一带渡江。

西路通道:穿过南襄盆地,沿汉江南下渡江。

西线是三条路线中行军作战难道最大的一条。历史上成功从此路线行军的著名战例有唐朝李靖灭萧铣之战,蒙古入西南并东进攻南宋之战(在长江边的钓鱼城受阻)。西路道阻且长,而且在唐朝以后远离中国经济、政治中心,唐宋以后已经不是主要南北大通道,也不再是主要战争通道。而且经此路作战,肯定要穿越三峡,从水上进军。显然长江也是此路天险。

中路经过南襄盆地后,就需要沿着汉江进军,并进据长江天险,沿江向东进攻(南方政权经济政治中心都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带),所以还是躲不开长江天险。几十万大军南下,在多雨、多沼泽(江汉平原在唐宋以前是云梦古泽)的南方行军,光靠陆路长途补充后勤物资是不现实的,必须要走水路。所以必须控制汉江、长江天险。所以曹操饮恨赤壁。

再向东,就需要翻越大别山关隘走陆路进攻,进入江汉平原后还是要走水路向东进攻南方政权的经济政治中心(江南一带)。所以,还不如沿东路的运河向南进攻——东线通道,通过运河来补充后勤补给,最终还是要渡江作战。比如清灭南明。

所以,虽然长江虽长,最重要的节点就只有几个点:西线的重庆(古钓鱼城)、中线的江汉平原(汉江和长江交汇处)、东线的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扬州、南京一线)。控制这几个点就有了和南方共享长江天险的好处,在别的地方过江,后路就不通畅,后勤物资无法得到补给,说不定连后路都背断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偷渡是能渡,渡过去之后部队吃饭怎么办?

每人每月净消耗六十斤粮食,加上兵器更换,运输损耗,每人每月后勤得运两百斤到三百斤的物资。十万人的部队,补给运输量就是两千万斤到三千万斤。


user avatar   wang-chun-yang-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长江这么一条贯穿东西全境、水量充沛的大江,在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绝对堪称天险,这毫无疑问。

但同时,个人以为,长江这个天险,应该理解为一个”长江体系“,而非单长江本身

如你问题里所说,长江这么长,相应的其”体系“也有所各异,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段(都以北攻南为基础设定):

长江下游,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先守淮“,以淮河为界,地貌由北方平原变为南方水网,北边一方一旦占据两淮,则对长江一线的战略机动性大为提升,长江天险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战役是围绕两淮控制权展开的,典型如淝水之战。

长江中游,这里长江有一条北入的大支流——汉水,北边一方如果控制汉水,则可放心大胆的训练水军、组织后勤,则对长江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上游的襄樊/襄阳就成了长江最重要的屏障,且襄樊向北过南阳盆地便直通长安-洛阳-开封一带,向南可直取江汉,堪称南北一大咽喉。(插一句,我觉得中国地形形胜,以军事而言,襄樊当是排得进前三重要的)

长江上游,长江过了宜昌/夷陵,就多有崇山峻岭,不利于大部队特别是北方骑兵的展开, 且自身的通航性也大为减弱,因此往往不作为北攻南的重点方向,但仍然产生了很多经典案例:三国的终结,既是魏晋先攻下上游的蜀汉, 王濬再顺江而下,楼船破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不用说钓鱼城一战,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当然,后者有偶然性的因素)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守江必守淮。在江淮流域作战,如果敌人背靠长江。那么至少拥有了古代最为缺乏的战略机动能力。

兵员粮草运输都容易多了。而且你渡淮而战,本身就被动。

江淮流域水网密布,不利于进攻,是天然的一个防御体系,而不仅仅是天然防线。

但是如果你没有淮河流域。那么长江真的不过是一衣带水而已。

看看哪个南朝守住了?


user avatar   lsc-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一个只占据长江的政权,其实长江其实不好守。

第一原因是长江南的登录点太多,南方需要多点防守,被迫分散兵力。当然北方也是一样的困难,不过后面的原因让南方的这个问题无解。

第二原因是长江南的山大都是南北向的,多个平原互相之间几乎被高山完全割裂,东西向运兵源、物资很难,只能走长江,完全暴露在对方的侦查和骚扰下。

对比北方,黄淮都是东西向河流,转运方便,大中原都是平原,是一个巨大的转运场,北方转运可以高效、保密。

第三个原因是长江沿岸的主要平原都紧邻长江,且无山阻隔,北方军队渡江后就是平原,可快速打击南方区域经济重心。这才是重点,江南无防御纵深,无险可守。

对比北方,北方政权的经济第一重心第一个千年在关中,陇西、河东(山西)做附庸,第二个千年在河北,这个河北概念很大,幽云(北京天津)、鲁西北(山东西部)都在里面。还有中原做补充,纵深很深,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很难快速打击对方命脉。

第四个原因是江南无马,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战马产地:河套、陇西、幽云,北方政权得其一可争霸天下,得其二基本陆战无敌。南方纯步兵,没有高效率热兵器的年代,以步对骑,不是不能赢,条件极其苛刻,对士兵和将领素质要求极高,有这能力,给点骑兵就征服世界了……

这两点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北方政权,通过黄淮,可以东西向快速调动兵力物资,完全在南方政权的侦查之外,出其不意集中力量进攻长江南岸一点,一旦渡江就骑兵冲平原,平推,南方区域经济重心就陷落了,速战速决,完全没有拉锯战。

南方政权,东西向转运极其困难,各经济重心只能各自为战,以一个区域对抗整个北方的优势兵力,均势时基本不可能主动进攻,防守时根本不知道对方计划在哪里渡江,对方渡江后难以迅速集中兵力反推,好不容易集中兵力还是步打骑……基本就是水上没挡住,陆上就肯定挡不住。再加上没后方,被登陆就丢一个平原经济重心,一个都丢不起。

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纯长江政权一仗都输不起,动不动就一溃千里的问题。


为啥守江必守淮,其实不是淮,而是秦岭淮河一线,几个原因:

第一,最重要的,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姿态,把经济重心放在后方保护好,把转运通道长江放在后方藏起来,把战场推进到家门外面,不至于一点都输不起,有了战略纵深。

第二,秦岭对大军有显著的阻隔作用,防守要点即可,不必处处设防,节省兵力。

第三,淮河水网密布,对骑兵有迟滞作用,步打骑在这里比江南大平原胜算大。


那守黄是不是更好呢?有黄当然好,战略纵深更大了,但是过了淮河再往北,就要拼骑兵了,没骑兵基本就是被无双割草……为啥呢?因为黄冬天可能结冰,淮冬天不结冰,对于骑兵来说这是天差地别的战场类型。

没骑兵守不住黄的,这天下你把持不住的……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波强袭,过长江太容易了。

蒙古人,满洲人,朱棣,我朝。都干过。

但是,如果没有迅速打开局面,只是过江平推。且未有长江控制权。那么恶劣的后勤将会击溃你的大军。

另外长江不是一个合适的防线。只要北方水师能够勉强抗衡南方水师。整个南方会因长江水运的阻塞割裂为,洞庭,鄱阳,江南。三块农业区。根本无力对抗北方。(南宋江淮防线崩溃当年,临安总投降)




        

相关话题

  古人打仗时遇到城池为什么不绕过去? 
  谁能回答一下普京在乌克兰战争想干什么? 
  古代语言不通的两国是如何外交和起战争的? 
  中国是不是「就剩打一仗来显示强大了」? 
  中国古代某朝官方如何称呼与自己相同国号的前朝? 
  如果1979年初越南所有主力师全力防守国境线会怎样?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女权运动? 
  为什么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会失败? 
  为什么有部分观点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失败? 
  为什么古代经常就是,数十万人的大战,而近代战争人数很少超过20万人规模? 

前一个讨论
中方 1 名士兵在中印边境地区迷路走失,印方称「将移交中方」,目前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继日本首相菅义伟后,安倍晋三于 10 月 19 日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你怎么看?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