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假设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征服印度,打到了当时的中原,战国七雄有能力击退亚历山大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yu-ge-shen-ai-hai-mian-bao-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嚯~过千了嘿。开心

回答下评论里一些问题。

视频出处,我也不清楚 有大佬知道的可以告诉我。

另外关于视频下载,我一般会复制链接用UC打开可以下载。

原回答:

想起了一句话,

来早了七打一,来晚了修长城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213177824870400

不知哪位大神做的视频,大家看着图一乐呵。

侵删哈


user avatar   an-xiang-shu-ying-yue-huang-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在中亚留下了一些希腊化的国家,并开启了希腊化的时代。

但是这些国家都被大月氏西逃(受匈奴人打击)至中亚的残部给灭了。这些大月氏的残部后来创建了贵霜帝国成为当时中亚最强大的国家。大月氏人在强大后也尝试过东征返回东亚故土,结果显示他们虽然在中亚是一霸,但是远不能和东亚怪物房的练级狂人们相比。

贵霜强大以后曾向汉求和亲公主。请求没到东汉决策层那,就被西域的班超截了下来。班超不认可贵霜的实力,直接拒绝,并且以少量兵力就击溃了前来讨说法的贵霜大军。


user avatar   feng-qi-yu-qing-ping-zhi-mo-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知道,亚历山大东征,发兵印度河流域的时候,他只带了3万人啊!

3万人,放在战国时期,也能叫军队?!也配叫军队?!

当然,还是配的,3万人那个时候也不算少了。除了灭国之战,那个时候各国之间交手并不会动辄几十万人,几万人的战役才是常态,只不过,在战国七雄中的任意一个国家里,3万人都绝对算不上主力,用几万人打仗不代表只有几万人,毕竟战国七雄之间不管谁跟谁打,都要防着其他几个。

但是对于亚历山大来说,3万的东征军,几乎可以算是举国之力了,毕竟还要考虑后勤什么的。当然,这不重要,他全国上下还能拿出多少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只带了3万人东征印度河流域。

那么不考虑他当时撤军的主要原因——即疫病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就按他成功从印度打过来算。历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324年,那么就算他324年打过来。

公元前324年中国是什么情况呢?彼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秦惠王称王。作为战国七雄里最后一个称王的,那么严格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那一年是战国七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年。这么说来题主的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亚历山大会面对的,确实是战国七雄,历史果然有很多巧合,早一年来都不能称之为战国七雄。

那么,接下来,按照所有回答都认同的,没有争议的一点,亚历山大从印度打过来,他将面临的是刚刚经历商鞅变法的秦国。

实际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亚历山大最先遇到的,大概率应该是在秦国西边游荡的匈奴,说实话我并不认为3万人打得过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即使这3万人清一色的骑兵。但这不是重点,毕竟连印度都直接越过了,顺便再越过一下匈奴也没什么。

然后他遇到了秦国,3万人,想要征服当时空前强大的秦国。

当时的秦惠王,刚刚称王,正摩拳擦掌准备逐鹿天下,忽然听说有外敌入侵,不用想都知道他不可能容忍这个时候自己大后方出问题,所以他必然会集合力量第一时间灭掉亚历山大。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也不见得是坏事,当时的秦国刚刚完成军制改革,这时候后方3万人,正好可以热热身。毕竟其他六国不是说打就打的,要考虑很多问题,大后方的外族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但是话说回来,外族人,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没见过啊!挺稀奇的,反正只有3万人,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秦惠王决定亲自去看看,顺便检验一下新练出来的军队,看看效果如何。大王御驾亲征必须有排场,多了不说二三十万人得有。况且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十倍于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就带三十万兵去吧。

于是秦惠王率军三十万去见了见亚历山大的三万人。

见了面,秦惠王看了看对面的阵容,觉得可能是有什么误会,我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不能怠慢了客人,就问亚历山大来干什么。

……

听不懂

好在有亚历山大一路上抓来的几个翻译,勉强翻译了一下,毕竟翻译也不是专业的,说了一大通,秦惠王勉强听懂俩字,征服。

好嘛,这回没误会了。

秦惠王看了看对面三万人,回头看了看自家三十万人。

又看了看对面战阵,回头看了看自家战车。

再看了看对面装备,回头看了看自家泛着寒光的兵器和铠甲。

最后看了看对面士兵满面风霜、疲惫不堪,回头看了看自家士兵气宇轩昂、精神焕发。(得益于军功爵制度,秦军是七国里最好战的)

问了句,你确定?

亚历山大看了看对面数不清的人,回头看了看自家三万人。

又看了看对面在当时相当于坦克的战车,回头看了看自家摆好的几个小方块。

再看了看对面仿佛开了挂一下的武器装备,回头看了看自家很大一部分还光着膀子的士兵。

最后看了看对面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的看自己等人就像是在看钱的眼神,回头看了看自家士兵霜打过的茄子一般的脸上写满了妈妈我要回家。

回了句,本来确定,现在不确定了。

秦惠王:那什么,既然没什么事的话就回了吧,寡人今日也算长了见识,没白来这一趟,你回去的路上要是碰到一帮骑马打猎的,顺便帮我打一打,当然你不打他们我估计他们也得打你,然后你要是还活着,那还有机会带这帮孩子回家,等以后寡人这边倒出空了,再带人去你那边看你,顺便交流交流这个主权和领土什么的。

亚历山大:那我就不打扰了,我先回去收拾收拾,等你下次来我这边串门的时候,我争取多搞点人来迎接你,现在这点人怕是上不得台面。话说回来,不曾想东边竟有如此强大的国度,竟能在人数、装备、精神面貌等方面全方位压制我等,这次确实是我准备不足了。

秦惠王:没什么,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寡人也就过来看个热闹,临时抽调的部队,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而且这都不是重点。

亚历山大:那重点是?

秦惠王:重点是,像我这样的,那边还有六个。


————————————————————————手动分割线

评论区很多人关于几十万人的问题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这里解释一下。

诚然,各国之间并不会动辄几十万兵,几万人就已经算是大战役了。因为打仗打的不是人数,而是钱粮。几十万人出征,所需粮草、后勤补给线等,需要至少上百万人的供给。除非灭国之战,否则极少会有出动几十万兵的情况。打仗是非常消耗国力的,所以各国之间经常会有打不过对方就割让几座城池、赔款等情况。因为硬拼下去太不划算了,对方既不指望几场战役就能灭国,也不愿意消耗太大给其他几国可乘之机,占点便宜得到一些资源也就行了。

说白了就是抢钱。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比较常见,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又不太一样,七国既然都选择了称王,那么至少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即使没有秦国大一统的野心,也至少是想要凌驾于六国之上甚至是让六国尊其为王的。这个时候各国都不会愿意被人消耗被抢资源,因为对方的目的很明确,或者说大家的目的都很明确,都是奔着征服对方甚至消灭对方去的。所以战国时期的战役规模相对有所扩大。

维持一支军队是很费钱的,更何况几十万人,所以各国的常备军确实不会特别多。但这并不代表各国拿不出几十万兵,只不过不以战争状态存在。

对六国来说,就是各大贵族私兵和战争时期的临时征兵。对于秦国来说,就是每家每户每一个成年男丁一年一次为期一两个月或长或短的服役。秦国是真正做到了藏兵于民的,这些人在有需要时稍加训练就是一支战斗力不弱的军队。这也是秦国领先六国的根本所在——商鞅变法以及军制改革。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在军事上彻底超过了其他六国。这是题外话。

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战国七雄是拿的出几十万兵的,至少绝大多数可以。

再说钱粮。

打仗,打的是钱粮,拼的是国力,但并不是说人数多消耗的钱粮就一定更大的。打仗的消耗取决于打什么样的战役、距离多远以及打多长时间。跨国远征的话,几万人的消耗就已经相当大了,但是各国还不会有太大压力,所以几万人的战役才是常态。慢慢消耗对方的国力,最后才定胜负。

但是回到这个问题,情况又不一样。亚历山大如果从印度打过来的话,不管走哪条路线,最后都会从四川进来面对秦国。对于秦国来说,在自家后院迎接对手打一场仗,跟国与国之间的征战是完全不同的,不需要长长的补给线,粮草可以直接就近征调,也不需要派兵上前线,甚至士兵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从当地征夫中抽调,又不用防备其他各国,就相当于一次强化版的联合军演,几十万大军逛一圈的消耗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几万人远征他国消耗的钱粮多。

这种情况下,秦国派出几十万兵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对于亚历山大来说,他进到秦国的大后方会遇上几十万人的部队也是很正常的情况。虽然过程只是开个脑洞,但其实是符合情理的,并不算夸张。

————————————————————————再次手动分割线

好吧,感谢评论区好多朋友的提醒,综合了一下大家的评论,亚历山大带来的人应该是深色头发深色眼睛和白皮肤的,在秦国看来的话,应该就是长得比较怪异的小白脸?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亚历山大基本不可能征服印度全境,以印度那么大的体量,光在印度的统治就很耗费精力,何况还要加上马其顿老家以及之前波斯的地盘

如果亚历山大把首都设在西亚或老家,那么印度的叛乱将会是家常便饭;如果把首都设在印度,那么西边又会统治不稳

那么亚历山大想要稳固地统治这么大地区的话,只能类似周天子分封诸侯,或者蒙古汗国那样,把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亲属或亲信,和历史上他死后的情况类似。而且分封的话,亚历山大势必不会放弃西亚和马其顿,自己控制东方的领土

那么假设在中亚和中原出现时空门,马其顿军队与六国军队可以自由通行

那么一边是劳师远征,思念家乡的马其顿军队

一边是在中原争得焦头烂额,突然发现西方还有新天地的六国军队

哪边的士气更高?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喜欢抛开条件谈结果,只能是虾扯蛋。

亚历山大帝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帝国?靠谱的文献太少,所以只能靠猜。能知道的信息是,基本上这个帝国的统治风格,是延续他们在马其顿时候的风格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梁山伯的山大王有一天突然发猛了,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是沿用的梁山伯山寨排座次,大碗吃肉大称分金,替天行道的那一套统治方式。

各位要明白,一个国家有多少实力,虽然少数强人能够支撑一片天,但那绝对只能是短期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少数强人绝对不能支撑长期国力。正因为如此,梁山伯只能是一个贼窝子,不可能打下大片江山,而亚历山大帝国只能在短期的绚烂之后走向崩溃。

统治一块地方,和军事占领一块地方,差距不是一点点大。历史上有很多昙花一现的国家,强大的时候看上去非常强大,其实主要是军事强大,但是大多数这种国家都很快崩溃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该怎么去统治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他们的统治能力只能统治很短距离,很少人口的国家,当距离远了,人口多了,他们的统治方式就显得非常儿戏了。

亚历山大的军事能力是否能比秦国强,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如果真打起来,亚历山大只有一次机会,而秦国可以有很多机会。亚历山大只要输一次就是全灭,因为就算他们占领了很多土地,但是根子只有马其顿那一点。甚至不需要输,只需要僵持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崩溃。

亚历山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征服印度全境,不要说印度了,就是中东、埃及等被他们占领了的地区,他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他们只是军事占领而已。要说打到中国来,就算不计算距离的问题,把中国放印度去,也不是亚历山大能征服的。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条路

穿过南亚半岛从云南过来。不过这里没开发。没路,热带雨林,疫情遍布。

第二条路

硬翻喜马拉雅进入青藏高原。

第三条路

绕过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进入西西伯利亚,下旋甘肃。

任何一只陆军具备在这三条路线中任意一条路线补给能力。

那么它一定能打败战国七雄,联合在一起都不好使。能走这样路线的成建制军队其能力一定是近现代陆军实力。差距太大没法打的。

但是只要不是近现代军队(阿富汗哪些游击队虽然看着土,但是你要是让他们打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队跟玩一样),走上这三条路线中任意一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军覆没!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战国七雄没能力击败亚历山大

因为亚帝根到不了中原。

古代史上补给难度最大的大规模远征,当是汉征大宛。

第一次征战大宛就因为补给问题惨败。

第二次征宛,派遣六万主力,十八万后勤部队,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以及无以数记的民夫。

就是这样强大的后勤力量,汉军的补给依旧拮据,只能靠西域人民的箪食壶浆甚至“主动全城自杀”留下口粮给汉军。

结果只有一半的疲敝之师到达目的地(一般精锐部队早崩溃了),然后在野战中轻松吊打大宛,最终因补给问题不能全功(我的推测是康居人的骚扰使得汉军无法分散部队收集粮食),只能接受大宛贵族杀王请降。

请问亚帝脆弱的帝国有能力来组织十八万后勤部队吗?

亚帝的士兵能接受一半的损失吗?


user avatar   black-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青青同学,带来了一篇很老很老的文章——秦VS马其顿的文章

这个文章的核心论点在于马其顿重骑兵可以通过侧翼突击来击垮秦军的重步兵。

嘛,我就单纯的秦=战国来论证以下该文章有啥问题。

一上来笔者就用笔杀光了战车兵,这可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既然原作者引用了《亚历山大远征记》,那我有理由相信他是受高加米拉战役的影响,实际上很多人论证当时冲击战车不行都会引用这次战役,那我也引用《亚历山大远征记》的原文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波斯战车刚开始就直接冲击了马其顿的步兵方阵(阿格瑞安是轻步兵部队,皇家卫队是重步兵)。

这里可以体现出来的不是战车的水平而是大流士的水平。

因为在战国时期已经论证过了战车该则么用。

《六韬 犬韬 战车》

换句话讲就冲这点大流士放战国连赵括都不如,好歹后者书背的好。

而在当时的中国战国是则么用战车的呢?

《六韬 豹韬 鸟云泽兵》

顺便大家眼尖的已经看到骑兵了,没错,在战国比较主流的做法是战车和骑兵一起冲击,虽然有“齐王六百文骑”这么一个重骑兵编队的前例,但是还是比较偏孤例。

然后很幸运的,在《六韬》里专门写了骑兵。

《六韬 犬韬 战骑》

这是骑兵用法,搭配上面的《鸟云泽兵》效果更佳。

《六韬 犬韬 武骑士》

这是精锐骑兵的选拔标准,请注意这里的“能在.........应战自如,”这一段(原文为“前后左右”),搭配上下文看应该是肉搏战要求。

《六韬 犬韬 武车士》

战车手的训练要求。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亚历山大和战国七雄联军对拍的话,那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塞萨利骑兵(亚历山大又一近战骑兵主力)要面对的就是冲击战车+双重功能骑兵,所以在这里原作者去掉战车的行为就决定这篇文章即便引用甚多其权威性也将变得极其有限。

而且从《远征记》一书当中来看,亚历山大的塞萨利骑兵和伙伴骑兵其实并没有那么的强悍。

这里提到“没有投掷标枪”证明双方均投入了投射骑兵进行肉搏,足以佐证这一点的是下面负伤的米尼达斯是雇佣骑兵指挥官。(不过科那斯是皇家重步兵的一名指挥,可能这一部分的战斗还有马其顿步兵参战)而且在此之前的战斗中马其顿的阵线也已经被波斯撕开了,如果不是亚历山大强行骑脸大流士让其逃跑(实际上之前的伊萨斯战役也有这情况。)那胜负真的是十分存疑了。

所以如果亚历山大和七国联军对打,排除政治因素,补给因素,客主场因素,平旷战场。个人观点为四六开,没办法,能容许亚历山大打下印度已经是给他部队的士气强行打了BUFF了。就算是开了穿越门这士气也提不起来。

对了如果想看撕逼的话诸位看官可以艾特青青阁下。


补充:

实际上我在重看《远征记》高加米拉战役的时候突然发现伙伴骑兵是不可战胜的

而上面的描述中光是伙伴骑兵就死了六十人。

再结合前面波斯百万大军的描述。

换句话讲整场高加米拉战役就是左翼的那帮伙伴骑兵开无双。

这根本不是人,是高达。

亚历山大有高达你叫我们则么赢?

所以说七国联军肯定会被秒杀的,别想了。

再次补充:

 “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

——《七国考》

在与战国军事领域相关的“文”一字,主要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和《左传 宣公二年》的这一段


《左传》


《史记》

也就是说这个齐国“文骑”如果按照一般理解可以理解为是骑着带有独特花纹的战车用马的独立冲击骑兵部队而非与战车混编的骑兵冲击部队,甚至可以认为是齐宣王的一个贵族近卫军,因为从上文来看“文马”价值不菲,这一点结合齐宣王伐燕的背景也可以理解(啥?你不知道齐宣王伐燕的背景?那你就简单理解为是倾全国之力的一次战争吧)。

(在这说一下,中国战国战车用马普遍配备有马甲,所以也不排除是配备了有独特花纹的马甲的骑兵部队)

不过之后大家都清楚的,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地走车骑混编路线了,没办法,一个齐国倾全国之力也才组建了几百个,之后也没啥屁用,就像亚历山大死后的继业者王国们也统统背叛了亚帝骑兵的光荣路线走起了车骑混编一样,毕竟高加米拉那种情况只有亚历山大这种名将才能翻盘,而不是学会了亚历山大的基本操作就能解决一切的。

——————————分割线————————


我之所以只打算回几个问号的原因是我已经震惊到无话可讲了。

因为我原话是这样的。

我觉得有学过如何运用比喻手法的人都应该看的出来我是将“军事体系”比作一辆坦克,然后将体系内重要一部分的战车部队比作形成坦克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部件(双向炮稳是我随手打的)。

结果这位青青居然理解成我是把战车部队比作坦克了。

修辞不是小学就有教的知识吗?

然后他就表示呀,你看过《远征记》吗?哪来的战车破方阵呀。

先明确一点,我的原话是这么讲的。

我的原话意思是波斯车骑步混编突破了方阵,而不是单单一个战车。

这语文水平或许真的没学过修辞。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远征记》记载中,波斯和马其顿双方的部队配置。

我们可看到,在左翼,中央和右翼波斯均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战车部队。

然后马其顿阵线遭到突破是在这里。

是马其顿左翼遭到突破并形成了包抄之势(值得讽刺的是,这支部队因为不知道大流士逃跑所以战斗力很强,类似的描述在前面的伊萨斯战役也有出现。)

而波斯战车首次出战记录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失败的冲击当中,波斯战车遇上的是马其顿的阿格瑞安轻步兵部队。

而阿格瑞安部队是被部署在了

我找了一下高加米拉战役的阵线图解,接下来诸位请准备好脖子。

我们可以了解到阿格瑞安/阿吉里亚部队几乎全在右翼或者偏右翼的位置。

这就使的大流士能攻击该位置的战车部队只有左翼和中央部属的那一批,右翼的战车部队他不可能拿来千里迢迢地跑去冲亚历山大的右翼。(除非他失了智了,但是那样的话完全可在部署阶段全都部署在一个点而不是分开来布置。)(这里又体现前文中开局大流士战车运用的错误,那就是单单只让战车对亚历山大的步兵阵线发起冲击。)

换句话讲不出意外的话,波军右翼冲击和突破亚历山大左翼并突破的时候就是车骑步混编的状态。

@青青

————————撕逼用分割线,只想看主要内容的可不看————————

青青呀,我实在是对你的语文理解能力表示严重的堪忧呀。

请你再看一下原文则么说的。

“从突破口冲入。”

人家是说步兵和骑兵从突破口冲进来了,没说是步兵和骑兵击破的方阵。

然后第二段........抱歉容我笑一下。

这一段我们不需要引用任何古文,拿你自己回答里复制的那篇文章都可以打你脸了。

大家都是投射骑兵。

然后步兵嘛,确实不一样。

你文作者钦点的中国步兵最好。

现在请你告诉我中国方则么做不到?

喷人前请先看好自己啥样,被自己引用的文章打脸那是最搞笑的了。

第三段

泼脏水还请专业点,我没说过这种话。

原来你真的不懂比喻手法则么用呀。

行,你比《六韬》还权威。

嗯?我记得我说的是车骑甚至车骑步混编能做到冲击和破阵呀,我啥时候说过单靠战车部队就可以破阵了?

最后人身攻击一波,完美。

然后贴上其涉及到的原文,省得他事后偷偷修改原文。

哇,才刚修改完,我们亲爱的青青同学也修改好了,真是勤勉呀。

你在引用之前能不能先看一下内容?

《诗经》是成书于春秋,《周礼》的《夏官》部分理论上反应的是西周情况。

呃呃呃,拿春秋和西周的剑斩战国乃至秦朝的官?好像没啥问题(容我礼貌性的笑一下。)

我啥时候说过战车是杀手锏了?来来来,我原文和回复基本没改,你挑,我啥时候说战车是杀手锏了?

继业者王国们纷纷跪倒在地:我们愧对亚历山大先帝。

这时候我只能说:是是是,我没脑子,《六韬》作者也没脑子,就数你有脑子了。

“适于战车和骑兵驰骋。”

山涧和树林是骑兵的竭地。

战车:这口锅,我拒绝。

OK,阐述完毕。静等青青同学的进一步指示。

补充:突破并不是单纯的冲击即可完成的,还需要其他部队参与肉搏战来扩大战果。

补充:

拿着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居然还真觉得自己很棒?你知不知道专门有个成语形容你这种行为叫做张冠李戴

战国战车的情况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用得着你从春秋战车强行“推导”出来?

还有,刚才还说我脑补,请问你这TM算啥?

继续补充:

青青还是觉得战车不能冲击只能拿来当投射平台。

然后他觉得我老是提《六韬》很烦。

我也烦,所以我们换个。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史记 周本纪》

这回可是周武王搞战车冲击咯。

然后为什么他出示的资料里显示战车更多是投射平台呢?

因为他资料里的两个依据,《诗经 秦风 驷驖》和《周礼 夏官 大司马》的两个片段,都是关于打猎的内容。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诗经 秦风 驷驖》

“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

——《周礼 夏官 大司马》

这些都是打猎而非正经的军事行动,后世的少数民族政权很多也有围猎传统,也都是射猎,难不成战争当中他们的骑兵都是弓骑兵,一个能冲的都没有?

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战车应该配备有:

马甲


长柄刺杀武器

装配在车上的刀刃

“春秋感精符云齐晋并争吴楚更谋不守诸侯之节兢行天子之事作衡车励武将轮有刄衡有剑。”————《七国考》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T3. T5-. T13试掘方内的战车附近,曾出土七件四方锥形的铜兵器,长18.8厘米,末端有钉孔。因出土时已离开原位置,原来安装于何处不明。根据出土的位置是在陶马前部,一辆车两件,因而有可能是装于车衡的两端,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装于两轮上的可能。”——《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

现在问题来了,装备了这些装备的战车,它到底是冲击还是投射平台?

————————继续撕逼的分割线,只想看结论和论据的可以不用看——————

首先,我得向青青道个歉,每次更新内容都不艾特他。

然后感谢他对其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让我可以更方便地怼过去。

首先这是他的依据之一,我在这里套上“狩猎=作战”这么一个逻辑来模仿一下。

辽国骑兵在接敌过程中,主要以鹰隼杀伤敌人。苏颂在《观北人围猎》的诗前小注中写道:”“北人以百骑飞放谓之罗草,终日才获兔数枚,颇有愧色,“其中的”飞放“便是纵鹰隼捕猎。围猎和作战是一样的,据《契丹歌》记载,当时的辽人会释放海东青来捕猎天鹅,即所谓的”海东健鹘健如许,背上风生看一举;“可见辽国骑兵在作战中为了有效杀伤敌人,就必需释放鹰隼。”——沃斯基 硕德

则么样,是不是及其完美。

相信青青肯定还是有学过修辞的,不会不理解我这一段想表达的是啥。

这一段就肥肠爆笑了。因为他是这么说的。

而文章当中是这么说的。

说的是剑,算的是乘员胳膊+长剑的长度。

剑啥时候成长柄武器了?

并且

请你表演一下则么从侧面捅4米长的长矛?

1.我没说过战车是战国时期的杀手锏。泼脏水请专业点。

2.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的发展。

3.你文原作者懒癌发作自顾自地删掉战车怪我咯?如果你文原作者是说:“我对秦步兵的战斗力表示怀疑然而我懒所以把秦步兵去掉不做考虑。”那谁TM提战车,先就步兵问题喷一顿才是王道。

4.我可没说过战车在战国时期复兴,我一直都是反复强调战国啥情况时人自己就有记录,谁需要你还从春秋西周的资料来倒推出战国的情况呀。

还有,我觉得一个最新回答里全是copy别人文章和截图还事先没有做过校对的人,没资格骂别人小白。

当然你脸皮厚那就没办法了。

最后既然你这么热情地艾特我,那我也回敬过去。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是我眼瞎还是你眼瞎

这是戈不是矛,连自己引用的文章都能搞错你到底想则么样?

然后你说这只超过了1米多。

我当你说的战车侧缘是车把手来算。

得出了长剑标尺长度为255-160=95单位

而长剑实际有效长度为120CM

120CM/95得出一单位约等1.3CM

然后戈超过战车车把手的标尺长度为220-40等于180单位

180*1.3CM等于234CM

2.34M=1M多?

是你瞎还是我瞎?

对了,从春秋到战国,战车作战方式确实存在了变化。

那就是战国战车已经不流行用戈了。

这个浏城桥一号春秋墓出土文物就是青青引用的那个资料参考的标本,而且我特地咨询了一个资料比我更多的大佬,他告诉我除了这个他也没找到其他能超过3米的戈,实际上很多出土的戈连柄都没有更别提长度了。

而且在《考工记》里面,戈的标准长度也就是150厘米上下,而车战用戟则是超过350厘米。

所以很不幸,战国战车和春秋战车确实存在不同。

顺带贴上他的自打脸。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哇,你到底得是多么执迷于侧面啄杀呀。

3.6米以上的长戟,四米长的长矛,上面那矛头是摆着好看的?我都已经说了到战国已经没人用长戈来车战(哪怕放春秋时代这种长戈都算少)了你还侧面,侧面和你什么仇什么怨呀。



你这样子刺不行吗?

难道继业者和波斯的战车是天生武德充沛所以可以正面冲而中国就必须听你的侧面对敌?

哪怕是《六韬》都说过战车是可以直接冲击坚阵的,你还侧面接敌。

什么逻辑呀。

@青青

对对对,你拳打姜子牙脚踢司马迁,你比战国时人更有资格,你比军事将领更有水平,你的语文让你的老师哭泣,你的视力让你的医生绝望,你与太阳肩并肩,你与大海同宽广,亚历山大,大流士,以及弗拉维乌斯都得在你面前低下头颅,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你的嘴炮是世间真理,你的脑洞是唯一定律,你就是新世界的神。

就等你这句话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拉黑了。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六朝清羽记的开篇剧情么……

不过以题主的脑洞而言,这个必须是玄幻故事,罗马军团都有储物空间和神力护体,七雄军团都有道术武功机关人才能搞的起来。


user avatar   marokinta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昔有王馬其頓者亞歷山大,一代雄主也。東征印度而盡收之,又整軍經武數載,以圖中國之地,然神山橫臥,隔絕兩國,馬其頓軍屢越而不成,亞歷山大嘆「此神意,不可違」,反軍歸國,途中暴疾而死。

-




     

相关话题

  阿喀琉斯他妈为啥不浸一下他的脚踵? 
  刘备连『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种做人基本道理都不懂,为什么会被认为『仁义』呢? 
  若将中国名臣名将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丘吉尔誓死抵抗德国,确实很帅,但如果有人问他:「既然主张抵抗,为何不亲上前线?」他会如何对答? 
  二战太平洋上美军大战信天翁的故事是真是假? 
  春秋战国时,为何因材施教的孔子,会在业务上惨败给同行少正卯? 
  如果1941年2月,英国向纳粹德国投降会怎么样? 
  软件能否作一两首诗,超越李白的杰作? 
  假如存在一种生物,第一次被摸了头之后有一半概率对摸头者言听计从,否则将摸头者杀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哪种项目的运动员穿越到三国会混的最好? 

前一个讨论
6 月 14 日河北新增 3 例确诊病例,系北京确诊病例密接者,如何防止关联性病例扩散?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五年级女孩缪可馨坠楼事件?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