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漫会不会像韩流一样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第1页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日漫”其实是越来越大众化了,“韩流”也一样。

被“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的只是文化产品里部分被“本土化替代”的纯“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就像韩国偶像走了,但韩国偶像文化那种商业操作可是留下了,各种“韩版”审美日用品在淘宝上也是随处可见)。

现在这种“日漫”“韩流”退潮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产品的“本土化替代”和不能绕过去的国际关系影响所致。

但文化产品和日用快消品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只要海外正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减,那么真正的“本土化替代”,在纯商业竞争层面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就像短时间内,仍很难期待国漫能出产一些在“早恋”和“历史虚无主义”方面足以替代日漫的竞品来。

近十年来,对日本文化产品的引进,不说是“逐年增长”,也称得上是“稳中有升”吧?

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如果日本ACG在中国真的“退潮”了的话,那么像高赞答主这种很多的“动漫大V”的存在土壤,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如今,像《机器猫》、《龙珠》、《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EVA》和《数码宝贝》这种成为国内一代人记忆的日本动漫作品确实是没有了,但接触各种各样日本动漫、游戏和轻小说作品的人却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小众作品也可以拥有死忠粉丝,国内动漫迷眼中日本动漫绝不仅限于民工漫、宫崎骏和新海诚。

这其实不就是市面上产品众多,从而市场细分化后的样子吗?

二十年前电视上有日本动画的时候,说到底也就只有那么几部,所以“共同回忆”很多,后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各地区的“童年回忆”也开始有所不同(像有些地区的童年有《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正气大侠》,有些地区的童年回忆则没有这些;有些地区的童年有《四驱小子》和《魔神英雄坛》,有些地区的童年回忆则没有这些),不局限于几部人气作品了。

只要作品足够长,甚至对同一部作品的认知,各地区各阶层的童年印象也有所不同,像《柯南》这批(90年代中期)日本作品,不少人印象深刻的只是电视上常播放的前两百集,而《魔卡少女樱》这批(90年代末期)日本作品的话,一直追到最新剧情的也不是非常多。

而关于动漫讨论。相较于80后、90后的小时候,现在讨论日漫时的话题,也绝不止于最喜欢某某人物和喜欢他/她的原因,或者作品中人物能力的高低排名,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漫评,比如讨论销量、讨论分镜、讨论作者的创作经历和背景等等等等,甚至某些杂志、论坛和平台,写ACG评论文时还有一定的“文体”和“格式”要求,而非直白的畅所欲言。市场也大到即便远非国民级作品的日本声优同样能因为作品的原因来华参加活动,日系漫展也在全国各地兴起。

所以……请问……这叫做“日漫”“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吗?

而日本ACG在华的“本土化”,很多时候在国漫里都能明确感受到那种日式审美的影响(人设画风、剧情台词、配音翻译腔等等等等的“和风”或“日本味儿”),

还有一些“国漫”甚至就是简单“复制粘贴”日本作品的。

这种中日ACG的“深度融合”,在“日本文化(在华)大众化”的八九十年代,存在吗?

如果说过去的中国大众对“日漫”“韩流”还算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的话,那现在,已经算是“刻进DNA里”了吧。


表面上是:“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刻进DNA里啊喂!”

实际上是:

如果不出现极端的国际事件致使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甚至直接断交,那么纯商业层面的“日漫”“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就不可能出现。


user avatar   chiv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漫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是一种文化产品。

而且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虽然在日本整个动漫产业链已经很完备,但是作为基石的漫画仍然是小作坊模式(一个责任编辑,一个作者,2-5个助手,有时再给你配一个编剧,这几个人每周不眠不休肝出来的),远远够不上工业化。

所以目前市场上可替代的文化产品还几乎不存在。


韩流不一样,他是有替代品的,而且音乐偶像工业化这一套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换一个制作团队,换一个制作公司,丝毫不影响偶像组合是否能够成功,只要背后有足够的资本在推动,五音不全(吴签)都能火。

可是你看看日漫历史上,人气作品完结以后第二个星期杂志就能死给你看。根本就不可比。


user avatar   jie-zhi-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如果你经历过90年代日漫引进黄金期的话,你会觉得日漫早就“淡出”大众视野了(我个人真的觉得现在日漫并不“大众”,已经淡出),要是和25年前比,现在的日漫早不是“大众爱好”了,说出来你们肯定不信,我们当年“追番”是直接在电视上看,“周边”是各个小卖部有售(虽然有大量盗版),班级里面的话题直接就是昨天动画的剧情……

知乎有人诡异地觉得现在的“宅”群体就是大众,或者说“我”就代表大众,所以日漫现在很“大众”,实际大错特错……原来的“日漫”才是“大众文化”……

90年代对日漫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现在回首来看都觉得“恍如隔世”的时代,中日关系最后的蜜月期,文化管理上最宽松的时代,也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走向世界的年代……

这是当时小学两任女同桌送给我的生日贺卡(说出来你们肯定不信,我虽然钢铁直男,还挺受女生欢迎的),一个是《龙珠》里面的未来特兰克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稳重不浪),一个是《名侦探柯南》,那个时候无论男女,基本都知道点“日漫”,大家甚至互相知道彼此喜欢的日漫人物……

不用怀疑,在国内,现在的日漫就是“低谷期”(虽然可能不算是最低点,但是算是比较低谷的存在)……

那个时候是这样的场景:

班级出台特殊管理“周边”的纪律

班主任和班干部开会,我二年级刚刚当上小队长,是纪律委员,老师觉得我既是班干部(我比较守序)又懂日漫(班内娱乐领袖),让我制定一个携带机(《数码宝贝》版电子宠物)班级管理条例,嗯,你没看错,因为班级里面52个同学,有25个买了电子宠物携带机,上课老响(需要喂食),于是我制定了一个统一玩电子宠物的班级管理条例,带头“集中玩”、“集中学”……

我们这边学校后来都成了PTCG(宝可梦集换式卡牌)交易的“二级市场”了……各类周边交换形式从“以物易物”到最后找到了流通货币(我们当时以宝可梦硬币为单位),十分疯狂,老师有些时候会管,有些时候也不管……

部分升学特长生靠“迷你四驱车”

当时小升初比较“乱”,但是当年(就一年)有“模型特长生”(优先升学区重点中学),项目是“迷你四驱车”(当时班里全都会唱《四驱兄弟》主题曲),当时西城区小学只有一个名额,学校里面有比赛选拔,前五名就可以参加区里的决赛,我当时西城区奥数集训队第三名,已经手里一堆offer(全是市重点中学),不需要特长生名额,于是老师做我的思想工作希望我放弃参赛机会(我当时用“魔鬼司令”,不断改装,拿到了我们学校第二),让给有需要的同学……你没看错,当时日漫就是这样“大众”,甚至与升学挂钩……

当时美术课,有一次练习课的作业是画《圣少女》中的羽丘芽美(老师当年22岁,也很喜欢这部动画)……男生怨声载道……(不过真有人画得挺好)

班级里面的话题,全都是日本动漫:

五年级的时候,我升任大队长,兼任体育委员,当时班里年年运动会垫底,班主任让我鼓舞一下大家的情绪。班干部开会的时候一位中队长分析班级情况说,男生项目全都是年级前三,女生项目全都倒数前二,这位中队长说我们班要是有个小樱(木之本樱,动画中是位运动神经发达的小学女生)就好了,一位女中队长骂道“咱们班有个王小明(李小狼当年的动画翻译)那么帅的男生,我们各个都能像小樱那么跑步,展现自己”…

嗯,你没看错,当年班干部开会充满“日漫梗”,而且可怕的是“大家都听得懂”,还会笑……后来星空卫视播《火影忍者》的时候,全班男生课间不玩“拍手游戏”了,改为练习“结印”(虽然这个设定后期都淡化了,前期动画中还是很炫酷的)……

老师的奖品全都是日漫周边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科技英语、奥林匹克数学、春蕾杯征文等等。老师也挺鼓励我们参加,但是大家缺乏积极性。于是,老师觉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后直接把各个奖项“明码标价”,各类小卖部中不方便买到的周边,老师用于奖励我们,结果我们班的学习成绩……真的是飞越……

老师怎么知道日本动漫的呢?你猜我们小学“管理班”(就是放学之后,有些家长还没下班,老师会带着同学待在教室里面)放啥?Pokemon的剧场版(我在小学教室看完的《洛奇亚的爆诞》)、最终幻想的电影、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这才叫“大众”好吧,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各种“爱好者小众群体”,而是每一个同学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点点……

现在的日漫,如果和那时比,还是真是“淡出大众视野”,现在竟然有人可以在知乎提问“如果可以在电视上看动画,会是种什么体验?”。现在,网络上看动画也得“滞后”了,这就别自称多么“大众”了吧……现在爱好者们都是“抱团取暖”,各大商厦也没啥日本动漫的牌子,这在我们那个童年时代,都不可想象……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里十几个男生头戴火影忍者中的“护额”,摆基纽特种部队的POSE,嗯,到现在就过15年不到,恍如隔世……

不过往好了想,我们已经经历过低谷,后面总会是越来越好的,国漫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日漫在国内也有“回暖”的兆头,无论怎么看ACG爱好者,应该还是有未来的……

谨以此文,怀念我逝去的童年……其他珍贵的童年回忆如下: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大众限定为“中国人”,肯定会。

这并非是什么「本国崛起」「文化自信」之类的原因,而是基于最简单的逻辑:日本和韩国一样都是我们的敌人

而中国的政策,就不可能放任敌人的文化产品能在中国境内肆意传播。

由于WTO的规则,成员国不能明确限制文化产品的自由贸易,所以中国只能通过非官方的「限×令」来进行抵制。

所以许多人说中国根本没限制韩国和日本的文化传播....理论上也成立,毕竟明面上中国确实没有出台任何法律。

其实日漫已经基本离开中国大多数人的视线了,从2005年起电视台就不播了,再加上近年来极其严苛的引进审查。

但他们并不是被中国的同行打败的

虽然嘴上说中国战胜了韩流,但各大综艺节目都在抄韩国,偶像明星的培养模式、粉丝团体打榜的高度组织性....

目前「中国娱乐圈」全都是韩国模式。

只是韩国明星在政策阻碍下淡出视野了,但各综艺背后都有韩国人。一边嘲笑韩娱被击败了,一边照抄韩国模式

所以“胜利者”为什么要抄袭“失败者”?

2005年开始强制阻止日本动画引进,最终培养出的中国动画....不谈也罢。

多年来动画全都学日本模式,但即便用了盘外招也实在拼不过日本人。

比如日本动画常见套路——吐槽式聊天,到中国动画这里就变成了尬聊,如今大多数中国动画依然存在该现象。

叙事风格、分镜演出、台词设定一股脑照抄日本,就成了「国漫崛起」。

日本动画流水线是批量生产厕纸,但中国动画连厕纸都不能批量生产

这种政策阻击虽然能保护本国落后产业,但也束缚了绝大多数人的视野,许多人真认为日韩同行是被我们击败的。

这种虚假繁荣也只能骗骗自己人罢了。

如果中国的流量明星能通过这些抄袭韩国的二手套路收割这么多粉丝....

那如果没有限韩令,让韩国原版杀进来,难道最终的表现会比他们差

韩流根本没有消散,他们在日复一日攻城略地,覆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这些中国流量明星真的该感谢中国政府。

没有政策阻击,李鬼能抵抗李逵吗

如果没有持续十多年的日本动画禁令,中国动画从哪里吸纳观众呢?都是一样的套路,你玩不过日本动画人的。

政策限制人为造成了日本动画断层,这才有中国动画如今存活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些整天抱怨监管的文艺工作者是最没资格骂有关部门的

若不是有关部门,你们能吃上饭吗


user avatar   li-xiao-xue-97-5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




  

相关话题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梦? 
  知乎的干货出现频率是不是在渐渐降低?如何让自己主页列表中干货增多? 
  奢侈一次是什么感受? 
  有哪些城市能充分享受都市生活,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成本不高,文明程度却高呢? 
  古诗真的是完美到无法提出批评意见吗? 
  《名侦探柯南》中战斗力最高的角色是谁? 
  为什么成年人依然喜欢看《海贼王》? 
  外国人能不能听懂我们骂人的话? 
  有哪些漫画因为是同一个作者创作,结果打通了世界观? 
  为什么中国人吃猪肉最多,而不是牛肉? 

前一个讨论
追柯南一定要买周边吗?
下一个讨论
炼二次元铜应该被接受吗?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