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7 月 18 日放出的藤本树的短篇漫画《look back》(蓦然回首)? 第1页

  

user avatar   cw-2015-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结一下作中的彩蛋:

《Don't look back in anger》是绿洲乐队的名曲。
2017年的曼彻斯特恐怖袭击之后,民众自发地合唱了这首歌,以纪念遇难者。

林士平是发掘并辅助作者至今的担当编辑。作者回到Jump+也被认为是追随林。

京本就读的是作者的母校「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最后一格左下角的「TUAD」是该校名缩写。

京本的作品是《电锯人》中波奇塔的「门」。

最后一格左下角出现了《好莱坞往事》的DVD。可以看到本作受到了该片很大的影响。

藤野小学4年级时应当是本世纪初,而上图的教材是七十年代的版本,大概是作者自己年轻时的参考的教材吧。作者与京本就读于同一大学,同样是油画专业,但作者的油画总是无法进步,于是将时间都花在了素描上。可见,两位主角身上有大量作者的投影。


user avatar   birdandpigwa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雨中分镜

虽没有笑容 但是倾盘大雨和女主的行走动作相衬

一种没有表达 但是人物内心已经明显流露 自豪又澎湃的心境

真是教科书式的镜头表达了


user avatar   aott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藤本树一直以来都很擅长表现人物之间的胶着、粘稠、细腻的关系感情,本作品的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关系都是比较简单、直接、单纯的,塑造难度相对藤本树以往的作品而言基本上是一碟小菜,因此他画起来基本上也是游刃有余。


整篇作品相对值得拿出来一讲的部分,当然是:


这里的情节设计,单张表现,都有一个相当不错的表现,这是本部短篇最好的部分。因为对于藤本树来讲,他和他的所谓「藤本树军团」大抵是没有遇到袭击的,但是自己作品最初受到别人认可、赞誉的那个瞬间,我想那终究是他们这类人记忆最深刻而且实际体验过的。和后面现实和漫画交错的设计相比,本部分其实更能表现藤本树的特点。在相互联系的两极中,其中的一极可以画的很夸张,以至于表情看上去非常奇怪,代表性的就是《电锯人》里东山小红的各种所谓的「崩坏脸」,在本部短篇里就是这样的:

脸上的褶皱画的很多,以至于会把「法令纹」画出来。这样子画,你看上去甚至分不清是在笑还是在哭,而针对这个点设计的东山小红的人物性格,实际上才是迄今为止藤本树在构思上相对成熟的例子。

而另一极,在表现自己内心情绪上,就往往不依靠个人的夸张的表情,而是借助分镜、环境互动,平顺的完成这个过程的表达。还是拿《电锯人》举例子,里面早川秋的很多表现就是这样的。而就本篇短篇而言,僵硬的动作,独自一个人的手舞足蹈,这种情节、分镜分页设计,实际上就是很明显的所谓「扬长避短」,在动作上的一些问题反而成了作品的加分点。

实际上本部短篇在很多时候都不强调分镜的动作衔接,以各种相同机位、镜头设计的画格的堆砌对比,以及与这些设计思路相匹配的故事、叙事上的内容,说明了本部作品在表现上的余裕和一定的完成度。


精神病杀人的部分,抛去一些现实中潜在的的原型,纯粹从内容表现来看的话,适合拿来做比较的当然是藤本树《电锯人》里蕾塞遇袭的部分,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部分的设计,看完应该就差不多了解了。


其余的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因为藤本树在这些地方本来就超级厉害。真要看藤本树在表现人物联系上的水平,那还得是《炎拳》中后部分以及《电锯人》最终话,那可真是牛逼到炸裂。故事就像一根绳子一样甩来甩去,但是末端依然稳稳地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本领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聊的哦。

所以才说,这篇短篇对于藤本树来讲也就是洒洒水啦。


user avatar   yang-shao-68-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了,很感动,这个短篇很多细节,但核心密码藏在下面这句话里。

“说白了漫画这东西,画起来根本不觉得喜欢。”

是的,主角藤野并不喜欢漫画。

她画漫画的初心,只是因为这样让人觉得自己厉害,可以拿来炫耀。

所以我们在最早的剧情里看出她的态度就是:

我只花了五分钟就画完了,但我依然觉得自己画的不错,你们来传阅,来夸我,膜拜我吧。

藤野不喜欢漫画,漫画对她而言是获取赞誉的渠道,而不是喜好。

所以当她知道有个不敢来上学的家里蹲居然敢找她要校刊的漫画专栏位,她的脸上满是戏谑和嘲弄。

当然,家里蹲的漫画,迅速打脸,可以说完爆她的草稿。

她的态度依然是,我不能输,我不肯输,我必须画下去,抢回我漫画天才少女的王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一开始就很入世,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很早熟世故的小女生,她原本的人生轨迹也就是随便画画漫画作为兴趣,长大后从事体面能赚钱的工作,找到同为精英的男子结婚,过上体面上流的生活。

事实上在好友和妈妈的劝说下,她几乎放弃了这一理想,打算继续过正常的人生,学习跆拳道(这里是伏笔),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生活。

但家里蹲就像一根刺,卡在她的喉咙里,她无法原谅。



以至于,作为全篇穿越时空线索的漫画,那副让家里蹲走出房间的漫画,真实内容并不温情。

那不是什么鼓励,是对家里蹲的诅咒,或者说是漫画霸凌。

她其实一直没有原谅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对手,内心充满了不服。

所以这里的突转其实在女主意料之外,一瞬间,死敌变成迷妹,空气里都是尴尬的气息。

她很快利用自己的圆滑世故找回场子,并为此骄傲。

她内心的虚荣被填补,以至于在雨中起舞,甚至来不及等擦干身上雨水就开始作画。



你以为这是个被感化后一起努力的故事?

但其实这段关系里一直埋着分歧的暗影。

比如两个人第一次拿到稿费后的不同反应。


所以最终当两人获得连载机会时,藤野注意到,京本一闪而过的犹豫。

注意两人的表情细节,藤野是狂喜,转头看到京本,京本不说话,表情很犹豫,藤野的面色也迅速转为沉默,她意识到出问题了。

在回去的路上,两人把话挑明,藤野很强势:

你连和便利店店员说话都做不到,离开我你什么都不是。

而且别想着拿你的画技威胁我,背景的话有助手就行了,我没有你是完全可以的。

我不是在求你,我是在帮你,懂么?

京本不说话,沉默了一会后表示:

因为我想画得更好。”



刚开始看第一遍我在想,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么?

跟屁虫不满足于跟在藤野的背后所以打算自立门户了?

后面我第二次看发现不是的。

她依然在追赶藤野的背影,因为藤野在他们的作品首次刊登的雪夜。

两个人踩着齐大腿深的雪地去便利店买来有自己作品的漫画时。

藤野她说过这样一句她自己可能都不记得的大话:

京本也要看着我的背影再接再厉啊。”



所以她之所以要进修,要一个人面对这些,是因为她要追赶上她心里那个偶像藤野的背影。

她没有适应世界的才能,除了绘画什么都不会,遇到那样的恶人时,在火焰中一定很害怕无助吧。

但她选择这样的命运,你很难不去尊重这样的勇气。

她为了捍卫自己重要的人,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她的偶像藤野呢?其实她内心深处最大的秘密就是:

她一直羡慕着京本的画工,并为了超越京本而不顾寒暑暗暗努力着

她诅咒了命运多年,她悄悄羡慕京本的纯粹与极致却装作不在意,她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那样,为了漫画而活。

她为了钱,为了名望,这些年一身泥巴,她知道自己脏。

所以最后她进入京本的房间,暮然回首,看到了这样一件写着自己名字的衣服。

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京本和自己并没有差别。

京本画漫画也不是为了漫画本身。

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在她的身边。

原来京本你这个笨蛋画漫画,也是有私心的啊。

她的私心是为了成全那些对她来说比生命都重要的,把她从屋子里带出去的那个人。

那个人的名字,叫藤野。

漫画本来只是工具,重要的是陪在你身边一起画漫画,看漫画的人。

是那些欢笑,那些昼夜。



所以她最后,回到漫画台前,继续作画。

她像被女巫的红舞鞋诅咒一般步履不停,不停画着那些她觉得最无聊的漫画,是为了…

是为了那些再也不能画漫画的人们。


user avatar   shen-f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藤本树在这篇短篇里其实展现出来了前作所不能展现出来的部分。

前作(无论是《炎拳》还是《电锯人》)之中,藤本擅长刻画更复杂的人物关系,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连接,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

但是这篇短篇里的角色关系,要比前作里所有的角色关系,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然而,本来应该非常简单的平面角色关系,藤本树却刻画出了能够和前作中的角色关系媲美的,立体的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炎拳》和《电锯人》都是中篇漫画,虽然好几话单独拿出来看,都非常巧妙,但是整体的结构的精妙程度却远不如短篇look back。短篇更容易做到前后情节高度呼应,全篇情绪线索连贯自然,主题明确,层次鲜明并且一以贯之(主题这点在《炎拳》和《电锯人》中是非常难看出来的,甚至让人一度以为藤本树是不是就是那种对主题毫无兴趣的自由作者,但这篇短篇可以看出,他同样拥有将叙事集中一个点深挖猛打的能力)。

首先,标题look back是一个双关。一方面取的是“回头看”,也就是中文翻译《蓦然回首》的意思,即未来成为漫画家的藤野对自己过去的回忆;而另一方面则是“看着背影”。

“看着背影”在故事里是贯穿始终的,一部分是藤野和京本“作画时的背影”,另一部分是藤野对京本的台词“看着我的背影就好”。

然而,藤本树在诠释“看着背影”这个主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讲了一个一方看着另一方的背影不断追逐的故事,而是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的背影,不断克服困难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藤野看到了京本的画,因为嫉妒而想要超越对方。这个时候,藤野看到的是一个明明和自己同龄,却画得远比自己好的京本的背影。

而当藤野去给京本送毕业证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京本是藤野的粉丝,实际上在藤野心里悄悄和京本较劲的时候,京本也在看着她的背影不断地向前跑去。

在藤野得知京本遇害消息时的闪回里,两人在得到连载机会之前,京本说自己想要画得更好,而藤野对京本说过,“京本也要看着我的背影再接再厉呀”。但实际上,她自己也知道,一直都是她在看着画得越来越好的京本背影在努力。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看着京本的背影而努力作画的时候,京本就在她的身后,看着她作画的背影。

之后京本说自己要去上大学没办法帮助藤野画背景了,藤野就找了各种理由对她说,你不行的,你只有在我身边才行。但她自己明白,不是京本离开了她不行,而是她离开了京本不行。她一直傲娇着没办法把“不要离开我”说出口。

可是最后打动到她的,却是京本对她说“我想画得更好”。这时候她就再也没办法去拉住向前跑远的京本了,而是她要独自努力,不再依赖京本,而是看着她的背影追上她。

在京本去世以后,藤野走进了京本的房间,看到了她屋子里《shark kick》的漫画、海报和调查表,知道了京本也一直在看着她而不断努力。

在藤野和京本的关系中,在每个人成长的节点上,都是双方互相看着对方的背影而得到了鼓励,是为了对方而要更加努力,不断向前迈进。

此外,这篇短篇if线的叙事也非常值得一提。从情节上来说,if线是失去了京本的藤野因为自责而幻想了一个自己没有把京本叫出房间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藤野因为没有得到京本的激励而放弃了画漫画,并和姐姐学了空手道,最后拯救了遭遇袭击的京本。

巧妙的地方在于,藤本树将京本房间的门缝作为两个世界线的连接点。

形状转场是电影中非常常用的转场技巧,而不同世界线的四格纸条则是非常好的转场素材。

藤本树将现实世界线中藤野撕掉过去自己画的四格,碎片滑进门缝的情节,与藤野幻想中,过去的自己撕掉了四格漫画没能将信息传递给京本的情节拼接起来;之后又将幻想中京本获救后画的四格从门缝出滑出,现实世界线的藤野注意到自己脚边京本画的四格漫画的情节拼接起来,制造了“通过门缝,两个世界交换了信息”的错觉,扩张了文本的容量,在讲清楚事件的同时,额外给人一种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线的京本通过门缝向现实世界线的藤野传来了鼓励她的讯息”的感觉。

这里的叙事张力就在于,将不可能发生的事,通过叙述结构变得“看起来发生了一样”。

漫画的最后,藤野把京本的四格贴在了自己作画的落地窗玻璃上。这里也对应了过去,京本总是在藤野的身后,看着她作画的背影,而从这以后,藤野每次作画,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京本在前面等着她。

看到这里,再回过头来看标题look back,真正的主题是“向前走”。


user avatar   leng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拍过n部短片的电影狗来说,藤本树的很多东西,我一看就心领神会了

创作,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流程,会先想好开头,然后一部部设计下去。

创作的起点一定是一个包含强烈情绪的场景(高潮部分),然后围绕着这个场景去构建故事,更重要的是为那个情绪做铺垫。

《look back》里高潮场景是:另一个时空里(or幻想里的)成为空手道高手的藤野,在神经杀人狂的手下救下了成为美大学生的京本。

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这一脚而做的铺垫。

京本和藤野的感情描绘,是为了衬托后面京本去世后藤野的绝望的无力感和自我懊悔。而这种无力和懊悔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感情爆发。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无能为力是最大的痛苦,那么反过来说,有能为力,就是最大的慰藉。前面对好友被害的现实越是残酷,这一脚给人的快感就越强。

这个场景明显是对京阿尼惨案的致敬,那个神经杀人狂的台词直接照搬现实中凶手的说法(凶手认为京阿尼抄袭了他的创意,故施以暴行)。

我相信很多热爱京阿尼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在场就好了……如果我能阻止那个疯子就好了……”

而有人就把这种情感拍成了电影。

他就是昆汀,那部电影《好莱坞往事》

《好莱坞往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当年被誉为好莱坞唯二懂电影的天才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家突遭不幸,邪教组织曼森家族血洗了他家,当时在家的波兰斯基的妻子莎朗·塔特以及她的四名好友全部惨遭杀害。

热爱电影的人都避不开波兰斯基,《水中刀》《唐人街》《魔鬼圣婴》《钢琴师》一系列影视留名的大作均出自他手。昆汀也是他的粉丝,我相信昆汀肯定也无数次得想过“如果我在场就好了……如果我能阻止那个疯子就好了……”

于是有了《好莱坞往事》,在电影里主角就在场,他成功干掉了那群疯子。

于是有了《look back》,在漫画的另一个时空里,藤野成功救下了京本。

藤本树偷偷把这个线索藏在了漫画最后一页的角落。




另,如果你喜欢《look back》,我推荐你去看看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从剧作结构上看,其实《look back》更像这部电影。

————————————————————————————————

蹭个热度,顺手做个科普


大部分了解藤本树的人都知道这哥们是个电影粉

有人还会特别指出他是 cult片 粉丝

cult片,是cult film的俗称,现在流行的翻译是邪典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翻译,而且极具误导性

cult film 其实应该翻译成:图腾电影

cult一词的本意是:狂热,时尚,崇拜,也代指邪教徒

cult片的本意是:拥有一批狂热粉丝的电影。

它并不是一个电影类型的分类,那些认为cult就是低成本,血腥,猎奇的人,是把cult片和B级片搞混了(B级片一般都是小成本电影,所以一般会特意选择猎奇血腥的题材搏一把)。至于衍生出的什么儿童邪典的说法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cult片对于粉丝来说就是一个文化图腾,他们反复解读这个作品,从而形成一个亚文化圈子。

举几个栗子

《低俗小说》是cult片

《哈利波特》也是cult片

《让子弹飞》更是cult片

如果把cult片的含义做个延伸,那么cult漫画也是成立的

《电锯人》就是一个cult漫,《刃牙》也是cult漫



下面是这个词的考证,没兴趣的可以跳过。

维基百科上对cult film(movie)的定义是:A cult film or cult movie, also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cult classic, is a film that has acquired a cult following

我甚至怀疑翻译者是不是直接引用了这句话的机翻。

机翻是这样的:邪教电影,也通常被称为邪教经典,是一部获得了邪教追随者的电影

这个机翻的错误在于cult确实有邪教的意思,但在cult film里并不代指这个意思,因为大部分cult片跟宗教没啥关系,而且cult的意思现在也远不止有邪教

如果查一下韦氏词典,你会发现cult一词里有一个例子刚好就提到了cult片

Definition of cult

1 : a religion regarded as unorthodox or spurious (see
spurious sense 2) 【被视为非正统或者虚假的宗教】
also : its body of adherents
// the voodoo cult
// a satanic cult
2 a : great devotion to a person, idea, object, movement, or work (such as a film or book)
//criticizing how the media promotes the cult of celebrity
especially : such devotion regarded as a literary or intellectual fad
b : the object of such devotion
c : a usually small group of people characterized by such devotion 【通常指对某些东西狂热的小圈子】
// the singer's cult of fans
【// The film has a cult following.】(看这)

3 : a system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ritual also : its body of adherents
// the cult of Apollo
4 : formal religious veneration : worship
5 : a system for the cure of disease based on dogma set forth by its promulgator
//health cults

所以cult片的定义:A cult film or cult movie, also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cult classic, is a film that has acquired a cult following

应该这么翻译:图腾电影,又叫 图腾名作,指那些拥有了一批狂热粉丝的电影


user avatar   cthulhu-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藤本树的个人色彩和才华,在这个短篇里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

分镜、人物动态、台词、画工、表情等等,这篇漫画在技法上就已经算是藤本树至今的集大成作。而更具藤本特色的就是他对女孩子的那种神态和可爱点的描绘,他那种独特的幽默感,将现实和非现实揉捏到一起的暧昧感,对人物心态抓的无比透彻的真实感,漂亮到完全无法相信藤本现在还没过30岁。

从藤野回忆中同学的赞美和批评的分格占比,到飘落的四格漫画的设计,简直可以称为新生代漫画家的顶点了,几乎完全是秀技般的分镜水准。更别提更具藤本特色的那种固定镜头下的时间流逝,143页的漫画充满了细节,在分镜上完全是那种让人不由自主的翻开下一页的水准,也就是“不是漂不漂亮”而是“很吸引人”。

稍微说一下藤本的一些非常厉害的分镜和设计,但是整篇漫画绝不仅限于此:


怎么赞美,我没法赞美,能赞叹的地方太多了,我惊叹不过来。整篇漫画不断切题,无时无刻不在突出《look back》的主题,精致到让人觉得恐怖异常的漫画。而且还切合着时代,映射着现实中的故事(即京阿尼纵火事故,漫画中的凶手和那个凶手有着同样的臆想的借口)。

整篇漫画除此之外还有余力放置各式彩蛋(诸如炎拳电锯人的背景,类似助手所画漫画的漫画封面neta,自己编辑(林编辑)的neta,绿洲乐队的名曲《don't look back in anger》neta,电影《好莱坞往事》的neta,以及作者本人经历的neta(藤本树本人以AO入试的方式进入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此大学的样貌即是这篇漫画中京本所上的大学,就连入学方式也一样。藤野小时候去的书店就是藤本树老家的书店之一,店名和样貌也基本相同)),也因为这些彩蛋,整篇漫画充斥着现实与非现实的暧昧感,也充满了作者对现实的寄托和向往,也是一种对往事的look back。

值得注意的是,藤本树本人身为创作者的经历,又淋漓尽致的描写出了绝大部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因此引起了很多很多创作者的共鸣,这是建立在藤本树本人对其“真实感”的绝佳把握,堪称藤本树的美学。

我真的是夸了又夸,泪是流了又流,从昨天晚上到现在一直看,一直爽。要我做个不严谨的判断,藤本树以此篇短篇漫画,可以说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漫画家新时代的巅峰代表。这就是我对这篇漫画的评价。

顺带一提,一般是会模糊处理的意象的“四格漫画”,藤本画的特别细致,而且很有意思,小学生的笔触和幽默感也把握的很细腻,只能说这个人的才能和创作欲望已经是溢出的程度了。


7:21日更新:说实话,我的回答完全算不上好,只是在乱七八糟的自以为是的分析和乱夸了一顿,完全没有专业知识的我,居然还能有这么多赞,属实让我觉得诧异。虽然抱着“大家应该去看看更好的回答!”的想法,不过只要各位喜欢就行。

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那个固定机位的房间,书籍的数量一直在变,而且严格遵循剧情的发展:开始努力提高画技→放弃绘画→和京本一起再次努力→交稿时整理干净的房间→一个人绘画时杂乱的书架→再次振奋后重新整理整齐的书架。

从藤本树一如既往的风格,他对于画面上提升真实感的细节一直是一丝不苟。这也和他自己追求在漫画中塑造能让人有同感的“真实感”有关,尽量以第三者的角度让漫画家的工作便于理解。这种“小动作”是藤本树的固执的创作观念,也是为了让读者能以自我的生活经验去更简单的理解漫画的内容。

本来我以为只有一些京本比较明显的背景图是搬运自他自己的漫画,结果经过微博上的@少玩会微博 等人的发现,原来都是搬运自电锯人和炎拳的背景.....

还有这个:

其实结合藤野和京本的人生轨迹,颇有一种藤本树本人的人生经历的感觉:藤本树在大学之前就会画漫画,以“长门是我”的名义在网络上连载,还有些粉丝,还会在推特上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而藤本树实际上是在大学之后才开始认真的学习绘画的。

藤野为自己的漫画而喜,京本渴望着更加高端的绘画技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京本对自己绘画技术更高的要求,也是藤本树自己对这种“提高”的渴望,对艺术的渴望。

不过这种和现实的对应也是浅尝截止的,漫画里还是更多的以“完整的单独故事”为目标塑造着两位主角。

就算到现在,这个漫画还有一大堆可以讲,不仅仅是漫画技法,象征和隐喻也有一大堆。例如朋友和藤野谈论她的绘画的正反打逆光的镜头。每一次固定机位的分格大小变化表现漫画中时间的流速,利用人物的表情变化去填充漫画页面、控制分格大小以配合页数给读者带来更加剧烈的反转体验,京本家中《鲨鱼踢》的卷数又代表着她对藤野仍然保持着什么样的感情。不过我累啦,放弃了,还是让更厉害的人来吧,不要让我这种人滥竽充数了。


user avatar   yv-ban-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对最终结论的预告,也作为一种对“回到文本”主张的挑衅,我首先声称,对“look back”这篇漫画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漫画本身的探讨,而是必须将其视作开启“二零年代想象力”的一种尝试,进行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批评。为了完成这种批评,尤其是其中针对映射京都动画纵火案情节的意识形态批判部分,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适用的,甚至是必须的。

作为进一步的挑衅,我会暂时搁置最终结论,而主张上述一定程度上脱离并超越文本的批评需要从一种专注于文本,甚至是专注于技术层面的,甚至有些琐碎的分析开始。而这将首先涉及一个基本的,近似于本体论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定义了作为独立体裁的漫画,尤其是将其与动画或电影这类视觉体裁区分开来?

我认为,藤本树通过他的“look back”充分回答了这个问题:确定了漫画体裁独立地位的,是其特有的表现运动的技术。也就是说,虽然电影、动画与漫画都被认为是能够再现运动的视觉艺术体裁,但漫画显然在其历史发展中获得了不同于前两者的对运动的表现技巧,或者说,组建了独特的“漫画机器”。通过对“look back”的分析,我们也能够充分说明这种技术的特殊性。

分析从“look back”被公认为最具风格也最杰出的两页开始。很明显,如下展示的两页漫画首要创作意图在于表现藤野初遇京本徒步返回途中逐渐夸张的身体运动。于是作为一篇漫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于通过历时性地快速切换画面,利用视觉残留效应向观众投射运动感知的电影以及动画(准确来说这里指的是完全动画),漫画作为一种共时性绘画艺术如何通过在一张页面上水平分布的单个或多个分镜制造对运动的感知?“漫画机器”给出的第一个方案则是在历时性的观众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视线焦点的移动。这种方案集中体现在了所展示的第一页漫画中,在这一张页面上,垂直平均分布着三个结构近似的分镜,其构图都由前景中的人物侧影与不同背景构成,但区别在于,从上到下(这也是默认的历时阅读顺序),人物在分镜构图中的位置从右侧移动到了中心,接下来继续移动到了左侧。由此在连续依次阅读这页漫画的过程中,观众的视线焦点也经历了从右到左的运动。而正是以这种方式,以①多个分镜中的构图差异,②引导历时性的视觉运动,③进一步通过读者想象力的综合产生了藤野正在画面中平行运动的感知——最终成功地在静态的绘画平面上生产了运动错觉。

而进入第二页——一整张跨页分镜占据了全部的画面空间,观众因此也无法通过历时性地将注意力投入不同分镜获得运动感知。但在这一页中,“漫画机器”的运动表现也应用了不同的技术类型。而揭示这种技术特点的关键在于全然聚焦于画面中人物所及具有的超常的扭曲姿态。这一分镜内藤野高举双手,她侧过上身并后仰,一只脚已经离开了地面,很显然,此时的藤野的重心已然离开了身体中心。但她踏在地面上的另一条腿膝盖弯曲,又表现出完全的重量感,说明此时的藤本并没有失去身体的重量,她并没有超现实地腾空漂浮。通过对这一扭曲却不失重量感的身体的想象性投注,观众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姿态,因此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姿态。藤野的身体从一种身体稳态,通过少女生命活力的牵动,正向另一种身体稳态急剧地转化。而漫画机器所做的,是在这两种不同身体稳态发生转化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将扭曲身体所呈现的不稳定姿态捕获到了一格分镜之上。当然,如上的内容只不过是漫画运动技术制造的误认。真实存在的仅仅是静态的跨页分镜,以及这一分镜所表现的不稳定姿态而已。而这样一种不同于前一页的漫画技术也成功地生产了不同于前一页的运动感知(仔细阅读的话,实际上两种技术在展示的两页之中并非界限分明,而是得到了各有侧重的交叉应用,在第一页第三格中,人物的不平衡姿态已经得到了提前预告,而在第二页中,人物仍然位于画面边缘,暗示水平运动并没有结束)。如果说差异的连续分镜表现的是人物的水平运动的话,那么单数分镜中的不平衡姿态表现的则是人物肢体相对于躯干的圆周运动。由此我们也能够理解,漫画技术是如何通过将运动拆解并多样化地重新分配到分镜平面中,以特有的方式实现了运动的表现。而不同于电影特有的弹道视觉以及动画特有的图层合成,决定了漫画独特性的运动技术倾向的则是完全的平面设计。

而一旦注意到藤本树所绘制的漫画是如何应用不平衡姿态生产运动感知,我们也能进而发现这种扭曲身体的形象是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藤本树的漫画中,而这一形象也因此逐渐超越了生产运动感知的技术目的初衷,获得了更加风格化的运用。在其中的某些情形下,不平衡身体姿态也被应用于完全的静态分镜中,例如如下展示的两个分镜,画面内的藤野静坐在桌前伏案画画,可以注意到特别是在第一格分镜中,藤野左肩怂起,右肩仿佛努力地向前探出,臀部也略微偏离躯干中轴扭向左侧,呈现出夸张别扭的姿态。为了理解扭曲身体形象在静态场景中的功能,需要引用 @甚谁 提出的正确观察。这两格分镜的构图都尽可能地呈现出精确的透视效果,从而在画面中为房间生产出一定的景深,而在这一虚拟的空间深度中,一方面人物形象被统一安排在房间深处,另一方面在接近观众透视视点的位置上,藤本树又绘制了一些吸引视线投射的物件(书包或是椅子)。这样一来,画面构图就引导读者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景中的物体,随后逐渐顺着透视深度轴线向空间深处移动向人物,从而邀请读者探索透视所生产的深度空间,在这一空间内完成注意力的移动。这样的视觉移动结合人物的不平衡姿态,产生了藤野并非伏案作画,而是在努力地向景深空间中前进的错觉。当然结合情节,观众能够理解这一错觉的产生并未指向运动的表现与运动感知的唤起,而是在意义层面对运动进行指涉,产生隐喻效果,使观众体会到藤野在漫画业界前进的艰难。在此,运动感知让位于运动的观念。扭曲身体姿态的技术性应用从复现具体的身体运动转向了文本意义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运动不仅被虚拟化,概念化,也脱离了自身的时空背景,获得了完全的自主性。与之相伴的,“扭曲身体”这一形象也开始脱离其运动表现初衷,逐渐自身的技术自主性。

然而,上述分析仍然不能穷尽藤本树对扭曲身体形象的全部应用。在接下来展示的分镜中,我们又发现了新一种不同的扭曲身体形象。在这一格分镜中,观众被放置在影院屏幕的位置,面对着坐席上七扭八歪的观众。不同于上述分析的例子中藤本树仅仅将扭曲身体赋予主角,我们能够看到除两位主角外,画面中心区域内的环绕着主角的三位路人也以各不相同的姿势歪倒在座椅上。观众因此就不得不面对扭曲身体形象在画面中的增殖与弥散,从正中心的主角开始,观众的注意力没有被集中聚拢到任何特定的方向,而是跟随各有特点的路人角色向画面边缘螺旋运动,进而取消了产生运动感知,甚至运动概念的可能性。于是乎,我们也就无法将这一分镜中的扭曲身体形象定位到与运动相关的任何意图中去,而不得不承认,在这里,扭曲身体形象就是它自身的技术目的,其最终与运动彻底的脱节,自身就成为了观众视觉迷恋的对象与作者的风格化标识。这一应用在电影院场景中的出现是高度讽刺性的。一方面它如实反映了影院观众的真实姿态,这些人被影像的视觉吸引力所捕捉,仿佛失去了运动与协调身体的机能,瘫倒在影院座椅上,露出迟钝可笑的神情;另一方面,在藤本树漫画的风格化美学实践中,观众的视觉被返还给观众自身,现在轮到他们自己的扭曲身体形象被画面捕捉,呈现给后设观众。观众成为了自身观看欲望所痴迷的客体。在这种技术应用中,运动表现与叙事功能区趋于湮灭,漫画产生了强烈的向静态绘画艺术回归的冲动。身体的不平衡姿态表象不再超越性地预设在立体空间与流动时间中的运动,而是被(严格精神分析意义上)“升华”为纯粹力比多投注的客体表象。至此,扭曲身体与不平衡姿态在藤本树漫画中的技术性应用发展出了不同于生产运动感知与生产运动观念的第三种策略,一种可以被成为“对客体的迷恋”的新策略。

一旦我们在运动表现技术的延长线上定位了这种“对客体的迷恋”,也就能够将这一策略从在扭曲身体的形象中抽象出来,以将其在其他领域重新部署。事实上,正是“对客体迷恋”的大量增生,定义了藤本树的作品风格的重要方面。在日本的漫画作者中,藤本树对人物面部的刻画有相当鲜明的特点。与漫画领域通常的面部扁平化趋势相反,藤本树往往通过阴影的使用突出面部立体感,并且通过五官相对运动生产表情生动性。除此之外,藤本树往往也热衷于描写扁平化面部风格中常被忽略的鼻子。更有甚的是,在不厌其烦的低机位仰拍面部特写中,占据典型藤本树风格面部刻画中心位置的不再是某种特定的器官,反而是器官的缺失——也就是一对鼻孔。如果说通过强调鼻子的存在感更加准确表现面部解剖学特征是一种少数但并不罕见的漫画风格,但如此热衷于突出鼻孔就相当独树一帜。严格来说,鼻孔不属于五官的一部分,也不像五官那样通过相对于面部背景的运动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相比于面部的其他开孔,鼻孔既没有如眼睛一般投射视线,也没有如口唇一般被语言填充。鼻孔仅仅在完整的面部表面留下一对尴尬的缺失,随着其他器官的积极运动而被动地扩张或收缩。也就是说,藤本树偏爱的鼻孔并未补充人物的面部,为人物带来更生动的情绪或更突出的特征,相反鼻孔破坏了人物面部特写的画面完整性,使面部五官的搭配失去平衡感,将面部的格式塔结构转化为扭曲的漩涡。正是在藤本树对鼻孔描写的难以理解的热情中,我们在肢体之外的领域再度发现了“客体的迷恋”,一种对不平衡、不完美、否定、乃至匮乏之表征的迷恋。这一发现使我们确认了前文提出的论点,既这种“对客体的迷恋”不能被还原为纯粹的技术功能性(例如表现运动),而应当被视作一种风格化审美(毋宁说是“审丑”)的特有表达。

最重要的是,“对客体的迷恋”在藤本树漫画中的“去功能化”、“去语境化”以及大量增生鼓励我们更进一步,在情节内容而非画面形式中寻找“扭曲客体”的身影。有趣的是,这样做其实并无任何难度。正如 @tearsintherain 的回答所提到的那样,藤本树漫画拒绝描写玫瑰色的乌托邦社会背景,也拒绝为角色安排圆满的结局,相反他的漫画更多关注生命的低潮时刻与社会阴影下的角落。但真正的需要注意的重点不单纯在于这种对无形“阴暗面”的关注,而是这种关注总要通过在情节中置入的“阴暗客体”进行具象化表达(“电锯人”中的暗魔或“look back”中影射青叶真司的无差别杀人狂)。这就决定了藤本树漫画作品与奉俊昊的电影“杀人回忆”之间的决定性区别。在“杀人回忆”中,奉俊昊对连环杀人案的表现体现了相当克制的姿态,不仅影片结局未向观众交待凶手的真实身份,在涉及凶杀的情节中也尽量避免了凶手形象的直接出场。这种克制将电影的情节重心从破获连环杀人案转向了探案过程中角色心境与相互关系的变化,从而营造了将“阴暗面”从外部凶案内在化到角色心理层面的折叠效果。

一些影评基于韩国社会/犯罪体裁电影的创作惯性,试图挖掘“杀人回忆”与社会背景间的影射关系,并将电影结尾宋康昊所饰演角色困惑迷茫的面部特写镜头解读为对韩国社会问题发出的责问。这一类“社会化”的解读无疑是正确的尝试,但问题在于,其没有关注到电影情节对社会问题的指涉是如何与探案情节向内在心理层面的折叠结合到一起的。正是通过这种折叠,“杀人回忆”正确地拒绝了对80年代韩国独裁政治子夜世代社会基层动荡与司法腐败等伪具体问题的直接指涉,相反,情节向心理内在层面的折叠产生了“超具体化”的社会寓言效果,这一社会寓言反对将直接可见的社会表象视做孕育社会问题的唯一场所,而坚持从本质层面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拒绝,因此也将矛头从电影情节直接指涉的独裁统治时代转向了电影拍摄的新世纪伊始。在这个宣称民主化业已完成的时代,社会问题不仅没有随着独裁政治的落幕而终结,反而在更加根本,更加基础的层次上得到暴露。只是在自由民主话语占主导的21世纪,我们已经失去了充分表述这些根本问题所需要的语汇,而只能够以心理寓言的形式对其进行迂回指涉。“杀人回忆”所采取的克制曲折的表达手法,不仅正确地再现了零零年代韩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也以更加精密的机制表达了再现社会根本问题的不可能性,而这本身就构成了社会问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现在让我们回到藤本树的漫画作品上来,相比于奉俊昊在“杀人回忆”中采取的冷静克制态度,藤本树则更加青睐于为所谓“阴暗面”直言不讳地提供可见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在故事情节层面构成了藤本树特有的“对客体的迷恋”。这些角色的具体在场,一方面扭曲了情节发展,在故事之中制造了令人心痛的遗憾,但在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可能弥补或超越遗憾的空间。回到“look back”的情节中去,如果藤野与京本就此分道扬镳,我们就只能得到极为普通乏味的情节发展,在其中实际上对职业漫画家角色抱怀疑态度的藤野或许也难以长久坚持下去。但作为“阴暗客体”凶犯的出场扭转了情节进入下坡路的颓势。虽然这一角色的出场无可挽回地使读者与藤野失去了京本,但以一种诗性巧合使藤野重新发现了京本对自己漫画家事业的默默支持。当藤野悔恨自己间接造成了京本的死亡而退入想象世界中(不用说,这种悔恨从某方面讲相当可疑,毕竟藤野想象的内容也暗示京本与凶手的遭遇是“命中注定”与藤本无关),她可以通过制服凶手而挽救京本的性命,而当她受制于“现实原则”离开了想象,藤本也可以通过接收京本无言的支持而完成哀悼仪式,抛弃疑问重新认同于职业漫画家的工作。最终,凶犯的形象促成了藤野与现实的和解。在这种意义上,藤本树为漫画情节所安排的这种“对客体的迷恋”起到了拉康所谓“缝合点”的作用,这一想象的,但并非不具体的客体为主体认同于支离破碎,矛盾频发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保障。正如我们在对“杀人回忆”的分析中所表明的那样,这种抛开复杂技术迂回的,直接的“对客体的迷恋”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不通向真实出路的“伪具体性”,其最终产生的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想象性解决,甚至更糟糕的是,其有可能唤起对这种侵凌性“阴暗面”的精神病式认同而非拒绝。在这个意义上,藤本树的作品应当被定位为一份对“二零年代想象力”所交出的答卷,只不过这里的“想象”需要在严格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就拉康而言,想象是属于自恋、虚假认同以及自我封闭的场域,它为主体提供简单清晰,满足基本需求的图式以协助主体回避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矛盾。

最终,通过上述全部复杂缠绕的从纯粹技术层面的“唯物主义”过渡到情节内容层面的“观念论”分析,我们终于抵达了最后不可逾越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根据这一视域,我们应当适当地拒绝“look back”为纪念京都动画纵火案罹难者而做出的感人至深的影射,而将这种影射问题化,从而预言纵火案的以及作案凶手的伪具体形象将如何在下一个十年中捕捉日本ACG作品的想象力。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形象的吸引力乃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绝望颓丧心态的想象性补偿,在这个停滞与衰退的二零年代,世纪末对全球市场与多元社会的乐观激情已经被无调性世界中浮现的侵凌性他者形象所取代。因此,我们绝对有必要冷静审视藤本树漫画中蕴含“对客体迷恋”的历史限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对江河日下现实的最终超越。


user avatar   kang-ya-she-ji-tuan-dui-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占个坑,慢慢补充回答,自阅览藤本《炎拳》开始至全程追《电锯人》到完结,期间补读了各种藤本短篇以及其助手的一些漫画作品,本人也算是一个老“藤本粉”了。所以就这次新作发表的机会好好剖析下地上第二自由漫画家,就当是给自己学习了(每天更一点,就当给自己看了,如果有错希望能谅解一哈友好讨论)(如有侵权随时告知)

先说这次我对这个短篇的评价:

惊为天人,同时代新生漫画家无人能及,差距可用绝望形容

本次回答从3个方面阐述这个作品

一:《look back》作品本身

二:作品彩蛋以及作品外的意义

三:一些个人想说的话


首先是作品本身,我打算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1.画功 2.分镜 3.剧情

1.藤本回归炎拳时代的精细画功

其实藤本的画功水平在新生代漫画家中绝对算不上顶级,尤其是动作戏场面,藤本自己也承认在打斗方面比较弱势,这点在电锯人后期有所体现:

同时又因为是周更的原因,刻画的精细程度较《炎拳》也略有不足,但是这次短篇在有五个助手的情况整整筹备了3个月之久,可以看到藤本的刻画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至于动作场面,相比于鸟山明沙村广明乃至最近风评较差的村田来说,都显得有一定差距

而在新作短篇中,藤本有意扬长避短,只在一些动作不大的场景里进行连贯的动作刻画,或是在后面的飞身一踢中,着重刻画出人物的细节以及动作展示,最起码做到让读者感受不到画面的混乱

先更这么多,这几天慢慢补完.....


user avatar   shu-shu-7-59-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作共有143p 相对于其他短篇漫画而言篇幅并不短 而台词文本量却相对较少。

但本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传达给观众深厚的感情 却比很多其他作品更为深刻。

不论是于小学时画漫画遇到的挫折和困扰 还是对于自己才能的怀疑 对于漫画的热情 都能从中看出一些藤本树自己的痕迹 或许女主藤野便是藤本的成长历程的一个小缩影吧。

本作中经常出现画面静默的镜头 没有台词 没有角色的想法 更没有配乐 大篇幅的动作变化。有的仅仅只是背景的转化 角色的长大。

上课至下课 白天至黑夜。


春夏秋冬交替 主角藤野面对着从前不以为然的“一直很无聊的在桌前画画” 依然如故。

桌面上学习的内容从人物形体到人体骨骼 建筑设计继而到动作设计 构图技巧。时间在不断变化着 桌面上柜子上所积累的专业书越堆越多。

而越堆越多的除了桌柜上的专业书 还有观众的情绪。一面是不断的努力 而另一面是来自同学乃至家人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带来的抨击 甚至还有竭尽全力后仍未能达到“超越京本”这个目标后的不甘。

小学临毕业前 新一期的漫画被传到了藤野手里 她的表情中没有期待 也没有失落 垂头丧气 而是认真 的赏析 以及认真后的认命般的叹息。

藤野没有期待过吗?没有失落过吗?我想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这些情绪 都于前篇的春夏秋冬一起 轻描淡写的被带了过去。

很多人于漫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应该都是这一段 由淡然到高兴 进而到激动、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一直以来压抑的心情得到解放 哪怕在大雨之中也情不自禁的挥舞起自己的四肢 想要宣泄曾经的不甘和失落 回应自己曾经的期待。

再讲讲全篇中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

得知死讯的藤野来到京本家中 发现了儿时所画的四格漫画。

漫画的内容很简单 却好似预言一般的预示了京本的结局 漫画戳中了藤野的内心 愧疚感瞬间爬上了她的心头。

如果毕业那一天 自己没有在不经意间将漫画从房间门下传进去 结局是否会和今天不一样呢?

她开始这么想着。

她恶狠狠的将漫画后文全部撕碎 但写着“不要出来!”四个大字的首页却没有被撕碎 而是飘进了房间之内 传给了房间内的京本。

这不仅仅是藤野想要告诉京本的话 更是对于自己过去行为内疚的表现。

神来之笔 镜头一转 那一张仅剩首页的漫画居然跨过十数年 传给了小学时的京本。

而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也与原故事线相反 京本和藤野没有一起合作画漫画 而是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只是京本的才能不变 也又一次如期的考上了自己所希冀的大学。

时间推进 虽然藤野没有和京本合作 但京本却又一次遇上了病态杀人魔。

只是和原本的故事不同 在千钧一发之际 藤野出现了 习得跆拳道的她救下了京本。

这一记跃起的横踢 画面张力满满 她所踢开的除了杀人魔 还有自己不想接受京本去世的事实。

自此 藤本的氛围营造和镜头把控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最后 以藤野继续努力作为结尾。可能会有人不理解 藤野继续努力的动力源于何处?

我想 这正是藤野在京阿尼事件二周年时发表这部短篇漫画所想要表达的。

即便曾经再悲愤、绝望 生者也应携着故者的希冀继续坚定的向前。

藤本树 永远的超人!!




  

相关话题

  《龙珠》和《达伊的大冒险》中这两个相似的动作场景,鸟山明的处理高明在哪里? 
  如何评价漫画《间谍过家家》? 
  二次元中有哪些有爱的亲兄弟? 
  如何评价《海贼王》第946话? 
  日漫中戴眼镜、内向、身形娇小的爱书的女孩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刃牙》系列不像一般的战斗类搞笑漫画后期搞笑乏力,反而渐入佳境? 
  为什么国漫的日文版要把中文主题曲换成日文的主题曲,我们播中文版日漫不是也没有改过主题曲吗? 
  画漫画如何画出各种日漫风眼睛? 
  为何觉得《海贼王》剧情有点低龄化? 
  如何评价《海贼王》漫画第989话?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东方project能有这么长久的影响力,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VOCALOID能否像东方一样持久?
下一个讨论
如果东方Project成为高中必修课会怎样?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