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年取得庚子赔款的留学生究竟有多优秀?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赞同

@林冲

的说法。我先介绍另一批成材率更高的留美学生:

中国留美幼童信息和名单

详情自己点进去看。

大清留美幼童从1872年开始,一共派出四批120人,回国且活到中年以后的不到100人。就这八九十个孩子,出了清华校长、北洋大学校长、交大创始人、外务尚书、内阁总理、海军元帅、交通部长……等一大批显赫人物。

还有几十个人的头衔不算扎眼,无非是舰长、工程师等技术干部,可你觉得那时舰长是今天的舰长?那时的工程师是今天的工程师?甲午年中日双方各出动十几艘军舰,就是决定东亚霸权的国运之战了。这舰长放到今天起码是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浪速号舰长即东乡平八郞)。那些未活到中年以后的幼童,最多的死因正是是甲午战争和马尾海战(如邓世昌的大副),若非在两场必败的战争中牺牲,他们一定有更辉煌的前途。至于工程师,第一批名单中有个叫詹天佑的,也列在技术人员名单……


这批人物优秀不优秀?比30年后的庚子留美学生强不强?他们出头是因为天赋过人、读书拼命吗?

从概率论来说,应该不是……

首先,他们出洋的时候只有十二三岁,以当时的教育水平和入学年龄,要说这个年纪就能断定人才是否出类拔萃,我不太信。但最关键的是,主持者容闳根本没得选啊……

近代留美学生,容闳及其赴美幼童
赴美前,学生的家长必须签订志愿书,书中载明自愿听其子弟出洋留学15年,15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灾害,政府都不负责等内容。1871年容闳等就开始了紧张的招生工作,但是,由于当时风气未开,大多数人认为西方是蛮夷之地,而且送自己的子女出国须画生死押,许多中国家庭都不愿冒这一风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容闳还没有招够30名,不得已只好到香港才招齐了这个数目。

容闳: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中国人
克服了官方的障碍后,留学又面临着民间的阻力。按照规划,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但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然无人愿去!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本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经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才凑足了首批30名官派赴美留学生,于1872年8月中旬从上海启航赴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

简而言之,这120人根本不是千挑万选的精英,而是容闳连哄带骗凑出来的草台班子。在最开放的上海都招不到30个人,容闳只能回老家想办法。结果120人包括83个就近招募的广东人,其中容闳的香山县老乡就有39个。从籍贯数据来看,你现在到几个县挑一批中上等的小学生,天资和努力程度应该和这批留美幼童差不多——或者更好,因为当时科举还在,书香门第会想方设法把优秀子弟从名单中撤出来——要考功名啊!就算是贫苦人家,一旦想到让孩子到洋人的地界住15年,往往也会在签约后反悔。容闳把美国吹成了天堂,再搭上个人的面子,最后还要拿出官威吓唬家长赔付学费,这才把120个走投无路的小孩送上了去美国的客船。你觉得他们的天分、性格、努力程度能有多高?

更不要说他们多数人根本没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大清反悔了。第一批22个耶鲁生,仅有詹天佑等两人毕业就被全部召回,后面几批大多只读到中学就被迫回国。

然而,从回国后的成就来看,他们的确是国家栋梁,政府领袖,学术泰斗。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的中国落后啊!国家越落后,你的普通教育经历就越珍贵。不管出国时多么被忽视,在19世纪末的帝国主义狂潮中,整个大清都不得不转向现代化,设置很多要职挖坑待人,多少萝卜都不够填的。这120个萝卜无论优劣,好歹经过科学育种和正规培养,回来恨不得一个萝卜填10个坑,必定是星光耀眼,舍我其谁。他们的成就当然要考虑个人的努力,但更要考虑历史的行程……要是当年容闳没有气急败坏地吓唬他们上船呢?

回到问题本身,美国吐出多付的庚子赔款是1908年开始,比留美幼童的时代只差30年,这时虽然国家比大清进步了一点,但也非常有限,留美学历依然是不得了的求职筹码。所以庚子退款生身上集中的培养资源、回国后的发展机会都远远超过现在的留美学生,成就大是应该的。(但胡适的成就么,呵呵呵……他有掌管庚子退款的权力,你觉得谁敢不说他好话?哪个知识分子会驳他的面子?)

当然,我不否认其中的确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就个人来说,他们的优秀程度未必就比今天中国的优秀大学生强很多。只是国家不幸学子幸,风云际会之下,这批人成名成家的比率要高于今天的优秀大学生和留美学生,不能把他们的成就都归结于个人的天赋或努力。

最后在之前的回答摘录一段我的采访记录:

为什么有人说杨绛先生是最后一位大师? - 马前卒的回答
房宁(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

我常听有人说中国没大师,说大师都是出在过去。没错,我们社科院墙上挂了许多大师的照片,比如王国维、冯友兰。这些民国大师是怎么出现的呢?


他们出生在一个大转折的年代,是一个汉语都彻底变化的年代。他们一方面掌握了许多中国历史的旧资料,另一方面引入了西方许多分析方法、研究方法,比如马克思的理论。他们是新人读旧书,拥有最好的研究机会。只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过去的资料,就是开创性的大师,因为没人这么做过。今天的学问还能这么做吗?显然不能了。


其他相关回答: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马前卒的回答

农村教育是存在种种不足,但更重要的不是农村学生的心态吗? - 马前卒的回答

有一对睿智且有长远眼光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fromprofessorcrab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太能同意 @马前卒 的回答。

本文有点长,答主新混知乎,好多功能不会用,表情图之类的也么有。为了方便一些人着急看结果(嫌长可以先看结论啦,咱又不是某TV的走进科学)。先把结论提到前面来,方便你我他。

1.清政府官方公费派出的留美幼童,一共大约120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和审核标准,无疑是很优秀的。

2.庚子赔款最早的时候资助的,从清华预备学校进入美国学习的学生,无疑是很优秀的。

3.1907年庚子赔款出现之前,有一部分自费去欧美读书的人,也是很优秀的,比如伍廷芳。

4.1900年前后,张之洞等人以省级公费的方式资助学生出去读书,欧美和日本都有,其中有很多也是很优秀的。包括后来的革命者吴禄贞蓝天蔚等人。

5.后期庚子赔款开始成为雨露均沾的奖学金,只要是正常途径考上的,也不会很差。

6.很多家里有钱资助孩子出去看世界学习的,即使不是庚子赔款,也有部分还是优秀的。

7.方鸿渐们的确是存在的。

8.徐志摩张静江算不算优秀,大概公说公有理吧?

既然@马前卒 马老师从1872年的留美幼童以及容闳说起,我们也从这说起。

1854年容闳成为耶鲁第一个中国学生,毕业了,1876年,耶鲁授予他法学博士的头衔。

容闳本人是自己选择考耶鲁的,所以考过微积分的人你们造微积分有多难吗?容闳1850年代就学习而且考了。(好吧这大概不能说明他优秀)

留美幼童一事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会奏的,因此是一家国家层面的大事件。其程序是:两位会奏,两宫批给总理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二人协商修改,之后再将修改稿重新报到两宫太后那里,从1871年8月5日会奏,到9月9日拿到或许办理的圣旨,中间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总理衙门和封疆大吏着手办的事,定不是小事。

那么这个奏折是怎么写的?最重要的是“聪颖”

开头是 :两江总督曾同北洋大臣李奏为拟选聪颖子弟前赴……

……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十五年后,按年分批回国……

所以,聪颖是必须的条件。

很多人觉得从小是看不出优秀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小孩,聪颖就是有优秀的可能了。

对于聪颖怎么选择?要求“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愿意送往……携至上海公司考试……资性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即在公司赞助,否即撤退……”

可见,聪颖还得通文理,而且还得考试,考试不过关的要甩掉的。

中国父母不愿意送孩子出门,是人之常情,大部分人不知道美国在哪里,而且15年不能见面,读书吃饭穿衣以及住哪里都是半军事化的管理,重要的是“具结”等于生死状了,孩子如果死了,父母不能耍赖。换到现在,估计也还是有大部分父母不愿意交出孩子的。


至于 @马前卒说的草台班子一说,也不太恰当,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禀赋厚实,资质明敏”,身体残弱废疾的一概不要。最初定留美学生的时候还想过招收15-20岁的,因此要求15到20的除了文理通顺的,还要粗通洋文,略解翻译。


这就要求孩子的社会关系要好,1870年代的南方,一定不能和太平天国有瓜葛;以曾国藩的个性,选人的时候定要有自己的挑剔方法,比如在预备学校阶段,还要把最暴戾,最鄙小,最愚钝的再剔除一遍。


原本计划可以招收15岁以上的,后来掐指一算,15岁以上的出去15年,回来正好是父母年老体弱的时候,按传统文化的孝道,父母死了,孩子要三年以上“丁忧”,那么就耽误报效国家了。因此最终选择都是15岁以下的。


还有一条,如果觉得孩子名字不好,父母是要给孩子换名字的,而且小小年纪,都要有名有字。各位,你们的名,字,号可都有?

在这种标准选出的小孩……会算草台班子吗?

这120幼童中,广东的84人,江苏的22人,浙江8人,安徽3人,福建2人山东1人。广东孩子中有39个是香山的,香山是著名的侨乡啊;开风气之先。

包括容闳就是最早得以进入教会学校读书的人。还有一条比较有趣,有31个孩子父亲的职业和“洋务”有关,可见,思想和眼界以及开化程度有多重要。

事情到了1881年,朝廷要提前召回留美学生,当时的情况的确不太好,1882年有100多学生返回,其中60%以上刚刚开始上大学,有3个拿到学士学位,还有3个死在美国。当然还有10多人,念在“天高皇帝远”留在美国继续学习了。

这个召回的决定下来的时候,其实在米国也产生了一定范围的震动,当时有一份请愿书上有上千人签名,包括马克吐温在内,都觉得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哦,请愿书是耶鲁大学波特校长主谋,斯密斯学院校长以及一些教会的牧师也参与。还有人因此惊动了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以至于格兰特给李鸿章写信,当时美国的驻华大使,前密歇根校长詹姆斯安格尔也被要求参与此事,甚至希望他把请愿书交给李鸿章。

好了,李鸿章的态度呢?

容闳回国之后,到天津找李鸿章汇报工作,李鸿章问他最后为什么同意学生被强行召回?

李鸿章本人的观点是,希望学生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而容闳因为怕背负卖国的罪名,对李鸿章心有怨念,说“离得那么远,为哪知道你脑子里想什么?”

拟定场景的对话真实的状态应该是这样:

李:你妹的你傻啊?咋让他们都回来啦?这么多年努力白瞎啦!

容: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咋知道你特么的怎么想?

李:你,你,你蠢死算啦,一点默契都没有还肿么做好基友?

这120名留美幼童包括:唐绍仪,梁如浩,詹天佑,梁敦彦,钟文耀,黄开甲等,其中,22人考入耶鲁,其余多人考入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为什么耶鲁学生写那么多,是因为-答主自己喜欢耶鲁啊。


其实除了耶鲁外,留美幼童好多也考入了哈佛啊麻省啊,哥伦比亚大学。比如麻省有8个人,谢耳朵的学校,100多年前,录入人名好麻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我,给你们发资料。

囿于手上资料有限,得到考入耶鲁的人名单大概如下:

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刘家照,陈佩瑚,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钱文魁,钟俊成。还有一位张康仁,因为史料的关系,有时候他被认为是耶鲁生,有时候被认为是哥伦比亚毕业,是因为他考上的是耶鲁,但是被招回后自己跑回来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但是无论如何,都是极好的学校。在以考试和学习作为优秀标准的时候,如果耶鲁、麻省和哥伦比亚还不够优秀,那么还能说啥呢。

除了学业之外,其中一部分人以工作能力,也可认为是优秀的。

唐绍仪考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务总理,在做国务总理之前先是在朝鲜朝鲜(脑抽筋写成台湾纯粹因为秀逗)很多年(和袁世凯有过工作上的交往)甲午战前,袁世凯逃离台湾,是唐绍仪手持大刀护送他上船的。

詹天佑小学课本学过,他考上的是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梁敦彦考入的是耶鲁,后来是清朝外务大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他的画和字看看,这个人有点“全才”。

梁如浩考的是各理工学院,名字不好翻译。他在1908年是外务部右丞,中华民国第一任邮传部副大臣(没到岗),1912年短期任了外交总长。

钟文耀耶鲁肄业,后来担任过沪杭、沪宁铁路局长,可以原文朗诵色诺分作品选段。

有一个叫张康仁的,耶鲁肄业回去考入哥伦比亚,留在美国的,最早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

蔡绍基后来是北洋大学校长。

还有容揆和谭要勋抗拒召回的,留在美国读完了耶鲁,陆永泉,李恩富被召回后自己又回美国读完耶鲁了。


还有一个耶鲁钟文耀的段子必须说,耶鲁和哈佛有划船比赛的传统,在钟文耀做剁手的两届比赛中,耶鲁全胜。多年后,有个传说是,他和一哈佛生谈论划船比赛,哈佛生很怀疑的看着他一个瘦小的中国人,略有蔑视的说:你见过哈佛船队吗?

钟文耀说:没有。对方脸上的得意还没升腾完,他接着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后面。

所以如果你没考上耶鲁哈佛哥大,国内又没有985211,批评留美幼童不够优秀,个人觉得要求太高了。


另外记得,那是100多年前,美国的教育政策不太清楚,但以一过普通人的眼光,我会觉得100年前的大学应该更难考。

好了,我们说庚子赔款。

官非留美学生(此前的幼童)被召回之后,在1882-1906这段时间内,还是有很多人自费去美国上学的,或者其实是官费去美国上学只是一种途径,有很多人,比如容闳本人,就以自己的方式去接受新式教育。而容闳之后,1870年之后,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辛亥后,南北议和中,南方代表有一位伍廷芳,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攻读法学,靠的是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及资格。他就是自费留学的代表。

那是个矛盾的时代,一部分人的知识思想眼界和能力与国际接轨,即使拖到英美国家也不输于人,而另一部分人,生活在另一种环境里,他们相信刀枪不入,黄纸画符烧了泡水就能治百病。见到火车还以为是妖怪,要烧香拜佛躲在家里不敢出来的。教育,好像是其中一个解决途径。


庚子赔款恰是连接这两种文化的一个奇怪的纽带。庚子赔款的出现是因为义和团(就是刀枪不入那群人),而最终,有一部分(大约1000万两银子)被认为是多收的钱,该用来还给中国。但是不能还给政府或者某个官员(道理你都懂),最好的办法是作为教育经费。

庚子赔款的事情算是比较简单的,西方人称为的“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总之是因为义和团对西方各国的赔款。

中国从海关银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结果美国人觉得要的太多了,于是就有一部分人坚持应该用多收的那部分给中国年轻人提供教育。这个事情在1901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1904年之后废除科举,教育成了大问题,而张之洞等人早早就设立公费送学生到日本、欧美去留学了(这个好像是另一个话题,有空再细说)。

(为方便部分信息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对美国等过出现过社会性的抵制(现在还有人抵制美货和日货,大概从那时候起就从来没消停过)到了1906年,有美国人就认为,如果给中国年轻人以更好的教育,也许他们就不会那么抵制美国了。(你可以理解这是安抚,也可以理解,一个人得到足够的教育,教育导致足够的视野,就不会做一些蠢事了。)有这个观点的人中,有一个是当时哈佛的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这个中文名好打,我就不写英文了,你们都造)。


所以到了1907年,耶鲁,康奈尔和卫斯理学院准备提供13(10男3女)奖学金的时候,就有600人参加了考试。

嗯。比公务员考试来看,比例还是不够拉风。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社会人士,包括宗教人士(明溥)的各种呼吁,老罗斯福总统建议国会做这件千年好事,当时中国的驻美公使叫梁诚,他曾经是留美幼童。积极推动此事。最终罗斯福签署执行命令的时候,唐绍仪(留美幼童,前面说很多了)邀请了当时在美国学习的100多个学生去白宫参观和见证。这其中有有日后成为他女婿的顾维钧。

庚子赔款有一项是用来建了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最早是留美预备学校,1911-1928年间,有931多人在这里学习完成考上公费去美国读书的资格。

1909年,640人参加考试,录取47人;1910年,考试内容不仅要求数量掌握英文还要能翻译一段拉丁文或者德文(觉得他们不够优秀的你,现在英文或者拉丁文水平如何呢,反正我是不行的),结果70人获得公费资格予1911年坐船去美国。


不过,到后期,因为款项、管理政局变迁等诸多原因,庚子赔款不再是“全方面的官费支持”而变成“资助”了。


换言之,公费的留美幼童连袜子都不用自己买的,(张之洞办学的公费学校,和庚子赔款无关,但是也可以公费到衣服袜子牙刷都学校发,还给生活费,董必武就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过,就这样还闹风潮),更别提饮食衣服之类,都是国家置办发放的,庚子赔款公费入学的早期,学费交通之类由公费,但是生活费中有一部分还需要社会团体帮忙想办法,而到了1930年之后,庚子赔款变成某种自主性质的奖学金了,每个考上的人可以拿到留学费用需要的一部分,一部分而已。可能是学费,可能是生活费,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鲁迅在日本活得比较辛苦。

当然后来因为军阀混战,款项管理也有问题,自费的(加上逃亡没地方去出去混,混成闹革命的)人员就更复杂了。庚子赔款资助学生和非庚子赔款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小。开始的时候公费学生和自费学生还是有不同生活圈,不同生活理念的,后来渐渐就互相渗透了--以日本学军事的同学为最典型。


费用资助的对象放宽的结果,就是考取费用的人比较而言不像之前那样“全方位”的符合要求了。

即使如此,考取官费(奖学金)的学生也不至于出现方鸿渐那种克莱登大学博士。因为!考试还是要考,而奖学金的发放还是有程序有审批有考核的。

所以:你可以说留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你可以说庚子赔款前期和后期人员素质有所差别,你甚至可以说,徐志摩、方鸿渐等人都是留美的,没啥了不起。这些都没问题。但是你统一说留美学生不够优秀或者考庚子赔款不优秀,那就不合适了。



以下是重复的结论,为了显得有始有终。

1,清政府官方公费派出的留美幼童,一共大约120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和审核标准,无疑是很优秀的。

2庚子赔款最早的时候资助的,从清华预备学校进入美国学习的学生,无疑是很优秀的。

3,1907年庚子赔款出现之前,有一部分自费去欧美读书的人,也是很优秀的,比如伍廷芳。

4,1900年前后,张之洞等人以省级公费的方式资助学生出去读书,欧美和日本都有,其中有很多也是很优秀的。包括后来的革命者吴禄贞蓝天蔚等人。黄兴是否优秀不说,他也是张之洞公费送到日本学习的。

5,后期庚子赔款开始成为雨露均沾的奖学金,只要是正常途径考上的,也不会很差。

6,很多家里有钱资助孩子出去看世界学习的,即使不是庚子赔款,也有部分还是优秀的。

7,方鸿渐们的确是存在的。

8,徐志摩算不算优秀,大概公说公有理吧?

感谢您耐着性子看到这里,点不点赞两随意,不过您点了为会更有动力滴


user avatar   bu-er-qing-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也能改成:“相比当年取得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当时的普通国人究竟有多愚昧?”




  

相关话题

  如果当年登月之后在月表发现了大量高价值矿物,历史会有什么改变吗? 
  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147米可能吗? 
  全部家产供独生女出国留学,女儿却嫁老外拒绝回国,是不是不孝? 
  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哪些以为“中国能我也能”然后悲剧的事例? 
  为什么49年后很多人在大巴山一带「称帝」? 
  台湾为何对大陆充满误解? 
  中国在二战中伪军数量算多吗?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伪军呢? 
  侵华日军里是否有醒悟者? 
  关于南宋最后联蒙灭金政策,大家是怎样的看法? 
  党和政府近30年领导人民极大地改善了生活,为什么很多人却缺乏感恩心理?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哔哩哔哩曾承诺永远不加广告,而现在却在加了贴片广告?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职人介绍所》第 21 期节目,以及嘉宾 赵劼 和 winter 的表现?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