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军的问题,前面有人说过了,厢军本质上是常备化的劳役,是两税法改革后废除制度性徭役的一种补充,后世对宋代民政有一条定义是“赋重役轻”,指的就是宋代除了衙前役这种行政临时工,没有成体系的劳役制度,尽管这不代表宋代大型工程不征发民力,但大多数劳役工作基本也都让厢军干了。
此外,宋代厢军的数量很稳,增长的也很稳,人数最多时也就50万,长期和禁军保持1:1的比例,其花销比禁军小得多,但是干的活可比承平之时的禁军多多了,因此冗兵这个名头,厢军却是不背的,当然,某些人为了凑个“百万大军”的名头非要把厢军塞进来,我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
宋代真正意义上“冗兵”的时期,包括被冗兵极大限度拖累的财政危机,其实只有宋仁宗庆历到皇佑这段时间~而且冗的不是厢军,恰恰是禁军。
在宋夏战争爆发之后,宋庭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增兵,我们将其称之为“庆历增兵”,严格来说,增兵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增兵之前的问题是没兵,真宗末年以来全国禁军兵额不超过45万,其中河北10余万,京畿10余万,其它人再摊到其它各省,显得捉襟见肘,其中西北最惨,其驻军兵力经过计算只有大约7万人,而西北地形破碎山谷沟壑遍地,只能处处驻军,这导致西夏起兵后分散在西北各地的宋军难以集结,处处受制。
此外,西北交战之余,辽国也跑来横插一竹杠,也就是后来的重熙增币事件,因此河北整军增兵也是势在必行,就算打不起来,也得做个样子,算下来,在各关键区域增兵10~20万是比较合理的~
但这次增兵增了多少呢?超过40万~这直接导致庆历增兵之后仁宗朝禁军数量猛增至80万以上,当年这80万禁军可不是个虚指,甚至是个保守数据,因为到了皇祐初年,赵宋全国范围内的禁厢军兵籍已经达到了141万之巨,这里头厢军只有不到50万,你说禁军已经膨胀到何等程度了?此次增兵直接导致了仁宗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问题是,80万禁军来得快,去的也快~
西鄙用兵,许公(即吕夷简 其封许国公 故称许公)当国,增兵四十万。及文公(文彦博)为相,庞公(庞籍)为枢密使,减陕西保捷八万。
对规模如此庞大的增兵,朝野内部其实也是骂声一片,皇佑元年拜相之后,文彦博等人就开始安排裁军事宜,总体来说到宋英宗朝的治平年间,虽然有蔡襄等人的吐槽,但实际上还是将仁宗朝的90万裁撤到了66万,神宗登基后,觉得现在兵额依然太多了,不仅继续实施裁军,而且是禁军厢军一起裁,更将宋军退役年龄从60岁提到了50岁(但宋军大部分是不退役的,一般是充剩员),这样一通操作,禁军兵额在熙宁年间降低到了56万,到元丰年间对夏战争白热化,也只是增长到了61万,相较仁宗朝的蛇精病增兵,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开支都已经非常健康了,而且这是宋代禁军兵力最后一次小规模增长。
神宗朝以后的宋军兵力开始萎缩,哲宗朝宋军禁军兵力已经减少到了55万(而厢军人数一口气裁到了20万),徽宗朝宋军兵力更是塌方式缩减,徽宗中后期军队不再招募补员,崇宁五年枢密院汇报禁军阙额竟达二十四万,而且这种阙额不是吃空饷被查出来,而是从编制上彻底消失了,靖康元年京师禁军兵不满十万,这还是临时扩招后的数据,没扩之前只有三万。
简而言之,北宋历史大多数时间其实压根没什么冗兵问题,反倒经常存在没兵的问题,北宋末年更不存在冗兵,如果冗兵的话,靖康搞不好还有救~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