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长期生活,除了白求恩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确实没几个人会快乐的。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快乐和痛苦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脑内建构的状态。所以你不快乐唯一的原因是你自己觉得不快乐。

我觉得把快乐作为人生目标是有问题的。

追求快乐的初级阶段是向印度人和非洲人学习,他们真的很快乐,比美国人北欧人还快乐。首先你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最简单的方法是信个教,然后你要消除对未来的期望和失望,最简单的方法是置身于一个世世代代没有变化的环境,然后和一群跟你一样的人唱歌跳舞打炮。

追求快乐的高级阶段就是出家,一切不快乐都来自欲望和欲望的不满足,如果你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不去做,一心一意在脑内建构快乐的状态,那你就是最快乐的,属于是跳过内外交互直接卡bug。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留学生不快乐关系不大,其实是整体上中国人快乐的就相对少。

反正我观察着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比国外(不管是人均6万美金还是3千美金GDP的国家)的对应阶层普遍更不快乐。

国内要是没钱快乐就是不求上进,有钱快乐就是为富不仁。反正很多人看你过的高兴比他自己过的不好还难受。社会气氛就是这样,卖惨变成是一种政治正确。

而社会里不快乐是会传染的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攀比心和焦虑感远比国外严重。即使是北美的华人社区,也是焦虑感比其他种族更重。华人的小孩一定要上当地最好的学校,一定要拿很多A,很多奖,以后一定要成为title最响亮的打工仔。

感觉 成为人上人 真的是潜移默化植入我们民族骨髓的东西。我真心觉得华人是从心底里拒绝接受 人人平等 这种观念的,大家心里认为人的价值只有通过和他人对比才能体现出来。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有趣的,当年学界激辩是否有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个东西的时候,有学者就提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的理论前提(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西方是不同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理论前提是国际关系是具有明确等级制特征,所有国家一定按照一定标准分个国上国和国下国,不存在主权国家在理论上平等这种“显而易见不存在的屁话”

然后我看着东亚绵延了几千年的大华夷(中国)小华夷(朝鲜日本越南)甚至在20世纪在东亚仍然极其顽固的华夷观(泛亚主义和大东亚共荣了解一下?)不知道该怎么给那些非汉学日本学出身的俄国学者解释

所以呢,会不会是国上国的追求转化成人上人的追求,才让不少人不快乐呢


user avatar   wei-zhang-84-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好多现实层面的丰富回答,我来分享点「阳春白雪」类感受吧。

就是即使没有996,没有内卷,没有从学生身份进入职场的转变等等因素,甚至也不考虑福利、安全性等,单单从精神层面看的不快乐。

毕竟,快乐其实跟精神世界最有关。

我觉得缺了两个东西:多元化和包容性。

或者根源也可能只有一个,就是欠缺包容性,这样一来自然就没有了多元化。

我在国外所感受到的快乐,基本都跟这两个因素相关。

多元化 = 不用很费力就能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不算门槛很高能有很多新鲜好玩的体验,就比如前面有些回答里提到的娱乐项目、艺术演出。选择多了,自然很容易找到自己最感兴趣,最能让自己快乐的。

包容性 = 无论我做什么选择,都不会有人来judge我。

比如说,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快乐之一就是经常能在朋友聚会上遇到新朋友,而且新朋友背景各异都挺有趣。聊起来,嘿你写歌的,哦你是体育记者,聊聊各自的工作八卦啦,好奇问问行业大环境啦就挺好玩的。就算都是类似工作背景吧,话题也是五花八门,最近去哪旅游了就有很多故事可听了,最近看啥书也是大家看的很不一样很有意思。哪怕就是讲讲各自生活近况,甚至是人生烦恼呢,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和故事,并不总是千篇一律。

还有,国外大家总是对跟「现实生活」不那么直接相关的话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你对这事儿怎么看,哗哗哗大家各抒己见,且能求同存异;你最近在想啥呢?可能是哲学,可能是文学,可能是一个小众爱好,可能是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奇思怪想。反正就,有趣。

国内的交流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非常审美疲劳。最近去哪玩了?哦就是这么几个地方(当然疫情期间大家都出不去了更没什么可说的),最近在忙啥?害还不就是工作上那点破事呗完全没有讨论的兴致;最近生活里发生了什么?不就被催婚,然后催育,然后鸡娃的各种烦恼,婚姻的一地鸡毛,感情的各种钻牛角尖,ta到底爱不爱我啦ta怎么可以这样啦。光听听就很疲惫。

是人不一样吗?也不完全是。主要是这个环境逼人只做最安全话题的交流。一方面,讲点不同的很容易被攻击,哪怕只是大众话题上发表点个人看法都很容易被judge,自然慢慢就没有了表达欲。另一方面,欠缺包容性就让多元化没法flow起来,各种多元的人都被逼回了自己的小圈子才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圈层不交错,割裂。

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是做金融的,很无聊和大众的行业。但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同事或金融圈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总归都是五花八门的。那平时聚会自然也就会认识五花八门的人。可是在国内,一个普通金融民工,身边会不会经常遇到写歌的、做喜剧的、写小说的?再大众一点,跨行的呢?身边的朋友是囊括了工程师、医生、老师、创业家、舞蹈演员...等等(只是随手写几个行业例子,意思就是各行各业)?甚至去掉不同行业吧,身边的朋友里,是各自有自己很独立的人生,挺不一样的吗?哪怕只是个人兴趣呢?

我说的不是成功人士的聚会,有资源的人身边会聚集一群各行业的人才,有地位的人就能打破圈层跟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混在一起。我说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里。那些跟我的人生很不一样的人,网上看看有很多,但是身边呢?有多少呢?他们是存在的,国内人口这么多,其实多元化的很,但是这个多元化flow不起来啊,它不能轻易进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里。

我也不是说国外的人普遍有趣。我说的是就是一种流动性,既然是流动的,找到志同道合的,或自己觉得有趣的人就相对容易。我说的也不是每个在国外的人都一定能组建这么多元的身边的环境,很多在国外的中国人也只混中国人的圈子,或少数同行的圈子,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想,你能进入一个多元朋友圈的难度相对是很低的。

再来说说包容性。

在国外曾经有一度我很迷红酒。你看,说出这句话我现在就下意识想要写个500字防杠解释先:啊不是凡尔赛,不是很贵的就十几美金那种几美金都有,完全不是专家就是那种三分钟热度......

在国外就不需要嘛。我也不用跟人交待「为啥」我对这个产生了兴趣,不用担心老有人跳出来凑你眼前说你矫情、装X,不同反复强调啊啊啊我真的不是富家女只是工薪阶层。

我就拣个天气好的周末,慢悠悠晃到普普通通一家红酒店,进去瞎逛逛,买点我买得起的酒,再去贵价区欣赏一番。然后跟老板闲聊,他必然是红酒迷,能给你讲各种酒和酒庄的故事,给你推荐适合价位的好喝的酒,跟老板聊天比买酒本身更有趣。

那老板为啥能这么有趣呢?因为一个包容性强的环境里,一个人引起为傲、深深着迷的「事业」就是开一个小小的卖红酒的店,然后守店里乐呵呵跟客人聊酒,他就很幸福开心了嘛。

重点是,这家店,不需要我费很多心思去寻找。就是路边一家店。纽约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店。

过了一阵我不想再研究红酒了。我改研究咖啡。又过了一阵我觉得咖啡也不好玩了,又去研究户外运动(写到这里我又下意识想要自我保护了:只是正好这三个兴趣,不是装高端!真没花多少钱!没有看不起其他更「接地气」的兴趣!我也K歌撸串路边摊喜欢窝家看爆米花片!... ‍♀️

都一样,迅速能找到充满热情的老板,同兴趣的人,有趣的小店。

我常被杠:这个国内也有啊,那个国内也有啊。

是的,都有,甚至可能比国外做的还好。

但是获取成本高啊。这个成本说的可不是仅仅是钱。

是信息过载、鱼龙混杂、试错周期长频率高,所需探索范围和精力都太大。一个字:累。

是需要在一个包容性很高的环境里,每个人才会自由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生长,专注在那个领域,自己得到很多乐趣的同时,也织就一张多元化的大网,让网里的每个人都被动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更容易遇见当下那个兴趣、那个人生阶段的同好。

快乐就是轻轻松松就能遇见小惊喜,很容易就能找到同类,想干嘛就干嘛不被人围观评论,想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成本比较低,犯错、有思想视野局限、或意见相左时是一个受启发而不是被攻击的体验。

--

除了多元化和包容性,我还想讲讲第三个因素:mentor和role model。

在国外真的比较容易找到这两类人。

容易找到mentor是因为国外有mentorship以及校友网络的氛围。容易找到role model还是因为前面说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第一,可以更轻易接触到那些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坚定热情投入的人,第二,可以看到更多特立独行的人。

而不是只有顶尖的人才被看到 -- 这些人离我们通常都很遥远。

其中,有role model其实对快乐来说,很重要的,尤其在我们当下的社会。

当我们内心的价值观,被残酷现实无情挑战了的时候,当一个复杂的问题,确实没有人能给自己答案的时候,当一个选择看起来很小众,身边的人并不支持的时候,有role model的存在,就是一束光,一个强大的希望。

我在国外刚入职的时候,有好几个新员工活动,是跟职场女性相关的。公司会举办Business Women相关活动,那么在公司的最顶层的女性们都是要来参加的;公司曾让一位女MD,挨个部门来找我们这些入职的新女性员工聊天,给我们讲在一个男性主导的行业要爬到MD有什么挑战。

我也曾在知乎写过一位女Director的小故事,她为了顺利升到D计划在什么时候怀孕,她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在一窝子黑压压全是男MD的会议上如何发言,这些都是我可以观察学习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走上前去,跟她说:我想跟你聊聊职场女性的挑战,想跟你讨教,她一定会匀出时间。

是的,这是因为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她们必须要参加这些活动,必须对我们友好。但是既然环境已经是这样了,既然必须要做这些事情没有借口逃掉的,她们也会在做的过程中生出几分真心,就好像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有既然都要做了就稍微把它做好一点吧的心一样。

我知道,国内也有这样的人的。对对对。

但是试错成本不一样啊。要遇到多少个老板,才能遇到真正愿意成为你mentor,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又要见过多少「成功人士」和高层,才能发掘一个从价值观到真正实力到为人处世都能做role model的人啊。

真正的区别不是「有没有」,而是「获取难度」和「试错成本」。

--

我前两天刚写了个类似内容的微博,知乎就给我推了这个话题 ‍♀️,也挺有意思。顺便把微博内容也搬一下吧:

昨天跟一位今年毕业,回国工作不久的留学生小朋友聊天。
她说很想念美国的生活,我表示懂她说的想念是什么意思。
在很多留学生,包括我自己身上,我都发现有一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反常」现象:我们在去留学的时候,似乎并没有经历什么culture shock(以前我微博也写过,读书的时候经常被本地同学问,你有什么culture shock,我都答不出),但是回国之后,反而会经历一个反culture shock -- 自己从小到大成长、无比熟悉的这个地方,反而更需要我适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美国总体来说是一个平原模式:一览无余。而我们在去读书前,从孩童到少年到青年,也是父母和单纯的校园环境呵护下的平原模式:视线范围内,规则都很简单。相近的人很快能发现对方,聚在一起,但如果想去另一堆人那里,也很容易。
而回国之后,进入了真正的社会历练,在国内,就不再是平原模式了。它是重庆的高低错落,是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是各种看似无规则的错乱组成的巨大迷宫。刚回来的人被割裂在一个个小空间里,触目皆为困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重新熟悉新的游戏规则。
我对小朋友说,这就好比,你去西藏,风景很美,文化历史很丰富,但是含氧量低。你在最初高反的时期内,根本没有办法享受到任何美景,就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身体从富氧慢慢适应了新的含氧量,此时,才能重新发现丰富中的美。
有些人就是喜欢平原模式,有些人就是喜欢错综复杂的迷宫挑战丰富模式,但无论你喜欢哪种,从简单到复杂都是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期的。在这个适应期内,不会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会有轻松的信息渠道和精神滋养。
这是我们的反culture shock。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后悔。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1/5更新在这里。

很多人觉得我说的都是小事,觉得我小题大做。然后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实在受不了和那些人掰扯就直接关了评论。匿名也还是这样的,不会取消。看到还是有人不停点赞,我想这已经能说明一切。我很高兴这个问题还存在,至少让一些人看群体的想法吧。

还是这样,看完我的回答不爽的,滑走,没资格bb什么。看完觉得认可,点赞数说明了一切。

本人现在还在美国。虽然什么都很贵,虽然疫情总是很可怕,但再回去已经不可能了。想见家人想吃吃喝喝是肯定的,但生活总要有最主要的工作和鸡零狗碎方面,而国内的这方面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暑假实习在前几的证券交易所,北京。亲眼目睹了什么是官僚主义(虽然从小在学校就有所体验,但现在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国外生活经历更加明显),早九晚五,休息时间没有,还有很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我在这边从初中开始,高中,大学,和老师说话一直都是很平等的,课下偶遇都是很轻松的打招呼。在国内要是这样早就被看作不尊重师长了。因此还有些“老师”拿着这个摆架子)。

生活本就难,为何还要给自己加阻碍。我对留学生(至少是我)为什么回国后不快乐的看法就是,井底之蛙被拉到井外,又回到了井内。要是从未看过还可以,现在已经知道了外面的样子,又如何开开心心呆在井底。

最后,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的祖国已经进步了很多,还是井底。


想tm在知乎说点实话,还得提防着杠精,真难啊。

留学四年了,之前每年假期都回来,体验很明显的一年一年有差异。

出国前,几个叔叔阿姨一起吃饭“送行”,其中一个问我以后打算怎么办,我说我肯定要回国给祖国做贡献的,毕竟咱是成长在红旗下的接班人,然后,我永远忘不了,她静静地摇了摇头,说,出去了就不想回来了。

就像只是在简单陈述一个事实。

我不服啊,心里说你等着瞧。

时间跳回现在,我完全同意这个阿姨说的了。除非有什么例外情况,比如国内待遇真的比国外好很多(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国外都是首选。


首先是适应。在美国,中西方差异真的很大,还不像中国和日本这种可能有点相似。我小学在美国呆过一年,大概了解人家是什么逻辑和生活习惯,这次再去也算有了准备。总之是没费什么力,也有年轻的加成,适应比较快,一年之后就完全感不到什么不适了。当然,我也见过在美国呆了六年读博的人还是不适应不喜欢,坚定地要回国的,按理说六年够长了。但是高中大学真是很重要的阶段,这些时候在国内可能以后也会更适应国内吧。

饮食。这真不是什么大事,但鉴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大事我就先谈谈。中餐肯定是想的,不能不想。自己住的时候会从网上找各种视频学着做,厨艺大涨,教会我最多的一位博主还是一个加拿大的西安人(小高姐~),看她的视频材料都很相似能找到,她讲得也很详细,而且做得很地道很成功。回到国内,我是再没有兴趣自己做饭了,宁可点美团然后吃得不那么如意。后来住学校宿舍吃食堂,一开始简直要疯了,没有厨房给自己做碗西红柿鸡蛋面,每天想中餐的味道。但是半年后就忘了(也可以说麻木了),西餐也可以很好吃嘛。之后再想吃会下馆子或者自己做,大部分时候吃三明治没什么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我对饮食的要求降低了,也可以说被同化了。但是回想起来在国内的大部分时候吃食堂,也大多不怎么好吃。

然后就是很多很多的生活琐碎小事。比如回国排队,大家人挤人,我特别忍不了,不管我多往前后面的人都要紧挨着我,还是个男的,真的很难受。已经有好几次我回头跟他说不要挨我那么近,还要尽量注意语气。挨得近可能是怕插队,所以我就被插过好几次队,巨心塞。大多是在地铁里,第一次说了被怼回去了(没错插队的人怼我!),一天的心情都跟吃了垃圾一样。后面直接面无表情请他们去后面排队,再也没遇见过给我顶的。有一对母子在被我说了以后从我前面移到了我后面,敢情是不插我了插别人,后面的人也什么都没说。那好吧,就是这样才助长了插队之风,这些人才这么嚣张。。。

买票结账的时候一样,我排到我认为的队尾,人家直接从四面八方挤过来,我还是保持着自己的排队距离。这个时候的我在我爸妈看起来就跟傻子一样,等着让别人插,他们告诉我得挤进去,可我真的不想挤啊。又是tm很心塞。还被爸妈训一顿“不适应国情”。

人和人之间的态度。我见过太多扑克脸了。很多次我微笑着问店员(本该服务顾客的),他们眼睛都不抬,蹦出几个字,好像我才是求着他们买什么东西一样。当然高级店就不一样,但我也不是成天去哪都是去高级店。他们的态度在国外都是有什么仇一样才会这样对别人,我刚回国一阵都很气愤,觉得这种服务真是垃圾,早晚要倒闭。但是在国内这才是正常,人家才倒闭不了。

国外的时候要是大街上两个人眼神对上了,那必要说一声hello之类的大招呼,不然很不礼貌。在国内我遇到过很多次盯着我直勾勾地看的人,油腻大叔大爷还是小妹,什么人都有,真tm的奇怪。我就穿着普通的衣服,是个普通的人。就算我很不满,也直直的盯回去,他们也不避开视线!还是要看一会看够了才行!真的内心暴躁的自我想上去给他们一巴掌!!


还有很多很多的小细节。我知道在知乎上肯定说不得外国好,肯定有人说我以为什么大不了结果就这些p事。我先回答下,只要一个人不是插队的这种低素质人,那必然会对这种人有反感,要是在一个地方能99%避开,你必然会感到舒服。当然,如果已经对这种事视而不见,而且还没有体验过国外的生活,那理解不了也很正常。

你也可以不服说我有什么了不起不想回来就不回来,这种人我就当你无能狂怒了哈。现在这里回复,我没啥了不起,国内也没什么离了我不转的,所以没什么可在意我的哈

我不是富二代,在国内国外买东西都需要看价格。在哪里我也都避免不了和社会最普通最average的人打交道,所以我很注重这些体验。要是富二代出门从不坐地铁飞机从来头等舱,那在哪里都一样,无谓快不快乐。

国外也有糟心事,也受过歧视,心情也跟吃了屎一样。但是比例很低啊。就像在一个地方遇到不开心的概率是1%,遇到一次创伤50%;在另一个地方遇到不开心的概率50%,创伤30%。那肯定会选1%的啊。

也不是不会适应。在国内久了,我也习惯了扑克脸,也习惯了冷冷的对人。但一遇到朋友或是热情对我的人,我还是一样会回复。是我接受不了自己会被同化成冷漠的人。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上面的答案,大部分其实就是说在整体生活水平和社会发达程度不一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平时脑子里琢磨的问题和思维逻辑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还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言语渗透出来。

如果让一个人口大省三线城市的小年轻去上海,给一份攒五年到十年就能在当地买个小房的工作,让其交上医保以后看病不要钱,然后在其身边全部安排上同样收入、福利水平的人,你看其回去以后快不快乐。你不能指望每个留学生及其社交圈在出国前都已经整体达到了发达国家同等水平吧?

别说留学生了,今天知乎上多少城里的年轻人连回老家过个年都受不了,和老家亲戚从三观开始就合不起来。留学生毕竟出国时间短,已经远比这个好了。

当然,这还不算邮件收不了,搜索引擎不能用,社交网络废掉一半等等技术上的不方便。


user avatar   dr-mengran-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加拿大读完临床心理学博士,年轻的时候我的计划是在毕业后,可以去香港或新加坡找份相关的工作(大学或者医院),这样既可以专业接轨,也可以离国内比较近,加上我本来在香港读的本科,对那里也比较熟悉。

后来遇到了一个加拿大女孩,结了婚,又以云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生了两个宝宝,所以目前就只好先留在加拿大,等孩子大些再说吧。




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说一说今天的工作情况:

我在加拿大军队某基地的医院上班,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所以主要做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说来也奇怪,我一个中国公民,他们不在意。

我还是一个外包合同工,好处是工资比较高、工作上没人管,坏处是福利比较少、没有退休金。

我平常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半到下午4点,中午12-1点是我的午餐时间,我会用这段时间远程来看我自己的病人(工作单位不管,因为这是我个人的时间)。

如果我午餐时间不做私人执业,那么可以把午餐时间改成半小时,这样可以下午3点半准时回家。


今天是周二,我本来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

早晨7:30-8:00: 登入系统,回复邮件,做好工作准备。

早晨8:00-10:00: 开每周一次的临床会议,我们团队要审阅新的病人转介,然后分配病人。

早晨10:00-12:00: 我有一个病人,需要做一个consult,大概就是比较快速、不复杂的精神疾病诊断,给出干预方案。

中午12:00-1:00: 今天中午的私人执业病人取消了,我准备回家见老婆,吃个午餐。

下午1:00-2:00: 军队医疗系统的指挥官来视察,医院全部关闭,我们要去开个会。会议是进行到2:30,但是我会提前退出,去见病人。

下午2:00-3:30: 做一个PTSD病人的治疗,用的是延迟暴露疗法Prolonged Exposure,每节治疗时间较长。

下午3:30-4:00: 做好临床记录。

下午4:00-5:00: 工作结束,但我有一个自己的私人执业病人,可以挣外快。


但是现实生活是这样的,以下是我的周二:

早晨7:30-8:00: 登入系统,回复邮件,做好工作准备。

早晨8:00-8:45: 因为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所以新病人特别少,今天居然在45分钟大家就把会议给结束了,所有需要分配的病人已经讨论完毕。大家决定:提前终止会议,毕竟工作已经做好了,继续开会没有意义。

造成8:45-10:00: 摸鱼中,给老婆打个电话,刷个知乎,回几封邮件。

早晨10:00-11:00: 因为今天下大雪,这个病人开车到一半觉得不安全,就原路返回了,这样我和病人通过电话做了consult。然后发现这个病人并不需要做诊断,他只是需要我提供一份medical note就可以了。简单呀,我问了一些问题,一个小时内完成。

早晨11:00-11:15: 我把medical note写好,并发了出去。

11:15-12:00: 摸鱼。

中午12:00-1:00: 回家吃午饭。

下午1:00: 我们科室前台的秘书告诉我,因为下午要开会,她发现我有约了个病人,于是她打电话给病人,把预约取消了。。。

下午1:00-2:45: 去开会,军队医疗系统的指挥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然后鼓励并夸奖了我们过去一年的工作,然后同事们闲聊了一会工作的情况。

下午2:45-4:00: 本来要看病人的我突然没事可做,所以又来摸鱼,同时准备了明天的诊断,回了几封邮件。

下午4:00-5:00: 完成自己私人执业的病人,写好笔录,去托儿所接宝宝。


如果没有开会的话,我一般每天见四个病人,大概4-4.5小时的临床时间。如果我做诊断,一般是约3个小时,早晨完成,然后下午再见一个病人。

严格遵守合同规定,每天4-4.5个临床小时。

军事基地没有无线网络可以用,所以我用自己的手机数据,目前套餐是每个月50GB的4G流量,大多数月份都可以用完(其中很多用在了私人执业上,当然还有摸鱼)。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袁劲梅的网络公开信《做人,做学问—— 一个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信》? 
  美国出现首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者,患者没有旅行经历,会对美国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二本学校申请出国留学? 
  为什么国内985硕看不起国外的硕士? 
  有什么好的留学中介? 
  留学英国应该怎么准备,选校,定位,申请? 
  准备留学美国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留学方向求助,低gpa,两年工作经验,大神们有什么扬长避短的建议吗? 
  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一般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目前的大形势和环境,还能不能去澳大利亚留学? 

前一个讨论
棕榈树是幼苗时就这么粗吗,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增粗?
下一个讨论
华北制药收国家集采首张「断供罚单」,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3-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3-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