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庙拜佛,然后求菩萨保佑你入党。这样就忠孝两全了
你回去买个三清,佛祖,耶和华的雕像。分成三分,每次十根香,每人三根,还有一根算全勤奖。
每次求神拜佛按照流水作业规划,ABC三个按顺序和强度拜,然后分析每次考试的成绩波动,来统计三个教派的季度绩效。并且进入下一轮绩效考核。
年底末位淘汰。不行的宗教走换那个“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该回答不予显示”
三个宗教后边贴上上期绩效。贡品上表现要有梯度。
说实话,这种事吧,能谈还是好好坐下来谈谈。不能谈就直接魔怔呗,摆出坚持不敬仙师的态度很多事情好谈多了。
我不同意那几个高赞的说法,事实上在这种问题上你就去磕个头就行了,没有必要为了这种事情跟家里闹得不愉快,也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上讲什么大道理。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如果真的有信仰,并不会因为你跪在一堆泥粘土的塑像前而有什么背叛,你不是不信这个吗,那磕个头又不会怎么样。如果你没有信仰(不好意思,不因为你入个团就自动带上了共产主义信仰。)那更无所谓了。所以你现在的想法是矛盾的,如果你彻底不信这个,那那个东西就是一堆粘土,跟你是不是共青团员又有什么关系?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在我国一些城市重要的一些寺庙,你会发现大年三十晚上,山门外早就排起了长龙,第2天一开门,大家都争相涌入,磕头烧香争着烧新年的第一炷香,你以为那些冲进去的人当中都不是团员或者党员吗?而你更加想不到的是,在那些排队群众涌入山门之前,其实这些寺庙的后门早就悄悄打开,一些我在这儿也不能说的LD们早就利用自己独特的便利从后门进去,把第一炷香烧完了。而一些我在知乎绝对不能写的敏感词们,每年更是会造访五台山等重要寺庙,你以为他们只是去欣赏五台山风光的吗?
那些不光是D员,更是LD,但是他们依然去,在那种时候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至少某些宗教的东西成为了他们在命运面临不确定性时候的一种安慰剂。
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对宗教的虔诚程度远没有国外那么深厚,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功利的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祈祷一下,很多店的商店里面都供着财神,不见得他们都信道教很多地方逢年过节有个事儿都喜欢去庙里拜一拜,不见得他们都信佛教。所以这个跟你信不信这个还真是没有太大关系,你问他们世界上真的有佛,有神么他们未必相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祈祷,因为祈祷行为在这种时候变成了一个安慰剂。那么你面对你的父母,也算是你的至亲之人,你愿不愿意做一下这个动作,给他们一个安慰呢?
高赞答案里面会有一些花式的如何怼父母如何和父母讲大道理的方式,我希望你不要去听信,因为你也看得出来有些话只是抖个机灵,显然你跟你的父母不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话,显然你和你的父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去讲大道理。在那些网友看来,你就算和你父断绝父子关系,其实也没什么打紧的,所以当然怎么怼人怎么爽,他们怎么会给你出主意,但真正面对生活面对你父亲的是你。
另外不要动不动拿共青团员说事,如果在这个维度上论起来,那你有没有达到共青团员其他的要求呢?比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可是共青团入团誓词里的话。翻翻共青团的宗旨,共青团的章程和你入团时候的誓词,想想你入团时候的申请书是怎么写的?是完全你心里话还是有套用的格式,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按照共青团的要求,不打折扣的认真执行了,那咱们没什么好说的,我敬你。但如果你其他方面都打了折扣,在这里开始抠这个了,这不就是双标吗?
一边磕, 一边唱<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
如果觉得太突兀, 怕别人揍你,
就一边磕头, 一边唱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估计没人敢揍你,
相反, 对方会问: 敢问九筒, 您是何方神圣?
鄙人共青团员.
磕一个就磕一个呗。
你再无神论也不妨碍你做一个没啥损害的小操作来让你父母获得内心安宁的,从而换取自己更长时间的快乐。
他要说让你连磕三天,25万9千2百下一个不能少,或者切个大腿肉上供,或者定亲娶个400斤的重坦回来算还愿,etc,那是不能做,你还得给610办公室打电话说我爹妈被邪教蛊惑了blabla
就磕个头的,现在还是假期,能有啥?
你现在磕了,你老爹老娘开个心,你假期痛痛快快的,你有很长时间来慢慢扭转他们的观念。
你现在打死不磕,你老爹老娘要是脾气上来现场跟你表演父不慈子不孝妈不爱女不义的全武行,弄不好你一个假期不得消停。
你要真是 无神论的信奉者,就应该相信“这磕头是为了家庭和睦的最小成本的动作”不是“这是拜了什么了,我无神论怎么能拜”。
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
否则只能说你自己是个“我也不知道该不该信”的摇摆态度,顶天算是不可知论。
下面给你出主意什么“跟爹妈说烤好了是菩萨的,那我以后烤坏了也怪菩萨”、“让土菩萨洋菩萨上岗竞争,谁给分高香火就给谁”、“宣布还愿,全家吃斋念佛360天,逼你老娘砸菩萨”的都是坑比想法。
他们只想着激化你家庭的矛盾,看你热闹而不是用最低的成本解决你的家庭矛盾。
还有这等好事?
你就说,其实自己跟同学死党也都一起许了愿,就是考上之后,大家要利用暑假去法门寺,大慈恩寺,归元寺,少林寺,玉泉寺,南普陀寺……还愿。
见庙烧香,见佛拜佛。
好了,你可以上网查酒店,机票,自拍杆,T恤,帽子,墨镜,相机……了。
去呗,有时候生活就是不断的妥协,但是心中要充满科学之光!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我们先抛开事实不谈。
呸!
先抛开题主条件不谈。
单看题主要求。
我要求也不高,
希望对方能在深圳有套房,收入比我多一点,
有责任心,人品好,五官端正,身高172以上就好了
还有,我是个很被动的人所以喜欢对方能多主动。
来,我们挑出核心点。
“深圳有房+五官端正+月薪2万以上”(题主月入20K+,要求不能比她低)
知道这个条件的男人在深圳的婚恋市场意味着什么吗?
————通杀。
反正我要是有这个条件,肯定不会选34岁的。
哪怕你貌比亦菲。
婚恋市场上,样貌很重要,但没有想的那么重要,综合考量其实更多。
更何况,能剩到34岁的普通老百姓,我就没见过啥真正的美女。
“如果颜值按10分来算的话我怎么着也有7分吧!”
看题主这般自信,我也就不毒舌了。
知乎评分,懂的都懂。
至于题主的其他条件,在深圳真是太多太多了。
一线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小姑娘。
女人生活中的痛苦,基本就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长的不漂亮。
二是钱不够多。
这俩问题不解决,结婚只不过是面临新的痛苦罢了。
所以,不要把“孤独终老”想的那么凄惨,也不要把结婚想的那么美好。
网上那么多女性都在“单身独立”“去父留子”,都在努力摆脱婚姻对女性的压迫。
老光棍们能自己过一辈子,女人一定也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是老八
祝你牛逼
郑妮娜力是中加混血。
她的姥姥叫郑凤荣,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跳高第一人,曾受到周总理亲自献花。她在中国这边的血统是什么级别的?心里没点数?我这句血统,可不是单纯的指字面的DNA,也是指使一个人归化的吸引力。来自家族,来自文化,来自成就和历史。
更何况,加入中国籍是她从小的愿望,并且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国籍变更,做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她哥哥叫郑恩来,是冰球运动员,这名一听就知道受谁影响了吧。在姥姥郑凤荣80大寿那天宣布要做中国人,比郑妮娜力归化得还早一年。
这是多正常的事啊,加拿大媒体为什么要诋毁呢?
我看是新疆造谣颇有成效后,诋毁上瘾了。
甚至于这个乱港分子还大言不惭地用谣言责问起了郑妮娜力,说什么:如果你知道中国在“系统性地强奸和折磨”维吾尔妇女,你还会入籍中国么?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很重视这波抵制的原因,因为谣言中伤成本太低的话,就可以无限复制。果不其然,这两件事开口就能联系到一起。
他们觉得不能接受,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有些加拿大人没见过什么正经华人,以为聒噪的港乱分子就是主流。甚至还可能把那个给市长当小三的贪污犯女儿当成华人模板了,以为曲婉婷这种黄皮小清新只要聊聊环保,爱爱动物,整个人皮肤都变白了。仿佛拿民脂民膏出来媚自己的才是真华人,其他一律算是假的。
那些不够反华的华人,在他们眼里略显纯度就不足了。
谁才是大多数呢?
我们都明白,但夜里猛搞曲婉婷的市长们是不明白的。
这位小姐姐只是个朴素的混血儿。不仅有一身黄皮肤,还有个英雄一般的外婆,自然就跟外婆的国籍去了。这种事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也毫无诋毁的必要。
设想,如果在深圳卖烤串的奥巴马兄弟先加了中国籍,再回到美国籍,又有谁会苛责他呢?
中美交恶之刻,谁会有脸去说这位老黑不懂中国的政治?他需要懂吗?
抛开人才定位,卖烤串的和七项全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自由选择和自己羁绊更深的国籍,再自然不过。
如果只看人才流失就阴阳怪气,那只能说这个移民国家被“人才净流入”这件事惯坏了。根本受不了移民输出国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件事,从自己这儿多走一个人才都受不了。这太小家子气了。
郑妮娜力英文名叫Nina Schultz,这姓氏一看就知道其父有德国血统。他父亲也确实是德国人。她父母辈不过是一个移民嫁给另一个移民的故事,无非是来早来晚的原因。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借你加拿大的地方留下点美好回忆罢了,到底欠你啥玩意了?一个自诩自由的移民国家,有什么资格在这种问题上说三道四的?
只在人才来的时候谈自由,人才一走自由就抛诸脑后,这根本不是自由国家,这是NM貔貅。
自由是价值观,不是攫取资源的工具。
那些信以为价值观的朴素孩子,自由得离开了。
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理解自由真谛了。
你哭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