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那些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比较好? 第1页

  

user avatar   GAbooks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08 更新19、各大学出版社

(此回答图片较多,请书友阅览注意!)

写在前头:书友好,我是一个卖书人,自己也喜欢书,这里谈一些接触过的古典文学类的出版社。

说明1:整个20世纪出版的书浩如烟海,千头万绪,只能选择自己知道的小部分随便谈谈,遗漏之处一定很多,请书友多多指正。

说明2:这里主要谈1950-2000年间的大陆出版物,以旧版本的丛书为主,主要是便于统计(单行本的好书其实也很多)。

说明2:许多丛书是综合类的,即不但有文学类的,也包含“经部、史部”类古籍,这里也选入做个介绍。(但特征明显的如“二十四史、十三经”,虽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就不加入了。)

说明3:“文无第一”,而且我的学识实在很浅陋,没有资格做出“好坏、高下”之类的评价,这里只是从阅读与收藏两方面略谈各丛书的特点。


简明目录

1、上海古籍 2、中华书局 3、人民文学

4-14 各地古籍出版社(齐鲁巴蜀、江苏浙江北京中州古籍等)

15-21 其他(文物社、中国书店、国图社、各地人民出版社、商务、三联等)

附录:港台出版社、少数民族出版社、杂志集刊等。


我的其他回答,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看看

绿苹书屋:从五六十到七八十年代,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哪些做工精良的书籍?

哪本书的封面让你看了一眼就拔不动腿?

开始咯:

1、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成立于1978年,和中华书局齐名,是建国后最重要的两家古籍出版社。相比较而言,中华书局重于经史,上古则更偏向古典文学类。

  • a、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国近代文学丛书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是一套文学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在上古建社前(最早的《李贺诗歌集注》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名义1977年出版)就推出,到现在一共出了130多种(1998年以前出过约70种,有部分是旧版重印)。这套丛书与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从基本丛书”齐名,在学术界的评价很高,可以说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代表作”。

这套丛书所选的都是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李白杜甫白居易集、苏轼辛弃疾、钱谦益吴梅村集等;应该说研究各个阶段的文学史都无法错过。

此外,这套的特点是(与中华书局的基本丛书比较)偏向明清文学,如明四家、公安三袁、明末清初诗人、桐城派的文集,又如小说戏曲(聊斋志异、汤显祖、李玉、蒋士铨等)这样的明清特色文学,在其他丛书中可能不多见。

上古和中华这两套的选目有些是重复的,但往往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参照。比如李白诗集,中华用的清人王琦注旧注《李太白全集》,上古则用的瞿蜕园等新注《李白集校注》;又如杜甫诗集,中华书局的《杜诗详注、读杜心解》、上古的《杜诗镜铨、钱注杜诗》都是古人经典注本;再如李商隐诗集,中华用的今人刘学锴等新注《李商隐诗歌集解》,上古则用的清人冯浩旧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书友有兴趣可以对照书目一一比对。

再谈谈这套书的装帧,前面为什么要提“ 1998年”呢?因为这套书的装帧(尤其精装)从1998年后发生了改变:

98年以前精装本是布脊纸面(78-85年)或布面无护封(85年-97年);98年以后则是清一色的深蓝布面和草绿护封。

98年以前平装本大多纸面不压膜,98年以后则大部分是压膜本;

98年以前内页大部分是铅印旧粗字体;98年以后多为电脑排版新细字体(有些还是翻印旧版,导致模糊不清);

98年以前装订多为锁线装;98年以后装订多为无线胶装;

其他用纸用料等细节也有差别。写了这么多,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喜欢收藏的书友,还是喜欢旧版。当然还有一个“软件”方面的区别:老一辈民国出身的学者国学功底扎实,整理的书质量上乘(比如《东坡乐府笺》一书,其“看点”不仅在作者苏轼,也在整理者朱孝臧、龙榆生本身)。而2000前后也正是他们陆续去世的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概也是一个时代的划分。

中国近代文学丛书则是21世纪以后推出的新丛书,到现在出了20多种(先精有装后平装),可以看作古典文学丛书的续集,选目很精(陈三立、樊增祥、杨云史、郑孝胥、吕碧城等)。但因为是新作,质量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 b、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这三套书都是古典文学选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40多种)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80多种)都是5、60年代就开始出版,到90年代初基本出完,可以看做姊妹篇。这两种都是窄32开简体横排本,且大多是一、二百页的小册子,便于装进口袋随身阅读。“基本知识丛书”偏重于介绍文学家的生平传记、作品风格;“作品选读”则是对诗文名篇的选注。

这两套书涵盖了古文、古诗、词曲、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多为专家撰写(如萧涤非的杜甫、王水照的苏轼)。可以说是两套“大家小书”,它们对于建国后出生的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启蒙作用很大,因此在文本价值以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史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则是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一套选本,大32开,繁体竖排,点校本。共约20种,数量相对以上两种大为减少,但所选的大多是需要精读细读多读的“名家”(如李杜、苏辛)。可以这套书说在深度上胜过前两套书。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相参照(详见3-a)。


  • c、宋元笔记丛书、明清笔记丛书、明清小品丛刊、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

这四种都是笔记类丛书,旧归在一起了。其中宋元/明清笔记丛书是点校本、繁体竖排,明清小品丛刊是点校本,简体横排;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则是影印本。

“笔记”这种体裁比较特殊,有时算是史学类(如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名气更大,但点明了是史料,所以这个书单就不收了),有时算是文学类(如民国时期的“笔记小说大观”,是把笔记和小说混在一起的);所以这里也算作“古典文学类”丛书谈谈。

“宋元笔记丛书”共16种、“明清笔记丛书”共17种,都是8、90年代出版(更早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在60年代就出过明清笔记丛刊6种)。这两套书开本不一,有大32开的,也有小32开的,似乎比较随意,但封面设计相当素雅。

这两套书似乎偏重选录反映古代社会风俗文化的史料笔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有《青琐高议、郁离子、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觚剩、右台仙馆笔记》等。(注意:有名的宋代笔记《容斋随笔》虽然也是上海古籍出版,但未收入“宋元笔记丛书”中。)

“明清小品丛刊”是20世纪末出的一套小书,共9本。内容偏重晚明性灵“小品”的文学性,其中《浮生六记、小窗幽记、闲情偶寄》等更是有多加出版社青睐,版本众多。此套书可与岳麓书社的“明清小品选刊”(8-b)对照。

“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则是据谢国桢先生收藏的古籍确定书目,共14种。影印底本多为稀见善本,内容偏向于晚明江浙史料(谢先生另著有《明清掌故谈丛》)。近几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艺文丛刊”收录了其中一些(点校本),也有的如《西湖渔唱》、《南吴旧话录》、《闽小记》等都未见新版。这套书都是小32开本,印章套红影印,小巧精致。


  • d、清人别集丛刊、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

这两套书都是影印本,而且都有平装本和线装本两种形式,就放在一起谈了。

“清人别集丛刊”大部分在改开初期发行,可说是上海古籍成立后最早的精品丛书之一,出过约19种,分为平装本和线装本,都是小32开本、单面影印(印章一并套红影印)。

此套丛书虽然名为“清人别集“,所收多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其中方文、熊开元等还是不与清庭合作的遗民诗人),如:纳兰性德、朱彝尊、金人瑞(金圣叹)、曹寅、周亮工等。影印所用底本多为各大图书馆所藏初刻善本,印制精美,读来赏心悦目。如陈平原先生曾在一则书话里提到:(金农《冬心先生集》)“余藏有平装影印本,远不及此线装本悦目赏心,倒未必真的立意复古,只是喜其纸墨香。”

这套书中的线装本里,还有一种带棕色函套的特装本,书角用白绫包裹,但比较少见,书友可以留心收藏。


“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是一套文学类原典丛书,16开套红影印,出版时期比较特殊,分为两个时期初版,80年代初出过5种(线装本),1994年再重新出齐一套29种(平装本)。

这套书所收作者多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如李白、王维、刘禹锡、元稹、李贺等(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杜甫和白居易)。其中韩愈、柳宗元的文集《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部头较大,两种就占了18册。

这套书底本大多是国图藏宋刻本,可说是海内最善的版本之一。宋本书大字清晰,研究和阅读都很适合。(当然其中部分有更早的影印本,如民国时期的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稍晚的有“中华再造善本“,并非唯一选择)。

这套书的平装本有一整套发行的,也有单行本(单独版权页)的,但印量都不大,好在近几年又有重印本(不过据说把顾廷龙先生的篆书题签去掉了)。

早期的5种线装本分别是:《孟浩然诗集》、《王摩诘文集》、《杜荀鹤文集》、《张承吉文集》、《孙可之文集》。线装本纸墨装订俱佳,翻起来更是赏心悦目,且印量大都不多,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留心收藏。


  • e、宋词别集丛刊、元明散曲集刊

“宋词别集丛刊”是一套古典文学类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从1985年到2001年共出过8种,数量不多。

这套书可以看做是对“词林集珍”丛书(1-f)的扩充,校刊更加详细,还有注释;可惜慢工出细活,种类就少了些。其中有的再版时收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如《淮海居士长短句》再版为《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山谷词》再版为《山谷词校注》、《芦川词》再版为《芦川词笺注》、《樵歌》再版为《樵歌校注》。也有的如钟振振先生的《东山词》、吴则虞先生的《花外集》就一直没有再版。

这套书为小32开本,封面典雅,除了《淮海居士长短句》出版年代较早,其他的印数都不多,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留心收藏。

“元明散曲集刊”和“宋词别集丛刊”类似,但种数更少:应该只有《甜斋乐府》、《关汉卿散曲集》、《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三种。


  • f、唐诗小集、词林集珍、散曲聚珍

这三套丛书都是小开本的薄册,“唐诗小集”共2辑21种,从1981-1997陆续出版(先出单行本,后出函装合集)。收录的都是存世作品较少而又有佳作的诗人,如崔颢、王昌龄、杜审言、贺知章、秦韬玉等。简体横排,有详细的注释。


“词林集珍”(30种)和“散曲聚珍”(20种)则是宋词和元明散曲集(苏轼、辛弃疾、关汉卿、马致远等名家基本囊括)。80年代末出版,繁体横排本;作品收录较全,但只有点校而无注释。64开本,可以放进口袋随时阅读。


  • g、善本丛书、海外珍藏善本丛书

“善本丛书” 是一套综合类原典丛书,影印本,有平装、精装和线装三种形式。80年代共出过约7种,数量不多。其中《后山居士文集》、《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昌黎先生集考异》、《韵语阳秋》可算作古典文学类,其他还有《经典释文》、《律(附音义)》、《唐鉴》等,每种后附专家跋文。

这套丛书的特点是底本好,除《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是影印明版,其余的底本都是宋版书(有的如《昌黎先生集考异》还是建国后新发现的珍本)。所以这套书“质量”很高,几乎可与中华书局的“古逸丛书三编”(2-f)一较高下,可惜没有一直出下去。当然有的选题比较“偏”,如《律(附音义)》,是法律类的古籍,应该说文献价值远大于阅读价值。

这套书分为三种装帧:线装本是大16开本,玉扣纸,印章套红印刷。印数都较少,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册,不多见。(《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比较特殊,50年代就出过线装本,80年代没有出。)

平装本是小32开本,但也是单页影印,印章套红,印数稍多。精装本则似乎只有一种《经典释文》,可能此书比较热销,2013年还重印过。

另外,除“清人别集丛刊”、“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善本丛书”这三种,上海古籍80年代还出不少单行的线装影印古籍,如《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宋本方舆胜览》、《(元刊本)文心雕龙》、《徐光启著译集》、《集韵》、《类篇》、《三谢诗》、《钜宋广韵》、《新定三礼图》等,应该说都有很不错的收藏价值。


“海外珍藏善本丛书”则是90年代后期推出的一套综合类原典丛书,影印本。数量不多,目前只出过4种:《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日藏宋本庄子音义》,都是精装本。

应该说从清末杨守敬刊刻古逸丛书起,国人就意识到国外(主要是日本)也有大量古籍珍本存世,民国间罗振玉、张元济等出版家都曾努力搜求过。现在21世纪,我们的出版条件无疑要好得多,沟通也方便的多,应该说这一块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90~00年代就出版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等大型丛书)。


  • h、四库文学总集选刊、续修四库全书、书韵楼丛刊等

四库全书部头太大,整套购买不是一个好选择,上海古籍就在90年代推出过一批影印“四库全书选刊”丛书;有“ 四库文学总集选刊、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四库明人文集丛刊、四库笔记小说丛书、四库艺术丛书、山川风情丛书、四库易学丛刊、四库易类丛书、四库术数类丛书、四库兵家类丛书、四库类书丛书、四库医学丛书”等。这套丛书分类清楚明确,每册分开出售,定价不高,应该说是很有利于阅读研究的。

其中 “四库文学总集选刊、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四库明人文集丛刊”是古典文学类。

其中“四库总集选刊”即收录有《六臣注文选、乐府诗集、唐诗品汇、宋诗钞、元诗选》等经典诗文总集,也有《佩文斋咏物诗选、唐文粹、宋百家诗存、清文颖、梅花百咏 古赋辩体 忠义集》这样没有通行点校本的大型古籍。

“四库唐人文集丛刊”专收唐代名家诗文集,约60种左右(有的是几种合一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宗元等大家,也有寒山子、元结、独孤及、沈亚之、刘蜕这样的小家。有的版本如《李义山文集笺注》市面没有通行点校本,应该说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四库明人文集丛刊”比唐人文集更多,约60多册(有的是几种合一册,应该超过百种),收录了朱元璋、刘基、高启、方孝孺、王世贞、李东阳、杨慎、文徵明、归有光、王冕、陶宗仪等元明大家诗文集。其中部头最大的是《弇州四部稿(外七种)》,共7册,其余多为一册。


这三套书中,“总集选刊“是纸面精装本、”明人文集”是布面精装本,“唐人文集”比较“惨”,是平装本。三套书每册印数都不等、且很少,多的1、2千册,少的只有3、5百册。要收集齐全不太容易,特别是”明人文集”,因为大多数没有更好的点校本,价值应该说最高。

但“四库全书选刊”比较遗憾的有点,全部是小32开本,上下“4拼1”影印,字体比较小,可能是当时出于制作成本的考虑吧。好在四库馆臣书法都很工整,因此缩印后文字也比较清晰,对阅读影响不算大。


i、历代诗词纪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 等

上海古籍过去在“文艺批评古籍”上没有专门的丛书,算是一个“软肋”,不过也出过一些比较重要的单行本,如《清诗话》、《清诗话续编》(近几年还出了三编)。

还有历代诗词纪事:《唐诗、宋诗、元诗、明诗纪事》和《清诗纪事初编》、《宋词纪事》、《词林纪事》、《全唐文纪事》等(大多有精装本和平装本),其中《明诗纪事》部头较大,《清诗纪事》则另有江苏古籍22卷版。此外还有《词则》、白雨斋词话》、《录鬼簿》等比较重要的单行本。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则是近几年推出的一套新丛书,选题和人民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3-a)”中华书局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2-c)”近似。


  • j、近代名家古典文学论文集、中华学术丛书、海外汉学丛书、蓬莱阁丛书

这几种丛书都是现代人的古典文学研究丛书,就放在一起谈:

“名家古典文学论文集”并没有统一的丛书名,只是上海古籍在8、90年集中出过一批大师文集,古典文学类的比较多而已。这里举一些:《胡适古典文学论文集、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郭绍虞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冒鹤亭词曲论文集》、《成均楼论文辑》、《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这些论文集作者多为民国大师,学术分量很重,又有不少是建国后首次整理,所以虽然之后有更多更全的“文集、全集”问世,其文献价值仍不可忽略。

“中华学术丛书”和“海外汉学丛书”是综合类丛书,从80年代就开始出,种数不多,现在还没有完结。两种丛书学术水准都很高,以经史为主,古典文学类的不多,有: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文心雕龙探索》、项楚《敦煌文学丛考》、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等。

“蓬莱阁丛书”也是综合类丛书,所收多为民国大师的“大家小书”(小薄册),90年代开始出,约五六十种。和其他出版社的“民国经典”相比,这套书前有专家的长篇导读,有助于了解内容。古典文学类的有《人间词话》《中国小说史略》《白话文学史》《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韵文史》等。应该说这是一套性价比很高的普及读物。


k、古本小说集成、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四大名著批评本

这三套都是小说类的原典丛书,放在一起谈:

“古本小说集成”是90年代出版的大型古典小说丛书,共5辑400多种(名为“集成”,确实部头很大)。

这套书更适合专家研究、而非普通读者阅读,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古典小说浩如烟海,是文但学价值高的名著却并不多,“小说集成”为了求全,自然是包罗宏富(宋元明清、文言白话都有),但从可读性上讲,并不适合大众。二是这套书全不是影印本,精选了全世界的孤善本,每种都有专家解题,对小说史研究帮助很大,但对普通读者来讲,则不如点校过的通行本来的便利。

这套书的装帧很用心,都是布面精装,虽是小32开,但却是单面影印(不是4拼1)。因为当时可能定价过高,现在市面上还经常有单行本拆售。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是点校本,8、90年代发行,出过约27种(有的60年代旧版重印),名为“研究资料”,实际还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注本。

这套书可以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小说史料丛书“(3-a)对照,有些如《豆棚闲话》、《十二楼》还重复了,有的则比较偏,如《殷芸小说》、《绿窗新话》、《天妃娘妈传》等。其中《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后来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a)。

这套书多为小册子,封面设计很漂亮,值得把玩。美中不足的是内页简体竖排,阅读起来略显别扭。

“四大名著“版本太多,这里提一下流行较广的上海古籍“名家评本四大名著:《三家评本红楼》、《李卓吾评本水浒传、西游记》、《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应该说是除了脂砚斋、金圣叹等大家外,比较适合阅读的批评版本。


  • l、古本戏曲丛刊、古代戏曲丛书

“古本戏曲丛刊”是一套古典文学类原典丛书,线装影印本。这套书是郑振铎先生在50年代主持的,原定出9集,实际上(因为各种困难)到1986年也只出了6集。而且换过了好几家出版社(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商务印书馆1954-1958年出版;九集: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五集:上海古籍1986年出版)(补充第6辑2016年终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第7、8集待出)。

这套丛书顾名思义,就是影印古代戏曲的古本、珍本、秘本(比如初集有“西厢记、临川四梦、荆刘拜杀”等;四集有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等;五集有“桃花扇、长生殿”等)。应该说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戏曲研究文献。

这套书全部是线装本,印数很少,成本很高(可能因为郑振铎的偏爱才得以出版)。现在市场上也不多见了,值得收藏。


“古代戏曲丛书”是一套古典文学类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从1983到1992年共出过11种,不多。可与中华书局的“明清传奇选刊”(2-e)、中华上编的“传奇十种”对照。

这套书所收的戏曲,多为明清传奇、杂剧经典,如阮大铖的《燕子笺》、徐渭的《四声猿》、孟称舜的《娇红记》、李渔的《风筝误》等(仅《杀狗记》一种为元人南戏)。当然,汤显祖、沈璟等大家因有单行本文集,就没有收入。

这套书都是小32开本的薄册,装帧精美,印数多寡不一,大部分比较常见(《一捧雪》、《临川梦》、《杀狗记》等几种略少见),不难凑齐,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留心收藏。

此外上海古籍(古典文学)早期出版社还出过《录鬼薄》《西厢记说唱集》《水浒戏曲集》《白蛇传集》《梁祝故事说唱集》《聊斋志异戏曲集》《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孟姜女万里寻夫集》《古柏堂戏曲集》《梁辰鱼集》《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多种单行本的戏曲书籍。


1-1、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名叫“古典文学出版社”(又作“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文革期间出版业停顿,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以后才成立上海古籍出版社(早期又作“上海古笈出版社”)。古典文学和中华上编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出过很多好书,如《韩昌黎诗集校注》、《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汤显祖诗文、戏曲集》、《龚自珍全集》、《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等都是在1956-62年间初版的。

  • a、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

这是一套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分为第一辑、第二辑发行,每辑10册,两辑之外还印过10余册,所以一共34册左右。(其中有些虽是古典文学社初版,中华上编重印时有修订,丛书名也去掉“小”字改为“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所以另标为1版1印。)

这套书名为“文学参考资料”,所收多为子部笔记小说类古籍,有些后来收入中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和上古“宋元明清笔记丛书”,如《隋唐嘉话 大唐新语、唐语林、教坊记、书影、北梦琐言》等。

其次是诗话诗论类,如《唐才子传、唐音癸签、本事诗 本事词、列朝诗集小传、词林纪事、诗薮》,后来大多为中华上古重印。还有的如《醉翁谈录、青楼集、剧说、小说丛考》,很长时间没有重印。

这套书大部分是小册子(有些是几种合一册),小32开,装帧精雅,小巧可人,值得收藏。只是年代久远,要淘一册品相好的也不容易了。

b、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c、传奇十种


2、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古籍出版界的“老字号”,民国时期位于上海,旗下的大型丛书“四部备要”与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可谓一时瑜亮。建国后公私合营,出版业剧烈震荡,书局迁往北京,也曾以农业读物为主方向,1958年后才确定为古籍整理的专业出版社。(注意:中华书局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不是一家,后者介绍详见1-1)。

中华书局以经史类古籍整理见长,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四大类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学术笔记丛刊”等丛书质量优秀,在学界享誉多年。而古典文学这一块的古籍整理,个人认为“别集”方面上海古籍稍胜一筹,“总集”方面则是中华书局见长。

  • a、《全唐诗》、《全宋词》、《昭明文选》等总集

研究欣赏唐诗宋词,《全唐诗》《全宋词》自然是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这两部大书均为中华书局60年代出版,繁体竖排。其中《全唐诗》是点校清代古籍,1965年初版,精装本分为12厚册,印2600部;1979年重印,精装平装均为25薄册,此版本一直不断重印至今。(此外,书局1982年出版了王重民等先生的《全唐诗外编》、1992年出版了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可与《全唐诗》配合购藏。)

《全唐文》可算全唐诗的姊妹篇,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都出过影印本(上古版字体小一点),中华书局版为1983年初版,16开精装12册,印2000部。(2005年同样出版了陈尚君先生的《全唐文补编》。)

《全宋词》则是近人唐圭璋先生的新辑本(外带提一下,王仲闻先生作为《全宋词》的审稿人,也功不可没,书局2009年影印了他的《全宋词审稿笔记》),1965年初版,繁体竖排,精装5册,印3800部,1980年以后不断重印,新的后印本加入了《索引》。(《全宋词》还有一种香港中华书局70年代版,精装带护封,装帧用纸都好,但也较少见。)

此外唐先生整理的《全金元词》1979年初版,可看做《全宋词》的姊妹篇。唐先生整理的还有一部《词话丛编》,1986年初版,繁体竖排,精装5册,印3500部(有《索引》别一册)。最近几年又有《词话丛编补编》、《二编》、《续编》等多种续集出版。

《全唐五代词》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两个版本,上海古籍版由张璋等先生整理,1986年初版,精装1厚册;中华书局版由曾昭岷等先生整理,1999年初版,精装2册。两种版本收词都较全(相较而言,书局版后出转精,在考证上更深入)。


诗词以外,中华书局又有《全元散曲》,由隋树森先生整理,1964年初版,繁体竖排,精装2册,印1350部。(隋先生还整理有《元曲选外编》、《阳春白雪》、《乐府新声》、《乐府群玉》、《太平乐府》等多种戏曲文献。)

再谈谈重要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和《文苑英华》,《文选》排印本通行的是上海古籍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版,点校本6册。影印本则由中华书局出版(李善注本1977年出版,六臣注本1987年出版,都是平装3册后改精装),此外还有一种“文革大字本”,1974年影印宋尤褒刻本,线装本,分装4函20册,比较少见。

《文苑英华》等四大类书,亦由中华书局按古本影印,《文苑英华》1966年初版,16开精装6册,印2000部;初印本每册都带有纸函套,后印本无。《太平广记》则是汪绍楹先生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初版,繁体竖排,精装5厚册,印2000部;1961年起改为中华书局印行,精装平装均为10薄册,此版不断重印至今。唐人小说总集最近又有新辑本《全唐五代小说》、《唐五代传奇集》等。


其他总集还有不少,《诗集》、《楚辞》、《乐府诗集》等都收录进“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还有单行本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元诗选》、《宋诗钞》、《列朝诗集》、《晚晴簃诗汇》、《全清词钞》等,就不详细介绍了。

明清的总集因为整理比较缓慢,很多就落在别的出版社,如上海古籍的《全明诗》、南京大学的《全清词》、巴蜀书社的《全宋文》、人民文学的《全元戏曲》、齐鲁书社的《全明散曲》等。

  • b、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这是一套文学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丛1979年就开始出,97以前的老版(五色封面)出了约46种(有约8种是重印5、60年代版);97以后的新版到现在又出了50多种(其中封面又有花色、红色和沿用至今的绿色版之分),总共100种出头。当然,未来还会不断的推出新品,比如刚才浏览就发现2018年1月新出的《李颀诗歌校注》

“基本丛书”虽说名为“基本”,但内容很有深度、整理水平也高,可以说是中华书局在集部古籍方面的代表作。这套书与上海古籍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详见1-a)齐名,早期的一些偏向于唐宋及以前的文集,如《乐府诗集》、《玉台新咏笺注》、《陆机/陆运集》、《阮籍集校注》、《说苑校证》、《搜神记》、《建安七子集》、《庾子山集注》等,对汉魏六朝文学感兴趣的书友应该不能错过。

这套书有一个特点是“推陈出新”,有些书不止是修订再版,而是重新整理。如:1979年出了顾学颉的《白居易集》、2006年又出了谢思炜的《白居易诗集校注》;1979年出了《柳宗元集》、2013年又出了十厚册的《柳宗元集校注》;1981年出了吴则虞的《清真集》,2001年又出了孙虹的《清真集校注》。当然古籍整理并不一定全是“后出转精”,但给读者多一些选择、给后辈学者多一些机会,总是好的。

这套书有“集思广益”的特点,吸收了其他出版社的成果。如《古诗源》之前是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嵇康集校注》之前是人民文学1962年版,《南唐二主词校订》(新版增加笺注)之前是人民文学1957年版,《曹植集校注》之前是人民文学1984年版,《朱淑真集注》之前是浙江古籍1985年版,《重辑李清照集》之前是齐鲁书社1981年版,《张孝祥词校笺》之前是黄山书社1993年版,《楚辞校释》之前是人民教育1990年版,《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之前是巴蜀书社1990年版,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个玩笑,中华书局这里完全验证了它在古籍领域的老大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从基本丛书”早期的封面是五色花卉图案,与左侧名家题签相得益彰,摆在一起可谓赏心悦目。不过可惜的是这套书没有精装本,平装本印数一般较多,收藏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最新中华书局出了一种精装的“典藏本”:一个纸函,里面就是大红的布面,个人觉得设计实在过于简单,因为哪怕把书名换成《柏拉图全集》或《中国建筑史》,都一点也不违和,那么“古典文学”的特色体现在哪呢?尤其是各种典藏本泛滥的今天,真希望出版社能更努力一些。)


  • c、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

这两种都是点校本的文艺理论类丛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大部分是80年代后开始出版(少量是60年代,如《红楼梦卷》就是1963年一版一印),大约出过40多种,现在也还在更新。

这套书可以看做是“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a)、“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2-b),着眼与历代名家对相应文学作者的评述(不限于诗文,也包括戏曲小说)。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一些版本书名多作《XXX卷》,比如《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后出的则统一改为了《XXX资料汇编》,如《欧阳修资料汇编》。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则是2000后比较新的一套丛书,到现在大约出过20多种。可与人民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3-b)、上海古籍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1-i)参看。

这套书选目似乎比较广泛,不拘古今新旧,只要是诗话词话类的都可以,所选多为清人或近代学者的整理本,如《宋集序跋汇编》、《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等。当然因为是新整理本,校注的水平可能有参差不一的地方,需要时间来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书中有的早已出过单行本,如《历代诗话》有中华书局1958年版,《诗人玉屑》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宋词纪事》有上海古籍1982年版、《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有人民文学1960年版等等。


d、古体小说丛刊、古小说丛刊、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读本丛刊


  • e、明清传奇选刊

这是一套古典文学类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从1988到2002年出过12册,每册又是两种合刊,故共24种。

这套书与上海古籍的“古代戏曲丛书”(1-l)、中华上编的“传奇十种”(1-1-c)选题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只收“传奇”,不选“南戏”等其他戏曲体裁。虽然绕过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大家,但收录的也都是昆剧精品,如阮大铖的《燕子笺》、李日华的《南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千忠录》等。

这套书装帧精雅(但用纸一般),印数不多,都是小薄册,多数封面不压膜,值得收藏把玩。

此外,中华书局早期还出过《六十种曲》、《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浣纱记校注》、《张凤翼戏曲集》、《刘知远诸宫调校注》、《蒋士铨戏曲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等多种戏曲古籍单行本。


  • f、古逸丛书三编、丛书集成初编重印本

“古逸丛书三编”是8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丛书,用意在于继承清末杨守敬的“古逸丛书”和民国张元济的“续古逸丛书”,把稀见的宋元善本影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出版工程。可与上海古籍的“善本丛书(10-g)”、北京图书馆的“中华再造善本”相参照。

这套书从1982-1992年共出过43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底本由专家挑选,绝大部分是宋刻孤本,可以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范文正公集》是北宋刻本,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唯一的古籍善本;《金石录》是三十卷龙舒郡本,失传千年,五十年代才发现;《忘忧清乐集》是传世最早的围棋文献,影印后曾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友人,增进了中日交流;《新序》曾为钱谦益旧藏,起藏书楼“绛云楼”失火,此书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陶靖节先生诗注》是藏书家黄丕烈旧藏,与另一《陶渊明集》(再造善本影印)组成了“陶陶室”……基本上每一种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在内。

这套书均为16开线装本,初版用蓝布函套(《忘忧清乐集》除外),90年代后期又重印了一次,都用草绿色函套(每一种都附带一版本说明小册)。前后两版绝大多数是黑白影印,只有第一种《忘忧清乐集》初版是套红影印;并且据说只有第一种《忘忧清乐集》、第二种《金石录》初版是珂罗版,其他都是普通影印。

因此这套书可谓80年代以来古籍影印的精品丛书,值得收藏(当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后期的一些用纸用墨都算不上很好)。不过印数都很少,初版蓝布函套的一般只印300-500部,价格较高。


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成立于北京,文化部领导单位,听名字就有些“官方味道”(可对比台湾的“三民书局”)。所出书籍大致分为三类:1、现当代文学;2、古典文学;3、外国文学。其中“现当代文学”有鲁迅老舍巴金这样的名家,也有很多“红色”小说。“外国文学类”早期以俄国文学翻译为主,1978年以后西方著作也多了起来,比如和上海译文合作的“网格本”就是名头最响的一套丛书。这两类人民文学都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但古籍方面,人文社则要稍逊中华上古,其中古典文学类书籍以普及读本为主,比如通行最广的四大名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等。此外在特定时期,人文社旗下有还有副牌:文学古籍刊行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也出过不少好书。

  • a、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这是一套文学选本丛书、点校本,简体繁体都有(有的甚至是简体竖排)。从5、60年代就开始出,到90年代年共出过50多种,发型量很广,可以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代表作”之一。

这套书收录的都是古代最著名的文学家的作品,如先秦的诗经楚辞、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欧阳修、元明的杂剧传奇、明清代的四大名著等;还有《金元明清词选》、《中国历代文选》这样的专题选本,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每一本都由专家点校,注释详细,适合各层次的读者阅读。

这套丛书的整理者不乏名家,如马茂元的《楚辞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等,应该讲都算是“名家名注”,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可与上海古籍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1-b)参照。

这套书出版周期很长,有平装本和精装本,封面装帧多变(5、60年代版、80年代版、98年版等),甚至开本也不同,其中有些90年代曾收入精装本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还有如四大名著等明清小说,丛书以外的版本也很多。


  • b、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这是一套文学批评原典丛书,点校本,繁体竖排。从5、60年代开始出,现在也还未完结,大概在40种左右,封面均为为淡黄色带花纹。可与中华书局“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2-b)、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1-h)参照。

选入的大多是经典的诗话词话类古籍,如《文赋、钟嵘 诗品、文心雕龙、司空图 诗品、沧浪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等;特别是清代的诗论著作较多,如《薑斋诗话、静志居诗话、带经堂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饮冰室诗话》等。

此套丛书由郭绍虞、罗根泽先生主编,校注者中也不乏范文澜、汪绍楹这样的名家。应该说这是一套在过去几十年里流行较广的、优秀的古典文艺理论丛书。

(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对于版次和印次分得不很清楚,有时明明是重印,只是换个封面,也变成了新“一版一印”了。比如《静志居诗话》实际上是1990年一版一印,1998年重印时却也称为“一版一印”,这点注意版本的书友可多留心。)




c、四大名著、其他古典小说、红楼梦古抄本丛刊

d、新注古代文学名家集

e、历代文学史、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

  • f、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明清稀见小说坊

这是一套小说原典丛书,点校本,简体横排。从80年代初到99年共出过34种,初版为草绿色封面,99年再版改为白色封面,2005年以《明清稀见小说坊之名重印,蓝色封面,其实是一套书。

这套丛书收录的是四大名著、聊斋儒林等“重磅级”名著以外的比较重要的古典小说。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长篇短篇都有,可读性强,相对来讲比较适合初入门的读者。

这套书发行很广,且有不少是49后第一次整理,质量可靠,有些已成为比较经典的版本,如《金瓶梅词话》、《野叟曝言》、《儿女英雄传》、《浮生六记》等,总体来说是一套很优秀的丛书。(同类丛书有上海古籍的《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春风文艺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等,可相参照。)

g、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文学爱好者丛书


3-1、文学古籍刊行社(副牌)

“文学古籍刊行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的副牌,成立于1954年,约1959年以后停止出版业务(80年代曾短暂恢复)。

这家出版社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线,出版的书很少(可能只有百种左右),但多数为影印善本古籍,尤其是宋元刻本和孤本,书籍装帧做工也非常讲究,因此可说是古籍出版领域大大有名的一家。

此社名为"文学古籍",自然主打文学类,其实也不乏经史子三部,如《宋本 史记集解》、《史记会注考证》、《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宋本 诗集传》、《明本 大唐西域记》等,都是很重要的版本。


古典文学类的影印善本则更多,如《宋本 乐府诗集》、《宋本 世说新语》《宋本 白氏长庆集》、《宋本 花间集》、《嵇康集(鲁迅手稿本)》等。还有一些是排印本,如《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五代次选》、《古文观止》、《中国俗文学史》等。

文学古籍刊行社的书分为平/精装和线装,平/精装本的封面多为花纹图案,有红色、蓝色等几种。线装本则以32开本居多,封面有黄绿色、蓝色等几种,印量一般较少。有些种类还有锦函特装本(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聊斋志异》),印量很少,收藏价值较高。

另外提一下,此社出版的书籍中,古典小说戏曲类的比重特别大,如《西游补》、《古今谭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盛世新声》等。特别是著名的《古本戏曲丛刊》(前三集)、《金瓶梅词话》等,都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发行,不知道这是不是受了郑振铎先生的影响呢?



3-2、通俗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副牌)

a、作家出版社(性灵文学珍品)


4、江苏古籍出版社

成立于1983年,位于南京,与其他地方古籍出版社相同,以江苏地方古籍整理为主(但因苏州等地与上海相近,“资源”不免被上海古籍抢占),也出过《版画纪程》这样的美术书籍。2006年改名为“凤凰出版社“,属凤凰出版集团,近几年出书较多,给人发力的感觉(但“凤凰出版社”社名听着总是不太像古籍出版社)。

a、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

b、宋诗话全编、辽金元全编、明诗话全编、清诗纪事、近代词钞/诗钞

c、中国话本大系、冯梦龙全集、金圣叹全集

d、江苏地方文献丛书

e、凤凰出版社


5、浙江古籍出版社

成立于1983年,位于杭州,与其他地方古籍出版社相同,以浙江地方古籍整理为主。

a、两浙作家文丛、浙江文丛

这是一套古典文学类原典丛书,点校本,简体竖排。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老版出过30多种左右(有一种《吴均集校注》2005年后出);2007年以后有新版,现在还在出。

浙江在古代(特别是南宋以后)是文化大省,文人辈出,这套“作家丛书”大部分诗词文集,如沈约、孟郊、林逋、朱淑真、张炎、吴文英、赵孟頫、张可久、杨维桢、刘基、洪昇、朱彝尊、龚自珍等。校注者也不乏名家(如吴熊和、冀勤、杨镰、屈兴国、刘逸生)。

这套书装帧有变化,90年代后统一为蓝白色封面(见图),美中不足的是内页"简体竖排",略显别扭。

2011年,浙江古籍推出了一套规模更大的“浙江文丛”,第一期就有500册,包涵经史子集四部;“两浙作家文丛”中的许多自然都收入了。还有曾以单行本面世的如《陆游全集校注、王阳明全集、李渔全集、黄宗羲全集、袁枚全集新编、屠隆集》等,都是大部头。

这套书是大开本、布面精装,用纸装订都不错,但定价也较高。


b、浙江历代名家诗选丛书、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

c、幽兰珍丛、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

d、西湖文艺丛书(西湖系列 浙江文艺出版社)、济公传系列小说



7、齐鲁书社

1979年成立,位于济南,可以看做山东古籍出版社,早期出版的经史类好书不少,如“山左名贤遗书”、“王献唐遗书”、“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系列、《清儒学案新编》等,普及本的“四大奇书”也销行很广,应该说是比较出色的地方古籍出版社。

a、明清山左作家丛书

  • b、明清文学理论丛书

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批评、原典类丛书,程千帆先生主编,8、90年代出过约8种,不多。可以和中华书局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人民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相参照。

此书所选多为诗话词话,作者多为大文学家,如王世贞、王士禛、赵执信、周济、陈廷焯等。其中《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是屈兴国先生力作,应是当时最好的版本。《清人选评词集三种》包含 “蓼园词选、词辨、宋四家词选”。

这套书装帧精美,印数普遍不多(1000册左右),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c、清代笔记小说丛刊

d、词学研究丛书

e、四大名著和其他小说


8、岳麓书社

成立于1982年,与其他地方古籍出版社相同,以湖南地方古籍整理为主,也出版“凤凰丛书”这样的文化类丛书。

a、笔记丛刊、明清小品选刊

这两套丛书都是窄开本的小册子,都出版于80年代中后期,就放在一起谈了。“笔记丛刊”只出了约6种,“明清小品选刊”有10种,好一点。

这两套书是80年代后国内较早的“笔记小品”系列, 作者中有张岱、傅山、谭元春、王季重这样的晚明大家,不只着眼于湖南一地。这两套书和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上海古籍的“明清笔记丛书”重复的不多,可以对照购藏。

这两套书开本小巧,装帧精美,很多爱书人都喜欢。不过老版印数普遍不多,品相好的不容易淘到(虽然近年又重印了,不过封面设计还是比老版差了些)。

此外,岳麓书社还有“近代湘人笔记丛刊、走向世界丛书”两种丛书,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2000年后还有一种“古人云丛书”,也收录了一些笔记小品(《醉古堂剑扫》等),这里提一下。


b、湖湘文库

湖湘文库是岳麓书社近几年才推出的丛书

(船山全书、曾国藩、左宗棠、魏源、湘绮楼全集)

c、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9、黄山书社

可看做“安徽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也是以地方古籍整理为主。

  • a、安徽古籍丛书

这是一套综合类、地方性、原典丛书,点校本;1989年起陆续出版,现在还在出,已经超过100种(2000年前出了60种左右)。多是古代的安徽名人文集,偏向于儒学经学,其中《戴震全书、吴汝纶全集、刘文典全集》等分量比较重。

文学类的有:《文选笺证、杜诗说、唐诗评三种、张孝祥诗文集、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皖人诗话八种》等。

b、安徽文苑丛书

c、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


11、巴蜀书社

a、中国古典文学赏析文学丛书

b、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

c、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d、明代小说辑刊、中国神怪小说大系(与齐鲁、辽沈、吉林文史合作)


12、中州古籍出版社

可看做“河南古籍出版社”,位于郑州。1979年成立,最初名为“中州书画社”(影印过《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说文解字约注》等),1983年底改为“中州古籍出版社”,以河南地区古籍整理为主。

  • a、中州名家集

这是一套文学类原典丛书,点校本,简体横排。从80年代开始出,到2002年共17种(之后还有《孙奇逢集、高拱全集》等,但没有标明丛书,故不列入)。这套书专选河南古代名家文集,可以说是中州古籍社的整理代表作。

古代河南是文化大省,名人辈出,所以这套丛书的选题从时间上跨度很大,所选的名家身份也各不相同,比如李斯(《李斯集辑注》)是秦代政治家,岳飞(《岳飞集辑注》)是宋代军事家,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则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杂”这是此套丛书的一个特点。

这套书的选题比较精,避开了一些中华上古已经整理过的文集,而所选又的确是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名家,比如《班兰台集校注》、《曹丕集校注》、《谢灵运集校注》等。但美中不足的是简体横排,给整理质量打了一个小折扣。

这套书多数是精装本,装帧和做工都只能说一般,但印数都不多,种数也少,收藏全套不难,可以留意。(注意《侯方域集校笺》、《侯方域诗集校笺》是两种。)


b、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丛书

c、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中州书画社)


13、北京古籍出版社

成立于1979年,也是以地方古籍整理为主,主要作品就是“北京古籍丛书”。(2008年更名为北京人民出版社,方向也调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可能是古籍都整理完了~。)

  • a、北京古籍丛书

这是一套综合类、地方性、原典丛书,点校本。大致分为3个阶段:

1、文革前(1960-1964),以“北京出版社”的名义陆续出过约13种,80年代后均再版(有的是几种合一册),基本是平装。

2、1979年建社后(1981-2001),又陆续出过约41种,有平装也有精装。(这套书封面装帧多变,也没有明确写明丛书,故有些种类算单行本还是丛书没有定论,种数可能有不同的统计结果)

3、2000年后出过整套的精装本,其中少数此前没有出过。

这套丛书还有个特别之处:有些平装印数反而少于精装,比如《大清畿辅先哲传》初版精装本印500部,平装本却只有250部。

这套书侧重点在北京地方史地和明清两朝历史,其中《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闻考》、《雪桥诗话》等分量比较重。文学类的不多,还有《清代北京竹枝词、辽金元/明/清宫词、北京风俗杂咏、人海诗区》等。

b、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14、天津古籍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三晋出版社)等


15、中国书店、上海书店、广陵书社(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 a、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

“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是一套综合类原典丛书、刷印本。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最通行的印刷方式是雕版印刷(把字刻在木板上、涂上墨,再印在纸上,文字就出现了)。这种木刻雕版的方法直到清末甚至民国初还一直在使用,建国后则基本被铅印和影印取代。

但是过去刻好字的木板(称为版片)却不会一下子消亡,中国书店作为建国后全国规模最大的古旧书店,就收集到了近十万片的老木板,于是改革开放后把这些版片重新利用起来,陆续刷印了几百部书——所以这种古籍比较特殊特殊,他的刻印是在旧社会,而刷印纸墨则在新时代,所以有时称作“重刷本”。至于“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这个丛书名则是原本没有、2007年以后才定出的。

这套丛书因为是利用过去的版片来刷印,内容没法规划,有的内容比较偏,相对来讲文献价值、艺术价值要大于文本价值。就文学类的而言,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汉魏六朝诗三百首》《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三谢诗》、《松陵集》、《温飞卿诗集笺注》、《友林乙稿》、《十家宫词》、《宋名家词十种》、《放翁词》、《艺风堂诗存》、《秋蟪吟馆诗钞》等。

中国书店的刷印本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老刷本”(还有少许是5、60年代),这一阶段的书很多没有版权页,只盖一个“中国书店刷印”的方形印章。二是90年代刷本,有版权页,有的还改用了立式函套。三是2007年以后的“新刷本”,现在还在不断陆续发行。

由于木板刷印方式的特殊性,版片每刷印一次,就会磨损一次(部分版片遗失时会用影印补版),所以自然是越早的版次清晰度越高(甚至据说有些2007年的刷本要比2008年的好很多),收藏价值自然更大。而刷印又需要人工操作,每次印刷的数量不会很大,所以收藏价值一般来说是高于普通影印本的。



b、海王村古籍丛刊


16、文物出版社


17、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中华再造善本

b、文史哲研究资料丛书


18、各地人民出版社等

a、上海人民出版社

b、广东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研究丛书、天风阁丛书)

b、贵州人民出版社(全注全译系列)

c、各地古籍书店

上海古籍书店、武汉古籍书店、天津古籍书店、长春市古籍书店、

兰州古旧书店、杭州古旧书店、福州市古旧书店、合肥市古旧书店、扬州古旧书店

d、各地文史资料选辑


19、大学出版社

高校无疑是专家云集的学术中心,高校出版社“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有更多的出版资源。和我们熟知的大学排名一样,高校出版社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社、南京大学社等名校出版社的规模较大,图书出版质量也较高(古籍整理基本由文科专家主导,所以清华等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就不那么突出,师范类大学则更显眼)。

具体到书,全国那么多高校出版社,出版物自然五花八门,难以概述。我们不妨从“特色”着眼——因为每个高校因为有他的学术传统,所以书籍的出版也有一定的“专攻”。

比如北京大学对红楼梦的研究很有名,北大社出版的古典小说类书籍也就不少,如《红楼梦资料丛书》(19种,80年代)、《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资料丛书》(水浒和三国,80年代》、《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二三刻拍案惊奇等,8-90年代)等。

北大又是唐代文化研究的重镇,北京大学社的“唐研究”(90年代至今)就是水准很高的学术集刊(同系列的“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则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四川大学则致力于宋代文化研究,出版了“宋元文集系列”(黄庭坚、范仲淹、司马光集等,00年代)和《全宋文》、《宋代辞赋全编》等大型套书。

有的则立足于本地文化,类似地方古籍出版社,如中山大学出版社致力广东文化研究,出版了“岭南丛书”(8-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则擅长上海文化研究,出版了“上海文献丛书”(80年代)等。

还有的名校底蕴深厚,就以本校学者为看点推出丛书,比如复旦大学社的“火凤凰学术遗产丛书”(不到10种,00年代)、武汉大学社的“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约60种,10年代)等。

20、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学术出版界的重镇,现在的出版方向主要是西方社科类。但民国时期的商务在国学古籍的影印和整理方面也很突出(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等),建国后才调整为专注西学翻译。

三联书店和商务类似,主要出版西方学术译著和现代人文著作,在8、90年代的文化界尤其知名。

a、50年代国学基本系列

b、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此书

c、陈寅恪集、钱钟书集、金克木集等

d、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1、其他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宝文堂书店 等



附其他:

附1、港台出版社

台湾和内地因为体制差异,几十年来出版业的发展也很不相同。这里以自己接触到的一些早期台版书来谈谈台湾出版社。总的来说,我觉得台湾出版社有以下三个特点:

1、私人出版社多(对比内地, 都是“xx人民出版社”之类的国字号),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办出版社,出书更灵活,也就必定导致良莠不齐。

2、古籍整理多影印而少点校,或许是因为体制、或许是因为人力资金,台湾出版的古籍类图书多为影印本,这点和早期的内地出版物(如二十四史)形成鲜明对比。

3、比较重视高校学术论文的出版,比如60年代就有上百册的“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丛书。而内地因为特殊的原因,学术传统中断了很多年,到8、90年代才慢慢恢复。

附1-a、台湾商务印书馆、台湾中华书局、香港三联书店等

然后来看具体的出版社,我们知道1949年时局大变,国民党败退台湾,出版社当然也面临去留抉择。这时大部分出版商选择留在内地,也有小部分选择了“渡海来台”,除了商务、中华外,还有开明书店、世界书局、正中书局等几家比较有名的“老字号”在台湾扎了根。(而留在内地的出版社,绝大多数因为公私合营改制,几年后全部消失。)

台湾的这些出版社,发展也各不相同,相对来讲还是“吃老本”的多,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纳本二十四史等,都有6、70年代的台湾影印本。当然也有创新的地方,比如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人人文库、古籍今注今译丛书”就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而同时,因为市场化的发展,有的学术出版社也会出一些畅销书。)

时至今日,这些老字号出版社,有的已经倒闭,有的还在支持着,但因为缺乏国家的支持,自负盈亏,现在前景似乎也并不好。

另外,香港也有数家“分店”,不过都是“归属”大陆管理的,主要代理发行内地的出版物,比如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等,有时一些内地不能很快出版的书,也会在香港先发行。

(还有一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大概是香港“原创性”最强的学术出版社。)

附1-b、港台“官方”出版社

此类出版社大多冠以“国立”二字,如“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其实多数也是民国老字号。另外还有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几所高校出版社。

这些出版社因为有官方的支持,书籍印制较为精良;又因拥有大量的古籍善本,所出书籍就以影印本为主。如国立故宫的“善本丛书”、中研院的"近代文哲学人论著丛刊"、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丛刊”等。当然还有一些的临时出版机构,如为给老蒋庆寿,就成立了“二十五史编刊馆”来发行“仁寿本 二十五史”。


附1-c、其他港台出版社

然后就是大量的私人出版社,古典文史类的比较知名的有三民书局、联经出版公司、学生书局、里仁书局、文史哲出版社、艺文印书馆、新兴书局、新文丰出版公司、鼎文书局、学海出版社、文海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宏业出版社等等。

在我看来,这些出版社刊行的学术论文集价值较高(如文史哲出版社的“文史哲学集成”、学生书局的“新儒家”文集),但影印本的质量就比较一般了,往往只顾数量、不重质量(底本),并且很少能看到书前专家的导读和考证。当然也有认真优秀的出版社,如艺文印书馆的《十三经注疏》等就受到两岸不少学者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不少台湾出版社还“擅长”翻印内地版,就是把原书作者去掉,冠以“本社编”之类就出版,有时候还会更换书名、把不同的书合并在一起,手段“巧妙”。比如台湾世界书局的“中华学术名著”(杨家骆主编)就几乎都是民国和内地版的翻印,洋洋几百册。这些书虽然装订用纸可能比内地版好一些,但版本价值就小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过苛求,毕竟在过去特殊年代,即使两岸的出版社有意交流版权,也没有正规的沟通渠道,盗印自然成了唯一方法。而且,很多台湾学者写论文,用的也多是这些翻印本,所以这些书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3、少数民族古籍类

4、各种古代文学类研究集刊

5、各种纪念论文集




  

相关话题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有没有最初觉得没什么,最后觉得越想越深奥的话? 
  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 
  纯文学是否已经彻底没落? 
  张爱玲是一流作家吗?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读红色文学的书籍或文章?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有哪些堪称「有趣」的书? 
  现在有北漂,古时候有长漂(长安)、金漂(金陵)等吗?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宝钗袭人等督促贾宝玉读书上进也是错? 

前一个讨论
是不是26岁以后只能靠相亲来脱单?
下一个讨论
红楼梦为什么是四大名著?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