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学家过度解读这个是常有的事了。那么多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某些过度了我觉得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怎样看待这些细节我觉得是更值得我们玩家思考的话题。
塞尔达传说系列25周年纪念作御天之剑,作为系列故事起源刚出来的时候,任天堂公开了塞尔达系列的时间线,现在还在沿用呢,去日任的塞尔达官网就能看到。但如果你是大量玩过御天之剑之前发售的那些塞尔达传说游戏,你真的相信那个时间线是在当初制作的时候就有考虑到的吗?
不管是什么游戏系列,经常会有很多玩家分析各种小细节,猜测背后的故事或设定。也许在续作中这些小细节真的发挥了用处,大家就说当初前作已经有伏笔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新玩家来说,电子游戏的历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过去的某一个作品相对于现在来说只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坐标,这是我们站在历史的终点看到的。但是当下正有热度的新游戏,它们的未来还有续作,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走向,甚至就连制作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些细节也许真的是制作组打算未来作为伏笔回收;但也肯定存在某些细节,制作组在对照前作制作续作时才感叹道:“哦当年我们还做过这个有意思的东西,它有继续发展的潜力”,然后在续作将其展开;除了前两种情况外,还会有某些设定,被各种“学家”仔细挖掘得到了一套完善的理论并且在玩家圈子里广为流传,官方虽然之前完全没考虑那么多,但是觉得它挺有意思也相当合理,为了增进人气在续作中将其载入正史,也有这样的情况。那这三种情况里面,哪些算是过度解读呢?我们根本无法判断。甚至官方都不一定会如实告诉我们制作游戏时的内幕,哪些是他们早有安排哪些又是后来灵光一现才决定加入的。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简单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怪物猎人系列的“金狮子吃麒麟角”这个民间设定,就是在冰原的时候得到官方认可在游戏中初次得以体现。第二个例子就更过分了,宝可梦系列的梦幻,最初只是个没能做进游戏但被设计师偷偷保留的一段数据,被玩家无意破解爆火之后官方不仅将其称为幻兽,而且主动举办活动赠送梦幻拉拢人气。梦幻甚至原本并不属于正常游戏范畴能遇到的东西,但最终也能跟普通宝可梦拥有同样的地位,甚至更具人气。
所以啊,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看待过去的游戏,如果只是像上面说的那样当作一个个座标,哪些细节前作有暗示续作对其展开,就在网上津津乐道,直呼制作组NB,那属实是有点肤浅。两作游戏相隔的时间并不是跳跃的,在那连续的开发时间内很多东西都会随着制作组的想法改变。开发游戏对于制作组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工作,他们没必要深入构思在哪里起承转合,做出一个完善的游戏,卖个好的销量就足够了。
这么看来,我们基于现在已知的各种所谓的细节去猜测背后的故事或是深层的含义,其实真的意义不大,更不谈有没有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了。所以我不大喜欢看那些所谓各种“学家”的视频,没说中那就是瞎扯淡,说中了那就是破坏官方未来给我的惊喜。反正最终标准都是官方设定,我为什么不好好等待官方的续作呢?我相信官方在游戏中让我们看到的要素一定是特意做成引人瞩目的了,而不想让我们看到的,其中包括不重要的或是确实想作为伏笔的,一定会降低玩家对它们的关注度。在这基础上还要仔细剖析制作组深层的想法,这是在教制作组做事吗?
但是有一类视频我是欢迎的,就是预测类的视频。这类预测并不只是通过前作和预告片的各种细节去推测续作,更是对比制作组以往这个时间都做过什么,跟前作有什么关系,这一次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做,通过历史的发展过程来推测游戏制作这个事物发展的走向。举个例子,今年任天堂E3前有朋友推了我一个旷野之息续篇预测视频,我看完相当震撼,我觉得作者真的是站在过去事物发展的角度对现在做出了合理的预测。他在视频里说,任天堂在做塞尔达时,每次都会比上一次多一点点东西,一般多在前作没能实现的遗憾;而官方曾经提到过希望后续扩展海拉鲁探索的范围,而旷野之息的高自由度已经遍布在除了海底与天上以外的每一个角落了,官方若要扩充探索范围只能天海二选一;然后再对比旷野之息发售前,Wii U上有一作黄昏公主的HD,当时还做了一个狼的amiibo做推广,但其实它在黄昏公主里面完全没什么用,但是在旷野之息中林克狼实际上是对探索非常有利的要素;而这一次又是一样,NS上做了御天之剑的HD,出了个塞尔达+鸟的amiibo,在御天之剑中没什么用,会不会又是会在旷野之息续作里发挥奇效呢?如果这么说那旷野之息续作的探索区域十有八九就是天空了。当时看到这里我已经目瞪口呆,这样的思考方式真的是要非常了解任天堂制作游戏的方式的人才能拥有的。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关于探索区域的预测完全正确。任天堂官方已经确认,“旷野之息续篇的探索范围将会延伸至海拉鲁的天空。”
只是单纯深挖游戏内容,就算日后证实说对了又能怎么样?有这本事不如多观察一下游戏制作的发展过程,不仅能更准确地预测游戏未来的走向,我相信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事物的方式也是有相当积极的作用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未来才能看得更清楚。
你倒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啊。谁知道你觉得哪儿过度解读了?